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氏传奇

来源 :城色in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m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免贵姓石
  家中抽屉深处放着一本《石氏家谱》,是父亲和同宗人多年编纂而成。神秘复杂的家族谱系透露着家族的传统根系观念。如同所有人对自己的家族起源持有好奇心,翻开这本家谱追根溯源,发现不过是早年间从临淄迁居到了相邻的青州。
  但石姓起源于何时又如何起源?这恐怕不是三言两语所能叙尽。
  得姓始祖
  石姓,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五,是中国第六十三大姓。
  几乎所有的专家都认定,石氏出自姬姓,起源于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石碏,以其为得姓始祖。
  石碏,本名公孙碏,字石,春秋时期康叔的六世孙卫静之孙,卫国贤臣。其子石厚佐公子州吁杀卫桓公,州吁因此自立为王。此时已经告老还乡的石碏为废除州吁及其党羽,大义灭亲,假他人之手杀掉州吁及其子石厚,而被称为纯臣。后来,石厚之子骀仲以祖父字为姓氏创石姓,石碏故成为石姓始祖。
  百家争姓
  如同任何一个姓氏不可能只有一个源头一样,同姓不同宗的情况也存在于石姓中,除了广为认同的石碏后裔,石姓还有其他以下几种说法的起源。
  子姓,春秋时期宋国公子段,字子石,其后以字为氏;姬姓,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石癸,其后世以石为姓。以上两种同石碏一样,都出自他姓,以字为氏。还有一种说法是来自他族或他族改姓,流传的说法有八九种之多,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种认为,石姓来自隋唐时期“昭武九姓”之一。据说,当时西域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有人迁居中原,改为石姓。尽管源头说法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由于各族各姓的不断加入,才形成了如今庞大的石姓人群。
  繁衍迁徙
  以卫国所在地河南北部一带为源地的石姓,最初的传播方向是河南周边的原鲁国地域山东。秦汉以前,石姓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繁衍,同时有部分人开始徙居江南。魏晋南北朝时,石姓昌盛于渤海、平原两大郡望。宋元以后,石姓已遍及江南大部分地区。清初,石姓有不少迁徙到台湾,进而远播海外。
  经过数千年迁徙繁衍的石姓,郡望有渤海(今河北沧县一带)、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上党(今山西长治县北)、河南(今河南洛阳市东北)四处,堂联中较著名的为“传载纯臣,诗歌圣德”——纯臣即指石碏,圣德是指北宋经学名家石介曾作的一首“庆历圣德诗”;堂号中常用的是“徂徕”、“平原”、“思成”、“敦睦”几个,其中“徂徕”便源于石介曾归隐的徂徕山。
  本家亲戚
  历代石姓中的名人,有如五代时后晋王朝的建立者,即后晋高祖石敬瑭;北宋名将石守信;宋代著名文学家石延年;清代著名的画家石涛及清末太平天国杰出的军事将领石达开等,他们被记载在石氏族谱中,见证着一个姓氏的传奇。
其他文献
衣被天下,斑斓锦绣。水袖轻甩,摇曳生姿。在华服的脉络谱系当中,挥洒不去的是万千仪态,避不开的是林林总总萦萦绕绕的色彩光泽。如一张铺开了的宣纸,浓墨重彩却也写不尽这千年传承万世寒暖。蜀锦绣出的山水,江宁织就的花鸟,跃然于这时空无涯的荒寂之中。然而,在淡之淡处,笔锋不经意间轻轻一撇,那抹似有似无的墨痕却坚若磐石,于空灵之中,似多了份禅意,其洁若雪,其性如水,那极尽妍媸之后,那份乖张跋扈于棉却了无痕迹。
期刊
在台湾,有一只粗枝大叶的“喵先生”,却想找到一个标致的爱人。这就是郑智化收录在1990年的《单身逃亡》专辑里的《猫》,歌曲一开头就在唱:“霓虹灯招牌下的垃圾桶,住着一群神秘的猫,我们在遗忘的角落里寻找目标……”  这只住在垃圾桶里的“喵先生”,本来是混世魔王,顽皮而快乐,像极了占着花果山的大圣孙悟空。  可是这一切,却在遇到了那个女人之后,幻影移形了。  人类多么危险  但我知道  我已深深爱上了
