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地上的事情》的故事
胡蜂安静而笃定地筑着自己的巢,喜鹊穿着西装用沙哑的声音唱着自己的歌。
这些都是我们所喜爱的。
高楼大厦平地起,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轰轰烈烈的进程中,一片又一片土地被水泥掩盖,让人几乎忘了这里曾经有一片自由的土地,是自由生灵们生长的原野。而这,是作为诗人、散文家、环保主义者的苇岸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用《大地上的事情》这本书,试图让大家想起那个仿佛诞生于混沌初开时的生气勃勃、惹人心疼的世界:蚂蚁将蚜虫拖入洞是一项伟大的使命,冬日里雪纷纷扬扬,繁衍成春天动人的花朵,直升飞机经过小镇时孩子们大喊“飞机你下来,带我们去动物园”,一切都源于生命的本性。
他像科学家一样观察蚂蚁、鸟雀、蜜蜂、星星、玉米……更打动人的是,苇岸观察世间万物的姿态很低,从不居高临下。他和他所关爱的动物、植物是平等的,所以,他笔下的大地,跟中国古诗中的自然都不一样,没有寄情山水的逍遥,也没有身处田园的闲适。读他的文字,仿佛能看到他就蹲在这些动物、植物的身边,甚至俯下身来和它们静静交流。
对自然,作者除了有細致地观察外,更有思考。落到文字上,如自然界中的事物一样扎实,比如他说,“我观察过一次日出,日出比日落缓慢。观看日落,大有守待圣哲临终之感;观看日出,则像等待伟大英雄辉煌的诞生。仿佛有什么阻力,太阳艰难地向上跃动,伸缩着挺进。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他看雪后的自然,“积雪收缩,并非因为气温升高,而是大地的体温在吸收它们。”
诗人苇岸,留在世间的最后文字,就是《大地上的事情》的第二部分:《一九九八:二十四节气》。
他开始酝酿这篇文章时是1998年2月4日,立春。他像俄罗斯年迈的散文大家米·普里什文一样,预感到这是他在世间经历的最后一年。这么一想,不管是春天的欢乐与忧愁都增添了千万倍,而且每个细小的感触,比如一种燕雀的飞临,甚至一个油然而生的比喻,都在他的心湖上投下久久的涟漪。他不仅以文字来纪念这最后一年,还配以忠实的影像。他坚持支撑着病躯,在每一节气降临的上午九点,在居住小区的东边田野上,对着同一场景拍下一张照片,记录下当天的天气情况与所见所闻。他先在笔记本上写下草稿,再寻找病魔稍微松劲儿的时候,将草稿整理成文。可惜最终因为病情止笔于“谷雨”。他在这一轮节气的尾声,口述了他今生的两大愧悔:“一是没有将二十四节气写完,二是没有在重病期间将素食主义贯彻到底。”
央视纪录片中曾提到:“比血管更古老的河流流淌在比国家更古老的土地,过客来来往往,相视一笑。”土地和节气就是这样,一年四季,周而复始,让人有一种踏实的安心。因为这本书是“俯下身来慢慢写就”的,沾满泥土气息,所以,在阅读它时,从没有哪一刻,我们离自然这么近。
作家介绍
苇岸,原名马建国,诗人,散文作家,自称是“为了这个星球的现在与未来自觉地尽可能减少消费”的人。他一生的文字很少,还不足二十万字,生前只留下一部《大地上的事情》。
但在诸多笔记和自然文学中,几乎没有哪部比《大地上的事情》更令人感慨和感动了,苇岸说,只要你尚有一颗未因年龄增长而泯灭的承受启示之心,你就应当经常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像学者熟悉思想和书册那样熟悉自然,能识别各种鸟鸣和兽迹,了解每样植物的花事与吐蜜的秘密。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关注的都是“大地上的事情”。
书中一篇文章末尾,作者悄悄记下了自己的梦想,“望着越江而过的一只鸟或一块云,我很自卑。我想得很远,我相信总有一天,人类会共同拥有一个北方和南方,共同拥有一个东方和西方。那时人们走在大陆上,如同走在自己的院子里一样。”
