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师一校到集中办学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liwu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怒江,几乎听不到“小学”这一名词。当地人习惯性地将小学划分为“完水”和“村小”,前者顾名思义,指一到六年级设置齐全的小学,后者则指那些只有几个年级甚至一个年级的教学点。在村小上学的孩子们,大多上两三年后,就得辗转到附近的完小继续完成学业。
  “现在国家提倡集中办学,我们最初的规划是一个乡办一所学校,把下面的几所村小都集中到一起。”泸水县教育局局长陈文俊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他们的班子讨论之后一致认为,这样做便于学生之间交流以及老师之间相互借鉴。
  眼看自己工作了15年的学校即将被合并,泸水县蛮蚌小学唯一的老师兼校长桑强生表情有些落寞,“如果并的话,我们应该会并到上面的完小去。”他打量着墙上贴着的值日表。那上面写着学校里仅有的17个学生的名字。
  
  木加甲村第一代办学者
  
  76岁的杨福寿,固执而严格地沿袭着几十年来的习惯——读书、看报。桌子上,放着一叠《环球时报》、一本《半月谈》。
  1956年,刚从云南大理师范学校毕业的杨福寿,怀着“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的信念,和20几个同学一起翻过碧落雪山,又沿着江边一路摸到福贡县,前后用了17天。从此,杨福寿在马吉乡扎了根。
  开始他被安排在文教科(教育局的前身)挂职,一个月后他主动要求到学校去教书,就这样,成为了马吉乡民族完小的第一任校长。
  一年后,杨福寿认为民族完小的条件不够艰苦,再次提出要到更艰苦的地方去。上级批准后,他只身一人来到了木加甲,打算在当地办个学校。
  由于语言不通,当地傈僳族的村民并不知道这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想要做什么,他们只能端出平时合不得吃的苞谷稀饭给他吃,杨则像哑巴一样打着手势与村民们交流。通过翻译,村民们终于明白了杨福寿的用意,很快用树干和茅草围了个教室。
  “房子有了,但桌子,椅子什么都没有,得自己想办法造。”杨福寿兴致勃勃地向本刊记者比画,“我发动学生们到江边拾柴火当凳子,砍一些竹子扎起来当桌子,这样总算有了放课本的地方。但是黑板没有啊,我偶然看中了一个老百姓家的门板,就用一桶茶叶换了过来,再把锅底灰拿来抹上,就能当黑板了。然后又从附近找来的石灰石一类的石头,磨成粉,用竹子沾着写字,当是粉笔。”
  由于路途遥远,内地的教科书往往要用几个月才能送进木加甲村,因此,学生们的课业比内地滞后半年左右。“也不分上学期下学期,只要课本来了就上课。”杨福寿回忆着。
  在杨福寿的学校里,最初有40多名学生,但渐渐地不少学生流失掉了。“那个年代饭都吃不饱,哪还有心情读书啊。”50多年来,杨福寿几乎辗转过马吉乡的所有小学,哪里没老师,他就会火速赶去救场。而今,当年的很多学生都如杨福寿一般,留在了这个“最艰苦的地方”,“我的学生没有上大学的,那个年代,能认识俩字就算有文化的了,很快就会被政府找去当会计或是卫生员。”
  为了让杨福寿安心留在村里,乡亲们给他介绍了一个傈傈族姑娘。
  而今,距杨福寿家100米处,建起了一所希望小学。杨福寿笑称,自己每天最幸福的事,就是可以坐在家里,听到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
  
  一个老师,一所学校
  
  据泸水县2008年的统计,该县现有237所学校,一师一校有103所,占了一半还多。
  蛮蚌小学当属怒江州交通最为便利的一师一校。说是学校,实际上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农家小院,门口没有挂任何牌子。只是在院里的一扇门上,歪歪扭扭地写着“蛮蚌小学”几个大字。所谓的学校只有两间屋子,一间是教室,另一间是校长兼老师桑强生的住处。
  教室里摆着几排桌椅,黑板、粉笔等必需品也都齐全。墙上贴着一张值日表,旁边的小黑板上用粉笔写着“表扬”两个大字,表扬班里的褚秋霜同学在院子里捡到5角钱,上交给了老师。
  “我一共有17个学生,都是二年级。”桑强生向本刊记者介绍,“他们家都住在附近,这里的家长们都愿意让孩子上学,觉得即便以后当农民,也要当个有文化的农民。”
  20岁当老师,34岁到蛮蚌小学任教,算下来,桑强生已经在这所学校独守了15年。
  “我是高中毕业后当老师的,在工作过程中还进修了一次。”他曾经在山上的一所学校教学,“那个教学点条件可比这差远了,没水没电,买一次粮食就得走一天。”因为身体不大好,桑强生被调到了蛮蚌小学,数学、语文、思想品德都是他一个人教,“我一直教一年级和二年级,教到二年级就把他们送进完小,然后再从一年级开始。”
  蛮蚌小学的确算是条件比较好的一师一校。丙中洛边防派出所武警杨建华告诉本刊记者,两年前,他在走访时发现当地雾里村有一所村小,一个老师,两个年级,一间教室。教室里,前后各一块黑板,一年级上课朝前看,二年级朝后看,“以前贡山还有一所学校,只有一名老师,是个师范学校毕业的小伙子。半年了,愣是没出过山,我再见到他时,他的头发已经长到腰了。”
  
