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简·爱》与《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勃郎特姐妹的两部作品,塑造了新的人物形象,表现了积极的思想内容与反抗精神,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现实。这两部作品在中国早已流行,并被中国的文学界和广大读者所关注。本文试图对这两部作品在中国的流行与研究状况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19世纪;英国小说;《简·爱》与《呼啸山庄》;反抗精神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59-02
一、《简·爱》与《呼啸山庄》的思想内容和反抗精神
《简·爱》是19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身材矮小、相貌平平却勇于追求独立、平等的新女性形象――简·爱。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心地纯洁、善于思考的女性,她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尽磨难。她的生活遭遇令人同情,但她那倔强的性格和勇于追求平等幸福的精神更为人们所赞赏。在里德太太家,10岁的简·爱面对舅母、表兄妹的歧视和虐待,己经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当她的表兄殴打她时,她勇于回击;当舅母嚷着叫自己的孩子远离她时,她高喊“他们不配和我在一起”;当她被囚禁在空房中时,想到自己所受到的虐待,从内心发出了“不公正”的呐喊。在孤儿院,简·爱的反抗性格更为鲜明,这和她的朋友海伦·朋斯忍耐顺从的性格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海伦·朋斯虽遭迫害却信奉“爱你的仇人”,在宗教的麻痹下没有仇恨,只有逆来顺受。而简对冷酷的校长和摧残她们的教师深恶痛绝。她对海伦说:“假如她用那根条子打我,我要从她手里把它夺过来,并且当面折断它。”充分表露了她不甘屈辱和不向命运妥协的倔强性格。
简·爱的爱情观更加深化了她的个性。她认为爱情应该建立在精神平等的基础上,而不应取决于社会地位、财富和外貌,只有男女双方彼此真正相爱,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在追求个人幸福时,简·爱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纯真、朴实的思想感情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仆人地位而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的爱情是纯洁高尚的,她对罗契斯特的财富不屑一顾,她之所以钟情于他,就是因为他能平等待人,把她视作朋友,与她坦诚相见。对罗契斯特说来,简·爱犹如一股清新的风,使他精神为之一振。罗契斯特过去看惯了上层社会的冷酷虚伪,简·爱的纯朴、善良和独立的个性重新唤起他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因而他能真诚地在简面前表达他善良的愿望和改过的决心。
简·爱是个不甘忍受社会压迫、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女性。无论是她的贫困低下的社会地位,或是她那漂泊无依的生活遭遇,都是当时英国下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作者能够把一个来自社会下层的觉醒中的新女性摆到小说的主人公地位,并对主人公为反抗压迫和社会偏见、力争取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为追求幸福生活所作的顽强斗争加以热情歌颂,这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是难能可贵的。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妹妹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小说描写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其女友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全篇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幸福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它开始曾被人看做是年青女作家脱离现实的天真幻想,但结合其所描写地区激烈的阶级斗争和英国的社会现象,它不久便被评论界高度肯定,并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
