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语文教育的特性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r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者需要把握住它的人文性、趣味性、启发性等特性,深刻认识到这些特性的内涵,充分发挥出它的功效,为小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特性;学生
  小学语文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初等教育阶段,其功效愈加显著。处于初等教育阶段的学生身心等各方面发展还不成熟,自我意识仍未完全觉醒,对外界事物的判断能力、辨析能力尚不足,容易受到来自同龄人群体、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其中学校教育对青少年一代所起的作用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在陶冶学生性情、塑造学生人格、养成学生良好品德等方面發挥巨大作用的小学语文教育来说,应当更加予以重视。因此,要充分挖掘出小学语文教育的独特功能,就必须对它的特性进行探讨。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特性进行准确的定位有利于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把握整个教育过程,实现教育目的。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育应当具有人文性、趣味性、启发性等特征。
  一、人文性
  小学语文教育的内涵需通过人文精神彰显。无论是从语文教育本身的内容还是从渗透其内的教育理念来说,它都应当是一种积极向上、宣扬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文化。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人的品性中仍有诸多元素是值得去肯定、推崇的,因此语文教育的这一特征必然要求它传递的是先进的思想、倡导的是一种崇高的价值观。它要求在进行语文教育的过程中灌输给学生的是健康向上的内容,培育学生的高级志趣,形成健全人格。同时,小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更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从权威者的角色向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转换,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注重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始终能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教育公平也应当是小学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应有之义。
  二、趣味性
  小学语文教育面向的对象群体是一批天真烂漫的孩童,因此其对象的特定性也要求它应当具备趣味性。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应当只是枯燥沉闷的机械记忆或是传统的僵硬灌输,这类教学模式无疑会严重背离学生的自然天性。只以冷冰冰的文字符号与学生打交道只会使学生囿于知识的牢笼中而不得脱,这必然会阻滞其良性发展。正如《学记》所述:“时教必有正业,退居必有居学。”小学语文教育不应是单调无味的重复作业,而应是形式多样、充满生气、活力的趣味游戏,寓教于乐是其始终遵循的原则。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教育的趣味性,才能引导学生的天性朝着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
  三、启发性
  《学记》中就有记载:“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原则自古就受到历代教育大家的重视。小学生拥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勇于表达,乐于探索。因此,小学语文教育须具有启发性,引导学生自身去追逐知识的车轮,让他们乐于探索的步伐不因现成答案的给予而有所终止,使他们勇于表达的热情不为满堂灌的教育方式而有所削减。一个好的教师不是直接让学生背会真理,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教师只有意识到小学语文教育启发性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遵循小学生的自然天性规律,训练他们的心智技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作者单位:江西省安福县平都第二小学】
其他文献
教育部2016年9月20日宣布啟动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到2020年左右将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中考招生录取模式。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学业水平考试包含国家课程方案所设定的全部科目,“全科开考”“凡学必考”,不纳入总成绩的科目只作“合格”要求,旨在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  在前期部
期刊
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令语文教师感到头痛的难题。如何进行作文教学以及如何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是困扰语文教师多年的问题,也是笔者一直关注并努力探索的问题。经过历年的摸索,多少有点体会,在此与教育界同仁一起探讨交流。  笔者认为,好作文不是讲出来的,“讲作文”也很难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应从细微处,引导,从多方面引导学生,使其写出好作文。  一、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所谓讲作文也只是讲作文的结构形式、表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没人能代替学生本人的学习。作为语文学习的其中一个方面,写作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写作质量的高低。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切实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一旦产生,就会成为取之不尽的动力源泉。  为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开辟作文的第二课堂迫在眉睫。目前有很多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
期刊
二、运用学法,引导学生由感而悟  学习方法的运用和实践是整堂课的关键,更是学生主体活动的重点和中心。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切忌盲目、草率。为防止适得其反,教师在教学中可分为三个阶段:质疑——解惑——感悟。  第一阶段:质疑。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有疑,才能去探索、去创新。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读课文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没有问题的读
期刊
摘要:正确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是我们语文教师应尽的义务和重要职责。要想让学生成为自主阅读的个体,就必须帮助学生挖掘课外阅读资源,开展生动有趣的课外阅读活动,激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有效提高其课外阅读量。  关键词:提高;课外;阅读量;策略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总目标”
期刊
好的班主任在做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时,应努力做到:“深”“诚”“公”“正”。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了解学生要“深”  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深入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是教师做好学生思想工作至关重要的前提。只有了解了每个学生的特点,尽可能多的寻找和搜集学生的真实思想信息,掌握第一手资料,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才更有针对性。  了解的渠道有四个方面:  一是直接了解。就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期刊
切入点就好比文章的标题,一个好的标题能起到让人耳目一新、抓人眼球的作用。同理,一个好的切入点不仅能使教师在参加技能大赛时脱颖而出,也能使其在平时的授课中将一堂课讲得生动精彩,使学生在课堂45分钟里愉快地接受知识。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成功切入课文的范例。  鲁迅先生的文章一直以来被学生所畏惧。的确,先生的文章晦涩难懂,不是轻易能理解的。就拿他的《记念刘和珍君》来说,这篇文章的标题似乎有错别字——“
期刊
思维与语言往往不是同步的,语言常常滞后于思维,例如我们明明知道是那个意思,可就是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把它说清楚。学生在课堂回答问题也是这样,很多时候理解了,但回答起来却是词不达意,语无伦次,不知所云。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清楚。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运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引导:  一、运用关联词  当学生回答问题语言表达不清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在回答时运用一些关联词。  例如在教学《负荆请罪》时
期刊
内容提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是文本解读的第一步,对下一步要进行的文章局部的品味和具体问题的深入分析将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反之,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也会被肢解得支离破碎,无法从整体上欣赏、领悟到文章的灵动与鲜活。本文结合一些教学案例,探究、总结了快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有效途径,以期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朗读;复述;换题;猜想;活动;整体感知  《盲人摸象》的故事中,每个盲
期刊
三、篇章整合实践  如何在段落训练的基础上将其整合成篇章,这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还是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笔者以文中的过渡句为突破口,在过渡句的引领下展开段落教学,让学生跟随作者的游览顺序“一一游览”,从中相机渗透游记的写作方法,即先找景点,再说景物特点,最后有详有略地组织语言。为深化学生对文本结构的认识,实现段落到篇章的有效整合,笔者决定进一步引导学生梳理这篇课文的结构(如下表所示):  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