  怒江的自然环境太特殊
  
  太过分散的教学点在怒江州的教育部门看来,一不利于管理,二不利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因此,集中办学这一新鲜的概念在这条狭长的山谷里蔓延开来。
  所谓集中办学,就是将山上零散的教学点集中在一起。“我们要办出质量,就得走集中办学路子。”泸水县教育局局长陈文俊对本刊表示。
  对泸水县上江乡新建完小校长陈宗敏来说,一旦集中办学,意味着学生在原有415名的基础上,再增加200多个,这让他有些头疼。新建完小有276名住校生,但只有4间宿舍。十几平米的宿合里,挤着20来张上下铺,每张床板上要睡两个人。
  “我们学校算是当地最大的了,现在挤一挤还能将就,要是再把山上的200多名学生挪下来,真不知该怎么办。”陈宗敏有些无奈,“集中办学好是好,但校舍还有很大问题。”
  陈文俊则认为,资金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个乡的学生集中在一起,需要4600万元左右建学校。这笔钱要从哪找?当年普及教育的时候,社会各界帮了很大的忙,二三十万可以建一个希望小学。但现在要集中办学,几十万肯定不够用。我们就在考虑另一种模式,把来自各界的捐助和政府的投入捆绑在一起使用。”
  古登乡的集中办学已经逐渐开始了。“我们已经有3个村的学校全部集中了。先在村里集中,再一步步往乡里集中。”古登乡乡长贝阿纳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村里所有教学点都是先建后撤,但撤了的教学点往往闲置下来。“那些房子都很破,值不了几个钱,而且当地老百姓也不会轻易去买。我们现在比较头疼的除了资金外,还有学校的管理。如果把整个乡的小学生集中在一起,有1719个人,我们目前没有这样的人才去管理这么多学生。”
  但贝阿纳也肯定地认为,集中办学,师资绝对能提高,“整合教育资源是大势所趋,但究竟怎么集中,还需要一步步地去摸索,毕竟怒江的自然环境太特殊了。”
  让家长们较为担心的显然是学生在路上的安全问题。“那些住在山上的孩子怪可怜呢,一年级就住校了,回趟家得走两三个小时。”新建完小一年级学生密翠莲的妈妈感叹。
  “我们鲁掌镇上的小学生最远的要走三个半小时以上。”负责鲁掌镇所有小学的校长孟明福称,“路上我们会让每个村的大同学带着小同学结伴回家。老师也要心里有数,算着学生大概多长时间能到家,和家长电话联系一下。学生们每周休息两天,星期五下午三点就得放学,不然最远的孩子晚上到不了家。集中办学的话,还得考虑是不是要每两周放一次假。”
  “不可预见的因素在什么地方都有,如果是自然不可抗拒的因素,那我们也没有办法。”陈文俊告诉本刊记者,现在政府也在想办法,这些乡村公路和人马驿道。“而且我们会减少学生回家的次数。在通公路的地方,给孩子一些交通补助,安排车子去送;不通公路的地方,就通知家长和村干部,让他们接送。”
其他文献
岛内一项调查结果实在很不讨喜:消费者信心指数创下历年新低  这个元旦夜,台岛上的人们玩得好疯狂。无论台北、台中还是高雄,整个岛上到处都是跨年晚会和焰火表演,一大堆明星赶场赶得不亦乐乎,老百姓在人海中挤来挤去。    就拿台北最繁华富庶的信义商圈而言,位于此地的世界第一高楼“台北101”要在楼顶燃放焰火迎接新年,而市政府主办的跨年晚会也选址在这里,由此引来了蜂拥不息的人潮,结果当晚汇聚此地的市民多达
你很难想象我插队时在农民家里找到什么书一《裴多菲诗集》,《歌德诗集》。我意识到自己一个初中生根本没有骄傲的资本,农民不是没文化,只是这个社会没给他们向上的机会    我出生在1951年的上海,父亲是江南造船厂工人,母亲是家庭妇女。家里5个子女,我排行老四。  孩子多,就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养着,家庭负担很重。当时哥哥读书成绩很好,但由于家境不好没有上高中,去了上海铁道学院的中专部。母亲一直感到内疚,
在央视的这张表单中,经济发展的社会目标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经济发展理念及手段的认识也更为清晰  一个人的财富只是一张统计报表,相较而言,一个人在创造财富、运用财富过程中表现出的智慧与情怀更弥足珍贵。  2007年1月20日晚,2006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从央视的这张年度经济人物表中,我们可以鲜明地看到中国社会价值评价体系的转换。  在总结这次评选时,不少媒体看到评价体系倾向
