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要放下包袱,用审美的眼光来学习语文,开发课程资源,教师应做学生有效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
开发组织者、促进者传统语文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改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简单传播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知识的探究者。面对这一角色的转换,许多老师感到难于适应,不理解。对此作者做了如下思索:
无数老师认为,高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课堂教学就应该围绕高考指挥棒转,课堂的一切活动就是为了高考的,课堂教学就是为了高考。其实我们静下心来一想,我们老师每天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真正在高考中能够考到的有多少,是我们讲少了呢,还是我们讲的东西与高考不适应?是我们的学生练习少了呢,还是我们练习的难度不够呢?人生除了高考一条路,还有没有其他的路可走?为什么高考成绩优秀的状元,大学毕业以后没有几个能够成为大师呢。钱学森临终的疑问值得每一个老师深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道理许多人都明白,然而许多人却不愿去做。传授给学生知识,不如传授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知识是有限的,而方法是掌握知识的手段、是钥匙。如果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那么他们就具备了掌握知识的能力,就具备了探究知识的能力。作为老师在新一轮课改中首先要转变观念,不能只教书,教死书。要研究学生、要研究教材、要研究课程、要研究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探究、参与学生的互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者。让语文课活起来,让语文成为那空中楼阁般的梦幻,荡气回肠的美妙乐曲,那意蕴悠远的诗韵,美神维纳斯断臂的联翩浮想,那眩目的先秦繁星,皎洁的汉宫秋月,珠落玉盘的琵琶,高山流水的琴瑟,那庄子的逍遥云游,孔子的颠沛流离,魏玉的老骥之志,诸葛的锦囊妙计,君子好逑的诗经,魂兮归来的楚辞,执过羊鞭的《兵法》,受过宫刑的《史记》。语文教学之美,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关汉卿的戏中人,是千古绝唱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曾几何时,我们对那渔舟唱晚的恬静,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柔,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凛然正气,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寄意寒星荃不察的铮铮铁骨……这如诗如画的生活美吸引我们,也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创造,他们应该在语文教学生活中尽情地享受。就语文教师的教学生活而言,更有享用不尽的美。
也许有的老师会说,语文教学不就是音形义字词句篇,读读写写练练吗?他们也只不过是循环于教室——办公室——宿舍(家庭)那单调致极运行轨迹的机器。我们要说那是你还没有真正认识语文教学生活中的美。所谓教师的享受教育,就是要学会思考,不做机械的操作工,要力求主动的创新的工作,捧着一颗心来,捧得应该是理想是激情;不带半根草去,带草有何用?带的应该是丰富的感受,带着沉甸甸的思索,才有价值。那样,就不会把自己看作是凄苦燃烧的耗尽最后一滴泪的蜡烛,就不会把自己看作是蠕动着躯壳,痛楚的抽完最后一根丝的春蚕,就会追求快乐的教育,尽情的享受语文教学生活的快乐。
开发课程资源,教材中有许多作家的一身是不平凡的一身,他们的人生奋斗历程、他们对社会、人生、生活的想考无疑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借鉴,无疑会给我们的人生旅途竖起一个标杆。屈原汨罗江畔“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踽踽独行,刘禹锡身居陋室高唱:“何陋之有?”的旷达、乐观,杜甫屋破雨夜高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忧国忧民,苏轼“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人生突围,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人品,范仲淹身遭被贬却依然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心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坦荡淡定。文学更是人学,如果我们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时注入人文学习,也许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也许我们的教育教学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应做学生有效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在语文学习生活化的过程中,一名有效的促进者应该(1)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2)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4)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5)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6)建立一个接纳的宽容的课堂学习气氛(7)与学生一起分享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8)要能够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敢于承担责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这一点。要求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置屏障,故意将知识意义加以遮蔽和转化,以将语文知识对学生语文思维发展和语文素养提升所具备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建构语文知识的意义和帮助学生成为策略性学习者。在语文教学生活化的今天,这一点表现的更为突出。如《林黛玉进贾府》、《等待戈多》、《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教师抓住人物形象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人物形象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并获得关于言语智慧,生命关怀和美学意义的某种启示。帮助学生就语文大观园中美丽的景点有所体验并准确理解进而进行描述,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审美表达。这样把语文学习融入生活,便营造了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把给学生造点压力变为给学生添点动力。由牵着学生走变为推着学生走。
老师要做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学习者和研究者。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要不断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努力打造自己教育人生的辉煌。我们教学每一课,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更要解决为什么要这样教的问题。这里的教法,有向书本学,向名师学,向学生学,向社会学来的。更重要的是从自己的研究发现中总结得来的。例如我在教学《项链》、《失街亭》、《守财奴》等课时,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结论性的东西,而是要引发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现实的社会生活,进行有价值的思考,促进学生通过文化反思与人性品评扩展自我内心世界,并激发一种人道主义的力量。例如汶川大地震之后的爱心捐助,北京奥运会的欢呼与思考,日本浮岛核泄漏后对核能的利弊反思。在生活化语文教学中,知识和生活,知识和创造力,知识和个性的生动丰富的关联,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而敏锐的洞察力,灵动的语言表达智慧和亲密的师生关系是其支撑性条件,所有这些,都靠我们教师的研究积累。
在语文生活化教学中,因为教师是研究者,要善于反思自己。我们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是绝好的研究对象,投入研究,行动起来,在行动中研究,使我们的研究更明确,更扎实,更持久。用教研活动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促进我们教师自身的成长。上个世纪中叶,美国从大学教授到小学教师,掀起教育教学研究的高潮,涌现了像布鲁纳、罗伯特那样的大教育家,并大大推动美国教育的发展。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收稿日期:2012-02-01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
