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选题特点初探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oxiao880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类周报,南方周末在新闻选题方面有独到的理念和操作手法,非常值得其他平面媒体借鉴。研究并归纳其特点有助于提升新闻品质、媒体品位和美誉度。
  关键词:同仁;人文;宏观;前瞻;建设性
  中图分类号:G2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2-0121-02
  
  
  一、南方周末选题的特点
  (一)独家报道为王 擅于发现新问题
  南方周末创刊于1984年2月11日,现已发展为极具公信力的严肃大报,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报。之所以在近30年里一纸风行,其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其独家新闻多。这种特色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尤其难得。笔者随机选择2011年10月和11月的几期南方周末,即呈现出了这一特色。比如:《新华社广告进驻纽约时代广场》(10月20日);《地方换届,削减常委有多难》(10月27日)、《谁在保卫金正日》(10月27日)《湖南官员生猛》(11月3日)、《领导,母校欢迎你》(11月3日);这些文章无一不是新闻价值很高且视角新颖的独家报道。仅看题目,读者就会产生强烈阅读兴趣。表明南方周末非常擅于把握读者兴奋点,实现了以独家报道为拳头产品和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值得一提的是,南方周末的独家报道并不以时效性取胜,其周报性质虽影响了新闻时效性,但这种“先天不足”也促成了南方周末走上了靠独家新闻赢人的“非常道”。
  (二)高扬人文旗帜 关注普通人命运
   独家新闻多的报纸不止南方周末一家,但南方周末的美誉度却无人能出其右。这说明新闻质量的优劣可以决定一份报纸是否受读者欢迎,但不能决定媒体在读者心中的地位,暨读者的忠诚度。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新闻理念有高下之分。南方周末高扬人文旗帜,以“在这里,读懂中国”为宗旨;以“正义、良知、爱心、理性”为理念;以“反映社会,服务改革,贴近生活,激浊扬清”为特色;以“关注民生,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为己责。在新闻选题上,南方周末贯彻了这些理念,他们尤其关注社会边缘人群的生活状态,其悲天悯人的崇高情怀令人钦佩。比如《天亮前死去》(2011年11月7日)一文,记者用蘸满感情之笔纪录了身患尿毒症的农村妇女张艳因家庭贫困无钱治病而背着丈夫叶士龙在医院上吊自尽的悲惨故事,文章结尾处写道“张艳以手机充电器连接线在厕所墙顶的钢制横杠上结成环形,然后没有声息地将自己缢死。她不能发出任何响声,丈夫就在几米之外的地方睡着。11月10日早晨六点三十分左右,醒来的叶士龙发现被窝里已经没有妻子的踪影。他焦急地查看了阳台和走廊,最后在厕所发现了悬挂着的尚有余温的妻子。这天早晨,整层楼里的医生护士和病人都听见了一个中年男人的嚎啕。”如此冷峻的笔触背后浸透着记者对普通人命运的深切关怀,读来令人为之动容。
  (三)注重宏观前瞻 洞见社会大趋势
  一张报纸要成长为“大报”,必须有大理念、大胸怀、大视野,能对复杂变动的社会现实有宏观认知,微观细读的能力,还要能对社会发展大趋势有敏锐的前瞻性,南方周末即是这样的典范。
  要做到这些,首先要有用新闻改变社会的崇高信念。南方周末报头刊登的广告语“在这里,读懂中国”即透露出这样的理念。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含有深意,其“一纸阅尽中国”的豪气尽显。读懂中国,不仅要读懂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还要读懂中国的未来。南方周末在选题上很注重前瞻性,从来不局限于对单一新闻的报道,而是对同类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宏观把握事件发展的动向趋势。
  比如《湖南官员生猛》(2011年11月3 日)一文,这篇报道即将湖南纪委干部陆群和长沙县委书记公开叫板,司法局副局长廖曜中和局长拳脚相向,环保局副局长张洪峰致力于网络反腐,城管局副局长龚厚钦实名举报市长,工会主席胡劲松替弱势群体说话这些孤立事件联系起来,给读者呈现出湖南官场一批敢怒敢言的个性官员的众生相,从而引导读者洞见中国政治改革的新趋势。
  (四)引导社会舆论弘扬理性建设性
  读者常有这样的印象,即连续多年读那些以“拳头加枕头”为卖点的报纸会对社会总体评价越来越低,而长年读南方周末却能让人对社会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这不是因为南方周末总刊登“正面报道”,相反南方周末的批评报道比大多数报纸都多。那么,南方周末有何魔力会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呢? 笔者以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南方周末始终秉承理性和建设性。
  同样以《湖南官员生猛》一文为例,记者并无意渲染那些读者爱看的“官场斗争”细节,而是着力挖掘湖南个性官员群体身上所代表的积极因素,以期为未来中国政治改革建言献策。在操作这个选题时,记者一方面以细腻笔触勾画湖南这些个性官员的鲜活形象,另一方面指出了“这些个性官员无人因言获罪,虽有”领导谈话“,但也没有严厉批评,个别官员甚至有被重用的迹象。”这一重要结论。毫无疑问,这则组合式报道透露出的政治信号具有极强的导向性,足以说明中国社会民主进步的喜人趋势。试想一下,如果更多欲有作为的官员看到这篇报道,一定会深受鼓舞,改革创新的步子也会迈得更大。
  二、好选题是如何产生的
