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红到火红:赖文时代

来源 :竞争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mm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7年6月,罗林第一部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正式出版,但是这本书会不会畅销,甚至能不能卖得动,英国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并没有多大把握,所以他们第一次只尝试性地印了500本精装本,而且据说付给罗林的报酬只有1000英镑(对此,社长牛顿予以否认,但拒绝透露出版合约的内容)。
  布鲁姆斯伯里对《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没有把握的另外一个证据是,从同意出版,到正式出版,历时近一年时间,他们没有安排任何大规模营销活动。
  这也难怪,据牛顿在接受采访时说:“1994年,我们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时才成立儿童文学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儿童文学部签约的第一本书。据我们了解,这本书在我们决定出版之前,已经被我们12家同行拒绝过。”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变得大红大紫,命运再一次发生革命性变化,要感谢美国编辑赖文(Arthur A.Levine),尤其是赖文背后的美国式营销。
  
  知遇赖文
  
  当《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英国版权落实以后,罗林的文学经纪人里特马上进入下一步工作,即出售该书的国际版权。
  1997年春天,里特带着郴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书稿来到意大利,参加波隆那书展(Bologna Book Fair)。
  波隆那书展已经有近40年历史,是欧洲最大的书展之一,每年都会吸引60多个国家、1000多家出版社前来参展,尤其是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与西班牙的出版社,几乎都是倾巢出动。
  除了出版社,波隆那书展上还到处都是记者、插图作者、电视制片人、电影制片人、特许权经营厂商、印刷厂、图书零售商、分销商、打包商等。当然,文学经纪人必不可少。
  波隆那书展设有专门的文学经纪人中心,里特销售《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国际版权的工作就在这个中心进行。
  当里特正准备在波隆那和与会各国出版社见面,安排《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国际版权的拍卖时,美国学者出版社 (Scholastic)编辑赖文正从纽约登机,准备前往波隆那。
  事也凑巧,在赖文去意大利波隆那之前,珍妮特(Janet Hogarth)刚刚从英国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跳槽到美国学者出版社,她恰好还是巴利团队中的一员。
  这个时候,英国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正准备印刷《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但书还没印出来,所以珍妮特只带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复印稿。她将这本魔法小说推荐给了赖文,并建议他买下该书的美国出版权。
  
  天价版权
  
  赖文是美国学者出版社儿童文学编辑,在进入出版业之前从事写作,后来发现写诗挣钱太少,连房租都交不起,于是改行从事儿童文学编辑,因为这份工作能兼顾他对诗歌与艺术的兴趣。他每年都要编十几本,经常获奖。
  在飞机上,赖文打开书稿,他很快沉醉其中。赖文说:“我一边看一边笑,有时大笑,有时微笑,这本书真是太有意思了。虽然罗林是第一次发表小说,而且我从未听说过她,但我已经决定在她身上下注。”
  令赖文没有想到的是,经过里特的运作,很多出版社都已经知道这本书,并准备买下它的美国出版权,因为美国是最大的图书市场。
  最后,《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美国出版权不得不进行拍卖。而更令赖文想不到的是,这本书的拍卖价格上升了好几轮,以至于当他最后拍得这本魔法书时,美国版权已经抬到10万美元,这在儿童文学作品版权史—亡绝无仅有,轰动一时。
  这是赖文一生中最大一次赌博。
  谈及这次竞拍,赖文说:“我非常看好罗林的书,但喜欢她的书与出版是一回事,而价格是另外一回事。每一轮价格都好像在逼问我,对这本书到底有多喜欢?5万美元?7万美元?10万美元,还是能当成无价之宝,我从来没在——本书的版权上出过如此高价,想来都有点后怕。”
  展会结束后,里特前往美国,签署版权合同。当一切敲定之后,他给罗林打了个电话,说美国版权卖到了6位数,罗林高兴得差点昏过去,跟赖文通话时,声音都有点发抖。
  但赖文搞定《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美国版权是1997年春天,而该书在美国正式出版时,时间已到1998年9月,中间经历近一年半时间。
  千万不要以为美国出版社工作效率低下,他们不急于出版,是因为他们不仅想要把版权上的豪赌捞回来,还要大赚一笔。为此,他们不能不在包装与营销方面下大功夫,将各种准备活动做足。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哈利波特》系列一共七本,不管是一年一本,还是隔几年一本,第一本必须成功,越成功对以后六本书的宣传越有利,前一本的所有经验与教训都将是后一本的财富。相反,绝不能第一本就不太成功,以后玩命打翻身仗。
  