开发组织者、促进者传统语文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改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简单传播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知识的探究者。面对这一角色的转换,许多老师感到难于适应,不理解。对此作者做了如下思索:
无数老师认为,高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课堂教学就应该围绕高考指挥棒转,课堂的一切活动就是为了高考的,课堂教学就是为了高考。其实我们静下心来一想,我们老师每天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真正在高考中能够考到的有多少,是我们讲少了呢,还是我们讲的东西与高考不适应?是我们的学生练习少了呢,还是我们练习的难度不够呢?人生除了高考一条路,还有没有其他的路可走?为什么高考成绩优秀的状元,大学毕业以后没有几个能够成为大师呢。钱学森临终的疑问值得每一个老师深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道理许多人都明白,然而许多人却不愿去做。传授给学生知识,不如传授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知识是有限的,而方法是掌握知识的手段、是钥匙。如果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那么他们就具备了掌握知识的能力,就具备了探究知识的能力。作为老师在新一轮课改中首先要转变观念,不能只教书,教死书。要研究学生、要研究教材、要研究课程、要研究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探究、参与学生的互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者。让语文课活起来,让语文成为那空中楼阁般的梦幻,荡气回肠的美妙乐曲,那意蕴悠远的诗韵,美神维纳斯断臂的联翩浮想,那眩目的先秦繁星,皎洁的汉宫秋月,珠落玉盘的琵琶,高山流水的琴瑟,那庄子的逍遥云游,孔子的颠沛流离,魏玉的老骥之志,诸葛的锦囊妙计,君子好逑的诗经,魂兮归来的楚辞,执过羊鞭的《兵法》,受过宫刑的《史记》。语文教学之美,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关汉卿的戏中人,是千古绝唱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曾几何时,我们对那渔舟唱晚的恬静,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柔,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凛然正气,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寄意寒星荃不察的铮铮铁骨……这如诗如画的生活美吸引我们,也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创造,他们应该在语文教学生活中尽情地享受。就语文教师的教学生活而言,更有享用不尽的美。
也许有的老师会说,语文教学不就是音形义字词句篇,读读写写练练吗?他们也只不过是循环于教室——办公室——宿舍(家庭)那单调致极运行轨迹的机器。我们要说那是你还没有真正认识语文教学生活中的美。所谓教师的享受教育,就是要学会思考,不做机械的操作工,要力求主动的创新的工作,捧着一颗心来,捧得应该是理想是激情;不带半根草去,带草有何用?带的应该是丰富的感受,带着沉甸甸的思索,才有价值。那样,就不会把自己看作是凄苦燃烧的耗尽最后一滴泪的蜡烛,就不会把自己看作是蠕动着躯壳,痛楚的抽完最后一根丝的春蚕,就会追求快乐的教育,尽情的享受语文教学生活的快乐。
开发课程资源,教材中有许多作家的一身是不平凡的一身,他们的人生奋斗历程、他们对社会、人生、生活的想考无疑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借鉴,无疑会给我们的人生旅途竖起一个标杆。屈原汨罗江畔“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踽踽独行,刘禹锡身居陋室高唱:“何陋之有?”的旷达、乐观,杜甫屋破雨夜高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忧国忧民,苏轼“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人生突围,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人品,范仲淹身遭被贬却依然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心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坦荡淡定。文学更是人学,如果我们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时注入人文学习,也许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也许我们的教育教学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应做学生有效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在语文学习生活化的过程中,一名有效的促进者应该(1)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2)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4)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5)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6)建立一个接纳的宽容的课堂学习气氛(7)与学生一起分享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8)要能够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敢于承担责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这一点。要求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置屏障,故意将知识意义加以遮蔽和转化,以将语文知识对学生语文思维发展和语文素养提升所具备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建构语文知识的意义和帮助学生成为策略性学习者。在语文教学生活化的今天,这一点表现的更为突出。如《林黛玉进贾府》、《等待戈多》、《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教师抓住人物形象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人物形象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并获得关于言语智慧,生命关怀和美学意义的某种启示。帮助学生就语文大观园中美丽的景点有所体验并准确理解进而进行描述,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审美表达。这样把语文学习融入生活,便营造了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把给学生造点压力变为给学生添点动力。由牵着学生走变为推着学生走。
老师要做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学习者和研究者。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要不断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努力打造自己教育人生的辉煌。我们教学每一课,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更要解决为什么要这样教的问题。这里的教法,有向书本学,向名师学,向学生学,向社会学来的。更重要的是从自己的研究发现中总结得来的。例如我在教学《项链》、《失街亭》、《守财奴》等课时,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结论性的东西,而是要引发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现实的社会生活,进行有价值的思考,促进学生通过文化反思与人性品评扩展自我内心世界,并激发一种人道主义的力量。例如汶川大地震之后的爱心捐助,北京奥运会的欢呼与思考,日本浮岛核泄漏后对核能的利弊反思。在生活化语文教学中,知识和生活,知识和创造力,知识和个性的生动丰富的关联,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而敏锐的洞察力,灵动的语言表达智慧和亲密的师生关系是其支撑性条件,所有这些,都靠我们教师的研究积累。
在语文生活化教学中,因为教师是研究者,要善于反思自己。我们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是绝好的研究对象,投入研究,行动起来,在行动中研究,使我们的研究更明确,更扎实,更持久。用教研活动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促进我们教师自身的成长。上个世纪中叶,美国从大学教授到小学教师,掀起教育教学研究的高潮,涌现了像布鲁纳、罗伯特那样的大教育家,并大大推动美国教育的发展。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收稿日期:201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