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巍巍贺兰山,如父亲般坚毅,默默守护着银川平原。驱车行驶在沿山公路上,平坦宽阔的柏油路笔直向南延伸,公路两旁一颗颗杨树犹如绿色卫士,成片成片的葡萄园内绿树成荫,远远望去蔚为壮观。大约行驶了20分钟,一座现代化的“江南小镇”跃然出现在眼前,它便是永宁县闽宁镇。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曾来这里视察,他说:“闽宁镇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我们要把这个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这句话一直激励着闽宁镇的广大干部群众鼓足劲头奋勇向前。
人口从8000人增长到6万多人,人口聚集加速了小镇的发展,村村通自来水、通硬化路、通宽带,村村有小学、有卫生室、有民生服务大厅、有文化活动中心,高速公路直达镇上。
人均年收入从500元增长到1.4万元,是建镇初期的近28倍。政府引资、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产业发展新机制和“造血式扶贫”的发展道路富了移民群众的口袋。2019年,随着原隆村退出贫困村序列,全镇6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产业结构从单一的传统种植业发展到一二三产业融合。依托闽宁扶贫产业园、闽宁产业城两大园区,培育出特色种植养殖、劳务输出、休闲旅游等优势产业,酿酒葡萄、菌菇、黄牛肉等特色农产品享誉宁夏乃至全国。在特色产业发展的带动下,全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随着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小镇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持续开展生态修复、防沙治沙、农田林网、镇村绿化、环境整治五大工程,全面推行高效节水农业,植树造林1万余亩,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历史。
闽宁镇,这个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命名并推动建立的扶贫移民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由“干沙滩”到“金沙滩”的完美蝶变。党和政府兑现了“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庄严承诺,移民群众收获了实现美好生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看到闽宁镇的巨变,他动情地说:“看到你们开始过上好日子,脸上洋溢着幸福,我感到很欣慰。”
“我可是来到闽宁镇的第一人!”说起当年的“壮举”,65岁的谢兴昌颇为自豪。谢兴昌的老家在西吉县王民乡红太村,在他的记忆中,十年九旱的恶劣气候条件似乎是祖祖辈辈逃不出的命运。当又一次为进城买粮却凑不够钱而发愁时,谢兴昌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出去找活路。于是,他带着媳妇和同村的4个人,一路向北,在红寺堡、大武口、镇北堡等地方转了一大圈后,1997年7月13日,他们来到贺兰山脚下一个叫闽宁村的地方。谢兴昌回忆说,当时这里就是一片大荒滩,满眼不见绿色,他还编了一首打油诗:“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沙滩无人烟,风吹砂砾跑。”看到眼前的情景,大家都嚷着要走,但谢兴昌却有不一样的看法,因为在来的路上他发现了一片玉米地,他觉得,能种庄稼的地方差不了。
好说歹说终于安抚下众人,大家开始搭帐篷、做饭。没想到一场狂风说来就来,掀起了帐篷,吹跑了铺盖,幸亏谢兴昌媳妇眼疾手快按住了锅,才把一锅饭保了下来,可饭里却积了厚厚的一层沙土。谢兴昌苦笑说,当时媳妇一边哭一边骂他。
