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同时对精神层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对城市环境的改善上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城市代园林景观建设中,水生植物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园林水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对此本文中将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 园林;水景;水生植物;分类;应用
我国水生植物资源相当丰富,应用于园林水景中前景广阔,通过科学合理的配置,可以营造优美的园林景观效果,改善生态环境,并且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近年来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1、水生植物的分类
水生植物对于水分的要求比较高,主要生活在水中,在我国资源丰富。依据其形态与生活习性的区别可以分为4类:
1)沉水植物:整个植株沉没在水中,根生于泥土之中;通气组织特别发达,气腔大而多;叶片常为狭长或细裂成丝状,以观叶为主。如苦草、菹草、黑藻、金鱼草、竹叶眼子菜、狐尾藻、水车前、石龙尾等;
2)漂浮植物:如大漂、浮萍、萍蓬草、凤眼莲等,其茎叶或叶状体漂浮于水面,根系悬垂于水中;
3)浮叶植物:根和地下茎生于水下泥土之中,叶柄细长柔软,叶片自然漂浮在水面上,成明显的群落。如睡莲、满江红、荇菜、中华萍蓬草、王莲、菱等;
4)挺水植物:植株挺拔高大;根或根状茎生于水下泥中;茎叶明显,上部植株挺出水面,下部或基部沉入水中。营养繁殖力强,地下茎可不断产生新植株,常生长在水深0~1.5m的河、塘、湖等浅水区。如常见的黄花鸢尾、水葱、香蒲、菖蒲、蒲草、芦苇、荷花、泽泻、雨久花、再力花、芦竹、千屈菜等。
2、水生植物的作用
2.1丰富园林水景景观。水生植物可以使人身心舒畅,它不仅可以观赏叶型、品读姿态、欣赏众花还可以观赏水生植物在水中的倒影使人陷入无限遐想。如那几株亭亭净植的莲花荷叶清脆叶缘的形状更是能够增添些优雅。紫红、粉色的莲花含羞待放在阳光的照射下倒影落在湖面上,一个迷人的画面呈现在人们面前。此外剧建野趣的好材料少不了水生植物要想使水景野趣盎然就要在河边大量的种植芦苇林、香蒲、慈菇、水葱、浮萍。
2.2创造意境。中国园林的水景往往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特有景观。比如说杭州的“曲院风荷”启无论是从整个院子的布局还是植物材料的选择上面都追求园林意境美的呈现与西湖风景名胜区的自身特点和历史古迹牢牢结合在一起,与四周的环境相辅相成达到了天人融为一体的境界正是立意成功的一个范例。又比如朱自清的文章《荷塘月色》作者用清新樸实的色调描绘未名湖晚上在月光下的荷塘风景,把作者的感情和当时的环境融在一起,意境深切。不同形态和颜色的水生观赏植物会让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和观赏效果。
2.3改善环境。水生植物的生长伴随水的深浅从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到沉水植物的慢慢过渡水体与陆地之间形成景色优美的过渡带。它的生态效益是巨大的厂处区域的水生植物的合理分布就像是一个小规模的污水处理厂能够帮助稳定生态的平衡。水生植物带可以拦截和过滤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维持水体良好的水质。大量的氮、磷会在水生植物生长的过程中被吸收这些物质会在生长季节后通过收获水生植物被带走降低了水体和泥土中氮、磷的富集从而减轻水体富营养化进程。茂密的水生植物带也是鱼类繁衍和鸟类栖息的场所对有生物的多样性起到保护作用。
3、水生植物在园林绿化水景中的应用
