巧用生活事实,讲清数学原理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b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数学学习效果评价受到应试教育影响,使得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偏重于知识的硬性灌输,而疏于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知识是人类不断探索和研究所得到的,而不是结论性的记忆过程。所以,数学教师应当通过“讲道理”的数学推理过程,展示数学逻辑魅力,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换成主动学习,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究,促进学生数学的全面发展。
  一、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讲清数学原理
  学生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经验积累的过程,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经验进行重组、提升,才会加快对新知识的理解、内化。数学知识都有其形成的过程,教学中把新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已有的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感知、体验知识的前世今生,从而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才能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对数学道理的理解才能更加明晰。
  例如,在教学完“位置”的内容时,笔者站在讲台的位置面对学生,教学从左向右横着数分别是第1、第2、第3组……从前往后竖着数分别是第1、第2、第3排……然后让每一个学生和自己的同桌说一说自己坐在第幾组第几排,学生身临其境,更加容易理解所学习的“位置”知识。接着笔者拿出教具,让每一组用一条红色的绳子连起来,每一排用一条白色的绳子连起来,整个班级的座位就变成了格子图,红线和白线相交形成交叉点,这些交叉点就是班里每个学生所在的位置,让学生去探究如何用更简洁的方法来表示位置,从而引出数对。
  上面的教学,加深了学生对座位、课间广播操站队、电影院的座位等位置排列的理解,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同时给予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让其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培养了空间观念。
  二、利用身边事物讲清数学原理
  生活中有许多事物,可以作为数学感知的实际素材。教师将这些事物带入课堂,用生活中常见事物作为引子,向学生讲清楚数学原理,使得学生对数学原理更加容易理解。同时,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生活事物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能够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之中,为之后课程的开展做铺垫,为之后学生掌握其他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直角的初步认识”时,笔者让学生通过眼睛观察、动手摸一摸、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的方法来初步感知直角的特点。接着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入手寻找直角,学生回答出“数学书封面的四个角是直角”“桌面的角是直角”“教室的门、窗、墙角、地板的砖等都有直角”。随后,笔者利用学生“文具盒上面也有直角”的发言,让学生再动手摸一摸,学生发现有的文具盒上面的“角”是弧形的。学生感知文具盒的角与直角的形状不一样,摸起来的感觉更不同,从而加深了对直角特征的理解。
  三、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数学原理
  学生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不能依赖于模仿与记忆,学生在亲身经历、主动体验和综合运用中感悟新知,更能厘清知识的前后联系,一步步地揭开数学知识神秘的面纱。
  (一)通过猜想验证,明晰知识隐性之理
  在生活中,猜想验证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对新知进行大胆猜测,再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验证等手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猜想验证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思维活动过程,是学生勇于实践和大胆创新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地生长,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笔者提问:“任意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认真思考、大胆猜想三角形的三条边有怎样的关系。接着,笔者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进行验证。笔者给学生提供4组小棒,每组有3根,让学生量出小棒的长度,并动手摆一摆,看看哪组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哪组的3根小棒不能摆成三角形,原因在哪里。学生在动手测量与摆的同时,可以和前后桌的同学交流想法。学生发现要组成三角形,其中的任意两条边长度的和要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要小于第三边。这种经历了由猜想到验证的思维过程,学生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通过逻辑推理,体会知识本源之理
  小学数学通过“讲道理”的课堂教学代替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探究数学原理。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推理和讲道理的过程之中,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或原理的理解,构建起系统化、科学化的知识体系。此外,教师通过将生活中的事实引入逻辑推理过程,再到产生概念,通过事实推导出数学原理的逻辑思维过程,将会明显增强学生对数学原理的记忆效果。
  例如,在讲解“为什么两条平行线永不相交”时,笔者先让学生开展同桌讨论,然后让他们介绍自己的逻辑推理过程。有的学生用火车轨道来举例说明两条平行线永不相交,火车两侧的轮子永远不会相交才能保证不会脱轨,所以轨道中间的距离一直是相同的;还有的学生用窗户举例,日常生活中的窗户都是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说明它们两端与线段的夹角都是垂直的关系,窗户的两组对边互为平行线,它们之间的距离固定相等,所以永远不会相交……通过多组学生举例说明自己的逻辑推理过程,笔者就很容易向学生说明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