  好选题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为了这些抓人眼球的好选题,南方周末的编辑记者一定经常苦思冥想,夜不能寐。笔者以为要想获得好选题,至少要在以下诸方面用功。
  (一)实现真正意义的同仁办报
  在近30年时间里,南方周末能保持基本恒定的价值观和基本稳定的新闻质量,这和南方周末坚持同仁办报的理念密不可分。所谓同仁即是“同人”,指世界观、价值观一致,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人。史载“陶为人居简,不修小节。所与交友,必也同志。好尚或殊,富贵不求合,情趣苟同,贫贱不易意。”1.这段话是对“同仁”一词贴切的阐释。南方周末即是典型的同仁办报模式。《南方周末》经济部的陈涛说:“一个典型的《南方周末》人是这样的:出生在农村或者中小城镇,有一个谈不上幸福的童年,曾做过文学青年,通过个人努力而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样的人,有一点骄傲、有一点清高、有一点排斥庸俗、有一点显得有理想的样子;这样的人,有社会责任,他无法忘记,虽然自己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但小时候和他一起玩尿泥的小伙伴们现在还在社会底层挣扎;这样的人,是新闻人中的儒家—千百年来,儒家理想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这些人来说,新闻是他们谋生的手段,更是他们参与社会的途径”。2.正因理念高度一致,南方周末的选题才会呈现一致的价值观导向,体现高度的人文性和前瞻性。
  (二)坚持“三贴近”,真正“走、转、改”
  所谓“三贴近”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所谓“走、转、改”是指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这些都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闻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它们是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新闻媒体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新闻报道实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工作方法。实践证明,“走、转、改”和“三贴近”不是空洞政治口号,而是贯彻和落实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其内核的科学的方法论。只有当记者带着赤诚之心深入生活,才能采写出真正打动人并指引社会进步的优秀作品。
  南方周末多年的选题都很符合这些原则。比如,其每年新年特刊都会做“记者回乡”的选题,那些春节返乡的记者总能用饱含真情之笔去记录中国大地最真实的人和事。可以说,在新闻主管部门提出“三贴近”、“走、转、改”前,南方周末已经在自觉贯彻这些原则了。可以说南方周末已做到了以新闻价值而非以新闻宣传为核心,以读者兴趣而非以记者趣味为核心,以普世价值观而非以报纸自身利益为核心,以普通百姓心声而非以食利阶层诉求为核心,以社会进步而非以曝光假恶丑为核心。所以,南方周末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实现新闻价值和宣传功能的平衡,实现读者和新闻管理者的双重认可。
  在中国具体的媒体生存环境中,许多报纸始终都在为新闻和宣传间的平衡而纠结,那些在市场上无人喝彩的报纸总把做不好的原因归咎于新闻体制。但南方周末却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即使带着所谓的“镣铐”,也可把新闻之舞跳得精彩。这固然和媒体所在地的文化气候和政治气候有关,但关键还在于媒体能不能通过智慧找到生存之道和发展之路。
  (三)秉承新闻专业主义 用“科学”方法找选题
  作为经济基础之上,上层建筑中的一部分,新闻无疑属于精神产品。但报纸作为媒体工业的一种形态,其产品流程却具有工业化特征。多年来南方周末的品质始终如一。笔者以为,这和其成熟的新闻选题方法不无关系。
  1.选题应有常规套路。南方周末编辑张捷曾说“特稿选题大致分为:人物类、人群类、话题类、事件类。”以2011年10月至11月间的南方周末选题为例,其典型选题有《天亮前死去》(人物类)、《逃离北上广续篇--做沙丁鱼还是做咸鱼》(人群类)、《地方换届,削减常委有多难》(话题类)、《真假李开复》(事件类)。要想获得好选题,必须紧盯新闻热点,比如方舟子质疑李开复学历的事件,这样的热点新闻无法回避。但《地方换届,削减常委有多难》这种选题却不是光盯新闻事件就能找到的,必须有宏观关照、见微知著的眼光和视角。
  2.新闻选题应有原则,有“定律”。张捷提到“南方周末选题原则为:戏剧性高度集中。戏剧性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冲突性,冲突并不仅是暴力冲撞,内心挣扎也是冲突。戏剧性高度集中可表述为“四化”,即:“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性格化”。
  3.以《天亮前死去》一文为例,其冲突体现为当事人内心的挣扎。记者始终以人物为核心,用细节凸显人物性格,用细节勾勒出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当然是悲剧,这种悲剧在中国又具有普遍性,从而引出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即贫困弱势人群因病致贫,因贫致命。这一问题无疑也具有深刻现实意义。
  因此,获得好选题既有偶然性,但也绝非可遇不可求。若一家媒体有优良传统,有科学规范的操作流程,记者头脑中就会牢记这家媒体独有的“定律”,即形成心理积淀。无论世事更迭还是人事变迁,只要是在中国大地之上,只要在同一片天空之下,每个孤立新闻事件总会有同类事件的“影子”。只要找到它们之间外在或隐秘的联系,你就一定会找到精彩的选题。
  
  
  参考文献:
  [1] 黄旦,詹佳如.同人、帮派与中国同人报-时务报纷争的报刊史意义[J].学术月刊,2009(4).