3.1河道绿化中水生植物的应用。根据河道的功能,分为航运及非航运。通常航运功能的河道,为了通航,不种植水生植物,一般采用硬质驳岸。只有非航运功能的河道,为美化进行水生植物的种植,增添其观赏性。进行河道绿化时,要根据河道的自然属性和水流特点,选择不怕水淹和水冲、生命力顽强的水生植物,以净化水体和美化河流,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氛围。如在浅水区用挺水植物芦苇、水蜡烛、黄菖蒲、菖蒲、水葱、再力花等根系发达的种类,不仅固土,而且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在河岸边坡上种植垂柳、水杉、乌桕、枫杨等耐水湿的木本植物。
3.2湖面水景绿化美化。湖分为人工湖和自然湖,是园林中最常见的水体景观,在视野宽广的水面种植植物有扩大园林空间的感觉,增添自然趣味。沉水植物、漂浮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均可用于水面绿化,如苦草、金鱼藻等可作沉水植物,睡莲、王莲等浮叶植物可点缀湖面,美人蕉、千屈菜、梭鱼草、香蒲等可作为挺水植物在湖边大面积种植。在湖泊岸边栽培植物,要考虑湖岸线条和明暗变化,如栽种高耸的水杉与低垂的垂柳,同时树荫下配置蔷薇、垂丝海棠等,从而与平直的水面形成强烈对比,柔化岸线,形成雅静活泼的湖泊绿化景观。湖面水生植物的种植应疏密有致,与岸边的距离要有远有近,非常忌讳成排成行的等距离平均种植,以免景观单调呆板。湖面宽阔的地方,主要考虑远观,应该营造水生植物群落景观,水生植物的应用配置要注重连续性及整体的大效果,给人壮观的视觉效果,通常以量取胜,如荷花群落景观、睡莲群落景观等,如苏州荷塘月色的王莲群落景观,几百株王莲种植在宽阔的水面上。
3.3岸边水生植物的种植应用。岸边的植物应用配置能够使湖岸、池岸与水体融为一体,对景观水面起到呼应的作用。岸边通常有自然岸边及石岸或混泥土驳岸等。自然驳岸,栽植高低不同的水生植物,完成水面与陆地的过渡。自然驳岸线条优美,蜿蜒曲折,植物种植应该结合地形,形成疏密有致、断断续续、弯弯曲曲的自然景观。硬质驳岸岸线比较生硬,应该通过种植植物进行软化。采用枝条柔软的植物适当的种植软化,遮掩。
3.4沼泽风景的配置。自然界沼泽地中生存着各种各样的水生植物水生植物成为了湿地景观中最独特的内容。园林水景中的沼泽园内分布各种沼泽植物,曼妙的姿态扰雅的色彩启然的分布,尤浓的野趣供人们沿岸观赏厚受大自然的美景再现,乐趣无穷。在较大的沼泽园里种植湿生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并且设置汀步或者铺设道路,引导游客进入沼泽的深处去享受来自水生植物和湿生乔木的美妙气根。在小面积的沼泽景观中除了岸边种植湿生植物建立的沼泽床要结合水池的形状种植水生植物丰富水景的观赏内容。沼泽床的形状一般和水池相协调池就是自然行式的水池配置自然式的沼泽床整体形式的水池配置整形式的沼泽床。
3.5滩涂风景的营建。湖、河、海等水边浅平的土地就是滩涂。滩涂景观很早就应用在园林中了。天然滩涂景观可以在水景花园中再次出现,与湿生植物的配置相结合把游客带入回归大自然的审美感觉,有时把滩涂和园林道路结合在一起使人在通过时不仅看到滩涂,而且从中而过顾时感觉很有乐趣,意味无穷。
4、目前水景中植物应用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是水景观中应用的水生植物品种单一,缺乏多样性。许多水景中就那么几种植物,给人审美疲劳的感觉。二是对水生植物的研究粗浅,不了解其习性、特性,随意种植,造成季相变化单调,冬季景观效果差。三是在水生植物的选择上,不顾立地条件和实际情况,随意使用。
我国水生观赏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但在水景景观中的应用植物种类目前确很少,许多具有很高观赏价值的水生植物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应该加大力度,大力推广应用新优种类,增添景观的观赏性及多样性。
5、结束语
总之水生植物不仅具有优秀的观赏特性还具有净化水质改善水环境平衡水体的生态功能。水生植物可应用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加城市河流的净化、公园湖泊的绿化居住区内水体的美化。随着对水生植物研究的不断加深启在园林水景中的应用会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于洪英.试论园林绿化中水生植物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3,04:113-114.
[2]李丰果,张亚芬.园林景观配置中水生植物的应用分析[J].现代园艺,2013,06:109-110.