片段摘录
麻雀
麻雀蹲在枝上啼鸣,如孩子骑在父亲的肩上高声喊叫,这声音蕴含着依赖、信任、幸福和安全感。
五月,在尚未插秧的稻田里,闪动着许多小鸟。我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它们神态机灵,体型比麻雀娇小。它们走动的样子非常庄重。麻雀行走用双足蹦跳,它们行走是像公鸡那样迈步。它们的样子,和孩童做出大人的举止一样好笑。
惊蛰
仿佛为了响应这一富有“革命”意味的节气,连阴数日的天况,今天豁然晴朗了。在朝阳的映照下,望着满眼清晰伸展的绒绒新绿,你会感到,不光婴儿般的麦苗,绿色自身也有生命。而在沟壑和道路两旁,青草破土而出,连片的草色已似报纸头条一样醒目。柳树伸出鸟舌状的叶芽,杨树拱出的花蕾则让你想到幼鹿初萌的角。在田里,我注意到有十几只集群无规则地疾飞鸣叫的小鸟(疑为百灵);它们如精灵,敏感、多动,忽上忽下;它们的羽色近似泥土,落下来便会无影无踪;我曾试图用望远镜搜寻过几次,但始终未能看清它们。可爱的稚态、新生的活力、知前的欢乐、上升的气息以及地平线的栅栏,此时整个田野很像一座太阳照看下的幼儿园。
“惊蛰过,暖和和。”到了惊蛰,春天总算坐稳了它的江山。
精彩书评
苇岸的爱,是一种大爱。他能掠过个人在生活中的辛酸和烦恼,而将一腔热诚毫无保留地献给田野、村庄、大地上的生灵。他把古往今来的作家作品分为两类:一类是本质的,温善的,心灵的,精神的,导引的;另一类则是铁质的,冷峭的,分析的……对照苇岸的文字,完全可以归到前者的行列。他没有试图揭示人性的诡秘和幽暗,而是在人性的“黑夜”里点燃了一支蜡烛。阅读苇岸,同样是一种归途,是感恩的心,是回家的路。
——那里
在苇岸的生命里,钟表还没有发明,他只是从对天象的推算和对地理的察看中感受四时的变化,从血液的运行中体味生命的流动。他延用的是一套古老的思维逻辑,并且如同恐龙和猛犸,因其在现代社会的绝迹而显得异常可爱。
——祝勇
胡蜂安静而笃定地筑着自己的巢,喜鹊穿着西装用沙哑的声音唱着自己的歌。
这些都是我们所喜爱的。
高楼大厦平地起,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轰轰烈烈的进程中,一片又一片土地被水泥掩盖,让人几乎忘了这里曾经有一片自由的土地,是自由生灵们生长的原野。而这,是作为诗人、散文家、环保主义者的苇岸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用《大地上的事情》这本书,试图让大家想起那个仿佛诞生于混沌初开时的生气勃勃、惹人心疼的世界:蚂蚁将蚜虫拖入洞是一项伟大的使命,冬日里雪纷纷扬扬,繁衍成春天动人的花朵,直升飞机经过小镇时孩子们大喊“飞机你下来,带我们去动物园”,一切都源于生命的本性。
他像科学家一样观察蚂蚁、鸟雀、蜜蜂、星星、玉米……更打动人的是,苇岸观察世间万物的姿态很低,从不居高临下。他和他所关爱的动物、植物是平等的,所以,他笔下的大地,跟中国古诗中的自然都不一样,没有寄情山水的逍遥,也没有身处田园的闲适。读他的文字,仿佛能看到他就蹲在这些动物、植物的身边,甚至俯下身来和它们静静交流。
对自然,作者除了有細致地观察外,更有思考。落到文字上,如自然界中的事物一样扎实,比如他说,“我观察过一次日出,日出比日落缓慢。观看日落,大有守待圣哲临终之感;观看日出,则像等待伟大英雄辉煌的诞生。仿佛有什么阻力,太阳艰难地向上跃动,伸缩着挺进。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他看雪后的自然,“积雪收缩,并非因为气温升高,而是大地的体温在吸收它们。”
诗人苇岸,留在世间的最后文字,就是《大地上的事情》的第二部分:《一九九八:二十四节气》。