走还是留?谢兴昌有点犹豫了。第二天一大早,他四处溜达,想找当地的人了解下情况。是玉泉营一名干部的话让他吃了定心丸。这名干部告诉他,就在4月份的时候,福建一批领导来这里考察,带队的是他们省委副书记习近平,说是要对口帮扶宁夏,在这里建一个“移民吊庄”,还拿着土壤去银川化验。而且这里离西干渠只有20里,能引黄河水灌溉,只要有水,一切就有希望。
“我们运气实在太好了,来这儿仅隔了1天,7月15日,‘闽宁村’就正式奠基了,习近平同志还专门发来贺信。”谢兴昌说。
谢兴昌做梦也没想到,2016年,他能和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聊起这段往事。总书记问谢兴昌,你还记得那封贺信?谢兴昌说:“我记得特别清楚,终身不忘,贺信有让人心甘情愿到这儿来的那个吸引力呢。”总书记笑着问,当时条件艰苦,你为什么敢来呢?谢兴昌说,参加完奠基儀式,他带着从玉泉营农场掰的4个玉米棒子回到西吉老家,他告诉村里的老百姓,你看人家玉米长得多好,福建省都来这里投资着呢,只要黄河水引上来,那是个好地方。听完谢兴昌的描述,当时就有12个村民跟着他搬到了闽宁村。总书记夸赞谢兴昌:“这个办法好,能吸引老百姓,也有启发意义。你是移民群众的引路人,也是移民建设的见证人,现在要做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20多年来,在福建、宁夏两省区政策、资金等扶持下,经过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黄河水引上来了,荒地被改造成了良田,水电路也修通了,移民群众种蘑菇、种葡萄、搞养殖,在家门口的工厂上班,有的自己创业当上了老板,曾经贫瘠荒凉的闽宁村一步步变成了如今业兴人旺的闽宁镇。
日子越过越红火,谢兴昌家的房子换了4次,土坯房换成砖瓦房,砖瓦房又换成板房,现在盖起了二层小楼房。坐在宽敞整洁的小院里,茂盛的桃树、枣树遮住了夏日灼热的阳光,一片阴凉下,谢兴昌向记者、向后辈讲述着闽宁镇的故事,诉说着共产党的恩情。
“那天早上10点多,镇上的领导说让我到家门口迎接一下客人,谁能想到车里下来的竟然是习总书记,感觉就像在做梦。”回忆起4年前的场景,海国宝仍然难掩激动。
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闽宁镇视察,到原隆村村民海国宝家中看望,并与村民代表座谈。
“总书记一进门先问我厨房在哪,说想去看看。”海国宝回忆道:“他走进厨房,先拧开水龙头看了看,又走到灶台边,问锅里炒的什么菜,说闻上去香得很。”
“我们老家那个地方最缺的就是水,总书记一来就先拧水龙头,他太了解我们最需要什么了!”海国宝十分感慨。搬来闽宁镇前,他们一家住在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上青石村,那里山大沟深,祖祖辈辈靠天吃饭。海国宝告诉记者,当时村里唯一的水源就是一股指头粗的山泉水,每天早上四五点钟村民们就得去排队挑水,然后再上地干活,十分辛苦。搬进新家后,海国宝第一件事就是去拧水龙头,看到有水心里便有了底。如今,海国宝家还装上了净水器。
除了水,海国宝的另一个“心病”是娃娃上学。“娃娃上学得到镇上的小学,离家8里地呢,还有一半是山路,大孙子8岁了才上一年级。从山里搬出来,也是想让娃娃们有好的教育,不能再吃没文化的亏。”海国宝说,现在学校就在村口,几分钟就走到了。“今年大孙子上九年级了,学习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应该能考上银川的好高中。”说起孙子,海国宝满是自豪。
“这样好的日子以前在山里想也不敢想。”2015年海国宝家新盖了4间大房子,两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大儿子工资涨到了6000元,大儿媳也换了新工作,每月收入近3000元。小儿子在外打工,去年还买了辆越野车,小儿媳在村口开了家化妆品店。”海国宝说,都是党的移民政策好,才让他们有了现在的幸福新生活,大家伙儿都说“脱贫不忘共产党,致富不忘总书记”。
“原隆村的村民是真富了,别的不说,就看看我们村里的私家车。”海国宝告诉记者,2012年刚搬来的时候村里只有4辆车,今年年初因为疫情在村口设卡检查,他留心数了一下,全村1995户人居然有700多辆小车。海国宝激动地说:“移民的日子越过越好,习总书记可以放心了!”
