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与重生

来源 :新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ndb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高考,很多媒体的标语是——生于非典,考于新冠;这届考生,注定不凡!
  的确,2020是值得记忆的年份,尤其安徽歙县高考当天,众多考生因洪水被迫推迟考试;贵州安顺一公交司机因对拆迁不满,载着包括多名高考生的公交车投江;高考当天,云南发生地震……更给今年的高考增添了一丝悲情色彩。
  如何應对灾难?我有两点想法:
  1.灾难的不可控。2020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目,前半句说,“世界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新冠和洪水,它们来的时候不会跟人类打招呼。或许正应了那句话,“无常是常态”。如果人类时时做好应对无常的心理准备,那太过乏累;如果人类不做准备,又会手忙脚乱。
  2.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改变灾难的走向。上海卷后半句则是一个问句:“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从中国应对新冠和洪灾的状况来看,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越是灾难频发,人类被激发的主观能动性越强。而且,从更宏大的视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灾难与发展从来是相伴相生的。没有跨越不了的灾难,也没有无法前行的人类。
  其实,这与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何其相似。有很多的时刻,我们感觉被“困”住了,被暂时的苦难击垮了。但放弃就不好玩了,放弃太过容易!再坚持一会儿,世界就会截然不同。而那个新的自己,会有乘风破浪的大勇气!
其他文献
老王五十多岁了,是我父亲厂里的工人。  老王没有文化,他在父亲本子上领工资签字时常念叨:“我就只会写这三个字了。”他原本是一个字都不会写的,若不是他妻子念过书,怕是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来。他很羡慕我爸爸,快是一种崇拜了。老王常嘱咐我:“要好好学习啊!不要像我……”每次说到这,他就走开了。  一天早上,母亲带我去买菜。归家的时候,背后一阵风闪出一辆空的载客三轮车,母亲的目光捉住了那个正驾驶的身影:  
期刊
一只蝈蝈在敲我的窗。  夏日夜晚,周遭寂寂。“唧唧,唧唧”,欢畅的鸣声融入夜幕,与暗色的景致交织成美的旋律,唤醒我儿时的记忆。  在儿时,夏夜的声音尤其丰富。择一处草地坐下,露珠在轻轻落,偶尔会听到“啪”的一声,那是它不小心打翻了某片树叶了。植物们亲昵得很,一直在耳语。紫薇和香樟、凤仙和夜来香,和谐地绵延在一起,分不清谁是谁。  而最美妙的是夏夜的虫鸣。虫鸣于周边响起,唧唧,啾啾,吱吱。我手摇蒲扇
期刊
大家好,我叫李欣茁。2008年出生于洞庭湖畔美丽的银城,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江南孕育了我文静、平和却不失热情的个性。学习之余,我喜欢阅读、画画、弹钢琴和做做创意手工。这些都是我用来表达自我的方式,尤其是写作。“我手写我心”,把成长中点滴的感受变成跳跃的文字,已经变成了我的习惯。一时、一日、一草、一木,皆是生活的馈赠,我会用我手中的笔继续描绘这多彩的世界!  门开了,斜斜的阳光照进了樱花巷365号——沿
期刊
少年不识③愁滋味,爱上层楼④。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⑤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①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四十四字,平韵。②博山,在今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③不识:不明白。④层楼:高楼。⑤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
期刊
万里投荒,63岁的苏东坡走到了人生的最低谷,从天上掉到地上,又从地上被扔到地狱,心情很糟糕。还好,昌化军使张冲是他的文学“粉丝”,接他到衙门暂住,请他喝茶饮酒,请教诗文。不久,上边又探听到消息,立马下令将老苏赶出衙门,将张冲革职回老家。流落荒郊野外的大文豪,一脸无助:“此间居无室,食无肉、病无药。”如何是好?老乡们来了,七手八脚搭了几间草屋。东坡一看,还不赖;环视周围的桄榔树,取了个“桄榔庵”的雅
期刊
我来自农村,心,也在农村的土地扎了根,但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我们一家只好搬迁到了城市里头。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没有离开过家乡的人是不懂得什么叫家乡的。起初有人问我什么是家乡,我说:“家乡——家乡——因为有我的祖祖辈辈,安息在那儿。”如今,我可以自豪地说:“家乡是我坚强的后盾;家能给予我温暖;家能给予我光明;家能给予我舒适感。”  我离家已经六个月了,总想起家乡的山水,想起那挺立在我家门前高大威武的古
期刊
辛弃疾的《丑奴兒·书博山道中壁》通篇言愁,写尽了人生的无奈——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少年古时指青年时期,从辛弃疾的生平看,这时的他正处于金人统治区内,看到沦陷区的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油然而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因而这时的愁情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国土沦丧的耻辱感,这时的愁,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立不世功业的志愿和动力,是昂扬而充满激情的。“多
期刊
很多次到绍兴,我总固执地认为,看轩亭口,当在秋风秋雨的季节。倒不是因为秋瑾临刑前写下的那句“秋风秋雨愁煞人”的遗言,而是感觉秋风秋雨中洗却了尘世喧嚣和浮躁的轩亭口,在一片乌檐粉墙之间,更能凸显一种悲壮和凄美的特质,况如秋瑾短暂而不乏悲壮、凄美的一生。  对于绍兴,甚而对于中国,秋瑾都是一个典型的叛逆代表。“碧玉闺秀,书画琴棋;相夫教子,良母贤妻。”在几千年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里,凡女子,本
期刊
那个少年,青涩的脸庞,被执着磨得棱角分明。细长的眼睛不算惊艳,眼角的光芒是他对音乐的热恋,无论怎样,总是闪烁着不可泯灭的坚定。黑白键的钢琴,独自忧伤的大提琴,陪着他一步步成长,让这个安静、羞涩的男孩一次次走出挫折。让我热泪盈眶的不只是他的歌曲,更是他不顾一切追寻梦想的勇气。  15岁的我很平凡,渺小,甚至自卑。每天扎进作业堆里,呼吸都有点困难。也有点滴朦胧的情感,会和父母争吵。那年那天,忘记是什么
期刊
多少烽煙在历史之外消失  多少战马的嘶鸣响彻心底  多少的过往我们仍然在诵读  诵读人生的起起落落  多少次登高凭栏远眺  望不见梦里的风景  是哪盏孤灯照见忧思  是哪片青瓦压着晴和的时光  是谁的指纹  在窗棂上按下多难命运  挥不去万里愁云  是否采集所有鲜花  就可以捂住土地伤口  将愁苦流放千里之外  让这份土地回归当初的祥和  让所有的秋色芬芳着丰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