他开始酝酿这篇文章时是1998年2月4日,立春。他像俄罗斯年迈的散文大家米·普里什文一样,预感到这是他在世间经历的最后一年。这么一想,不管是春天的欢乐与忧愁都增添了千万倍,而且每个细小的感触,比如一种燕雀的飞临,甚至一个油然而生的比喻,都在他的心湖上投下久久的涟漪。他不仅以文字来纪念这最后一年,还配以忠实的影像。他坚持支撑着病躯,在每一节气降临的上午九点,在居住小区的东边田野上,对着同一场景拍下一张照片,记录下当天的天气情况与所见所闻。他先在笔记本上写下草稿,再寻找病魔稍微松劲儿的时候,将草稿整理成文。可惜最终因为病情止笔于“谷雨”。他在这一轮节气的尾声,口述了他今生的两大愧悔:“一是没有将二十四节气写完,二是没有在重病期间将素食主义贯彻到底。”
央视纪录片中曾提到:“比血管更古老的河流流淌在比国家更古老的土地,过客来来往往,相视一笑。”土地和节气就是这样,一年四季,周而复始,让人有一种踏实的安心。因为这本书是“俯下身来慢慢写就”的,沾满泥土气息,所以,在阅读它时,从没有哪一刻,我们离自然这么近。
作家介绍
苇岸,原名马建国,诗人,散文作家,自称是“为了这个星球的现在与未来自觉地尽可能减少消费”的人。他一生的文字很少,还不足二十万字,生前只留下一部《大地上的事情》。
但在诸多笔记和自然文学中,几乎没有哪部比《大地上的事情》更令人感慨和感动了,苇岸说,只要你尚有一颗未因年龄增长而泯灭的承受启示之心,你就应当经常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像学者熟悉思想和书册那样熟悉自然,能识别各种鸟鸣和兽迹,了解每样植物的花事与吐蜜的秘密。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关注的都是“大地上的事情”。
书中一篇文章末尾,作者悄悄记下了自己的梦想,“望着越江而过的一只鸟或一块云,我很自卑。我想得很远,我相信总有一天,人类会共同拥有一个北方和南方,共同拥有一个东方和西方。那时人们走在大陆上,如同走在自己的院子里一样。”
片段摘录
麻雀
麻雀蹲在枝上啼鸣,如孩子骑在父亲的肩上高声喊叫,这声音蕴含着依赖、信任、幸福和安全感。
五月,在尚未插秧的稻田里,闪动着许多小鸟。我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它们神态机灵,体型比麻雀娇小。它们走动的样子非常庄重。麻雀行走用双足蹦跳,它们行走是像公鸡那样迈步。它们的样子,和孩童做出大人的举止一样好笑。
惊蛰
仿佛为了响应这一富有“革命”意味的节气,连阴数日的天况,今天豁然晴朗了。在朝阳的映照下,望着满眼清晰伸展的绒绒新绿,你会感到,不光婴儿般的麦苗,绿色自身也有生命。而在沟壑和道路两旁,青草破土而出,连片的草色已似报纸头条一样醒目。柳树伸出鸟舌状的叶芽,杨树拱出的花蕾则让你想到幼鹿初萌的角。在田里,我注意到有十几只集群无规则地疾飞鸣叫的小鸟(疑为百灵);它们如精灵,敏感、多动,忽上忽下;它们的羽色近似泥土,落下来便会无影无踪;我曾试图用望远镜搜寻过几次,但始终未能看清它们。可爱的稚态、新生的活力、知前的欢乐、上升的气息以及地平线的栅栏,此时整个田野很像一座太阳照看下的幼儿园。
“惊蛰过,暖和和。”到了惊蛰,春天总算坐稳了它的江山。
精彩书评
苇岸的爱,是一种大爱。他能掠过个人在生活中的辛酸和烦恼,而将一腔热诚毫无保留地献给田野、村庄、大地上的生灵。他把古往今来的作家作品分为两类:一类是本质的,温善的,心灵的,精神的,导引的;另一类则是铁质的,冷峭的,分析的……对照苇岸的文字,完全可以归到前者的行列。他没有试图揭示人性的诡秘和幽暗,而是在人性的“黑夜”里点燃了一支蜡烛。阅读苇岸,同样是一种归途,是感恩的心,是回家的路。
——那里
在苇岸的生命里,钟表还没有发明,他只是从对天象的推算和对地理的察看中感受四时的变化,从血液的运行中体味生命的流动。他延用的是一套古老的思维逻辑,并且如同恐龙和猛犸,因其在现代社会的绝迹而显得异常可爱。
——祝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