甘甜的黄河水滋养了这方土地,党的好政策、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温暖了移民群众的心。勤劳的人们历经千辛万苦,在昔日的干沙滩上种满了绿色,种出了希望,一片璀璨夺目、活力四射的“金沙滩”正徐徐展现在世人面前。
责任编辑:李百军
昔日干沙滩,今日金沙滩
人口从8000人增长到6万多人,人口聚集加速了小镇的发展,村村通自来水、通硬化路、通宽带,村村有小学、有卫生室、有民生服务大厅、有文化活动中心,高速公路直达镇上。
人均年收入从500元增长到1.4万元,是建镇初期的近28倍。政府引资、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产业发展新机制和“造血式扶贫”的发展道路富了移民群众的口袋。2019年,随着原隆村退出贫困村序列,全镇6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产业结构从单一的传统种植业发展到一二三产业融合。依托闽宁扶贫产业园、闽宁产业城两大园区,培育出特色种植养殖、劳务输出、休闲旅游等优势产业,酿酒葡萄、菌菇、黄牛肉等特色农产品享誉宁夏乃至全国。在特色产业发展的带动下,全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随着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小镇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持续开展生态修复、防沙治沙、农田林网、镇村绿化、环境整治五大工程,全面推行高效节水农业,植树造林1万余亩,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历史。
闽宁镇,这个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命名并推动建立的扶贫移民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由“干沙滩”到“金沙滩”的完美蝶变。党和政府兑现了“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庄严承诺,移民群众收获了实现美好生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看到闽宁镇的巨变,他动情地说:“看到你们开始过上好日子,脸上洋溢着幸福,我感到很欣慰。”
闽宁镇第一代拓荒者
“我可是来到闽宁镇的第一人!”说起当年的“壮举”,65岁的谢兴昌颇为自豪。谢兴昌的老家在西吉县王民乡红太村,在他的记忆中,十年九旱的恶劣气候条件似乎是祖祖辈辈逃不出的命运。当又一次为进城买粮却凑不够钱而发愁时,谢兴昌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出去找活路。于是,他带着媳妇和同村的4个人,一路向北,在红寺堡、大武口、镇北堡等地方转了一大圈后,1997年7月13日,他们来到贺兰山脚下一个叫闽宁村的地方。谢兴昌回忆说,当时这里就是一片大荒滩,满眼不见绿色,他还编了一首打油诗:“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沙滩无人烟,风吹砂砾跑。”看到眼前的情景,大家都嚷着要走,但谢兴昌却有不一样的看法,因为在来的路上他发现了一片玉米地,他觉得,能种庄稼的地方差不了。
好说歹说终于安抚下众人,大家开始搭帐篷、做饭。没想到一场狂风说来就来,掀起了帐篷,吹跑了铺盖,幸亏谢兴昌媳妇眼疾手快按住了锅,才把一锅饭保了下来,可饭里却积了厚厚的一层沙土。谢兴昌苦笑说,当时媳妇一边哭一边骂他。
走还是留?谢兴昌有点犹豫了。第二天一大早,他四处溜达,想找当地的人了解下情况。是玉泉营一名干部的话让他吃了定心丸。这名干部告诉他,就在4月份的时候,福建一批领导来这里考察,带队的是他们省委副书记习近平,说是要对口帮扶宁夏,在这里建一个“移民吊庄”,还拿着土壤去银川化验。而且这里离西干渠只有20里,能引黄河水灌溉,只要有水,一切就有希望。
“我们运气实在太好了,来这儿仅隔了1天,7月15日,‘闽宁村’就正式奠基了,习近平同志还专门发来贺信。”谢兴昌说。
