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古诗气自华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d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这是我会背诵的第一首唐诗,就是它把我领入古诗的海洋。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是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凝练含蓄,绚丽生动,感情丰富,节奏鲜明,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诗歌在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古典诗词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思想教育和情感陶冶的良好途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审美教育,激励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扎实、活泼、有效”地进行学习、训练,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呢?古诗词教学必须打破沉闷无趣的气氛,改变一成不变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需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在预习中体会诗词之意,同时丰富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成为知识积累,为以后赏读打下基础。
  其次,反复朗读吟诵,引导学生情感介入。由于诗人的特殊经历和气质等原因,有时某种景物会使他们产生特殊的感受,而常常出现于他们的作品之中;有时某种情绪也会萦绕于诗人心中挥之不去,而成为诗人们创作中永远难解的“情感锁链”。“诗是强烈的情感之录音”,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具有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正因为如此,朗读是正确理解诗的必要前奏,没有朗诵就不会使学生产生共振,就不能引导学生正确领悟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一首诗,可先让学生朗读全诗,让学生大声地、动情地陶醉于朗读之中,使他们获得诗歌最初的原始感触。接下来,让学生诵读涉及此诗的注释、分析,将学生的感觉延伸。然后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想象,边读边想,构思与诗有关的画面,在读中启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起他们的共鸣,获得初步的感知。在朗读方式上,我们可采用齐读、范读、领读等多种形式。了解律诗的平仄规律并学习吟唱,只有这样反复朗读吟诵,学生才能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才能激发想象,唤起内心的体验,使诗中的意象可见、可闻、可触,浮现于眼前,从而被诗的韵律、节奏及氛围深深感染,达成情感与生活的体验。可以说,朗读诗歌不仅激发了学生学古诗的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抓住关键词句,体验诗中意境。古诗词往往十分注重炼字,往往一词一句,就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生动的意境深刻地表现出思想内容。所以我们要反复品读原诗,认真地咀嚼诗中的关键词句,领略其中的精妙。引导学生精心品析、鉴赏关键性词语,不仅是学好古诗词的前提,而且对培养学生领悟全诗及运用语言的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这个过程就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过程,操作时我们可以着手引导学生去学会分析、评判,学会从诗的意境、语言、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赏析。
  教师还必须授予学生一些必要的诗歌鉴赏常识,要介绍语言特点(如简洁、明快、通畅、平淡、质朴清新、淡雅、华丽等)、风格特点(如沉郁、豪放、雄浑、旷达、苍凉、悲慨等)、表现方法(如直抒胸臆、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衬托渲染、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借景抒情、融情入景等)以及评论的常用格式、言语。分析时,我们可引导学生抓住诗眼,点明题旨;也可针对名句,进行探讨;还可知人论诗,以窥全豹,亦可分析语言,深入其境。
  通过吟诵、品味、赏析等方法,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或通过诵读和品析全诗,带领学生理解诗意,诵读古诗,了解律诗的平仄规律并学习吟唱,体会古诗词的丰富内涵和典雅韵律;或指导学生从关键字入手,联系时代背景,解读作者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或为诗词配画面、音乐等方法,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通过对古诗词“吟诵唱”的教学实践和研讨,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学生从中得到了中华民族经典文化的熏陶,校园里也营造出了良好的书香文化氛围。
其他文献
摘 要:造句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文教学的执耳之笔,是学生积累并发展语言,表达自己情感、思想、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目前,造句教学常遭冷遇,学生语言表达贫乏,形象枯蔫,缺乏自己的个性思想。我们必须重视造句教学,在教学中体现生活性,创造性,趣味性,把机械的造句规则变成鲜活的语言思维,使词能达意,意能蕴情。  关键词:造句教学 植根生活 充满创造 洋溢趣味     造句,不是简单地“顾名思义”
