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lotang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写生是中国画从临摹通向创作的桥梁。然而,在西学东渐的进程中,随着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和介入,中国画写生逐步迈向了“西化”的趋势,写意精神也随之削弱,中国画丧失了鲜活的生命力。因此,重新审视中国画写生的精神旨圭,确立适合的写生方式,对于中国画的传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画;写生;精神旨圭
  “写生”之词,本是从日语中转译而来,但在中国画画论中,却早有记载。据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组诗作品其一题:“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①诗意地概括了“写生”之词,洗练地描述了“写生”之事。然而,对比现代意义上的“写生”,其词义未必完全相似,但写生之事却是一脉相承的。
  关于写生之事,历来有之。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谢赫就曾在《古品画录》中提出了标程千古之六法论,其中,“应物象形”和“传移模写”可谓是对写生之事的概括;至于唐代,吴道子漫游嘉陵江上,目识心记,于长安大同殿内,凝神抒写三百里嘉陵风光;五代荆浩,纵情于太行洪谷之间,纵目远眺,携笔复就写之,凡树万本,方如其真;北宋郭熙,卷云之法模写太华、终南一带之高原景色;南宋夏圭,拖泥带水,描绘江南之溪山清远;元代黄公望,泛舟于富春江上,畅写富春山居之境;明代更有王履者,师心、师目、师华山;清代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现当代以降,在李可染先生的带领下,张钉、罗铭等辈,先后赴江南,逆长江,入桂林,开启了现代意义的写生之路,至于冯建吴和石鲁兄弟二人,更是在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之间,师法自然之大造化。
  作为一代大师,傅抱石先生曾洗练地将“写生”概括为“游”“悟”“记”“写”,全面地总结了中国画写生的形式和内容及特点。
  其一,目识心记:用眼睛观察物象,用心体悟。是“游”“悟”“记”的有机组合,但更加注重“悟”的境界,强调对客观物象的瞬间印象和整体感悟。
  其二,目识手记:用眼睛去观察物象,用心体悟,并作一定描绘和记录。其中,描绘和记录的形式是多元的,可以是速写、素描,也可以是水墨写生。描绘和记录的方法可以是对景写生,还可以是对景创作。是“游”“悟”“记”和“写”的有机组合,但更加注重“记”和“写”层面,特别是“写”的过程。强调对客观物象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详实的记录,这也是同目识心记的本质区分。
  由此观之,中国画写生的形式是多样的,内容是丰富的,其内涵深厚,灵动而鲜活。然而,随着西方艺术思潮的介入,中国画写生“西化”趋势在不断地蔓延。尤其是在徐悲鸿先生提出“素描是一切绘画造型的基础”的主张之后,这种趋势变得越发明显,就连集大成者的李可染先生,早期部分写生作品也备受质疑。
  近年来,在全国性的各类美术作品展览中,这种“西化”的态势还在持续发酵和蔓延。其中,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大量制作性工笔画作品的涌现,几乎霸占了每次展览的主题,成为审美的主流。这便主要是“西化”影响下的结果,其共同特点在于:
  第一,焦点透视主导散点透视。固定的观察视角成为主流,然后进行机械的组装和拼凑,几乎忘却中国画还有“三远之法”的观察方式,“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心一度被弱化,从而局限和降低了丰富性画面的可能性。
  第二,写实性造型主导写意性笔墨。以牺牲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为代价,过分强调客观物象的外在形似,丧失了中国画灵动的生命力。复制的造型几乎失去了主观上对于美与丑的取舍,更有过分利用现代摄影技术和投影技术者,甚至省掉了造型的过程,空得其形,而媚俗生焉。
  第三,刻板的效果制作主导灵动的书写意趣。以降低中国画的书写意趣为代价,通过程式化和套路化的勾勒、晕染,制作出看似写实的效果,颇具制作性。作品既无金石味,更无书卷气,才情匮乏,匠气横生,充其量算作匠品或能品,殊不知匠品和能品以外,还有神品、妙品、逸品之格。
  众所周知,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但凡优秀的中国画作品,应当根植于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之中,并不断与时俱进,吐故纳新,反映时代和人民的诉求,通过精湛的技艺,传达自身的艺术情感和艺术修为。因此,中国画写生要有做到:
  第一,协调中国画的写生诉求和中国艺术精神之间的关系,确立合适的写生观。从哲学和文化的本源出发,以美学、美术史、画论及书论为立足点,解读中国画写生的精神旨圭,提升审美情趣和品格。
  第二,协调师自然和师造化之间的关系,确立合理的写生方式。中国画写生既不能凭空想象,闭门造车,也不能照搬物象,毫无取舍。要“眼”“心”“手”相协调,“游”“悟”“记”“写”相并用,融合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哲学精神,在师法自然和師造化之间寻求更高的境界,从而超越物象,搜妙创真。唐代张璪云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可见,中国画要师法自然,向自然学习,但尤为重要的是,内心世界要有造化般的体悟,才是写生的真正目的。正如郑板桥所说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的论调一样。
  第三,协调笔墨和造型之间的关系,确立得当的写生方法。以“气韵生动”为导向,营造“形神俱备”的艺术境界。中国画的优势在于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特色在于独特的材料工具和独特的观察及创作方式。只有在二者的相互交织下,才能抒写出一个赋予涵养的笔墨世界。因此,要充分发挥中国画的特色和优势,强化书画同源、书画同法、书画同理的写意精神,弱化唯形至上的理念,扬长避短,以形写神,以神化形,方能图真。齐白石曾说过,“似者媚俗,不似者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中国画之写生,如此而已。
  写生是中国画搜集典型素材服务创作的一种记录方式。在中国画的写生进程中,应当立足于中国画的优势和特色,从中国画的审美诉求和材质属性出发,确立合适的写生道路。追求文与质的有机统一、融合主体与客体的距离,协调笔墨、造型和章法之间的关系。通过不断的云游、观察、体悟、提炼和摹写,采一炼十,树立无状之状、无象之象的艺术典型形象,营造高妙的意境,从而传达自身的艺术情感和艺术修为,服务大众。
  注释:①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参考文献:
  [1]邵大箴.写生与李可染山水[J].中国美术馆,2006(11):067-068.
