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经济和热留学

来源 :钱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ci_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实上,王辉耀的判断可能更接近真实,中介机构往往过分关注“生意”以至把对数字的判断等同于对市场的判断。近2~3年内,外出留学的人数增长很可能会迎来一个小高峰,如果非要给这个高峰找一个导火索的话,就算是金融危机吧。经济和就业市场低迷,教育市场就发达,这似乎不是什么复杂的逻辑:毕了业找不到工作,就只好继续读书。然而在2009年10万留学人员增长的构成之中,可能其中3/4仍来自于稳定的增长,如:学历教育、就业、移民准备等,而其余1/4则来自于深造、转型为目的的“职场留学”。
  在理财圈里,人们通常根据产品特性选择一对可以互相对冲风险的产品,比如美元和黄金,而在职场上,经验和学历之间也具备同样功效。现在,越来越多的白领乃至金领开始进行自己的“InternationaI StudyPlan”,看准的就是低迷期过后将迎来复苏期,在低潮期中储备的就有可能在复苏期乃至繁荣期大放光彩。
  
  冷经济下的留学成本核算
  
  “因为汇率变化的原因,人民币兑多种货币升值,现在去美国留学一年大约少花5万元人民币,去英国和澳洲大约省8到10万元,当然,这都是中介帮忙算的。我更倾向于去欧洲,虽然会在语言学习方面加大3万到5万的支出,但两年下来可以省10万甚至更多的学费,还能多掌握一门语言”,周杰的下一个目标是去意大利读传播学的研究生。去年10月,他刚跳槽到一家国企,年薪10万左右。没多久就被朋友鼓动起来,有了一起出国的计划:“我现在的职位虽然稳定,但上升空间不是很高,趁着出国性价比高的时候去充充电,回来之后可能更容易进入管理层;另一个因素是经济不景气,升薪和投资致富的可能性都不高,基本不会出现多上两年学朋友都变富翁的尴尬局面。”
  经济趋冷的时候,投资自己相对繁荣期在职位晋升和薪水提高上的损失更小,而且教育费用更低、教育签证更容易获得——这个思路一直驱使着千千万万“职场人”涌入出国潮中。周杰的计划是先在国内学一年意大利语,10月开始准备各种材料,明年春季赴米兰,在语言学校里呆半年,可以了解当地情况同时申请学校,这个计划可以看出他一贯求稳的性格,因为相对于同样免学费但却是大热门德国和法国,意大利的公立大学竞争相对小选择空间自然大些, “可能在当地找到实习和兼职的机会也会多一点,我更看重这次留学的经历和学到的东西”。
  从成本核算的角度看,经济不景气时出国,有利好的一面。
  多年来关注国际教育和交流的王辉耀为可能出现的“留学潮”总结了四大原因:
  人民币持续升值,这样留学费用变相降低,2008年赴英留学的人数增加很大程度上与英镑贬值幅度大(超过40%)有关;
  全球经济转冷,就业机会变少,毕业生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在职的人也会面临转型压力,选择在学校里“暂避”:
  国际化意识日益加深,更多的父母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国际教育,这个大的背景是不可能因为短暂的金融危机袭来而消失的:
  最后一点是,不论是国际环境还是本土政策导向都可以看出对创新型人才的大量需求,而国内教育体制在“创新”方面培养的缺失,让更多的优秀人才必须“走出去”。
  这四条利好中,前者是环境变化新生的推动因素,后者却是变化和发展的必然。诸如周杰这样的“职场中人”愿意重回校园,恰恰显示出他们对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心所在,这样的留学生可能不会带来太大的市场收益,但其规模却不容小视。采访过程中可以看到,语言培训机构的数字增长已经开始,北京、天津的多家语言培训机构的中长期班2008年末都出现了报名人数显著增加的情况,从事了八年雅思教学的李响表示农历年后增长会更加明显。