  重新定位
  
  《哈利波特》在英国是—本儿童文学作品,其出版单位也是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儿童文学部。同时,在波隆那书展上,美国学者出版社也是以儿童文学作品的名义拍得美国版权。
  但是进入推广阶段之后,美国学者出版社并没有高举儿童文学大旗,而是重新定位。
  在美国,乃至全世界,一套书要想一鸣惊人,就不仅需要吸引孩子的目光,还要吸引孩子的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的目光。不仅需要吸引儿童文学爱好者,还要尽可能吸引其它文学爱好者,使它成为一部适合所有文学爱好者阅读的作品。
  但重新定位不能生拉硬凑,而要进行精心设计,让所有人都觉得此书确实不仅仅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
  在营销方面,美国学者出版社很少在儿童文学杂志上做广告,而是直接走成年文学作品的营销通道。
  同时,出版社不断安排采访,发起评论,请作者罗林、插图作者玛丽 (Mary GrandPr é)、编辑赖文、出版社副总裁芭邑拉(Barbara Marcus),以及Winerip、利兹(Liz)等著名文学评论家分析作品。
  事实上,要把《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说成是成年文学作品并不难,它本身确实有很多与儿童文学不尽相同之处。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主人公是一位儿童,但本书长达700多页,没有—部儿童文学作品有这等篇幅。
  而且,书中不仅有复杂的故事情节,而且有大量的细节刻画与心理描写。这本书的前几位读者:罗林、里特、巴利、岁莎蒙德、赖文等,都是成年人,但个个读得如痴如醉。
  经过学者出版社与文学评论家的共同努力,大家逐渐接受《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既是一本讽刺文学作品,又是—部以虚构方式反映现实的社会文学作品。既是一部带有补秘主义作品,又是一部历险记。既是一部关于魔法的幻想类作品,又是一部符合社会科学与社会心理学的作品。
  几乎每种新定位,都是美国畅销书的常见文学类型。
  与美国学者出版社的重新定位相呼应,《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英国出版社率先推出儿童版与成年版,并采用完全不同的封面。
  事实证明,这一招非常成功。
  后来,当《泰晤土报》把《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放到儿童畅销书榜上时,遭到很多成年人的反对,不得不放到成年文学畅销书榜。而《纽约时报》、《波士顿环球》等则直接把《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放到了畅销书榜,只是一年多之后,由于好几本《哈利波特》一直占据前几名,其它作家与山版社意见很大,才将它“请”到儿童文学畅销书榜做客。
  
  重新包装
  
  要想在美国一鸣惊人,就必须是一部美国化的作品,这就需要在重新定位的同时,进行重新包装。   学者出版礼编辑赖文在与里特谈完出版问题之后,马上与罗林取得联系,开始讨论编辑问题。
  为了适应美国市场,赖文首先建议改动书名。在英国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为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但为了适合美国人的品位,赖文建议将Philosopher改为Sorcerer。因为在美国人的概念中,前者有哲学家之意,而后者是专门的魔法师。对此,罗林表示同意。
  接下来,赖文经过与罗林商议,将书中几乎所有英国化的文字都进行了修改,使《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成为一本非常美国化的书。赖文甚个还建议作者罗林不要署名J.K.Rowling,更不要署全名Joanne Kathleen Rowling,以免让大家一看就知道是位女作家,最好只署Rowling,显得中性一些,因为美国读者更欢迎男性作者。
  这些只是重新包装中的文字部分,而同样重要的是封面设计与插图,美国学者出版社完全没有采用英国版的封面与插图,而是另请名家,单独设计。
  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美国版插图的是玛丽,现年51岁,她从5岁就开始画画,后来学习艺术与设计专业,在图书封面设计与插图方面造诣很深,还经常与梦工厂的艺术总监合作,在出版业声望很高。
  玛丽的封面设计与插图,既极大地增进了本书的美国化程度,又多了一个卖点。
  