  (三)经历探究过程,领悟知识形成之理
  数学真正的价值,不是那些曾经背下来的概念、公式,而是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理性思考的能力。让学生经历数学规律、公式形成的过程,化抽象讲解为主动探究,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就会较为深刻。因此,课堂教学要直指数学本质,探究活动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深刻体验,这样的数学课堂才会高效且有质量。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笔者先出示3个大小相同的圆,再把它们分别平均分成2份、4份、8份,其中的1份、2份、4份涂上颜色,让学生用分数来表示,学生用三个分数来表示3个圆的涂色部分。此时,笔者提问:“这几个分数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动手用纸折一折,叠起来比一比,发现涂色部分的大小相等,都是一个圆的一半,因此三个分数相等。最后,笔者让学生从左往右观察三个分数,再从右往左观察,发现分子、分母分别同时乘以2或除以2,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学生不容易理解,但通过涂色、折纸的具体操作,学生获得了真实的体验,生涩难懂的数学道理变得简单具体,抽象的数学知识也就容易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中。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阳光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王振辉)
其他文献
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性文章的教学如要立体地呈现语文味,就要深入挖掘说明性文章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就要以听、说、读、写、思训练为主线,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明了体裁特点,激发“探究味”  说明性文本较其他文本而言,相对理性和枯燥,但其蕴涵的科学性却是学生兴致盎然、津津乐道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发现、探索的原动力,挖掘文本中的趣味因子,有效
期刊
国内短视频市场竞争逐渐趋于白热化,而Vlog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本文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Vlog对创作者、受众及传受双方不同需求的满足,同时探析Vlog在满足他们相应需求的同时存在的困境因素,给出一定的启发性建议。
模型思想是指学生在解决某类问题时发现的规律与方法,并适时加以总结,提炼成具有一般性与推广性的结论。下面,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谈些做法。一、寻找"模"原型"原型
期刊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习的起点,是数学的核心,是驱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动力。巧用问题驱动就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巧妙地设计有价值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
期刊
革命文化资源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同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及教育价值。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就融合了较多的革命文化资源。但因为革命文化距离学生比较远,所以学生往往止步于了解历史事件,不能深入地探究和反思人物、事件背后体现的革命思想和革命精神,感悟历史事件中蕴含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所以,一线教师需要整合课前(准备资料)、课中(提供活动)、课后(社会实践)资源,从而
期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短短十六字便体现了教师的职业价值。近日,我在阅读吴非所著的《致青年教师》中获得了许多启发,该书分六辑,用85篇教育随笔记录了吴非
期刊
课程专家崔允漷教授从理论分析的视角概括出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的三因素结构,也就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课堂的评达成一致性,评不再是在教学之后的环节,评价任务的设计应围绕所确定的目标进行,在各教学活动中设计相应的评价任务链,使评价存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学—评一致性”作为一种高效课堂教学的教育原理,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教学实践。那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实践“教—学—评一致性”?笔者
期刊
就课型而言,小学数学课主要包括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和讲评课,其中新授课占比最重,教学所花时间最多,其他三种课型常被有些教师认为可有可无,在教学中不予以重视。如此长久下来,导致复习课形式单一、机械乏味,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对小学数学复习课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当前小学数学复习课的现状及分析  当前小学数学复习课表现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一,题海式复习课。此类复习课通
期刊
实施新课程以来,很多语文教师已经充分意识到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性,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重视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关注教学目标,达成有效评价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准确而恰当的评价可以更好地促进目标的达成。但部分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却背离了教学目标,致使语文教学失去了原有的本质属
期刊
【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初步掌握劝告的方法和艺术。2.能运用恰当的语气,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立场进行劝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结合自身体验,进行感情交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