《呼啸山庄》通过三十多年的时间跨度,叙述了恩肖和林敦两家两代人的感情纠葛这样一个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故事。文章以女管家埃伦·迪安的口吻讲述了:呼啸山庄的主人,乡绅欧肖先生带回来了一个身份不明的孩子,取名希斯克利夫,他夺取了主人对小主人亨德雷和他的妹妹凯瑟琳的宠爱。主人死后,亨德雷为报复把希斯克利夫贬为奴仆,并百般迫害,可是凯瑟琳跟他亲密无间,青梅竹马。后来,凯瑟琳嫁给了画眉田庄的文静青年埃德加。希斯克利夫愤而出走,三年后致富回乡,凯瑟琳已嫁埃德加。希斯克利夫为此进行疯狂的报复,通过赌博夺走了亨德雷的家财。亨德雷本人酒醉而死,儿子哈里顿成了奴仆。他还故意娶了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进行迫害。内心痛苦不堪的凯瑟琳在生产中死去。十年后,希斯克利夫又施计使埃德加的女儿小凯瑟琳,嫁给了自己即将死去的儿子小林顿。埃德加和小林顿都死了,希斯克利夫最终把埃德加家的财产也据为己有。复仇得逞了,但是他无法从对死去的凯瑟琳的恋情中解脱出来,最终不吃不喝苦恋而死。小凯瑟琳和哈里顿继承了山庄和田庄的产业,两人终于相爱,去画眉田庄安了家。小说在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中表现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反压迫.求自由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浪漫的艺术气氛。
二、《简·爱》与《呼啸山庄》在中国的流行与研究现状
在中国,这两部作品都于二十世纪初叶引进,赶上我国域外小说翻译的高峰期。虽然两部作品的译本都算不少,但当时的文学评论或文学史写作总体情况上看来对勃朗特姐妹不是特别热衷,而提到勃朗特姐妹的著作又往往普遍忽略《呼啸山庄》而只推荐《简·爱》,如1922年谢六逸在《西洋小说发达史》中谈到“爱米尼的天才赶不上夏洛特”;1926年郑振铎在《文学大纲——十九世纪的英国小说》中也仅仅是顺带提及“…伊有一部Wuthering Heights”,连中文译名都没有给出;金东雷在《英国文学史纲》中也是在推荐了夏洛蒂的《简·爱》之后顺带提及了一句她的妹妹“爱迷离”。在20世纪初叶到中叶的中国,普遍关注的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巴尔扎克等浑厚有力的交响乐式关注民族、社会、阶级冲突问题的作品。
建国后,50-70年代末,外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基本停止,对于这两部作品的研究也很少,在1958年反右斗争时期在北大师生编写的评论文集《论夏绿蒂·勃朗特的<简·爱>》、《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中,批判了作品流露的“小资产阶级思想”。之后,我国引进了大量的苏联文学作品和论著,由于《呼啸山庄》得到了马克思的高度评价,并且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特雷·伊格尔顿也对其作出了新的阐释,在1955年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编的《英国文学史1832-1870》(1986年3第一版)中《呼啸山庄》得到了大篇幅的介绍和对其在揭露资本主义本质方面的肯定,《呼啸山庄》在中国的译介情况由此得到了改善。1956年11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审订的《英国文学史教学大纲》一书就把《呼啸山庄》作为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作了详细的评述,认为其反应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现实,提出了资产所有制的问题以及婚姻、家庭教育和贫富关系等问题,具体地反映出了英国当时尖锐而深刻的社会矛盾,以及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性格的演变史对资产阶级社会强有力的控诉。
在中国,勃朗特姐妹作品早先的接受情况主要受到文学中介者即文学作品的翻译者、文学评论的作者和文学史的编纂者影响,建国后《呼啸山庄》的接受情况有所转变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的意识形态所影响。
70年代末开始至今,改革开放带来了文艺思想的初步解放,电影《简·爱》、《呼啸山庄》的相继上映也为作品带来了新一轮的读者,关于作品的研究也开始呈现出与国际接轨的态势,对《简·爱》主要出现了从女性主义角度入手的解读,《呼啸山庄》则更多受到了叙事学、小说结构和现代主义的研究,而在文学史的编纂中也充分肯定了勃朗特姐妹的文学地位,将她们归入维多利亚时期第一流小说家的行列,尤其是艾米莉·勃朗特。
参考文献:
\[1\]杨静远编选.勃朗特姐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90.
\[2\]\[4\]\[9\]\[10\]阿·查·史文朋.简论夏洛蒂·勃朗特,杨静远编选《勃朗特姐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97,246,25,291.
\[3\]彼得·V·齐马,范进,高晓倩译.比较文学导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6):144.
\[5\]不列颠百科全书(第3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转引自冯茜.石楠花在中国:11.
\[6\]乔治·桑普森,刘玉麟译.简明剑桥英国文学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230.
\[7\]简·奥尼尔,叶婉华译.勃朗特姐妹的世界——她们的生平、时代与作品[M].海口: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92.
\[8\]利维斯,袁伟译.伟大的传统\[M\].北京三联书店,2002:45.
\[9\]希里斯·米勒,王宏图译.小说与重复\[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1):47.