十多年后,西子湖畔,那些曾被迁走、甚至被定为“不予再建”的坟冡,重又出现  1964年12月2日,冬夜的西湖静谧如熟睡的少女,偶有微风拂过湖面,如她甜梦中均匀的呼吸。夜色渐浓,一队人马向湖边靠近,到达西湖的西泠桥附近时,队伍停了下来。 一束探照灯光突兀地直指一座坟墓,“僦在这里挖。”  当晚,孤山和西泠桥附近30座名人墓冢被拆毁,有辛亥烈士秋瑾墓上的碑亭、陶成章墓冢,也有苏小小墓、武松墓等。
西藏和平解放前是“人背畜驮”时代,50多年来是“公路经济”时代,而眼下即将进入“铁轨经济”时代    7月8日,北京西藏中学将要放暑假了,许多很久未回过家的藏族学生都盼望着乘火车回家。  普布扎西是北京西藏中学高二(2)班的藏族学生,他的家乡在藏北,距北京有4000多公里。他告诉记者:“去年暑假,我因为生病回了趟家,结果一个来回花了5000多元。现在要通火车了,不但可以为家里省钱,沿途还可以看看家
馒头血案    2006年年初,一个改编自电影《无极》的短剧《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剧中围绕“无极=无聊×2”的主题,将《无极》中漏洞一一列举,尽情嘲讽。网民们对“馒头”的欢迎与称道宛如一场声讨《无极》的狂欢。  而媒体和大众多少怀着对教主般的虔诚崇拜探究胡戈其人,于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音乐制作人迅速窜红。以致有人笑评“陈凯歌大战《馒头》三亿捧红一个胡戈”。  不知道“馒头血案”能
“眼泪能战胜城墙,人类能战胜命运,这就是我要表达的”    “在孟姜女的时代,没有利益关系的组合,所以我想探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感情究竟有多深,我画了一个关于人类情感最完美的梦”。第13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面对蜂拥而来的媒体与读者,曾经的先锋小说主力干将苏童,如是描述自己四年来的首部长篇小说《碧奴——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碧奴》是全球出版项目“重述神话”的首部中国小说,该项目吸引了来自世
看准国家的需求,并使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研究方法——叶笃正说这是他的治学格言  与中国第一份气候记录同岁的叶笃正,即便在上世纪30年代进入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也没想过自己会成为气象学的一代宗师。  90岁的叶笃正,1月9日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他微笑着,神色平静。  1945年,叶笃正来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师从著名气象和海洋学家罗斯贝。  尽管两年之后,他就以大气运动的“长波能
巴基斯坦当地时间2月15日下午5时10分(北京时间晚上8时10分)左右,一群在巴基斯坦俾路支省一家水泥厂工作的中国技术人员像往常一样乘车从工地返回驻地。  当他们乘坐的丰田面包车驶过一段正在维修的路段时,巴基斯坦籍司机也像往常一样略微减慢了速度。正在这时,从路边冲出一名手持冲锋枪的男子,拦住去路,在司机被迫停车的一瞬间,歹徒不问青红皂白,举枪从车前向车内一阵狂扫……  面包车顷刻间被打得稀烂,歹徒
春节后的东北,零下十几摄氏度的气温让人迟迟不能感觉到春天的来临。在扶余县的一个工地上,40岁的湖北人王晓桥的心气儿却格外“热”。  继去年建立全国第一个农民工自发成立的工地工会后,今年元旦刚过,他又“壮着胆子”给全国总工会打电话,报告了自己想在吉林市成立工会农民工分会的设想。1月5日,他专程赶到北京递送了有关材料。他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人家挺感兴趣,热情地受理了材料,让我等待消息。”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