期刊
族名:仫佬族(mu lǎo zú)  籍贯:中国  分布区域:绝大多数居住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环江、河池等县境内,与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毛南族、水族等民族杂居。  语言文字: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即仫佬语。仫佬语与毛难语、侗语、水语相近,大多数人兼通汉语,部分人还会说壮语;通用汉字。  婚姻习俗:仫佬族为一夫一妻制,可与壮族、汉族通婚。仫佬族青年男女历
期刊
食客问问  Q:你好,食品凝固剂,咱们能认识一下吗?  A:大家好,我是一种使食品中蛋白质产生沉淀、凝固,防止新鲜果蔬软化的物质。其实你们一定都知道我,生活中最常见的豆腐就是靠我们制成的。豆腐、豆花这些美味可少不了我们的帮助。  Q:你也和防腐剂、食用色素一样是个大家庭吗?  A:是呀,我们也是个大家庭,食品中常用的主要分四大类:盐类凝固剂、酸类凝固剂、酶类凝固剂和复合凝固剂。  Q:那你的大家庭
期刊
A  写大千世界的万象,有心有灵犀的触动和意趣盎然的百态;写纷繁复杂的故事,有刻骨铭心的爱情抑或是叛逆难忘的青春。眼前尽是些密密麻麻和眼花缭乱,尽是些纸墨的幽香和文字的灵魂。他,心之所至,记录的是这个时代的精神与品位。偶然的邂逅,一切都是崭新的,恰恰是自己心爱的,用自己的文字,一笔一画,为他添上浓墨重彩。他,只做一个旁观者。而我,由最初的一知半解,经时光荏苒,渐渐融入了他,习惯透过他的视角看待生活
期刊
珍重一份清白,不管多久远  先人精通于技,如四大发明,又奇又妙,只是术之苦,非常人所尝。  熟悉的一位先生,前几日约我写篇文章,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他自己已知天命,仍兢兢业业行走于田野乡间。在电话里真切地焦虑着,他说,我在铅山。  总是这样,好多东西在即将逝去的时候才会唤起人们的珍惜,这次是“千年寿纸”的身世之争。老先生奔波于福建连城与江西铅山,他说,总说清白如纸,这下,纸也不清白了。  老
期刊
与《IN生活》结缘前,我在一本DM杂志做编辑。如同所有商业期刊一样,栏目设定需符合商业需求,编辑行为俨然广告公司文案做派,收效却甚微。因为不是理想的状态,所以选择了离开。  而在这之前,我在一家房地产公司主办的城市文化类杂志做编辑,纯粹的深度和文化味儿曾让这本杂志拥有大批读者。我们称之为老师的主编是大学编辑学教授,在他的指引下我爱上这一行并有了职业兴趣。那时,初入编辑一行的我像偷东西的小人,从其他
期刊
几千年前的水泽河畔,两只水鸟欢愉地呼叫,一雌一雄,鸣声相谐。大片的荇叶浮于水面,那河流里涌动着原始的沉静和生趣。有一个女子在洗荇菜,纤纤素手下,流淌着丝丝缕缕的碧绿,或左或右,漂摇无方。  不知何时,一个男子在岸边驻足,看得呆了痴了,恍然发现了生命的广阔与美丽。胡兰成在《山河岁月》中这样写道:“他忽然爱起那在洗荇菜的女子了,这爱竟来得无因无由……”  几千年过去了,一提到荇菜,似乎人人都能念出那句
期刊
最早的《IN》,在心里,那是2011年。  当年,遇到一个开发商,出了不少钱,我离开单位,做了另一本,土豪不要《IN》。多少和理想有关,但有差距,太多的美好是用钱买不到的。  后来,和一个编辑说了这个理想。那时候,还不叫《IN》。她把她的想法写成栏目单。有一些我着实看上了,不过大部分还有点遥远。前思后量的,总是时机不成熟。后来她去了北京,给一家心灵杂志做稿子,叫朋朋。  再后来,遇到一个颇具杂志天
期刊
早先曾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去澡堂”的流行语,虽说是玩笑话,却也说明洗澡在人们心里和日常生活中占有的举足轻重的位置。  济南资格最老的浴池应属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当地人贺德顺在至德院街开办的顺德池。次年,同是当地人的张文炳在钟楼寺东街曾家桥开办了玉露春。布政司街东尚书府的德新池也属于开办较早的。那时的浴池大都是大锅烧水,大池洗澡,大条凳子更衣,设施十分简陋。  开埠以后,普利门外的瑞品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