关键词:19世纪;英国小说;《简·爱》与《呼啸山庄》;反抗精神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59-02
一、《简·爱》与《呼啸山庄》的思想内容和反抗精神
《简·爱》是19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身材矮小、相貌平平却勇于追求独立、平等的新女性形象――简·爱。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心地纯洁、善于思考的女性,她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尽磨难。她的生活遭遇令人同情,但她那倔强的性格和勇于追求平等幸福的精神更为人们所赞赏。在里德太太家,10岁的简·爱面对舅母、表兄妹的歧视和虐待,己经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当她的表兄殴打她时,她勇于回击;当舅母嚷着叫自己的孩子远离她时,她高喊“他们不配和我在一起”;当她被囚禁在空房中时,想到自己所受到的虐待,从内心发出了“不公正”的呐喊。在孤儿院,简·爱的反抗性格更为鲜明,这和她的朋友海伦·朋斯忍耐顺从的性格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海伦·朋斯虽遭迫害却信奉“爱你的仇人”,在宗教的麻痹下没有仇恨,只有逆来顺受。而简对冷酷的校长和摧残她们的教师深恶痛绝。她对海伦说:“假如她用那根条子打我,我要从她手里把它夺过来,并且当面折断它。”充分表露了她不甘屈辱和不向命运妥协的倔强性格。
简·爱的爱情观更加深化了她的个性。她认为爱情应该建立在精神平等的基础上,而不应取决于社会地位、财富和外貌,只有男女双方彼此真正相爱,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在追求个人幸福时,简·爱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纯真、朴实的思想感情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仆人地位而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的爱情是纯洁高尚的,她对罗契斯特的财富不屑一顾,她之所以钟情于他,就是因为他能平等待人,把她视作朋友,与她坦诚相见。对罗契斯特说来,简·爱犹如一股清新的风,使他精神为之一振。罗契斯特过去看惯了上层社会的冷酷虚伪,简·爱的纯朴、善良和独立的个性重新唤起他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因而他能真诚地在简面前表达他善良的愿望和改过的决心。
简·爱是个不甘忍受社会压迫、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女性。无论是她的贫困低下的社会地位,或是她那漂泊无依的生活遭遇,都是当时英国下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作者能够把一个来自社会下层的觉醒中的新女性摆到小说的主人公地位,并对主人公为反抗压迫和社会偏见、力争取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为追求幸福生活所作的顽强斗争加以热情歌颂,这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是难能可贵的。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妹妹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小说描写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其女友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全篇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幸福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它开始曾被人看做是年青女作家脱离现实的天真幻想,但结合其所描写地区激烈的阶级斗争和英国的社会现象,它不久便被评论界高度肯定,并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
《呼啸山庄》通过三十多年的时间跨度,叙述了恩肖和林敦两家两代人的感情纠葛这样一个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故事。文章以女管家埃伦·迪安的口吻讲述了:呼啸山庄的主人,乡绅欧肖先生带回来了一个身份不明的孩子,取名希斯克利夫,他夺取了主人对小主人亨德雷和他的妹妹凯瑟琳的宠爱。主人死后,亨德雷为报复把希斯克利夫贬为奴仆,并百般迫害,可是凯瑟琳跟他亲密无间,青梅竹马。后来,凯瑟琳嫁给了画眉田庄的文静青年埃德加。希斯克利夫愤而出走,三年后致富回乡,凯瑟琳已嫁埃德加。希斯克利夫为此进行疯狂的报复,通过赌博夺走了亨德雷的家财。亨德雷本人酒醉而死,儿子哈里顿成了奴仆。他还故意娶了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进行迫害。内心痛苦不堪的凯瑟琳在生产中死去。十年后,希斯克利夫又施计使埃德加的女儿小凯瑟琳,嫁给了自己即将死去的儿子小林顿。埃德加和小林顿都死了,希斯克利夫最终把埃德加家的财产也据为己有。复仇得逞了,但是他无法从对死去的凯瑟琳的恋情中解脱出来,最终不吃不喝苦恋而死。小凯瑟琳和哈里顿继承了山庄和田庄的产业,两人终于相爱,去画眉田庄安了家。小说在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中表现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反压迫.求自由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浪漫的艺术气氛。
