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态度与高师语言生态和谐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lsh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学习使用某种语言的有效程度。高师学生语言态度个案调查显示,普通话认同度最高、英语次之、方言最低,但英语学习花费的时间精力最多,情感性让位于功利性,语言生态现状已超出了语言可以自我调控的“生态域限”。语言生态和谐意识指导下的有效调适,有助于建构以普通话为主体的多语和谐生态环境。
  关键词: 语言态度 高师语言生态 语言和谐
  
  “生态语言学又称语言生态学,是由生态科学和语言学相结合而形成的语言研究领域。生态语言学着眼于语言生态和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体现了将语言系统复归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认识观”。[1]P111生态系统的正常延续发展取决于生态系统内部的平衡,即在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的,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语言在某一限度内可以自我调节,这个限度就是“生态阈限”,超越了生态阈限、自动调节就会降低甚至消失,生态平衡就会失调,整个系统就会慢性崩溃。语言与社会具有同步共变关系,伴随全球化而至的语言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是语言的“同质化”。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母语日(2月21日)前夕发布了全世界6000多种语言中就有2500多种语言濒危的最新信息。徐世璇女士在《濒危语言研究》一书中曾明确指出,语言的消失比生物物种的消失更加无影无踪,比物种的消失对于人类认知所造成的缺憾更加完全彻底。语言是历史的博物馆,一种语言的消失就意味着文化多样性的减少。“语言史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关于如何维持和调节多语现象的历史”。[2]P292高等师范院校具有以英语为主体的外语及普通话、方言等多语共生特点,出于教师职业对语言技能的特殊需求,高师对学生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要求亦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学校。高师学生的语言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学习使用某种语言的有效程度,会对高师校内语言生态的平衡与和谐产生直接影响。我在对云南曲靖师范学院进行语言态度、语言生态现状调查后认为,高师学生对普通话的认同度最高,英语次之,方言最低,但英语学习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最多,情感性让位于功利性。对强势英语的过度倚重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母语生存的空间,语言生态的不平衡现状已超出了语言可以自我调控的“生态域限”,语言生态和谐意识指导下的有效调适,有助于建构以普通话为主体的多语和谐生态环境。
  一、高师语言生态现状调查
  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态度是指个人对某种语言或方言的价值评价和行为倾向,一般说来语言态度决定着人们学习使用某种语言的有效程度,影响着多语状态下语言生态的和谐发展。曲靖师范学院是一所以云南学生为主体、辐射全国各地的地方性师范学院,在英语、普通话、方言等多语并存的语言生态环境中,各种语言的处境相异甚远。普通话和英语必须分别通过国家组织的等级测试及四、六级考试,很多学校与毕业证直接挂钩,方言则呈现一种自在自为的态势。为了解曲靖师院学生的语言态度,我抽取了曲靖师范学院中文专业20052111班和数学专业20052121班101位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区的学生进行语言态度问卷调查,调查语种包括普通话、方言、英语三种,评价指标有好听、亲切、有用、精确、时髦、有身份六项,好听、亲切、时髦、有身份属于情感性指标,有用、精确属于功能性指标。
  20052111、20052121班语言态度调查表 2010.5.28
  
  
  
  
  
  1.普通话与方言语言态度调查
  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方言则是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高师学生必须人人达到相应的等级要求。普通话和方言不同的语言地位难免会影响学生形成不同的语言态度。
  调查数据显示,受调查学生对普通话“有用”、“精确”的认同度分别高达89.1%和80.2%,方言仅为15.8%和9.9%,“好听”、“亲切”普通话为64.4%和1.99%,方言为41.6%和81.2%,“时髦”、“有身份”普通话为20.8%、34.7%,方言为6.9%和8.9%。高师同学对普通话的认同度远远高于方言,都能充分认识到普通话的语言功能价值,对方言的认同项目仅仅是“亲切”,且这种“亲切”感并不意味着会与学生使用方言的积极性成正比。访谈中很多学生表示,虽然他们对从小就使用的母语方言感情很深,但面对毕业、就业、交流沟通等诸多实际问题,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学习普通话,方言运用退缩到有限的私人空间,呈现边缘化趋势。不过,高师普通话虽然极受重视,但普通话与方言各有其互不干涉的生存空间,形成互补关系。
