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爱的,昨天下午我给我们的儿子叠纸飞机玩。玩了很长时间。晚上,儿子将纸飞机藏到身后,指着天上的月亮对我说,他的飞机飞上天后就变成了宇宙飞船。孩子还对我说,那白的月牙。就是它变的。你看,我们的儿子才3岁,他的想象力是多么丰富。”妻子林丽欣喜地打电话给值班的丈夫说。作为在科研所工作的林丽,深知对于孩子想象力和形象思维的呵护及培养会有多么的重要。因此,她顺势给予了孩子长达6年的丰厚奖赏和鼓励。
可是,孩子在9岁时的一次“才华”展示,不能不令林丽感到震惊和痛心。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孩子的班主任给家中打来电话,说无论如何请他们家长到学校去一下。当林丽满腹狐疑地到学校后才得知,孩子几次考试都没有考好,特别是最近一次数学考试更糟糕。林丽不解地说:“孩子不是考了88分吗?”老师苦笑着说:“如果是88分就好了,那该是全年级的最高分。遗憾的是,你的孩子数学只考了38分,落人全班后3名。”林丽有些疑惑,也许是老师将孩子的分数记错了。老师说:“我还会记错?”说完便找出了孩子的试卷验明了“正身”。老师对林丽夫妻颇有些不满:“我们几次都让孩子带信给你们,孩子说你生病住院,说他爸爸出差。我有些怀疑,住院出差怎么会好几个月呢?是不是你们在故意回避我们?”林丽脸上立即红一阵白一阵,不得已只得小心地向老师陪不是。今天要不是和老师当面“对质”,她真不敢相信这都是孩子搞的鬼。
“天啊。我们的儿子在撒谎……”林丽惊慌失措地告诉丈夫。晚上夫妻俩对孩子“审讯”后才得知,孩子这几次考试成绩不好,按惯例是要享受“皮带炒肉丝”的。因此,他只有在成绩通知单上做手脚。于是,他用消字灵进行“特殊加工”,将“38”分的“3”字“成功”地改成“8”字,果然蒙混过关。听了孩子的解释,“恨铁不成钢”的林丽夫妻正要“发威”,不料发急的孩子却说:“我这样做还不是被你们‘逼’的,还不是让你们给‘教’的?!”
气归气,恨归恨,孩子的话引起了他们的警觉,也“提醒”了林丽夫妻:想想也是,孩子之所以会走到这一步,其实并非全是孩子的过错。
孩子小时,夜间啼哭不肯睡觉,林丽夫妻便会吓唬孩子:“不准哭,再哭的话,就让狼外婆把你捉去!”虽然现在已经长大了的孩子不再相信这一套。可在潜意识中,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了负面影响。正是在这种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便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原来父母也会骗人。
当孩子看见同龄的孩子有自己喜爱的玩具时,便忍不住向父母索要。而林丽夫妻常常随口而出地对他说:“只要你听话,明天就给你买。”可是,等到明天、后天……,就是看不到玩具的影子。久而久之,孩子知道:父母说话也会有不算数的时候。
孩子发现,林丽夫妻有时为了回绝他人的邀请,在电话中并非会直接说出自己不去的理由,而是漫不经心地推说生病了,或是还有其他重要的事要做。孩子知道,父母所说的“生病”或者“其他重要的事”纯属子虚乌有,根本就没有那么一回事。对这一切,孩子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感觉这种方式非常“美妙”。林丽夫妻的所作所为,无意中充当了孩子撒谎的第一任“导师”。
当孩子不小心打碎了水瓶,赶紧谨慎地收拾“残迹”时,不管孩子是有意还是无意,林丽夫妻发现后,通常会要打骂孩子一顿的。可是当孩子否认或者找出了“理由”开脱时,就避免了皮肉之苦。生活的“经验”告诉了孩子:说谎可以逃避处罚。故而,尝到甜头的孩子便在撒谎的问题上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撒谎是一种不良行为,往往是一个人品德缺损的起端。因此,如何有效地防范和解决好孩子的撒谎问题,应足够地引起我们家长的高度重视。从林丽夫妻在管教孩子上出现偏差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得出如何矫正孩子撒谎的不良行为的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要将“想象”控制在“撒谎”的红线之外。孩子的想象丰富,实在是天性,作为家长通常会对此感到欣喜的。