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先生鲁迅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he2003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对鲁迅先生有何印象?是从他经典黑白影像中提取的视觉元素——须发直立、横眉冷对,还是从中学时代便在心中扬起的诸如“文学家”“思想家”“先驱”等符号、标签?
  从《三味书屋》中被少年们模仿的“早”字课桌文化,到默念熟读、谨记于心的名言警句,先生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20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可你不知道的是,鲁迅除了笔杆子厉害,审美品位和设计能力同样出色。
  他与民国时期的美术家、书籍装帧艺术家陶元庆的设计合作,开启了中国近现代平面设计尤其是书籍装帧设计最重要的五年。

北大校徽设计者


  “十年寒窗,清华北大”,这两所名校作为莘莘学子心中神往的“象牙塔”,妇孺皆知。但是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北京大学校徽的设计者是鲁迅先生。
  1916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的校长,因与鲁迅先生私交甚好,便邀请他为北大设计校徽。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将校徽设计完成,其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部件——瓦当。
  图案主体以篆体的“北大”二字构成一个圆形,巧妙的是下面的“大”字像一个人,上面的“北”字又像两个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的想象。
  “北大”二字还有“脊梁”的象征意义,鲁迅借此希望北大毕业生成为国家民主与进步的脊梁。


延年益寿瓦当



鲁迅设计的初版北大校徽



2007年启用的北大标志在鲁迅先生设计的校徽图案基础上丰富和发展而来

中华民国国徽设计者


  民国初年,鲁迅在北洋政府教育部当科长,应政府要求设计中华民国国徽。可以想象,得是什么样的公认水准,才会得到这样的重要任务。
  十二章国徽外形非常紧凑,应是参考了西方国徽、章纹的布局。西方章纹自问世起便以盾牌为居中的核心图案,其他部件皆附属之;“黼”可看作是盾的变体。
  十二章,又称“十二章纹”,是古代贵族礼服上的十二种纹饰,分别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纹的起源可追溯到史前时期,到了周代正式确立,成为历代帝王的服章制度。
  服饰图案与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山水花鸟、原始图腾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殊的“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和美学思想。


民國国籍证明书上的国徽



十二章国徽美学内涵



鲁迅参与设计的中华民国初期国徽

书籍装帧设计能手


  谈到书籍的装帧设计,更是佩服鲁迅。他一生设计了60多个书籍封面,个个典雅蕴藉,同时极具时代感。
  作为作家中最早关注书刊设计的人,他的著作中有大量关于书刊设计的论述,他亲自对自己和别人的书刊进行设计。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出版的现代书刊装帧史论中,他一直被摆在先行者的行列当中。
  作为一位作家,他在设计领域的探索不仅值得我们崇敬,更重要的是,他开辟了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新路。
  在他一生设计的书刊封面中,有的书名由他亲自题写,有的请别人题写或绘制封面,再自己设计大小、位置和颜色,也有些翻译书籍则采用已有插图来设计封面。
  鲁迅的书刊设计带有典型的文人特点:一是朴素,他的很多书都是“素封面”,除了书名和作者题签,不着一墨;二是古雅,他爱引用汉代石刻图案作封面装饰;三是喜用毛边装,保留书边不切,觉得“光边书像没有头发的人”;四是在版式上喜欢留出很宽的天头地脚,让读者可以写上评注或心得,以尝读书之乐;最后是对细节斤斤计较,无不认真考究,直至满意。
  1936年1月20日,《海燕》第一期面世,封面上红色的鲁迅手迹“海燕”二字特别显眼。这一期极受读者青睐,当日即告售罄,鲁迅尤为兴奋,在日记中专门记载此事。   而《小彼得》是一本童话集,因此,鲁迅将封面“小彼得”三个字写得童趣满满。


《呐喊》封面是鲁迅最优秀的设计


《奔流》月刊,封面刊名由鲁迅题写


《新青年》杂志


《萌芽月刊》由鲁迅主编、设计



《心的探险》中鲁迅采用六朝人墓门画像图作封面





版畫收藏第一人


  不仅如此,鲁迅还是版画界的收藏第一人,对中国版画界至关重要。他一生收集版画2100 多幅,来自16 个国家的300 多位版画家。
  陈丹青曾说:“鲁迅是一位最懂绘画、最具洞察力、最有说服力的议论家,是一位真正前卫的实践者,同时,是精于选择的赏鉴家。”
  鲁迅,是中国现代书刊设计史最应铭记的名字。在他的直接影响下,陶元庆、孙福熙、司徒乔、钱君匋等人开始致力于书刊设计,成为中国第一代书刊设计师。
  不止于文字,先生的这一面同样精彩至极。