二、《简·爱》与《呼啸山庄》在中国的流行与研究现状
在中国,这两部作品都于二十世纪初叶引进,赶上我国域外小说翻译的高峰期。虽然两部作品的译本都算不少,但当时的文学评论或文学史写作总体情况上看来对勃朗特姐妹不是特别热衷,而提到勃朗特姐妹的著作又往往普遍忽略《呼啸山庄》而只推荐《简·爱》,如1922年谢六逸在《西洋小说发达史》中谈到“爱米尼的天才赶不上夏洛特”;1926年郑振铎在《文学大纲——十九世纪的英国小说》中也仅仅是顺带提及“…伊有一部Wuthering Heights”,连中文译名都没有给出;金东雷在《英国文学史纲》中也是在推荐了夏洛蒂的《简·爱》之后顺带提及了一句她的妹妹“爱迷离”。在20世纪初叶到中叶的中国,普遍关注的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巴尔扎克等浑厚有力的交响乐式关注民族、社会、阶级冲突问题的作品。
建国后,50-70年代末,外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基本停止,对于这两部作品的研究也很少,在1958年反右斗争时期在北大师生编写的评论文集《论夏绿蒂·勃朗特的<简·爱>》、《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中,批判了作品流露的“小资产阶级思想”。之后,我国引进了大量的苏联文学作品和论著,由于《呼啸山庄》得到了马克思的高度评价,并且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特雷·伊格尔顿也对其作出了新的阐释,在1955年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编的《英国文学史1832-1870》(1986年3第一版)中《呼啸山庄》得到了大篇幅的介绍和对其在揭露资本主义本质方面的肯定,《呼啸山庄》在中国的译介情况由此得到了改善。1956年11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审订的《英国文学史教学大纲》一书就把《呼啸山庄》作为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作了详细的评述,认为其反应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现实,提出了资产所有制的问题以及婚姻、家庭教育和贫富关系等问题,具体地反映出了英国当时尖锐而深刻的社会矛盾,以及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性格的演变史对资产阶级社会强有力的控诉。
在中国,勃朗特姐妹作品早先的接受情况主要受到文学中介者即文学作品的翻译者、文学评论的作者和文学史的编纂者影响,建国后《呼啸山庄》的接受情况有所转变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的意识形态所影响。
70年代末开始至今,改革开放带来了文艺思想的初步解放,电影《简·爱》、《呼啸山庄》的相继上映也为作品带来了新一轮的读者,关于作品的研究也开始呈现出与国际接轨的态势,对《简·爱》主要出现了从女性主义角度入手的解读,《呼啸山庄》则更多受到了叙事学、小说结构和现代主义的研究,而在文学史的编纂中也充分肯定了勃朗特姐妹的文学地位,将她们归入维多利亚时期第一流小说家的行列,尤其是艾米莉·勃朗特。
参考文献:
\[1\]杨静远编选.勃朗特姐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90.
\[2\]\[4\]\[9\]\[10\]阿·查·史文朋.简论夏洛蒂·勃朗特,杨静远编选《勃朗特姐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97,246,25,291.
\[3\]彼得·V·齐马,范进,高晓倩译.比较文学导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6):144.
\[5\]不列颠百科全书(第3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转引自冯茜.石楠花在中国:11.
\[6\]乔治·桑普森,刘玉麟译.简明剑桥英国文学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230.
\[7\]简·奥尼尔,叶婉华译.勃朗特姐妹的世界——她们的生平、时代与作品[M].海口: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92.
\[8\]利维斯,袁伟译.伟大的传统\[M\].北京三联书店,2002:45.
\[9\]希里斯·米勒,王宏图译.小说与重复\[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