  新闻轰炸
  
  不管是重新定位,还是重新包装,都是美国学者出版社新闻攻势的一部分,只是两者略有不同。
  《哈利波特》的重新定位由学者出版社通过安排一系列采访与报道,像生产副产品一样,悄悄完成,而对于《哈利波特》的重新包装,全部高调处理。他们将赖文如何与罗林沟通,出版社为什么选择玛丽进行插图,以及学者出版社将采用什么样的纸张,该书美国版与英国版的手感将有什么不同,美国版第一版将如何防盗版,如何编码才能具有收藏价值等等,不管消息大小,一律散播出去,进行新闻轰炸与撩拨,以便能使读者不停地关注此书,又能不断地吊读者胃口。
  其实,早在这两项工作开始之前,出版社的新闻轰炸已经开始。
  第一炮当然是天价版权。由于这个价格史无前例,而且出现在世界最著名的波隆那书展上,本身就已经构成天大的新闻。
  当版权新闻走过高潮之后,赖文与他的同事马上将罗林请到美国,一方面讨论编辑事宜,另一方面,为她安排了大量的采访与宣传活动,不仅有《出版人》等行业专刊,还是CNN、《新闻周刊》、《纽约时报》、BBC等著名媒体。
  罗林虽然不太喜欢应酬,但对学者出版社的工作还是相当配合。在出版社悉心安排与指导下,罗林很优雅地走上电视台,或者登上报纸头条与杂志封面。
  按照出版社安排,罗林在回答提问时,尽可能突出两方面内容,一是她对《哈利波特》的热爱与创作热情,二是她的灰姑娘背景。这两点正是各位文豪们最具共性的地方,也是最能让读者产生好感的地方。对于合约、版税等内容概不涉及,对于故事情节、未来的写作计划等内容更要严格听从出版社的安排,与整体的新闻节奏配合。
   当对罗林的宣传一步一步推向高潮时,《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英国正式走出印厂。
  紧接着,在两家出版社的共同策划下,罗林足迹遍及全英国,坐着火车进行了连续数日的签名售书与新书推广活动。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短短几个月之内销售15万册,登上英国<  到1997年底,还传出好莱坞巨头时代华纳有意将《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拍成电影的消息,这无疑又为图书销售带来了新的刺激。
  
  大规模促销
  
  1998年9月,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美国版正式面市之前,美国学者出版社又在前述新闻撩拨的基础上,向零售商进行了一轮大规模的促销活动。
  学者出版社投入近100万美元,对新书进行推广,到第三本、第四本时,推广经费已经扩大到400万美元。
  首先是《出版人周刊》等本行业各种报纸杂志,学者出版社大打广告,部分广告文字如下:“各位图书零售商,谢谢你们施展魔法!”“你们让《哈利波特》充满魔力!”“本书已经销售XXX万册!”“在英国XXXX畅销书排行榜已经XX周之久。”“下一部将是《哈利波特与密室》,不久后将登场……”
  除了这些广告,学者出版社还制作了几十万张易拉宝、汽车保险杠小广告、海报,还有几十万盘宣传磁带与几十万张宣传短片等,随新书全部送达各图书零售商手中。
  但为了让各大图书零售商更卖力地促销此书,学者出版社不惜血本,在图书折扣上抛出巨大诱惑,将新书打到6折,甚至4折。
  仅此一招,就让无数书商主动地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放进最显明的橱窗,亚马逊等著名书商则顺势推出图书预订服务。
  为了支持新书推广活动,罗林前往美国,到各家独立书店与全国连锁书店,巡回签名售书,接受采访,答读者问等。
  在学者出版社举行大规模促销活动的同时,时代华纳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拍成电影的消息也得到证实,两股力量交织在一起,很快在美国掀起一股《哈利波特》热潮,而这股热潮又很快波及全世界。
  到1999年春天《哈利波特》第二部面市,短短半年时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全球销售量超过100万册。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在一个到处是电视节目与电脑游戏的时代,创造了一个图书传奇。”
  
