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观的后现代视角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erc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后现代理论认可世界的多样性,提倡对儿童与儿童期作多样化的理解。后现代理论分析了传统儿童观的缺陷,主张用新的视角了解儿童,颠覆了传统的教育质量标准。后现代理论认为,儿童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关注当前的现实问题,努力探寻世界的意义。儿童通过填空的方式创造理论,依赖情境赋予事物意义。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儿童将事物组合成一个个“故事”,强调整体的优先性,用自己的奇思妙想认识和改造世界。
  【关键词】现代;后现代;儿童;儿童观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2-0001-03
  
  后现代理论的首要特点是认可世界的多样性。它推翻了现代论的一些核心价值观念,如统一性和普遍性等。如果说自由、平等、博爱是现代论的代名词,那么自由、多元、包容则成为后现代理论的惯用语。后现代理论认可,甚至欢迎不确定性、复杂性、主观性和多样性的参与。从后现代理论的观点看,儿童总是存在于和他人的相互关系之中,并总是处在特定的情境之中,不存在诸如儿童或儿童期这样的基本状态等着我们去发现和确定。后现代理论对儿童与儿童期的解释建构了多样化的儿童与儿童期。例如,我们不再是等着科学研究去证实儿童是什么,而是可以主动选择自己的立场去解释儿童的意义。
  洛克将儿童看作是知识、个性与文化的再生产者,将儿童解释成白板一样的新生命的开始;卢梭认为儿童处在黄金一般的年龄,天真无知,成人有义务为他们构建一个有保障的连续、安全的环境;皮亚杰的儿童观认为儿童是自然的存在体,儿童的发展序列和速度听从生物成长规律的决定。后现代主义者则认为儿童期是针对儿童并由儿童进行的一种社会性建构,儿童是知识、个性、文化的共同建构者。作为一种社会性建构的产物,儿童期总是随着时间、地点、文化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内涵,并会随着阶层、性别和其他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既没有所谓的自然的儿童,也没有普遍的儿童,而只有多样的儿童与儿童期。
  
  一、基于传统理论的儿童发展研究存在缺陷
  
  后现代理论提倡的多样化儿童观在如何优化儿童的发展,如何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如何为特定年龄段儿童提供适当的保护等问题上还无法达成共识,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目前许多来自欧美的研究试图依据西方社会的儿童观,探寻适合全世界儿童的发展轨迹,这无疑是不现实的。这些研究虽然提供了相当多的有关儿童发展的数据,但是并没有解答环境对儿童行为的影响以及儿童与周围世界的关系问题。这些基于传统理论的研究在儿童发展研究领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1.盲目认为儿童期存在一个普遍的发展过程
  这种观点认为儿童发展存在一种自然的顺序和法则,它决定了儿童成长成熟的过程。这种观点没有考虑到儿童发展过程中其他因素的影响作用,如家庭氛围、兄弟姐妹的年龄、社会文化、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周围的环境等。
  
  2.错误推崇儿童无能论
  这种观点假设儿童的状态是不成熟的,以被动、依赖为特征,缺乏理性和能力,缺少社会归属感。一些基于儿童无能论的发展社会学理论认为,在任何情况下成人都是对的,儿童则是错的,成人应该保护儿童,反对儿童过早进入成人世界。
  
  3.笼统归纳儿童发展的普遍目标
  有关儿童发展的传统理论认为,儿童发展的基本目标是让儿童在个人、社会和政治方面获得自由、独立和自足。此外,理性思维的获得也是儿童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然而,这些目标并不具有普遍性。在某种程度上说,儿童发展的目标是由所处社会的具体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决定的,是不断变化的,尚无法应用某种普遍标准进行统一。
  
  4.过分渲染发展常态范围的临界作用
  承认发展具有不变的阶段过程的理论流派都认为,每一种与已经建立的发展常态不一致的行为就是一种异常表现。这种假设的应用已经影响了上百万儿童的发展,许多儿童被贴上了“问题标签”,能力发展缓慢,或者出现发展偏差。
  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一种理论构想,把儿童的发展看作是一个文化过程,把儿童期看作是特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明确了儿童所处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由文化决定的传统习俗和养育实践等对儿童发展的重要影响。由此可见,儿童发展应该主要是一种社会性概念,而非生物性概念。然而,我们也不能据此完全推翻皮亚杰的儿童发展阶段理论。虽然儿童个体之间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仍有明显的证据表明,在基于生物因素的儿童身体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普遍性,例如儿童的骨骼、肌肉生长等。
  
