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血栓形成后血液的流变性变化及体外血栓形成试验的规范化操作

来源 :微循环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oveye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体外模拟血栓形成后剩余血液的流变学变化,并探讨体外血栓形成试验的规范化操作。方法:采用30例健康人静脉血液,一部分抗凝后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细胞计数,另一部分不抗凝,于Chandler环内模拟血栓形成后,再测定剩余血液的血细胞计数及流变学指标,包括血液表观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小板粘附率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等。结果:体外模拟血栓形成后剩余血液的表观粘度,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血小板粘附率、最大聚集率也显著降低(P<0.01);但红细胞计数、压积和变形指数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模拟血栓形成后剩余血液的流变性发生了显著变化,尤以血小板数量、血小板聚集性和粘附性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变化更加突出。规范体外血栓形成试验的操作方法,有利于提高该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他文献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在1%~3%左右,55~64岁人群的年发生率为2‰~3‰,85~94岁人群的年发生率增至35‰。对房颤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是
微环灌注在潜水减压中具有重要作用。微循灌注良好,有利于体内惰性气体安全脱饱,而在寒冷或机体病态情况下,微血管收循环和缩,微血流速度减慢,血细胞流变性发生改变,乃至血栓形成,则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生物体内免疫系统中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是机体对免疫原产生免疫应答的重要功能细胞之一。DC广泛存在于血液、淋巴、肝脾及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反转录酶不具备校对酶活性,因而在DNA复制过程中可出现较高的错配率和变异率,重要部位的变异则能引起病毒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改变。HBV前C/C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系统专业委员会、商务部外贸发展事务局定于2013年6月16~17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第三届中国智能电网建设国际论坛,论坛主题为“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服务
微循环障碍是2型糖尿病患者全身微血管病变的病理生理基础,皮肤微循环可以反映全身微血流的变化。目前临床上检测皮肤微血流的方法较多,其中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aser Doppler
据德意志银行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预计,全球风电发展正在进入一个迅速扩张的阶段,风能产业将保持每年20%的增速。
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Ret)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不同成熟度的Ret及多项红细胞参数的检测,已为临床广泛采用。本文报道乙肝患者不同病期Ret及红细胞(RBC)参数的变化,为
近期,欧盟第七研发框架计划加大了对智能电网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的资助支持力度,目前的研发项目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大领域:
研究了一种单相Z源三电平中点钳位(NPC)逆变器。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该单相Z源三电平NPC逆变器的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方法,实现了逆变器的升压输出。根据负载电流方向和直流侧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