而孩子按捺不住丰富想象的倾诉,可又担心会被人轻视,便反复申明是真实的。一旦引起家长的兴趣,便更加口若悬河,绘声绘色,表现出极大的才华,使家长不能不赞叹孩子想象力的完美。如果此时的家长认为“童心无忌”任其“蒙骗”,或者一味地赞许下去,孩子就轻车熟路,就极有可能让孩子陷入撒谎成性的险境。因此,对孩子初次出现撒谎的萌芽,应在肯定和赞许孩子想象力丰富的同时随意地告诉孩子:“这是你构思的故事,以后有故事就讲给我们听。”或者,家长可以这样表达自己对孩子撒谎的否定态度:“你说的跟真的事情不一样,不过,比真事有趣。”听出“弦外之音”的孩子就会如实地解释说:“哪能一样呢?这是我编的。”作为家长,就应这样及时地启发和引导孩子,既不让孩子将想象和撒谎混为一谈,也又注意引导孩子将想象的东西作为一种艺术去发扬,去追求。若能如此,孩子就不会成为撒谎的“专家”,也许还能成为一名文学艺术方面的有为者哩。
其次,不要“逼”着孩子说谎。孩子说谎通常会有其“理由”和发展的空间。有的或是希望获得某种奖赏,有的或是为了得到某件物品,有的或是想逃避某种处罚,有的或是以此使窘境得以解脱……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就会尝试着以撒谎作为防卫的“武器”,作为生存的“策略”。因此,我们家长千万不要人为地制造孩子撒谎的环境。我们应学会宽容孩子,尤其是对孩子的过错,要耐心地昕他的解释,要作些适度的换位思考,不应“穷追猛打”,要给孩子提供改错的机会,让孩子在良好的引导环境中健康成长。比如,有的“望子成龙”的家长,希望孩子在学业上成绩优异,本来无可厚非。但若过分看重分数,甚至视分数为“命根子”,就会“逼”着孩子在分数上大动脑筋,而忽视其在人格上的修养。因此,当孩子“考砸”了、分数“滑坡”了,家长如果用打骂的方法是适得其反的。作为家长最明智的办法应是帮助孩子查找“失利”的原因,或固强补弱,或改进学习方法,或另辟成才的蹊径……从而,引导孩子正视自己,坦然面对成长中的挫折。
再次,家长要从自身做起。孩子撒谎与家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家长自作聪明地把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作风尽情展露,甚至言传身教地“传导”给孩子。孩子便在潜移默化中,将家长的“风范”吸收、发酵,异化为赤裸裸的谎言,并“锻炼”到“撒谎不打草稿”时,家长就将悔之晚矣。“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苏氏家语》)。这“善教”关键就在于“身教”。倘若孔子满嘴秽语,骂不绝口,儿子怎不知骂?假如曾子动辄“怒发冲冠”,儿子怎不知怒?要使孩子不“学会”撒谎,作为我们家长,就要树好榜样,向孩子展现诚实的品格,就应做到知行合一,以自身良好的形象感召孩子,教育孩子,影响孩子。因此,要想培养出诚实的孩子,就应注重从我们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做起。
编辑 沃若
可是,孩子在9岁时的一次“才华”展示,不能不令林丽感到震惊和痛心。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孩子的班主任给家中打来电话,说无论如何请他们家长到学校去一下。当林丽满腹狐疑地到学校后才得知,孩子几次考试都没有考好,特别是最近一次数学考试更糟糕。林丽不解地说:“孩子不是考了88分吗?”老师苦笑着说:“如果是88分就好了,那该是全年级的最高分。遗憾的是,你的孩子数学只考了38分,落人全班后3名。”林丽有些疑惑,也许是老师将孩子的分数记错了。老师说:“我还会记错?”说完便找出了孩子的试卷验明了“正身”。老师对林丽夫妻颇有些不满:“我们几次都让孩子带信给你们,孩子说你生病住院,说他爸爸出差。我有些怀疑,住院出差怎么会好几个月呢?是不是你们在故意回避我们?”林丽脸上立即红一阵白一阵,不得已只得小心地向老师陪不是。今天要不是和老师当面“对质”,她真不敢相信这都是孩子搞的鬼。
“天啊。我们的儿子在撒谎……”林丽惊慌失措地告诉丈夫。晚上夫妻俩对孩子“审讯”后才得知,孩子这几次考试成绩不好,按惯例是要享受“皮带炒肉丝”的。因此,他只有在成绩通知单上做手脚。于是,他用消字灵进行“特殊加工”,将“38”分的“3”字“成功”地改成“8”字,果然蒙混过关。听了孩子的解释,“恨铁不成钢”的林丽夫妻正要“发威”,不料发急的孩子却说:“我这样做还不是被你们‘逼’的,还不是让你们给‘教’的?!”