  整体上看留学费用约普降两成。而且2009年海外院校的招生规模可能扩大20%左右,再佐以签证形势乐观:2008年9月1日起,澳大利亚调整了签证风险类别,在语言、担保金存期以及担保金等方面都降低了签证要求;加拿大也把签证担保金数额及存款记录的要求放宽,由历史记录18个月变为12个月,担保金降低到支持第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英国将实施“记点积分制”的签证新政:美、英、澳、加这些传统热门之外,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则重打“便宜牌”,宣传“一年只花7万人民币便可体验海外教育”,以期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前往。
  19岁的陈丹迪去年7月刚刚结束了自己的高中生涯,原本计划在国内读一年大学再去韩国,但现在她的计划提前到3月就前往釜山入读当地一所语言学校,这样秋季就可以申请釜山大学了。她把自己计划的改变总结为“觉得家里突然有了钱”,因为一年前中介的报价是需要准备12万元的保证金加12万元的中介费、赴韩的学费和生活费用。到现在韩币汇率大跌40%左右,留学保证金又下调到10万元,而“在国内学语言并没有降价,以前在国内学一年语言能省3万,现在可能就省一万多,要是韩币以后更不值钱了,就更没必要留在国内学了,不如提早出去”。
  可见,汇率的变化只是推快出国计划实现的“一只手”,在留学展会上各国表现出对加大高等教育推广力度的加大、政策的优惠和法国公立院校未来几年内将结束“免学费”教育等因素重叠,是推动留学市场快速增长的“另一只手”。
  要弥补政府投入、私人赞助的减少,解决经费问题是多数学校目前的重心,放松愿意自己支付学费的国际学生的入学标准成为趋势。在所有国家都在关注教育市场增长的同时,即便是美、英、澳、加这些申请基数有保证的“传统强国”也丝毫没在争抢生源方面示弱,纷纷推出适合低端留学市场的“套餐方案”。如美国和加拿大可以先到社区大学学习,两年后申请名校,不但成功几率高而且费用可以节省20%左右,最重要是不至于在语言学校或是预科浪费过多的年份;澳大利亚则推出了职业教育(TAFE)课程,可在学习期间进行带薪实习,实习薪酬与学费大致相当。等同于免掉学费,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升读本科。
  于目标国而言,留学生数字的增加就意味着消费数据增长,即便是欧洲这样学费全免的公立大学,也可以借留学市场带动房产、旅游和零售市场的回暖。
  
  六成留学选商院的迷思
  
  与国内不同,海外高校的相当一部分资金来源于各类捐助,受成本的牵制,即使是名校也会更加积极招收海外学生,一旦入学变得容易其他的事情就可能相应变难了,比如:奖学金的申请、实习机会的获得和专业的选择……
  原本商学院就是中国留学生最喜欢的。统计数据和业内都有“六成商学院”的说法,近年来金融、会计、营销、MBA学成归国的人数一直保持总数的五成左右,更是说明了商学院的受欢迎程度。但从历史情况看,金融危机很可能会加剧商学院的入学竞争,尤其是研究生之间的资源竞争。
  不远之前的一个案例:2000年美国适逢互联网泡沫期,很多IT公司倒闭或是面临裁 员,但与此相反2001年到2003年间,美国大学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入学和奖学金申请通过率却是几年中最低的,原因无它,没有工作机会的情况下IT精英回归学校而已,同样的原因也导致了2001年之后中国互联网创业的方兴未艾。加之中介机构和研究人士喜欢谈论经济周期论,对商学院的需求一时难以转刚为柔。美国的传统是有工作经验的人在申请研究生方面优势更明显,众多专家指出,高等学府会更倾向于向本国申请者优先发放奖学金。出于至一点考虑,在职人员赴美、英的商学院深造,就不能把预算压到太低。