  二、后现代儿童观对传统理论的颠覆
  
  1.了解儿童的新视角
  后现代理论提倡对儿童和儿童期作多样化理解,颠覆了传统理论,为儿童发展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在进行跨文化比较时,儿童行为的多样化表现尤其明显。后现代理论认为,我们不应该把儿童看作是一个同质的群体,性别、身体状态、社会起源、文化、种族等因素都不可避免地会与年龄一起对儿童的生活及其能力发展产生影响。
  在比较了美国、危地马拉、印度和土耳其儿童的早期生活条件之后,Rogoff发现,尽管由父母实施的引导儿童参与日常活动的过程是普遍的,但各个国家儿童的行为表现仍然受文化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显著差异。在那些排斥儿童参与成人活动的社会中,成人必须花费大量的精力去管理儿童的活动和兴趣;而在那些欢迎儿童融入成人环境的社会中,儿童会主动用成人的活动来鉴定自己的动机,并且会以成人为榜样,观察和模仿成人的技能。所以,与其过分渲染儿童发展的适宜年龄范围,不如采取有效措施尊重、保护和促进儿童能力的发展。
  在为儿童创建适宜发展需要的环境方面,世界各国所作的努力还远远不够。适宜儿童发展的环境一方面要能够让儿童的天赋得到最大程度的施展,另一方面又要让儿童在家庭、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当地社区和政府机构里获得对其参与和决定自身事务的能力的尊重。因此,我们需要挑战传统儿童观,全面了解《儿童权利公约》,让儿童参与到文化变革的立法和实践中来,使儿童的能力和儿童对社会的潜在贡献获得认可。
  
  2.颠覆传统质量标准
  早期儿童服务质量是一个已经建立的概念,它具有主观性,是基于一定的价值观、信念和兴趣建立的。这种质量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者的眼睛,并非一种客观、普遍的现实存在(Pence
其他文献
【摘 要】圆柱的高的概念具有双重意义,高线是指线段,有无数条;高度则是高线的度量值,只有一个。高线和高度分别从“形”和“量”两个角度对圆柱的高进行了描述。在几何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淡化文字形式的表达,充分挖掘概念的内涵,设计多层次的活动让学生多角度、多维度地认识、理解圆柱的高的本质。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注重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知识方法的迁移。  【关键词】圆柱的高;几何概念;理解;活动经验  空间观念
【摘 要】画长方形解决问题虽然不像画线段图那样常用,但它确实能为解决特定数学问题提供有益帮助,能够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与能力,为学生后续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通过对人教版教材中有关画长方形解决问题内容进行梳理,开发设计了一节画长方形解决问题的拓展课,试图为学生打开解决问题策略的另一扇窗,同时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关于长方形面积教学及画长方形解决问题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几何直观;长
【摘 要】“变教为学”提倡以学为主的学生活动,教学内容要激发学生动机,凸显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离不开“变教为学”式的课堂。学生活动的内容与开展方式成为了优质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用几何板算面积”为例,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与设计,形成能够适用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及数学实践活动课堂中的活动设计,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与能力,并为一线教师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提供资源。  【关键词】
【专家简介】吴仲和,数学教育博士,美国加州国立大学全职教授,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数学教育,中美教育比较,教育政策,教育评价等,曾参与多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教育研究项目。曾任美国中小学科学与数学协会主任委员,美国中国学者协会主任委员、会长,教育学术刊物主编,加州中小学教材评审委员,以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评委。  【访谈地点】美国,加州长滩市  【访谈时间】
【摘 要】核心问题、学习评价、学习任务是小学数学学历案的三个主体部分。教师可以依据学习目标设计问题,问题是学习目标的简约化、儿童化。在问题的基础上撰写学习评价,学习评价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完成评价任务的方式可以多元化。学习任务的设计要遵循“学”的逻辑,要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呈现的方式也应多样。  【关键词】学历案;学习目标;核心问题;学习评价;学习任务  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育者越来越关注
【摘 要】数学图式可以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将数学图式合理应用到第一学段数学教学中,对发展小学生的图式意识,提升学习力有很好的作用,而这可以通过日积月累的、富有启发性的引导来实现。  【关键词】数学图式;小学数学;教学  将数学图式合理应用到第一学段数学教学中,不仅可以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而且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笔者在第一学段的教学中,就数
【摘 要】《圆的认识》是一节非常经典的课,教师应在厘清“知识本身序列”“教材呈现序列”之后充分考量学生的认知水平,形成自己对“教材内容理解的序列”,明晰教学目标,并思考“画圆的定位问题”“多种工具画圆安排在哪个环节”“体验圆的哪个定义”三个问题,通过设计科学有序的四次画圆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外化自己的思维,在思考中直击圆的本质属性。  【关键词】教学序列;画圆;圆的本质;思维外化  人教版教材六年
【摘 要】统计可分为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平均数是小学生最早接触的统计量,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良好代表量,可以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在平均数的教学中,相比计算方法,更应该强调对其作为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代表量”的理解。首先,需要建立起“代表”的意识,理解平均数是描述数据整体集中水平的良好代表量。其次,在理解平均数的“代表量”意义的时候,应体现出层次性。  【关键词】平均数;统计量;代表量  进
【摘要】小学数学拓展课的选材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也关系到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以人教版教材中“你知道吗”等内容为素材,在对其进行补充、完善与整合的基础上,开发数学拓展课,让拓展课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格子乘法;数学史;教学实践  小学数学拓展课的选材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也关系到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何选择数学拓展课的学习
【摘 要】“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基于操作进行这一内容的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需要注意的是,操作过程应定向图形本质,通过能体现不同思维层次的操作,引导学生逐步经历动态建构的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切实提升。  【关键词】图形本质;动态建构;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