  [2]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宗白华.美学散步[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6]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其他文献
摘 要: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参与熔铸和丰富内涵的作用。民间文学艺术、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是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具象载体,基于此民间文化角度的分析,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观与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内在关联。  关键词: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观;满蒙民间文化  1 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与满蒙文化价值观  蒙满作为统治民族,曾先后入主
期刊
摘 要:根源于作者内心情感的雕塑才有进入观众内心的可能。本文论述了在当代各种艺术主张纷繁呈现的境遇下,为何雕塑以及创作者面对自身的雕塑定位问题。试图从雕塑的本体语言入手结合自身的创作实践进行论题的简述。本文作者对阅读历史的酷爱以及对大自然造化的关注,触发的创作的意念,传达心中情感的冲动也就是创作的先机,立意在先。构形造势是雕塑重要的表达方式,是传情达意的重要实现方法。从社会历史系统中考察雕塑艺术所
期刊
摘 要:“绣”贯穿了《天香》中女人们的一生,从排遣爱情苦闷,到支撑家族,成为自我安身立命的根本,从闺阁走向民间,从艺术到生计,女人们围绕着“绣”结成联盟,内在的力量有了物质载体,女人们得到了进一步的救赎。  关键词:表达;联盟;力量;创造;生计  早前就有人评论过王安忆絮叨的叙述让人想到女红:“缝纫的无限制的针脚与编织的无休止的缠与绕。这是纯女性的生活内容之一,重复,单调,与社会无缘,有的是女人编
期刊
摘 要:城市雕塑具有地域性、象征性、纪念性等特点,不仅仅承担着美化环境的责任,更肩负着诠释文化的重担。呼和浩特的现代城市雕塑蕴含着独特的气质,对呼和浩特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起到一定的推广作用。  关键词:呼和浩特;现代雕塑;城市符号  作为文化的构成部分,城市雕塑若想要代表这个城市、这个地区的文化水准和精神风貌,离不开历史文化的衬托,表现形式和内容上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弘扬。一个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
期刊
摘 要:新媒体凭借丰富性、开放性、交互性的特点,逐渐改变了受众的信息搜集偏好,分流了传统媒体受众,同时也带来了传媒产业的收入分流。出版产业作为最为传统的内容传播产业形式,其资源禀赋、盈利模式、市场结构、产业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替代品的威胁、优势地位的动摇、产业内部的危机,出版产业应当调整发展策略,做大报业主业,做强产业板块,发展新媒体业务。  关键词:新媒体;出版产业;媒体融合;烟台日报传媒
期刊
摘 要:面对我国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我们应更加注重为老年人服务的设计。本文总结实际调查情况,发现老年人对手机媒介的使用度较低,而对电视媒介的使用度较高。进一步对这一现象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和对比,从中得出目前老年人在手机应用的使用上,因生理、心理、生活方式等方面特性的制约,存在不便和困难。而与之相比接触电视媒介,更适合作为老年人休闲娱乐、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但电视媒体在进一步提升对老年人服务的能力时
期刊
摘 要:从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艺术,“人”作为“主体”出现了。传统的理性思维和宗教的神性被打破了,“我思”主体确立为世界的主宰。再到19世纪中叶尼采酒神精神的提出,整个西方的现代艺术开始裂变,以一种非理性的、禀赋着生命力、以个体的自我主体发展生成新的形式。其中,尼采是西方现代艺术中一个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酒神精神,使之后的绘画艺术回归到追溯人生命的本体,并使艺术最终走向自足。  关键词:尼采;酒神精
期刊
摘 要:我们从大量的原始艺术研究中知道,早期艺术是人们进行经验传递,现实生活的重要行为的仪式化的学习。尤其是先秦时代的艺术更是对神的威严的顶礼膜拜,有祈祷“劝诫”和“察明镜”的社会公用。一直以来艺术都无法挣脱政治“无形之手”的掌控,我们看到,传统意义的审美愉悦转化成为人们的心理表达,社会行为的艺术功能在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抽去了“艺术愉悦”这个中介,以“身边”“手边”“现实情景”的观念设置和构造形
期刊
摘 要: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其极具特色的地域风格,对该地区的本土服饰品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兰姿绣为考察分析对象,从地理、生活方式、文化、经济及科技方面入手,浅析影响苏州地区本土服饰设计形态生成的因素。  关键词:苏州;服饰设计;兰姿秀;设计形态  苏州丝绸名扬四海,具有苏州地区特色的服饰设计便是以丝绸为载体,用现代化的审美方式,将古老而传统的材质与当下时尚
期刊
摘 要:研究中国的当代艺术就要从中国艺术的“当代性”上来研究,“当代性”就是在现代与后现代语境下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和形而下的现实关注,是对当代社会变化发展的一种经验与理性的人文价值的当下意义的哲学思考。就是说,我们讨论的当代艺术是在现代与后现代性的语境里把握中国文化、社会的本质存在中产生的中国当代艺术。  关键词:当代艺术;当代性;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1 中国当代艺术的概念  研究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