气归气,恨归恨,孩子的话引起了他们的警觉,也“提醒”了林丽夫妻:想想也是,孩子之所以会走到这一步,其实并非全是孩子的过错。
孩子小时,夜间啼哭不肯睡觉,林丽夫妻便会吓唬孩子:“不准哭,再哭的话,就让狼外婆把你捉去!”虽然现在已经长大了的孩子不再相信这一套。可在潜意识中,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了负面影响。正是在这种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便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原来父母也会骗人。
当孩子看见同龄的孩子有自己喜爱的玩具时,便忍不住向父母索要。而林丽夫妻常常随口而出地对他说:“只要你听话,明天就给你买。”可是,等到明天、后天……,就是看不到玩具的影子。久而久之,孩子知道:父母说话也会有不算数的时候。
孩子发现,林丽夫妻有时为了回绝他人的邀请,在电话中并非会直接说出自己不去的理由,而是漫不经心地推说生病了,或是还有其他重要的事要做。孩子知道,父母所说的“生病”或者“其他重要的事”纯属子虚乌有,根本就没有那么一回事。对这一切,孩子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感觉这种方式非常“美妙”。林丽夫妻的所作所为,无意中充当了孩子撒谎的第一任“导师”。
当孩子不小心打碎了水瓶,赶紧谨慎地收拾“残迹”时,不管孩子是有意还是无意,林丽夫妻发现后,通常会要打骂孩子一顿的。可是当孩子否认或者找出了“理由”开脱时,就避免了皮肉之苦。生活的“经验”告诉了孩子:说谎可以逃避处罚。故而,尝到甜头的孩子便在撒谎的问题上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撒谎是一种不良行为,往往是一个人品德缺损的起端。因此,如何有效地防范和解决好孩子的撒谎问题,应足够地引起我们家长的高度重视。从林丽夫妻在管教孩子上出现偏差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得出如何矫正孩子撒谎的不良行为的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要将“想象”控制在“撒谎”的红线之外。孩子的想象丰富,实在是天性,作为家长通常会对此感到欣喜的。而孩子按捺不住丰富想象的倾诉,可又担心会被人轻视,便反复申明是真实的。一旦引起家长的兴趣,便更加口若悬河,绘声绘色,表现出极大的才华,使家长不能不赞叹孩子想象力的完美。如果此时的家长认为“童心无忌”任其“蒙骗”,或者一味地赞许下去,孩子就轻车熟路,就极有可能让孩子陷入撒谎成性的险境。因此,对孩子初次出现撒谎的萌芽,应在肯定和赞许孩子想象力丰富的同时随意地告诉孩子:“这是你构思的故事,以后有故事就讲给我们听。”或者,家长可以这样表达自己对孩子撒谎的否定态度:“你说的跟真的事情不一样,不过,比真事有趣。”听出“弦外之音”的孩子就会如实地解释说:“哪能一样呢?这是我编的。”作为家长,就应这样及时地启发和引导孩子,既不让孩子将想象和撒谎混为一谈,也又注意引导孩子将想象的东西作为一种艺术去发扬,去追求。若能如此,孩子就不会成为撒谎的“专家”,也许还能成为一名文学艺术方面的有为者哩。
其次,不要“逼”着孩子说谎。孩子说谎通常会有其“理由”和发展的空间。有的或是希望获得某种奖赏,有的或是为了得到某件物品,有的或是想逃避某种处罚,有的或是以此使窘境得以解脱……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就会尝试着以撒谎作为防卫的“武器”,作为生存的“策略”。因此,我们家长千万不要人为地制造孩子撒谎的环境。我们应学会宽容孩子,尤其是对孩子的过错,要耐心地昕他的解释,要作些适度的换位思考,不应“穷追猛打”,要给孩子提供改错的机会,让孩子在良好的引导环境中健康成长。比如,有的“望子成龙”的家长,希望孩子在学业上成绩优异,本来无可厚非。但若过分看重分数,甚至视分数为“命根子”,就会“逼”着孩子在分数上大动脑筋,而忽视其在人格上的修养。因此,当孩子“考砸”了、分数“滑坡”了,家长如果用打骂的方法是适得其反的。作为家长最明智的办法应是帮助孩子查找“失利”的原因,或固强补弱,或改进学习方法,或另辟成才的蹊径……从而,引导孩子正视自己,坦然面对成长中的挫折。
再次,家长要从自身做起。孩子撒谎与家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家长自作聪明地把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作风尽情展露,甚至言传身教地“传导”给孩子。孩子便在潜移默化中,将家长的“风范”吸收、发酵,异化为赤裸裸的谎言,并“锻炼”到“撒谎不打草稿”时,家长就将悔之晚矣。“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苏氏家语》)。这“善教”关键就在于“身教”。倘若孔子满嘴秽语,骂不绝口,儿子怎不知骂?假如曾子动辄“怒发冲冠”,儿子怎不知怒?要使孩子不“学会”撒谎,作为我们家长,就要树好榜样,向孩子展现诚实的品格,就应做到知行合一,以自身良好的形象感召孩子,教育孩子,影响孩子。因此,要想培养出诚实的孩子,就应注重从我们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做起。
编辑 沃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