  2007年5月的《纽约客》(下半月刊)对美国高校的竞争有过一段堪称经典的描述: 第一次在外面过夜的时候,你最好朋友的妈妈问你是否喜欢金枪鱼三明治。“当然,是的”,你妈妈常做给你吃,确实不错。但当咬第一口的时候,你就意识到事有不对,她妈妈做的显然和你在家里吃到的口味不同,面包么,深咖色的、里面还有小颗粒到了晚上,你发现朋友家的枕头里填充的不是羽毛而是海绵,还有,他家的卫生间是粉色的。’到凌晨2点,你吐了,然后妈妈赶过来把你带回了家。有150万的大学毕业生看起来就像是经历了这一夜,很多人经过呕吐和各种精神上乃至肉体上的折磨后最终选择辍学或是休学,几乎一半的大学生都没能毕业。全美有4000所高校招收了7000万的学生,但入学的竞争却也来越激烈,只有4%的学生选择语言和历史,大多数的竞争都集中在好的商学院、医学院、教育学里。
  金融危机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华尔街精英的失业,而其中的一部分正是因为华尔街的过度膨胀导致的,现在看起来部分人回到学校是对失业数字的缓和,但2—3年后,商学院学生的就业压力仍无法避免。因为经济缓和后,恢复自信的金融业仍可能制造出人才需求的泡沫。留学生中选择毕业后留在当地就业或是积累一定工作经验的毕竟是多数,商科的学科特征也是如此。因此不难判断,经济恢复后对商业领域未来2~3年商学院仍是留学生的首选,但也是压力最大的学科之一。
  相反,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深造之路就简单得多,教育研究机构的数据表明,本次金融危机中理工科毕业生受到的就业影响较小,而且很多企业还加大了2009年的研发人员需求,电子工程、通信、环境、生物等专业就业指数变化都更缓和。
  毕竟,“职场熟人”的选择不同于普通学子,对自己的竞争力以及是否适合该行业应该有更明确的认识,同时留学的目的性和职业指向性也更明显,除了竞争的因素之外,事业的发展才是关键。王辉耀就认为,留学的意义在于学习创新的观念和国际文化,为局外人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国家和文化,这样才会推动我们的国际化进程。而且,很多海归选择回国创业,对经济和社会起促进意义的同时,也可以传递出一种信号:中国的留学生愿意回到祖国发展,这种非移民的倾向也会使学校更愿意接受中国留学生。
其他文献
消费者购买铅笔,不是有人鼓励说“铅多消费铅笔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而是他们真真切切用以写字。那么多人投入到生产一支小小铅笔的工艺流程,不是有什么“号令群雄”的倚天剑、屠龙刀,而是市场需求的信息激励了他们。    香港特区政务司司长唐英年偕同政府官员到街市吃云吞面,是时虽有圣诞、新年在即,然在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冲击之下,经济萎靡,失业率攀升,市场消费能力疲弱。唐司长带头消费的良苦用心昭然若揭。  
期刊
对于2009年国内艺术品市场的判断,一度形成集中的两方观点:“悲观派”多由市场操盘者们组成,他们以实际成交数据和理性分析为依据,指出金融风暴下的中国艺术市场“寒冬”已经降临,今年的前景不容乐观;“乐观派”强调中国相对独立的经济环境和仍然继续增长的GDP,预言中国艺术市场将会趁势高歌猛进。但随着越来越多市场交易“下滑数据”的不断披露,目前“乐观派”们的声音已明显减弱。  如果我们还在纠缠艺术市场今年
期刊