  为深入了解当前高师语言生态所置身的语言背景,2010年9月,我利用带学生在市一小实习的机会跟踪考察了一个一年级班级的语言使用状况。课堂上所有学生都使用普通话,课间有70%的学生用普通话交流,20%的学生在普通话与方言两种语码间自由转换,只有10%的学生完全讲方言。深入访谈后发现,该班学生家庭中,有70%使用方言,20%使用普通话,10%的家庭为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普通话氛围,刻意用普通话与孩子交谈,哪怕普通话很别扭。他们都支持自己的孩子讲普通话,认为方言不仅难以适应社会交际需求,而且土里土气登不了大雅之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嘲讽学说普通话的人为“土蛐蛐学金蛐蛐叫”、“本地骡子学马叫”,而今只能成为历史记忆,人们对方言母语的情感越来越淡薄。相对于方言而言,高等师范院校普及推广普通话已不再成为难事,但对方言缺乏足够的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自觉意识。
  早在1958年周恩来总理就说:“我们推广普通话,是为的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国家制定语言政策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在会说方言的基础上学会国家民族的主体性语言普通话,做到推广普通话,重视方言。
  2.英语语言态度调查
  语言接触理论认为,弱势语言向强势语言的靠拢一般是积极的、自觉的,并非无意识。普通话和方言属于自源型语言,英语属于外源型语言。高师同学对英语的情感态度要比对普通话的情感态度单一执着得多,101位受调查学生都不约而同地把“有用”当成英语学习的唯一选择。为深入探寻100%英语功能认同度背后的具体情况,我又专门随机走访调查了31位学生,其中有5位表示喜欢英语,11个不喜欢也不讨厌,14个不喜欢,2个超级讨厌。那些对英语不大感兴趣甚至超级讨厌的学生也不得不为考个好成绩而努力学习,他们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约为课余时间的60%。但所有受访者均认为,即使英语考试成绩再好,实际运用能力也不强。同学参加通话水平测试常常是临时抱佛脚,这也正是高师学生二乙多,二甲、一乙少之症结所在,分不在高,合格就行。
  教育主管部门对英语和普通话的重视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厚此薄彼。高等师范院校普通话课一般只上1学期18节课,少数学校会再开一学期18节提高型的选修课,而同为公共课的英语却横跨4学期高达300多节,无形中助长了英语霸权的形成。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王登峰司长曾一阵见血地指出,英语强势成为导致汉语水平下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从上述情况看,高师语言生态的失衡已超出了语言可以自我调控的“生态域限”,必须注意调适好外语与母语、自然母语与社会母语之间的生态平衡关系。
  二、多语和谐认识观
  绿色生态文明是人类经历了工业革命生态失衡痛苦后的理性回归,生态平衡是当代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基本需求,跳出语言工具论的圈子,从语言生态学的角度重新认识语言,调适好各语言间的关系,可以使超越了生态阈限的失衡语言重获新的平衡。
  首先,对普通话和方言的认识要提高到母语认识的高度。海德格尔把语言视为人类的最后精神家园,丧失母语就等于丧失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基。人的母语分为自然母语和社会母语两种,自然母语是出生以来自然而然学会的语言,如方言,社会母语与社会、国家紧密相连,属于民族共同语,具有标准化特点。普通话和方言均是中华民族的母语,重视社会母语普通话绝不能以牺牲自然母语方言为代价。
  其次,对英语的认识要提高到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全球化使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事实上的世界通用语,是我们与世界交流沟通的工具。同时,世界上几乎所有先进的科学技术都用英语记载写成,中华民族要提高综合国力,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与世界接轨,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及技术,也就必须学习掌握英语。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历次战争中占领者“血淋淋”的语言同化现象已不复重现,但正变形为通过经济、科技等因素进行悄无声息的“占领”。我们必须警惕霸权英语对母语的挤压同化,因为如果放弃母语进入别人的语言系统,就会进入异族的语言思维状态,失去自己民族的根脉。因而学习强势英语绝不能以牺牲民族母语为代价。
  语言是人类绿色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同质化与语言多样化正是现代化进程中语言生态文明的基本诉求。高师应在加大普通话推广力度的同时尊重方言,在珍视母语的同时重视外语学习,科学处理好语言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关系,使各种语言都有其互不干扰的生态位,形成“多语匹配”的语言能力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建构一个以普通话为主体的高师多语和谐语言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范俊军.生态语言学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
  [2]蔡永良.语言教育同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云南曲靖师范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多维视域中的教师口语教学研究”(2008MS003)。
其他文献
摘 要: 成语的汉译英向来是翻译工作的难点,而在散文这种文体中经常出现各种成语,因此,本文以张培基教授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以奈达的功能对等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在散文翻译中,成语汉译英时意象的保留、丢失与改变。  关键词: 功能对等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成语汉译英 意象    一、散文的发展和特点  散文,属于文艺语体的一种。它是用以写人、记事、写景、抒情的一种用语体式。我国传统意义
