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分析中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市场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实际需求,提出改革设想。
【关键词】中职学校;电子商务;教学
一、我校电子商务教学现状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商贸方式,它给整个社会经济带来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形成新的经济形态,对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及就业、政府职能和法律制度及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根据市场对电子商务方面人才的需求,我校作为中职学校,于2001年开设电子商务专业,至今已有十一个年头,从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在课程设置、教师配置、教学实践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电子商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晰。电子商务专业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涵盖了计算机网络、市场营销、物流等方面的知识。由于创建之初所带来的专业特点不强、知识覆盖面广、师资力量薄弱等诸多特点,造就了现阶段电子商务专业教学面临着一个尴尬局面,即在课程设置上,只是将十几门课程简单地堆砌在一起,不同专业的课程过度“交叉”,学来学去,结果什么课程都学得不专。
2.缺乏专业的电子商务教师。目前我校从事电子商务教学的教师要么是计算机专业方面的,要么是营销管理方面的,能将这两方面综合运用的教师并不多。而电子商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复合型的新兴学科,它需要更为专业的教师。
3.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在授课的过程中采用了多媒体等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使得教学内容表现生动、直观、易于理解。但在教学方法上仍采用“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传统被动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市场对具有综合素质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
4.实验教学环节有待完善。电子商务专业中的实验环节包括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网上开店、电子商务物流等都需要大量的动手训练,我校仅有一间电子商务实训室供学生模拟练习,且只配有一套“德意电子商务实验室”。但实验软件与实际的商业环境在技术和商务模式上存在较大差距,此模拟软件远远落后于实际应用。因此,靠模拟软件进行实践教学已不能满足专业发展要求。
三、改革设想
1.课程设置上要切合实际。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要适应市场的需要,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增加什么知识,最终所有课程的学习又能将学生们塑造成一个具备怎样专业能力的毕业生。因此,电子商务课程设置要灵活,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不能简单地将商务课程、计算机类课程等进行简单的叠加,应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关联度。课程内容要综合化,给学生提供厚基础、宽专业的教育。如3G时代和电子政务时代的到来,可开设移动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方面的课程。
2.培养专业的师资。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应具备体系化的素质,能对整个领域理解和把握,才能更好地教授学生。学校应多鼓励和支持教师加强专业学习,并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使教师既具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
3.推行“任务驱动”课堂教学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分解成一个个循序渐进的任务来引导学生学习。例如,在学习供应链的概念时,由老师定出以下任务:供应链包括几大环节?各个环节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具有什么意义?通过分小组讨论的互动方式进行,学生们可以结合实际各抒己见,最后由教师总结得出概念。这样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 建立一个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又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情境,能变枯燥为生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制定任务应有一定难度,学生个人无法完成,需通过小组成员的互动才能够完成,可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4.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一些案例,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教师单纯地讲案例,还不能完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还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为改变此种状况, 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使学生完全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 。
5.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可通过网上开店去实践所学的知识。网店以低投入、低风险、易上手等优势吸引不少在校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目前我所带的班级中,已经有学生以“梦之队”团队协作方式开设了“WYZ神马全都有”的网店,以经营潮流服装为主。在前期的准备中,他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做市场调查、选择经营品种、申请网店以及网店布置;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要不断丰富商品类别、与顾客有效的沟通以及网店宣传等工作,培养了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它是电子商务专业最高层次的实践活动 。
通过网上开店,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将书本的知识活学活用,通过实践也可以加深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是值得鼓励和推广的一种学习方式。
四、结语
21世纪将是互联网商务的时代,同时,互联网商务的普及和推广也对电子商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之,中职学校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培养出更多能满足企业需要的电子商务专业人员。
【关键词】中职学校;电子商务;教学
一、我校电子商务教学现状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商贸方式,它给整个社会经济带来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形成新的经济形态,对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及就业、政府职能和法律制度及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根据市场对电子商务方面人才的需求,我校作为中职学校,于2001年开设电子商务专业,至今已有十一个年头,从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在课程设置、教师配置、教学实践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电子商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晰。电子商务专业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涵盖了计算机网络、市场营销、物流等方面的知识。由于创建之初所带来的专业特点不强、知识覆盖面广、师资力量薄弱等诸多特点,造就了现阶段电子商务专业教学面临着一个尴尬局面,即在课程设置上,只是将十几门课程简单地堆砌在一起,不同专业的课程过度“交叉”,学来学去,结果什么课程都学得不专。
2.缺乏专业的电子商务教师。目前我校从事电子商务教学的教师要么是计算机专业方面的,要么是营销管理方面的,能将这两方面综合运用的教师并不多。而电子商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复合型的新兴学科,它需要更为专业的教师。
3.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在授课的过程中采用了多媒体等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使得教学内容表现生动、直观、易于理解。但在教学方法上仍采用“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传统被动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市场对具有综合素质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
4.实验教学环节有待完善。电子商务专业中的实验环节包括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网上开店、电子商务物流等都需要大量的动手训练,我校仅有一间电子商务实训室供学生模拟练习,且只配有一套“德意电子商务实验室”。但实验软件与实际的商业环境在技术和商务模式上存在较大差距,此模拟软件远远落后于实际应用。因此,靠模拟软件进行实践教学已不能满足专业发展要求。
三、改革设想
1.课程设置上要切合实际。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要适应市场的需要,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增加什么知识,最终所有课程的学习又能将学生们塑造成一个具备怎样专业能力的毕业生。因此,电子商务课程设置要灵活,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不能简单地将商务课程、计算机类课程等进行简单的叠加,应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关联度。课程内容要综合化,给学生提供厚基础、宽专业的教育。如3G时代和电子政务时代的到来,可开设移动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方面的课程。
2.培养专业的师资。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应具备体系化的素质,能对整个领域理解和把握,才能更好地教授学生。学校应多鼓励和支持教师加强专业学习,并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使教师既具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
3.推行“任务驱动”课堂教学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分解成一个个循序渐进的任务来引导学生学习。例如,在学习供应链的概念时,由老师定出以下任务:供应链包括几大环节?各个环节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具有什么意义?通过分小组讨论的互动方式进行,学生们可以结合实际各抒己见,最后由教师总结得出概念。这样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 建立一个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又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情境,能变枯燥为生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制定任务应有一定难度,学生个人无法完成,需通过小组成员的互动才能够完成,可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4.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一些案例,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教师单纯地讲案例,还不能完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还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为改变此种状况, 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使学生完全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 。
5.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可通过网上开店去实践所学的知识。网店以低投入、低风险、易上手等优势吸引不少在校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目前我所带的班级中,已经有学生以“梦之队”团队协作方式开设了“WYZ神马全都有”的网店,以经营潮流服装为主。在前期的准备中,他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做市场调查、选择经营品种、申请网店以及网店布置;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要不断丰富商品类别、与顾客有效的沟通以及网店宣传等工作,培养了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它是电子商务专业最高层次的实践活动 。
通过网上开店,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将书本的知识活学活用,通过实践也可以加深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是值得鼓励和推广的一种学习方式。
四、结语
21世纪将是互联网商务的时代,同时,互联网商务的普及和推广也对电子商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之,中职学校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培养出更多能满足企业需要的电子商务专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