期刊
法国有句古谚:“打铁才能成为铁匠。”乍听,这句话颇似废话;细品,耐人寻味。“打铁才能成为铁匠”,就是说光站在铁匠炉旁看,纵然站上十年八年,也不可能成为铁匠;在教室里听“铁工学讲义”的,即使能把讲义倒背如流,还是不能成为铁匠。要成为铁匠,唯一的办法就是举起铁锤一锤一锤地打下去。在语文教学中,要摆脱传统教育思想和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不应遵循旧思路、旧观念进行教学,而应十分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
期刊
“朝三暮四”一词出自《庄子·齐物语》:“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说的是一个人用橡子喂猴子,一开始他跟猴子说,早上每个猴子给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所有的猴子都急了,后来他就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们都很高兴。这个词后来被喻指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当然,我们的学生不是猴子,他们有思想、有感情,而且远比猴子聪明。但
期刊
摘 要:辛弃疾闲居江西农村时所创作的田园词,以多彩的画笔描绘农村风光,咏赞壮丽河山,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推动了南宋前期词风的变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我认为对辛弃疾的田园词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我试从其田园词创作的一个角度探讨其田园词的绘画美。  关键词:田园词 工笔 写意 章法 意境     辛弃疾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深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他
期刊
文本细读是20世纪40年代英美新批评流派对文学作品提出的一种鉴赏方法。我们现在所说的文本细读与其是有差异的,但也不是现在的把很多文本中的句子“肢解”,把所谓的“细读”以考试的名义模式化、功利化,这样导致的是真正的文本内涵悟出不了多少。这样的“细读”应叫“碎读”。就像欣赏样板房一样,我们把它里面所有的内饰拆下来欣赏,到最后都是没有生命的组件。叶圣陶先生说过:“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令人联想到阅
期刊
鉴赏式批注阅读是批注式阅读的一种,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把握作品的创作背景之下的自主阅读,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层次结构、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等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进行言语的品味、情意的感受、意蕴的领会,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记。鉴赏式批注时可以着眼于作品某词、某句、某段,进行旁批;也可以着眼于全篇,在原文的后边进行总评;还可以写课后札记等。鉴赏式批注阅读也
期刊
阅读,只有读进去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读进去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方法得当,轻车快马,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劳神费思,事倍功半。缺少方法或方法欠妥,便难以在书山自由驰骋,从容“游刃”。那么,如何才能实现阅读的突破呢?    一、“走近”题目:细嚼慢品得其神韵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精气神居于此,全部的美呈现于此,走近题目,感受她的魅力、感受她的精彩,领略其“回眸一笑”的丰姿,她会《为你打开一扇门》
期刊
从“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一派草色入眼,我们听到一片蛙声入耳;从“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的诗句中,我们感受到丝竹之乐,享受到季节的欢快;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诗句中,我们意会了那欢快的歌唱,幸福的喜悦,在诗词里聆听蛙鸣,让人好不动情。  而“蛙声”不过是引子,那隐在“蛙声”中的情感,那节奏才是我们要把握的,而“蛙声”要在阅读里被感
期刊
课本,是一座富矿,是一口深井,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源泉。用足语文课本,开动脑筋,灵活处理好这一阅读材料,学生的写作兴趣会被自然地激发,久而久之,水平也会自然地提高。因此,平时我们在讲解语文课本时要有意识、有目的地与写作联系起来。现在,就两者的关系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中心是课文的灵魂,立意是作文的关键    意,就是文章的主旨。立意,就是根据题目的要求来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写文章就是
期刊
近几年,新材料作文占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平时的作文训练和考试作文都是这类作文。  新材料作文本身有别于命题作文的局限和话题作文的无边无际,所以在审题立意上比较难把握,稍不留意,就有偏题跑题之嫌。对此学生们很困惑,不知道如何去把握材料的内涵来立意。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命题意图,选准切合题旨的最佳角度立意呢?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学生掌握剖析材料的方法和技巧。作文的时候,看到材料,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