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活化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A-
0039-01
“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开放语文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将生活之活水引入语文教学,拓宽语文教学的外延和内涵。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言:“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语文教学走进生活,让学生不断扩大知识面,丰富情感,提高鉴赏力,更加热爱生活和善于品味生活,真正走向学语文、用语文的广阔天地。
一、即时开发教学资源,勿错失良机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并能及时开发有价值的资源。面对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凭借教学智慧,捕捉、判断、重组各种信息,及时把握教学动态生成的亮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呈现出真正意义的有效的互动。
一次语文课上,一阵花香随风飘进了教室,学生纷纷探头想探个究竟,笔者随即引导他们去查找。学生们挤到窗口,瞪大眼睛,得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对此,笔者立刻调整教学计划,把课堂搬到了教学楼前的花园里,让学生观察香樟树。笔者按照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引导学生观察,接着重点指导学生从形状、颜色、质感、香味、数量等方面细致地观摩花朵。学生边看边说,边听边想,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获得了口语表达练习。可见,教师对资源即时的开发丰富了语文教学。
二、适当重现生活情境,勿越俎代庖
语文的美,应该蕴涵在语言文字、读者的无限想象、心灵与文字的共鸣中。课文中,有些内容离学生较远,教师如果能运用多媒体对材料进行适当补充或重现情境,能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如教学《黄河的主人》这一课,从未见过黄河的学生如何体会波涛的汹涌、艄公的勇敢呢?有一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的:给学生播放滚滚黄河、艄公撑船、羊皮筏子、《黄河大合唱》等视频、音乐。课堂上,激昂的音乐不绝于耳,视听材料的展示几乎占据半个课时。给学生创设浓墨重彩的黄河场景,看上去生活化了,可这是帮助学生理解还是代替学生理解呢?学生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是不是少了许多思考?再看看这堂语文课,重点应该是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艄公的品质,领会只要沉着勇敢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对此,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在学生读过课文找出重点词语却难以想象黄河气势的关键时刻播放了一段有关黄河的视频,时间约3分钟,使学生在形象的画面、声音中触动心灵,想象豁然开朗,学生再次朗读时就很容易读出黄河的气势,对文本的理解水到渠成。课堂上,笔者更多的是带领学生品悟文字,想象艄公遇到什么情况时小心注视着水势,遇到什么情况时大胆地破浪前行。这样,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带入句中,反复朗读,想象内容丰富,朗读感情真挚,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生活化”的主体应当是“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目的不仅仅是给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丰富生动、扎实有效。
三、加强多元智力发展,勿目标单一
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内省智力和人际交往智力七种智力,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
语文教学也可以着眼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从不同层面设计教学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如教师可随着季节的变化引导学生展开语文教学活动。春天,要是有燕子在教室的屋檐下安了家,教师可就此指导学生吟诵关于燕子的佳句美文,开展写作、歌舞、绘画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给学生自由言说的空间,发展学生语言智力;还可以给燕子设计卡通形象,发展学生的空间智力;编排《燕儿飞》等歌舞节目培养学生的音乐智力和肢体运动能力;每天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清理燕子的排泄物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智力;通过对小燕子的观察和呵护,发展学生的自然探索智力;还可通过观察日记培养学生的内省智力。在语文教学中植入生活场景,联系社会生活加强动手实践,便于学生的多元智力开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对教学目标设计的周全考虑,是促使学生的多元智力得到充分发展的关键。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要尝试从生活出发,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潜在教学资源丰富、活跃语文课堂。在教育教学中,还要想方设法促进每个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地发展和完善。实施语文生活化的教学课堂,使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应用更加趋向综合化,学生多元智力得以充分发展,进一步培养了孩子的综合素养。
(责编 杨 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A-
0039-01
“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开放语文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将生活之活水引入语文教学,拓宽语文教学的外延和内涵。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言:“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语文教学走进生活,让学生不断扩大知识面,丰富情感,提高鉴赏力,更加热爱生活和善于品味生活,真正走向学语文、用语文的广阔天地。
一、即时开发教学资源,勿错失良机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并能及时开发有价值的资源。面对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凭借教学智慧,捕捉、判断、重组各种信息,及时把握教学动态生成的亮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呈现出真正意义的有效的互动。
一次语文课上,一阵花香随风飘进了教室,学生纷纷探头想探个究竟,笔者随即引导他们去查找。学生们挤到窗口,瞪大眼睛,得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对此,笔者立刻调整教学计划,把课堂搬到了教学楼前的花园里,让学生观察香樟树。笔者按照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引导学生观察,接着重点指导学生从形状、颜色、质感、香味、数量等方面细致地观摩花朵。学生边看边说,边听边想,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获得了口语表达练习。可见,教师对资源即时的开发丰富了语文教学。
二、适当重现生活情境,勿越俎代庖
语文的美,应该蕴涵在语言文字、读者的无限想象、心灵与文字的共鸣中。课文中,有些内容离学生较远,教师如果能运用多媒体对材料进行适当补充或重现情境,能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如教学《黄河的主人》这一课,从未见过黄河的学生如何体会波涛的汹涌、艄公的勇敢呢?有一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的:给学生播放滚滚黄河、艄公撑船、羊皮筏子、《黄河大合唱》等视频、音乐。课堂上,激昂的音乐不绝于耳,视听材料的展示几乎占据半个课时。给学生创设浓墨重彩的黄河场景,看上去生活化了,可这是帮助学生理解还是代替学生理解呢?学生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是不是少了许多思考?再看看这堂语文课,重点应该是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艄公的品质,领会只要沉着勇敢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对此,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在学生读过课文找出重点词语却难以想象黄河气势的关键时刻播放了一段有关黄河的视频,时间约3分钟,使学生在形象的画面、声音中触动心灵,想象豁然开朗,学生再次朗读时就很容易读出黄河的气势,对文本的理解水到渠成。课堂上,笔者更多的是带领学生品悟文字,想象艄公遇到什么情况时小心注视着水势,遇到什么情况时大胆地破浪前行。这样,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带入句中,反复朗读,想象内容丰富,朗读感情真挚,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生活化”的主体应当是“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目的不仅仅是给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丰富生动、扎实有效。
三、加强多元智力发展,勿目标单一
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内省智力和人际交往智力七种智力,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
语文教学也可以着眼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从不同层面设计教学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如教师可随着季节的变化引导学生展开语文教学活动。春天,要是有燕子在教室的屋檐下安了家,教师可就此指导学生吟诵关于燕子的佳句美文,开展写作、歌舞、绘画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给学生自由言说的空间,发展学生语言智力;还可以给燕子设计卡通形象,发展学生的空间智力;编排《燕儿飞》等歌舞节目培养学生的音乐智力和肢体运动能力;每天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清理燕子的排泄物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智力;通过对小燕子的观察和呵护,发展学生的自然探索智力;还可通过观察日记培养学生的内省智力。在语文教学中植入生活场景,联系社会生活加强动手实践,便于学生的多元智力开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对教学目标设计的周全考虑,是促使学生的多元智力得到充分发展的关键。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要尝试从生活出发,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潜在教学资源丰富、活跃语文课堂。在教育教学中,还要想方设法促进每个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地发展和完善。实施语文生活化的教学课堂,使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应用更加趋向综合化,学生多元智力得以充分发展,进一步培养了孩子的综合素养。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