摘 要: 在农村小学中,许多学生对作文有一种畏惧心理,对写作没有太大的兴趣,阻碍了写作能力的提高。文章对使学生克服对写作的畏惧心理,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作了探讨。  关键词: 农村小学 写作教学 写作水平    提到作文,许多家长、孩子都为此头疼,教师们也是怨声满天。农村小学的学生相对于城市的孩子生活阅历少,知识面窄,课外阅读量不多。许多学生对作文有一种畏惧的心理,导致对写作没有太大的兴趣,从而阻碍
摘 要: 以人为本成为我国的时代精神,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本文分析了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真诚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平等地尊重学生的个性,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关爱学生 教师职业道德  在传统文化中,人文关怀是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重要标志。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人本主义思潮则弘扬历代人本主义“尊重人性”的精神,倡导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研究。如今,以人为本成为我国的时
摘 要: 《儒林外史》作为讽刺小说,人们普遍比较关注的是他所写的儒林中的人物,即男性,但其中为数不多的几个女性同样值得关注。本文着重分析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鲁小姐和沈琼枝。他们同为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女性,在他们身上有着受时代影响的相似之处,但他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却有很大不同。本文通过对这两个女性的分析,从而发掘从她们身上折射的清代八股制下女性的生活和思想观念。  关键词: 儒林外史 女性
摘要: 本文通过对2011年高考安徽省文综卷第36题的评析,指出该题在命题的立意、具体材料的运用、考查范围和知识点的把握、试题形式、教材联系等方面具有厚重、灵动、宏大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 2011年高考安徽省文综卷历史试题第36题    2011年高考已经成为历史,安徽省是自主命题的省份之一,2011年高考文综卷呈现出许多亮点,其中历史试题更具特色。  一、第36题试题解读  1.试题再现。 
摘 要: 针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农村成人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结合多年的管理工作經验,作者提出实施“讲管理、谋开发、创品牌”的农村成人学校的三讲经营策略,取得了初步成效。  关键词: 农村成校 管理 开发 品牌    农村成校担负着新农村建设、终身教育的重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分别提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复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离不开成
摘 要: 电视讲坛类节目渐渐冷清,其原因要从传播五要素进行一一探讨。从与大学课堂教学的比较中可知,电视讲坛类节目在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方式、受众、传播效果等方面都存在着必然走向沉寂的原因。  关键词: 电视类讲坛节目 大学课堂教学 沉寂原因    电视讲坛类栏目起始于湖南卫视1999年10月开播的《新青年》(后更名为《千年论坛》),2000年,凤凰卫视开《世纪大讲堂》栏目,随后,中央电视台
摘 要: 以孔孟为代表的古代儒家思想体系包含大量的“群育思想”,有博大而厚重的关于“辟育思想”的智慧。它以“仁”为核心,始终围绕如何构建和谐有序的人际与社会关系秩序这一问题来论述自己的群育观念及理论。儒家辟育思想对艺术—审美采取一种功利主义的态度,强调以美导善的方向和理念,强调美育对人格培养和人际关系秩序构建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儒家群育思想 诗可以群 和而不同 止于至善    群育,即“群体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杨宪益夫妇译本和大卫·霍克斯译本在《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云儿的小曲中表现出的不同翻译风格,指出因为措词、句式和节奏的不同处理,在表现原著效果方面两译本的差异。  关键词: 《红楼梦》 云儿小曲 杨译本 霍译本    一、引言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有一段情节描写宝玉“富贵闲人”放荡生活的另一个侧面,揭示当时贵族子弟们淫靡逸乐的生活习气。其中所有的曲令都切合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
摘 要: 作者以访谈法为研究手段,对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学专业的部分女硕士研究生的成就动机进行调查研究,以戴维·麦克利兰和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女性主义的性别视角,探讨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个性等因素对她们成就动机的影响,并分析访谈内容,对中国高校女性研究生的成就动机作出大体的概括,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高校历史学 女硕士研究生 成就动机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