“不安全感与生俱来。”    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短短几十年间,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生活方式与观念等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让全世界的消息扑面而来:金融欺诈、豪门破产、富士康跳楼、汽车召回,还有地震、空难、暴乱、洪灾、枪击……不安全感在传播中被强调、夸大,以致让生活其中的人可以轻易感受到来自地球远端的安全压力。  在我们的成长中,一些根深蒂固到我们几乎意识不到的社会习俗,经历着蜕变的压力,主观的
期刊
当前股市真没什么看头,指数横盘已经整整一个月,成交量连现“地量”,也许投资者都去看球了。还好,世界杯很精彩,避免了北京奥运会期间白天看中国股市、晚上看中国足球的“杯具”。  说这届世界杯很精彩,或许有很多球迷不认同。他们喜欢的传统欧洲强队,如意大利和法国(也是上届的冠亚军球队)在小组赛就被踢回家,而南美洲和亚洲国家那些平时瞧不上眼的二流球队却纷纷晋级,于是有人感叹世界足球水平在下降。  这完全是一
期刊
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下调,不但严重冲击了分红保险的分红率,也对保险公司的定价策略形成了压力;A股从6000多点降到1800点左右,导致了投连险产品差不多高达50%多的跌幅,也让很多当初以为“买投连险就意味着没有风险”的客户大大心痛了一把。如今我们都知道,金融海啸还在继续,2009年将会逐渐蔓延到国内的实体经济中,并将逐渐接近我们的日常生活。  如果说2007年的A股牛熊大逆转,帮助很多人萌生了理财意
期刊
撕裂——    市场经济本来就具有马太效应——穷者越穷,富者越富,有时需要政府和社会去调节贫富失衡。问题是中国的各级政府本身就是经济建设的重要主体,权力和资本的结合让资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再加上中国法制建设的薄弱、权力缺乏监督和制衡、特有的圈子文化,渐渐的形成了牢固的特殊利益阶层。更可怕的是,下层向上跃升的通道也被堵塞。本来教育是自古以来改变命运的最主要途径,而如今大学毕业生沦为蚁族。因教致贫的案
期刊
我们所要学习的很简单:避免过多的不安全感充斥生活。  美国一位心理治疗专家Joseph Lucian用独创的方法治愈了很多人,他认为不安全感是由于人类面对外来的刺激而产生的两种反应:积极的对抗迎战和消极的逃避——分别表现为焦虑和抑郁一这两种情绪带动生理反映,或肾上线上升、神经紧张,或神经萎缩、情绪低落,实现对抗和逃避两种应激性动作,去发现不安全、免除危险。  可以说,焦虑和抑郁是人类自我保护的一种
期刊
杳尔斯·科恩(Charles Cohen)并没有积极寻找理财经理。他甚至认为,自己不够富有,达不到他心目中多数私人银行家设定的高不可攀的最低标准。  他表示:“我原以为,你必须拥有上千万英镑的资金。理财经理才会关注你。”这项起源于16世纪瑞士日内瓦的私人银行业务最初只向皇室高官提供。实际上,目前许多私人银行的最低标准通常是25万或50万英镑的可投资资产。  总部位于英国的Coutts的“指导标准”
期刊
“你要想找一帅哥就别来了,你要想找一钱包就别见了。您要真是一仙女我也接不住,没期待您长得跟画报封面一样,看一眼就魂飞魄散。外表时尚,内心保守,身心都健康的一般人就行,要是多少还有点婉约那就更靠谱了。”影片《非诚勿扰》中葛优这段颇具冯式幽默的“征婚启示”,说得够坦白、真实!让人没想到的是,2010年初席卷全国的真人秀相亲节目比电影还具“喜感”。  湖南卫视、江苏卫视、浙江卫视……节目不同,相亲男女的
期刊
李子勋:直面不安全感,从归因找方法    这是一个极端例子,对安全感的过度追求激发了内心的死亡恐惧,导致身体永久失能,死亡恐惧是来自内心的不安全感。人们总是对死亡充满无奈,人死了,环境仍在,地球仍在,自己的消失带走了个人价值。一些纠结于此问题的人就患有死亡恐惧,从健康的角度,死亡恐惧是坏的,它让人痛苦,然而,从科学的角度,死亡恐惧恰恰激发了人类的发展动力,人们为了转移这种恐惧情绪将自己沉浸在各种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