  [2] 许知远.这一代人的中国意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3] 张捷,南方周末特稿选题研究[DB/OL].http://wenku.baidu.com/view/5558936f58fafab069dc0242.html.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通过对《人民日报》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报道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在20年以来体育报道的发展特点,通过对两次亚运会报道数量、报道版面、报道方式、报道体裁的比较,从中探析20年以来我国体育报道在报道模式、传播理念等方面的变化及特点。  关键词:人民日报;亚运会;报道理念;人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16.1
期刊
摘 要:在新媒体环境中如何利用现代媒介为实践教学提供服务,强化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拟以CI设计课程改革为例,探讨广告实践教学中与之相配套的课程模式创新及新媒体作为教学互动工具如何应用的问题,以期为广告教学乃至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提供改进的路径与创新方向的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广告;CI课程;实践教育  中图分类号:F713.82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受网络虚假信息的影响,传统媒体虚假新闻、不实报道呈上升趋势,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府形象,扰乱了新闻秩序,降低了媒体公信力,社会反映强烈。为切实维护新闻传播公信力,从源头上防止新闻造假,2011年10月19日新闻出版总署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规定》中明确提出了虚假失实报道的防范及处理规则以及相关责任追究,也暗含了新闻出版总署对虚假新闻的态度和追求
期刊
摘 要:在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国内外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关注起了中国救灾军队的表现。国外媒体如何报道中国的救灾军队?国外媒体报道中的中国救灾军队形象是怎样的?带着这个目的,本文分析了2008年5月12日-6月12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相关报道。采用内容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结合定性分析,详细解读美国报纸汶川地震报道中的中国救灾军队形象。文章认为,这两家美国报纸报道中的中国救灾军队的形象是正面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城市管理力度的加大,媒体关于对城管执法发生的冲突性新闻报道增加。本文采用了内容分析法,用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网络媒体对于城管形象的污名化再现,网络媒体对城管进行负面报道的原因,并探讨了如何改善城管的媒体形象。  关键词:城管;网络媒体;构建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2
期刊
摘 要:7.23动车事故发生后,网民在微博上形成了前所未有强大的舆论力量,微博集结了最广大群众的救援力量,人民群众在网上网下同时开展及时有效的救援直播和爱心传递。对比三年前的4.28胶济铁路特大事故,前者死伤亡人数远远超过此次7.23动车追尾事故,但是影响和传播面要远远小于这次动车事故,原因主要归功于微博力量的介入。本文从微博“先声夺人”、“调动力量”、“传递民心”三个角度分析微博在此次动车事故
期刊
摘 要:从早期华人下南洋开始时,以新加坡为例,来看华人在新加坡的发展和思想意识的转变,到第一份华文日报《叻报》的出现,从《叻报》的创办过程和《叻报》所传达出的华人对文化、国家和族群的意识,推动了新加坡报业和以新加坡为代表的华人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华文报纸;《叻报》;华人;族群  中图分类号:G2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
期刊
自信是事业的基石,成功是不断地攀登,用自己平凡的脚步走完伟大的征程。每天用心认真的工作,用自己的真诚打动别人,一天的爱心可能会带来别人一生的感谢。    编者按:南方电视台是中国最年轻的省级电视台,因为年轻,所以它朝气蓬勃,快速发展成为国内第一个覆盖全球的粤语卫星电视频道。年轻的电视台有个年轻主持人,人们亲切的称他为“阿骆”,多年来,一直从事新闻工作,他一专多长、集采编播策划于一身,除了播音主持外
期刊
摘 要:目前,国内人物访谈节目数量日益增加,节目内容也丰富多彩,继央视《艺术人生》、《面对面》开播之后之后各卫视纷纷开辟自己的访谈特色节目,比较著名的有安徽卫视的《鲁豫有约》、《非常静距离》,湖南卫视的《天下女人》以及江苏卫视的《人间》等等。“提问”作为谈话节目主持人所必备基本业务能力,它的得当、精彩与否直接关系了一档谈话节目的质量,甚至生死存亡。因此本文试以两档国内比较著名的经典谈话节目《鲁豫
期刊
服饰的创造是人类迈向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服饰文化的历史也与人类活动紧密相联。每一种民族服饰的形成,都缘于这个族群的生活之中,因血缘的基础而“约定俗成”,服饰反映着他们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习惯、民俗风情,甚至是思想信仰等,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特色。丝绸之路历代民族服饰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记载着民族的兴衰,凝聚着民族的精魂。其浓艳相宜的色彩、风采独特的款式、华丽雅致的纹样,不仅赋予了服饰一种流动的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