[3]陈兴帮,李月琴.浅析水生植物在造景中的应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163-165.
【关键词】 园林;水景;水生植物;分类;应用
我国水生植物资源相当丰富,应用于园林水景中前景广阔,通过科学合理的配置,可以营造优美的园林景观效果,改善生态环境,并且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近年来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1、水生植物的分类
水生植物对于水分的要求比较高,主要生活在水中,在我国资源丰富。依据其形态与生活习性的区别可以分为4类:
1)沉水植物:整个植株沉没在水中,根生于泥土之中;通气组织特别发达,气腔大而多;叶片常为狭长或细裂成丝状,以观叶为主。如苦草、菹草、黑藻、金鱼草、竹叶眼子菜、狐尾藻、水车前、石龙尾等;
2)漂浮植物:如大漂、浮萍、萍蓬草、凤眼莲等,其茎叶或叶状体漂浮于水面,根系悬垂于水中;
3)浮叶植物:根和地下茎生于水下泥土之中,叶柄细长柔软,叶片自然漂浮在水面上,成明显的群落。如睡莲、满江红、荇菜、中华萍蓬草、王莲、菱等;
4)挺水植物:植株挺拔高大;根或根状茎生于水下泥中;茎叶明显,上部植株挺出水面,下部或基部沉入水中。营养繁殖力强,地下茎可不断产生新植株,常生长在水深0~1.5m的河、塘、湖等浅水区。如常见的黄花鸢尾、水葱、香蒲、菖蒲、蒲草、芦苇、荷花、泽泻、雨久花、再力花、芦竹、千屈菜等。
2、水生植物的作用
2.1丰富园林水景景观。水生植物可以使人身心舒畅,它不仅可以观赏叶型、品读姿态、欣赏众花还可以观赏水生植物在水中的倒影使人陷入无限遐想。如那几株亭亭净植的莲花荷叶清脆叶缘的形状更是能够增添些优雅。紫红、粉色的莲花含羞待放在阳光的照射下倒影落在湖面上,一个迷人的画面呈现在人们面前。此外剧建野趣的好材料少不了水生植物要想使水景野趣盎然就要在河边大量的种植芦苇林、香蒲、慈菇、水葱、浮萍。
2.2创造意境。中国园林的水景往往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特有景观。比如说杭州的“曲院风荷”启无论是从整个院子的布局还是植物材料的选择上面都追求园林意境美的呈现与西湖风景名胜区的自身特点和历史古迹牢牢结合在一起,与四周的环境相辅相成达到了天人融为一体的境界正是立意成功的一个范例。又比如朱自清的文章《荷塘月色》作者用清新樸实的色调描绘未名湖晚上在月光下的荷塘风景,把作者的感情和当时的环境融在一起,意境深切。不同形态和颜色的水生观赏植物会让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和观赏效果。
2.3改善环境。水生植物的生长伴随水的深浅从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到沉水植物的慢慢过渡水体与陆地之间形成景色优美的过渡带。它的生态效益是巨大的厂处区域的水生植物的合理分布就像是一个小规模的污水处理厂能够帮助稳定生态的平衡。水生植物带可以拦截和过滤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维持水体良好的水质。大量的氮、磷会在水生植物生长的过程中被吸收这些物质会在生长季节后通过收获水生植物被带走降低了水体和泥土中氮、磷的富集从而减轻水体富营养化进程。茂密的水生植物带也是鱼类繁衍和鸟类栖息的场所对有生物的多样性起到保护作用。
3、水生植物在园林绿化水景中的应用
3.1河道绿化中水生植物的应用。根据河道的功能,分为航运及非航运。通常航运功能的河道,为了通航,不种植水生植物,一般采用硬质驳岸。只有非航运功能的河道,为美化进行水生植物的种植,增添其观赏性。进行河道绿化时,要根据河道的自然属性和水流特点,选择不怕水淹和水冲、生命力顽强的水生植物,以净化水体和美化河流,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氛围。如在浅水区用挺水植物芦苇、水蜡烛、黄菖蒲、菖蒲、水葱、再力花等根系发达的种类,不仅固土,而且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在河岸边坡上种植垂柳、水杉、乌桕、枫杨等耐水湿的木本植物。
