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对鲁迅先生有何印象?是从他经典黑白影像中提取的视觉元素——须发直立、横眉冷对,还是从中学时代便在心中扬起的诸如“文学家”“思想家”“先驱”等符号、标签?
从《三味书屋》中被少年们模仿的“早”字课桌文化,到默念熟读、谨记于心的名言警句,先生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20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可你不知道的是,鲁迅除了笔杆子厉害,审美品位和设计能力同样出色。
他与民国时期的美术家、书籍装帧艺术家陶元庆的设计合作,开启了中国近现代平面设计尤其是书籍装帧设计最重要的五年。
北大校徽设计者
“十年寒窗,清华北大”,这两所名校作为莘莘学子心中神往的“象牙塔”,妇孺皆知。但是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北京大学校徽的设计者是鲁迅先生。
1916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的校长,因与鲁迅先生私交甚好,便邀请他为北大设计校徽。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将校徽设计完成,其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部件——瓦当。
图案主体以篆体的“北大”二字构成一个圆形,巧妙的是下面的“大”字像一个人,上面的“北”字又像两个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的想象。
“北大”二字还有“脊梁”的象征意义,鲁迅借此希望北大毕业生成为国家民主与进步的脊梁。
中华民国国徽设计者
民国初年,鲁迅在北洋政府教育部当科长,应政府要求设计中华民国国徽。可以想象,得是什么样的公认水准,才会得到这样的重要任务。
十二章国徽外形非常紧凑,应是参考了西方国徽、章纹的布局。西方章纹自问世起便以盾牌为居中的核心图案,其他部件皆附属之;“黼”可看作是盾的变体。
十二章,又称“十二章纹”,是古代贵族礼服上的十二种纹饰,分别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纹的起源可追溯到史前时期,到了周代正式确立,成为历代帝王的服章制度。
服饰图案与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山水花鸟、原始图腾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殊的“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和美学思想。
书籍装帧设计能手
谈到书籍的装帧设计,更是佩服鲁迅。他一生设计了60多个书籍封面,个个典雅蕴藉,同时极具时代感。
作为作家中最早关注书刊设计的人,他的著作中有大量关于书刊设计的论述,他亲自对自己和别人的书刊进行设计。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出版的现代书刊装帧史论中,他一直被摆在先行者的行列当中。
作为一位作家,他在设计领域的探索不仅值得我们崇敬,更重要的是,他开辟了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新路。
在他一生设计的书刊封面中,有的书名由他亲自题写,有的请别人题写或绘制封面,再自己设计大小、位置和颜色,也有些翻译书籍则采用已有插图来设计封面。
鲁迅的书刊设计带有典型的文人特点:一是朴素,他的很多书都是“素封面”,除了书名和作者题签,不着一墨;二是古雅,他爱引用汉代石刻图案作封面装饰;三是喜用毛边装,保留书边不切,觉得“光边书像没有头发的人”;四是在版式上喜欢留出很宽的天头地脚,让读者可以写上评注或心得,以尝读书之乐;最后是对细节斤斤计较,无不认真考究,直至满意。
1936年1月20日,《海燕》第一期面世,封面上红色的鲁迅手迹“海燕”二字特别显眼。这一期极受读者青睐,当日即告售罄,鲁迅尤为兴奋,在日记中专门记载此事。 而《小彼得》是一本童话集,因此,鲁迅将封面“小彼得”三个字写得童趣满满。
版畫收藏第一人
不仅如此,鲁迅还是版画界的收藏第一人,对中国版画界至关重要。他一生收集版画2100 多幅,来自16 个国家的300 多位版画家。
陈丹青曾说:“鲁迅是一位最懂绘画、最具洞察力、最有说服力的议论家,是一位真正前卫的实践者,同时,是精于选择的赏鉴家。”
鲁迅,是中国现代书刊设计史最应铭记的名字。在他的直接影响下,陶元庆、孙福熙、司徒乔、钱君匋等人开始致力于书刊设计,成为中国第一代书刊设计师。
不止于文字,先生的这一面同样精彩至极。
(凌 儿摘自微信公众号“大作BIGBIGWORK”,刘春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