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身寒微,以一身拼搏豪情成就大医致诚救死扶伤;洁廉诚直,用满怀报恩壮志谱写真情文章传承文明。水城县政协原主席程友福退休不退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用翰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用真情撰写回忆录《程门立马》,念念不忘党的教育培养,以实际行动传承家风家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出身贫寒,不忘党恩
程友福从小就经历了亲人的相继离世,沦为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还找他谈话,告诉他,“现在解放了,有共产党的领导,学校是面向工农的,家庭困难,没有钱也可以读书,你的困难,学校会帮助解决的。”就这样,学校免除了他的学杂费和书本费,并让他享受甲等奖学金,他得以继续读书。
“热爱共产党”、“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程老始终强调的主题,正因为有这诚挚的信念,学习和生活中每遇到艰难的时刻,他总是毫不退缩,他深刻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他今天的幸福生活。
听从召唤,扎根农村
1965年7月,程友福从贵阳医学院毕业。听从党的召唤,“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怀着一颗对祖国无限忠诚的赤子之心,来到离麻江县城30多公里的新牌公社,担任新牌四清工作队医疗队长。医疗队的防疫任务十分繁重,他们一边给群众发药治病,一边耐心地开展宣传教育。
1968年5月,毛主席作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转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他和他的妻子又带头申请到农村安家落户,为贫下中农服务。他们下定决心,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坚信到农村也可以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我们是党和国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是国家干部,白衣战士,下乡就是为人民服务。”程友福是这么说的,也的确是这么做的。他们夫妇这么一干就是6年。
程友福还曾被印尼雅加达某医院邀请赴印尼行医(中医专家门诊)三个月。回国后,他和夫人范惠玲又先后被云南、山西及本地民营医院聘请坐专家门诊长达五年之久。他们夫妇无论在哪里行医,始终注意医德医风,实事求是,处处为病人着想,关心和体贴病人的痛苦,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永葆白衣战士的纯洁和良知。
老骥伏枥,雅趣翰墨
一到程友福家门前,就能看到门框上的一幅金黄色的楷书对联“丰年庆佳节,盛世迎新春”。进到客厅,电视背景墙两侧“翰墨生雅趣,文章写真情”书法作品跃入眼帘,苍劲、典雅、秀丽的字体让我们感到程老退休不退志的高尚情操。
程友福退休后,他并没有满足于衣食无忧的晚年生活,而是始终秉持奉献终身的理念,“老骥伏枥志犹在,翰墨纵横抒豪情”,积极投身社会发挥余热。他常用笔墨展现其崇高情怀,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向广大青少年传输爱国、爱家、善学、奉献等正能量。
程老家中挂的多幅字画,如“盛世江山添锦绣,中华儿女倍风流”、“莫放春秋佳日过,最唯风雨故人来”、“门无高车终年静,座对琴书有滤清”、“多读书胸中自富,常习作笔下生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正是程老对后代俊秀的谆谆教导以及他晚年清雅生活的真实写照。
志在千里,文章真情
程友福的回忆录《程门立马》封底是一幅书法作品:“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他喜欢写作,酷爱旅游,在工作期间及退休后,先后游历了北京、上海等30多个大中城市,并出外考察了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缅甸等5个国家,写下了十五万字的散文及游记。
每到一处,程老都心系家乡建设和发展。到香港、台湾、新加坡、印尼等地旅游探亲时,他认真观察和思考当地城市管理、文明风俗、社会事业等,认真作比较分析,大力传扬道德法制、文明和谐等理念,写成《新加坡归来话文明》等游记,给广大读者很大的启发和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讲话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程老在家风家教方面,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践行者,他家训严格,家风严谨,教育子女要忆苦思甜、勤学简朴、心怀感恩,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他的三个子女深受熏陶,后来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出身贫寒,不忘党恩
程友福从小就经历了亲人的相继离世,沦为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还找他谈话,告诉他,“现在解放了,有共产党的领导,学校是面向工农的,家庭困难,没有钱也可以读书,你的困难,学校会帮助解决的。”就这样,学校免除了他的学杂费和书本费,并让他享受甲等奖学金,他得以继续读书。
“热爱共产党”、“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程老始终强调的主题,正因为有这诚挚的信念,学习和生活中每遇到艰难的时刻,他总是毫不退缩,他深刻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他今天的幸福生活。
听从召唤,扎根农村
1965年7月,程友福从贵阳医学院毕业。听从党的召唤,“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怀着一颗对祖国无限忠诚的赤子之心,来到离麻江县城30多公里的新牌公社,担任新牌四清工作队医疗队长。医疗队的防疫任务十分繁重,他们一边给群众发药治病,一边耐心地开展宣传教育。
1968年5月,毛主席作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转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他和他的妻子又带头申请到农村安家落户,为贫下中农服务。他们下定决心,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坚信到农村也可以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我们是党和国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是国家干部,白衣战士,下乡就是为人民服务。”程友福是这么说的,也的确是这么做的。他们夫妇这么一干就是6年。
程友福还曾被印尼雅加达某医院邀请赴印尼行医(中医专家门诊)三个月。回国后,他和夫人范惠玲又先后被云南、山西及本地民营医院聘请坐专家门诊长达五年之久。他们夫妇无论在哪里行医,始终注意医德医风,实事求是,处处为病人着想,关心和体贴病人的痛苦,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永葆白衣战士的纯洁和良知。
老骥伏枥,雅趣翰墨
一到程友福家门前,就能看到门框上的一幅金黄色的楷书对联“丰年庆佳节,盛世迎新春”。进到客厅,电视背景墙两侧“翰墨生雅趣,文章写真情”书法作品跃入眼帘,苍劲、典雅、秀丽的字体让我们感到程老退休不退志的高尚情操。
程友福退休后,他并没有满足于衣食无忧的晚年生活,而是始终秉持奉献终身的理念,“老骥伏枥志犹在,翰墨纵横抒豪情”,积极投身社会发挥余热。他常用笔墨展现其崇高情怀,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向广大青少年传输爱国、爱家、善学、奉献等正能量。
程老家中挂的多幅字画,如“盛世江山添锦绣,中华儿女倍风流”、“莫放春秋佳日过,最唯风雨故人来”、“门无高车终年静,座对琴书有滤清”、“多读书胸中自富,常习作笔下生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正是程老对后代俊秀的谆谆教导以及他晚年清雅生活的真实写照。
志在千里,文章真情
程友福的回忆录《程门立马》封底是一幅书法作品:“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他喜欢写作,酷爱旅游,在工作期间及退休后,先后游历了北京、上海等30多个大中城市,并出外考察了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缅甸等5个国家,写下了十五万字的散文及游记。
每到一处,程老都心系家乡建设和发展。到香港、台湾、新加坡、印尼等地旅游探亲时,他认真观察和思考当地城市管理、文明风俗、社会事业等,认真作比较分析,大力传扬道德法制、文明和谐等理念,写成《新加坡归来话文明》等游记,给广大读者很大的启发和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讲话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程老在家风家教方面,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践行者,他家训严格,家风严谨,教育子女要忆苦思甜、勤学简朴、心怀感恩,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他的三个子女深受熏陶,后来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