3.2湖面水景绿化美化。湖分为人工湖和自然湖,是园林中最常见的水体景观,在视野宽广的水面种植植物有扩大园林空间的感觉,增添自然趣味。沉水植物、漂浮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均可用于水面绿化,如苦草、金鱼藻等可作沉水植物,睡莲、王莲等浮叶植物可点缀湖面,美人蕉、千屈菜、梭鱼草、香蒲等可作为挺水植物在湖边大面积种植。在湖泊岸边栽培植物,要考虑湖岸线条和明暗变化,如栽种高耸的水杉与低垂的垂柳,同时树荫下配置蔷薇、垂丝海棠等,从而与平直的水面形成强烈对比,柔化岸线,形成雅静活泼的湖泊绿化景观。湖面水生植物的种植应疏密有致,与岸边的距离要有远有近,非常忌讳成排成行的等距离平均种植,以免景观单调呆板。湖面宽阔的地方,主要考虑远观,应该营造水生植物群落景观,水生植物的应用配置要注重连续性及整体的大效果,给人壮观的视觉效果,通常以量取胜,如荷花群落景观、睡莲群落景观等,如苏州荷塘月色的王莲群落景观,几百株王莲种植在宽阔的水面上。
3.3岸边水生植物的种植应用。岸边的植物应用配置能够使湖岸、池岸与水体融为一体,对景观水面起到呼应的作用。岸边通常有自然岸边及石岸或混泥土驳岸等。自然驳岸,栽植高低不同的水生植物,完成水面与陆地的过渡。自然驳岸线条优美,蜿蜒曲折,植物种植应该结合地形,形成疏密有致、断断续续、弯弯曲曲的自然景观。硬质驳岸岸线比较生硬,应该通过种植植物进行软化。采用枝条柔软的植物适当的种植软化,遮掩。
3.4沼泽风景的配置。自然界沼泽地中生存着各种各样的水生植物水生植物成为了湿地景观中最独特的内容。园林水景中的沼泽园内分布各种沼泽植物,曼妙的姿态扰雅的色彩启然的分布,尤浓的野趣供人们沿岸观赏厚受大自然的美景再现,乐趣无穷。在较大的沼泽园里种植湿生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并且设置汀步或者铺设道路,引导游客进入沼泽的深处去享受来自水生植物和湿生乔木的美妙气根。在小面积的沼泽景观中除了岸边种植湿生植物建立的沼泽床要结合水池的形状种植水生植物丰富水景的观赏内容。沼泽床的形状一般和水池相协调池就是自然行式的水池配置自然式的沼泽床整体形式的水池配置整形式的沼泽床。
3.5滩涂风景的营建。湖、河、海等水边浅平的土地就是滩涂。滩涂景观很早就应用在园林中了。天然滩涂景观可以在水景花园中再次出现,与湿生植物的配置相结合把游客带入回归大自然的审美感觉,有时把滩涂和园林道路结合在一起使人在通过时不仅看到滩涂,而且从中而过顾时感觉很有乐趣,意味无穷。
4、目前水景中植物应用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是水景观中应用的水生植物品种单一,缺乏多样性。许多水景中就那么几种植物,给人审美疲劳的感觉。二是对水生植物的研究粗浅,不了解其习性、特性,随意种植,造成季相变化单调,冬季景观效果差。三是在水生植物的选择上,不顾立地条件和实际情况,随意使用。
我国水生观赏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但在水景景观中的应用植物种类目前确很少,许多具有很高观赏价值的水生植物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应该加大力度,大力推广应用新优种类,增添景观的观赏性及多样性。
5、结束语
总之水生植物不仅具有优秀的观赏特性还具有净化水质改善水环境平衡水体的生态功能。水生植物可应用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加城市河流的净化、公园湖泊的绿化居住区内水体的美化。随着对水生植物研究的不断加深启在园林水景中的应用会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于洪英.试论园林绿化中水生植物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3,04:113-114.
[2]李丰果,张亚芬.园林景观配置中水生植物的应用分析[J].现代园艺,2013,06:109-110.
[3]陈兴帮,李月琴.浅析水生植物在造景中的应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