谢兴昌做梦也没想到,2016年,他能和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聊起这段往事。总书记问谢兴昌,你还记得那封贺信?谢兴昌说:“我记得特别清楚,终身不忘,贺信有让人心甘情愿到这儿来的那个吸引力呢。”总书记笑着问,当时条件艰苦,你为什么敢来呢?谢兴昌说,参加完奠基儀式,他带着从玉泉营农场掰的4个玉米棒子回到西吉老家,他告诉村里的老百姓,你看人家玉米长得多好,福建省都来这里投资着呢,只要黄河水引上来,那是个好地方。听完谢兴昌的描述,当时就有12个村民跟着他搬到了闽宁村。总书记夸赞谢兴昌:“这个办法好,能吸引老百姓,也有启发意义。你是移民群众的引路人,也是移民建设的见证人,现在要做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20多年来,在福建、宁夏两省区政策、资金等扶持下,经过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黄河水引上来了,荒地被改造成了良田,水电路也修通了,移民群众种蘑菇、种葡萄、搞养殖,在家门口的工厂上班,有的自己创业当上了老板,曾经贫瘠荒凉的闽宁村一步步变成了如今业兴人旺的闽宁镇。
日子越过越红火,谢兴昌家的房子换了4次,土坯房换成砖瓦房,砖瓦房又换成板房,现在盖起了二层小楼房。坐在宽敞整洁的小院里,茂盛的桃树、枣树遮住了夏日灼热的阳光,一片阴凉下,谢兴昌向记者、向后辈讲述着闽宁镇的故事,诉说着共产党的恩情。
总书记来过我们家
“那天早上10点多,镇上的领导说让我到家门口迎接一下客人,谁能想到车里下来的竟然是习总书记,感觉就像在做梦。”回忆起4年前的场景,海国宝仍然难掩激动。
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闽宁镇视察,到原隆村村民海国宝家中看望,并与村民代表座谈。
“总书记一进门先问我厨房在哪,说想去看看。”海国宝回忆道:“他走进厨房,先拧开水龙头看了看,又走到灶台边,问锅里炒的什么菜,说闻上去香得很。”
“我们老家那个地方最缺的就是水,总书记一来就先拧水龙头,他太了解我们最需要什么了!”海国宝十分感慨。搬来闽宁镇前,他们一家住在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上青石村,那里山大沟深,祖祖辈辈靠天吃饭。海国宝告诉记者,当时村里唯一的水源就是一股指头粗的山泉水,每天早上四五点钟村民们就得去排队挑水,然后再上地干活,十分辛苦。搬进新家后,海国宝第一件事就是去拧水龙头,看到有水心里便有了底。如今,海国宝家还装上了净水器。
除了水,海国宝的另一个“心病”是娃娃上学。“娃娃上学得到镇上的小学,离家8里地呢,还有一半是山路,大孙子8岁了才上一年级。从山里搬出来,也是想让娃娃们有好的教育,不能再吃没文化的亏。”海国宝说,现在学校就在村口,几分钟就走到了。“今年大孙子上九年级了,学习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应该能考上银川的好高中。”说起孙子,海国宝满是自豪。
“这样好的日子以前在山里想也不敢想。”2015年海国宝家新盖了4间大房子,两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大儿子工资涨到了6000元,大儿媳也换了新工作,每月收入近3000元。小儿子在外打工,去年还买了辆越野车,小儿媳在村口开了家化妆品店。”海国宝说,都是党的移民政策好,才让他们有了现在的幸福新生活,大家伙儿都说“脱贫不忘共产党,致富不忘总书记”。
“原隆村的村民是真富了,别的不说,就看看我们村里的私家车。”海国宝告诉记者,2012年刚搬来的时候村里只有4辆车,今年年初因为疫情在村口设卡检查,他留心数了一下,全村1995户人居然有700多辆小车。海国宝激动地说:“移民的日子越过越好,习总书记可以放心了!”
甘甜的黄河水滋养了这方土地,党的好政策、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温暖了移民群众的心。勤劳的人们历经千辛万苦,在昔日的干沙滩上种满了绿色,种出了希望,一片璀璨夺目、活力四射的“金沙滩”正徐徐展现在世人面前。
责任编辑:李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