  全线出击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能有如此惊人的销售量,还与学者出版社的另一步棋有关,那就是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精装本面市后,陆续推出平装本、收藏版,以及大众版,向高、中、低端市场全线出击,而且,从版式到推出时间都经过精心设计。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精装本标价高达16.95美元,虽然价格略高,但由于美国学者出版社前期推广到位,不影响它带来销售热潮。
  1999年初,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第一轮销售热潮减退之后,《哈利波特与密室》面市之前,学者出版社马—仁推出平装本,标价最初只有5.99美元,立即带来第二轮销售热潮,在供不应求之后,马上又借机上调1美元。
  平装本与精装本内容与版式完全相同,但封面与封底不同。在乎装本封面上,已经加上《纽约时报》畅销书等宣传性文字。精装本中,最后两页是空白,但在乎装本中,一页改为著名文学评论家与媒体对罗林以及本书的好评,另一页改为《哈利波特与密室》的广告。
  学者出版社此举既促销了第一本,又宣传了第二本,一举两得。
  此后,学者出版社又推出收藏版与大众版,在第三、四本热销之后,再次为第一本带来新卖点。
  到2002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美国精装本销售量达到590万册,平装本达到917万册,收藏版10万册,大众版153万册。
  
  发起评论
  
  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面世后,学者出版社没急着数钱,而是马上发动各梯队文学评沦家,对《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品头论足,以便把《哈利波特》热推向新的高潮。
  美国有许多非常专业的文学评论家,以及文学评论机构。比如《Kirkus评论》(Kirkus Reviews)、《Cart》等,都是非常著名的文学评论杂志。
  对《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评论分为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由于前期炒作得厉害,《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一面市,评论家不请自来,踊跃发言。不少评论家与《哈利波特》的发现者巴利、赖文一样,对此书评价甚高,将其定位为儿童文学中的瑰宝。
  但学者出版社很快发现,无论是《Kirkus评论》,还是《Cart》,赋予《哈利波特》儿童文学经典作品地位,仍是定位于儿童文学,将大大限制读者群,而且将使最权威的《纽约时报书评》与《波士顿环球报》不便于、也没有兴趣发表评论,因为这两家最钟情于成年文学与重要著作。
  没有他们的肯定,《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很可能永远停留干儿童文学地位。
  学者出版社一方面直接联系这两家的评论员,另一方面,引导其它评论家与评论机构讨论本书的成年文学地位。比如,CCBC在第二次评论时就写道:“罗林创造了一个完全现实主义的魔法世界,语言、情节、以及正义与邪恶斗争的主题,都与英国文学的百年传统一脉相承。”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1999年2月14日起,《纽约时报书评》开始发表对《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评论,称其为:“本书大部分章节,人物塑造都非常全面、深刻,与整体陈述也非常一致,故事情节有趣、感人……作者罗林是位30岁的单身妈妈,她就像主人公一样,历经磨难,超越了麻瓜,创造了一个独具个性魅力的世界。”
  随后,《基督教箴言报》与《波士顿环球报》都发表了类似书评。
  这几份书评不仅奠定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成年文学地位,而且很快将它推上了《纽约时报》与《波士顿环球报》两个美国最权威的畅销书榜。
  1999年春天,学者出版社正式推出第二部《哈利波特与密室》,当年秋天推出第三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有了第一本的巨大成功,后两部小说操作起来已经得心应手,《哈利波特》在美国、乃至全世界越来越火,一度连续81周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前三名。
其他文献