鲁迅先生收藏的版画作品

  (凌 儿摘自微信公众号“大作BIGBIGWORK”,刘春杰图)
其他文献
一九二五年夏天,热恋中的陆小曼在日记中写道:  “因为没有气力,耽在床上看完一本《The Painted Veil》(《面纱》),看得我心酸万分,虽然我知道我也许不会像书里的女人那样惨。书中的主角为了爱,从千辛万苦中奋斗,才达到目的;可是欢聚了没有多少日子,男的就死了,留下她孤零零地跟着老父苦度残年。摩!你想人间真有那么残忍的事吗?我不知道为什么要为故人担忧,平白哭了半天,哭得我至今心里还是一阵阵
期刊
旅行的目的不一,有的颇为严肃,是为了增长见闻、恢宏胸襟,简直是教育的延长。各国的学校多会组织毕业旅行,游山玩水的意味甚于文化的巡礼,游迹也不可能太远。  从前英国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常去南欧,尤其是去意大利“壮游”(grand tour)。出身剑桥的弥尔顿、格瑞、拜伦莫不如此。拜伦一直旅行到小亚细亚,以当时说来,游踪够远的了。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司马迁二十岁“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
期刊
在什么情况下,世界上最有钱的13個人,会雇凶去杀世界上最穷的3个人?  这是刘慈欣在短篇科幻小说《赡养人类》开头布下的疑阵。在不到3万字的篇幅里,他同时展现了两场对人类财富分配的极端思想实验——“绝对保护私有财产”和“绝对均贫富”。  科幻小说素来就有讨论政治经济学的“光荣传统”,早在1895年,威尔斯就在《时间机器》里想象过贫富差距导致人类分化:地面上的有闲阶级进化成精灵一样的埃洛伊人,貌如孩童
期刊
1914年,牛津大学的哲学教授约翰·亚历山大·史密斯告诉他的学生:“你们今天学的所有东西,在未来将毫无用处。但记住一点,如果你足够努力而聪慧,你应该能辨别一个人是否在胡扯。在我看来,这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胡扯,英文是bullshit,在中文里有很多不同的翻译,根据粗俗程度的不同,可以译成“扯淡”“胡扯”等。  在这里,我选择了“扯淡”,就是因为它够粗俗,而在应对“扯淡”时,粗俗会有一种特殊的力
期刊
1  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大家都知道护士小范。  他曾经拍过一组照片,上了微博热搜。他将镜头对准医院的一扇窗,窗户朝西,透过那扇窗,能看到晚霞、夕阳、居民楼和绿树,许多病人在走廊散步时,都会走到那扇窗户旁站一会儿。病人趴在窗前,留下个背影,窗外是暖黄色、靛蓝色、粉紫色的光,感觉像一幅画。  照片多是在清晨和黄昏拍摄的,这两段时间天光最美,窗旁常有人驻足。小范通常在忙着交班,只能趁匆匆路过,一手端着治
期刊
在以江湖好汉为主角的《水浒传》里,围绕武器展开的故事叙述自然不少,其中关于买刀卖刀就有两次精彩的描写:一次是在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豹子头林冲买了一把宝刀;另一次则是在第十二回《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青面兽杨志要卖祖传的宝刀。  这两次关于刀的买卖,是推动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节点,此系文学评论范畴,无须赘述。而买刀卖刀背后蕴藏的营销学意义,却颇值得玩味一番。 
期刊
在大阪的黑崎町,有一家开了七十年的书店——青空书房。每逢周四、周日的店休日,老店主坂本健一就会贴出手绘海报,写下对书的眷恋,画下人生四时的温暖感慨,时间久了,就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开了一辈子旧书店,坂本先生最大的愿望是让好书与好人相遇,并与妻子共度一生。春天到了,在这个悸动的季节,要不要读一本出格的书呢?妻子去世后,我已独自迎来第三个冬天。妻子是个路痴,她现在一定徘徊在谷町线东梅田车站附近,找不到
期刊
我离开的那天大概会是这样……这种情况可能持续好多天,所以,你最好离手机远一点儿。第5天:整理屋子  你可能觉得天崩地裂,或是浑浑噩噩。这时你可以打扫你的屋子。将每样东西各归其位,让屋子井然有序,尽力远离生命的无常和死亡的残酷。  人生就像一场赌博,需要时刻保持镇定,有条不紊。这样,你才能在关键时刻找到你的袜子。第21天:远足  人终有一死,父母离世是上天发出的信号,带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接下来就
期刊
有了儿子,就少了时间。过去时间像一匹大布,哗啦啦盖得满宇宙;现在呢,则如一根根布条,心情好的话,就扎一扎做成个拖把,拖一拖尘世的房间。此时,我则想拖一拖我的灵台,如古人所言,澡身,捧一册李商隐诗集来读。儿子呢,已被我安排到床上,让他去龙飞凤舞、天翻地覆地演每晚必演的床上戏:他在床上翻跟头,和自己的影子打来斗去。我才看了不过十目一行——心神因他总不定,他就喊我:“爸爸,我要撒尿!”于是,我只得一边捧
期刊
父母面对面地坐在被炉边上,一边观赏着古树红梅绽开的两三朵花儿,一边争论着。  父亲说:“这棵红梅的花儿,几十年来都是从下面的枝丫开始绽放的。自从你嫁过来以后,就没有改变过。”  “我没有这种感觉。”母亲没有附和父亲的感怀,父亲很不服气。  母亲接着说:“自从嫁过来以后,我压根儿没有空闲观赏梅花。”  “那是因为你稀里糊涂地虚度岁月。”  说完这些,想到与红梅的寿命相比,人的一生是那么短暂,父亲就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