21世纪不动产的运营模式已经成为美国商业房地产的圣经    “像细菌一样繁殖,像打印纸一样复制”。  上个世纪70年代,两个经纪人出身的美国小子——巴特莱尔与费舍尔在美国加州创立21世纪不动产公司。当时他们不会想到,仅仅4年后,这家公司的营业额已高达10亿美元。此后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1世纪不动产的业绩也层层飙升。经过了30多年成功运作的经验,如今,他们的运营模式已经成为美国商业房地产的
期刊
在硅谷创业、从制造微处理器起步、继而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的英特尔公司,在37个春秋的日夜更替中,一直有四位勇者轮替执掌。如果说IT领域的竞争是一场漫长的接力跑,那么英特尔则一直迅步疾飞,而四位领跑者功不可没。近日,英特尔将接力棒顺利传递给第五代CEO,他是否能将英特尔带入一个新纪元?  本刊记者曾经直接接触过英特尔三位CEO。罗博特·诺宜斯已经永远无缘见面了,他于1990年已经去世,对他的
期刊
ST吉纸没能“夺”下“破产第一股”,张近东的兄弟却借之走上了资本市场    2005年8月31日,已经暂停上市的ST吉纸(SZ 000718)发布一纸公告,事关其控股权转让。在同一日公布的半年报中,这家连续亏损3年、资不抵债的公司居然取得净利润3012万元。  当然,ST吉纸没什么神奇的起死回生术。从2003年2年以来一直停产至今,2005年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只有可以忽略的28万元,但补贴收入就有
期刊
在内衣界引入类似营销策略,倪学善并非第一人,但将此提炼为一种理论,并一往无前的尝试全国推广,却无他例可循。他的目标是通过以“让利”为内容的FCL营销模式给北极新秀的终端建设打开一道通往全国的市场之门。但另一方面,“让利”后的风险被转嫁,“100%退货”背后的产品积压、资金链断裂等问题似乎就横在他们的前进道路上。    7月18日晚上,出现在温州服装商会主办的服装营销模式研讨会上的温州北极新秀服饰有
期刊
德隆的机会来自潜规则,德隆的操作是隐规则,德隆的危机源于显规则    如今再回头去看德隆的发展历程,并不会有迷宫般的感觉。在其清晰的轨迹中,与其他民营企业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早期经营范围杂乱、不固定,四处寻找机会,只为赚钱。但依靠资本市场完成原始积累后,德隆的思路明显发生转变,它渴望获得产业上的认同,企图从草莽变身为正规军。    第一阶段:创业和原始积累  唐万新的两点结论:  正道走不通和轻易
期刊
飓风卡特利娜已经过去,新奥尔良的重建工作也已经开始,但这场飓风留给人们的记忆,以及留给媒体的话题,恐怕不会随着新奥尔良人的生产生活恢复正常而结束。  也许几十年后,人们还会记得,甚至讨论这场天灾,因为至少对于美国人来说,这场天灾,再加上捎带的人祸,影响十分恶劣,用美国《新闻周刊》的话说就是不亚于海湾战争。  在评价卡特利娜带给美国的打击时,有不少媒体都把重点放在它对新奥尔良城市本身的毁灭性伤害,尤
期刊
德隆长于产业整合,德隆失于陈旧的金融意识与方法,德隆败于经营管理的滞后与超前    尽管德隆的产业整合效果尚未充分显示,但在某些领域已经奠定了其地位;尽管德隆曾经游走于灰色地带,但其已表现出从经营机会型企业向经营产业型企业的转型意愿和行动。就在德隆规避了政治风险、甚至可能化解财务风险之际,这座大厦却顷刻倒塌,而其死去的过程引起的震动直到现在仍未充分显现出来。  唐氏兄弟费尽心机、倾近20年之力搭建
期刊
一夫多妻,容易后院起火;一个品牌旗下分布多种产品,可能也会惹火烧身。  消费者喜爱挑选,但是不喜欢眼花缭乱。如果一个品牌下产品太多,会让消费者延长决策时间,甚至把消费者推向单一产品的竞争对手。  关于品牌的传统理念认为,一个品牌下产品越多,所占市场份额越大,颇似“韩信带兵,多多益善”。其实不然,如果你生病,到药店一看几十种感冒药差异不大,你反而会无从选择。  但公司为什么都喜欢在一个品牌下,不停地
期刊
2005年8月,Google上市一周年,且不总结这一年中Google有何举措,仅这一个8月就足够热闹。也许为这一个月,它已经准备一年也未可知。  2004年8月19日,姗姗来迟的Google首次公开发行吊足了投资者胃口,股价上市即高开高走,每股85美元。一年来,凭着超强的搜索引擎与超强的人气,股价一路高歌到如今的280美元。  此时,什么都没有人气重要,而上市一周年这个万众瞩目之际,如果Googt
期刊
从2000年起,世界进入哈利波特时代。  这一年,罗林第四本小说《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出版,预订超过100万册,新书出版后,仅美国Barnes & Noble书店一小时之内就销售9.3万册。不久后,全球哈利波特系列销售达到1.2亿册,加上哈利波特相关图书,笔记本,日历等,总量不下2亿册。  这一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电影在英国开机。同时,时代华纳开始大量出售特许经营权,世界上很快出现100多个哈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