蓖麻种质资源创新与杂交种选育目标的探讨

来源 :山东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f1987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刘红光(1973-),男,农艺师,从事蓖麻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
  通讯作者:王光明(1964-),男,研究员,从事蓖麻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
  摘要:论述了利用野生蓖麻资源培育抗病自交系的可行性,以及应用常规技术进行群体改良和利用生物工程技术进行种质创新的重要性。根据我国蓖麻栽培的区域性特点,提出了高产高油、适应机械化栽培、高抗病性和较强抗逆性等四个主要育种目标。
  关键词:蓖麻;种质资源;杂交种选育
  中图分类号:S565.603.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6-0030-04
  蓖麻为大戟科蓖麻属(Ricinus communis L)双子叶一年生或多年生木质草本植物,原产于非洲东部。Vavilov提出原始起源中心是埃塞俄比亚(Abyssinia),次生多样性中心是近东,先后传入亚洲、美洲和欧洲[1]。因其根系特别发达且庞大,适应性广、耐旱、耐盐碱,广泛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国家,是世界十大重要油料作物之一[2,3]。蓖麻油具有凝固点低、耐高温等化学特性,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优质蓖麻油可作医用,也可生产生物柴油,其综合开发利用的经济价值极高,为众多的化学家、生物学家、医学家、企业家所瞩目。但是,目前国际上蓖麻籽缺口严重,这不仅影响了大多数化工企业的生产,也使得蓖麻产业的开发利用受到限制[4,5]。
  我国蓖麻育种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末跌入低潮,80年代初重新恢复。目前,我国蓖麻育种技术及产量水平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杂交种产量由原来的3 000 kg/hm2提高到4 500 kg/hm2[6~8]。虽然我国蓖麻育种水平取得了极大进步,但在许多方面尚有努力空间。本文根据长期的育种实践和生产需要对蓖麻种质资源的利用、创新以及蓖麻育种目标提出粗浅的看法。
  1 野生种质资源的利用
  蓖麻的种质资源主要包括农家品种、改良品种、国外引进品种、重要的育种品系和遗传材料,以及蓖麻野生种和野生近缘种等。但是,并非所有种质资源都能直接用于蓖麻育种。多数种质材料,特别是野生种,农艺性状极差,不可能直接加以利用,必须通过改良才能够作为资源材料利用。为了探索野生蓖麻资源的利用价值和途径,笔者自1996年以来试图改良引自印度及法国的野生蓖麻资源的不良农艺性状,即使其与育成的高产、高油蓖麻品种杂交,再进行多年回交及自交筛选,但改良效果并不理想,说明野生种质资源的利用需要相当长的培育过程。同时,在改良过程中发现,不是所有的栽培种与野生种杂交均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这与张锡顺等(2006)[9]的研究结果一样,并非遗传距离越大杂种优势越强。但是,研究中我们发现,这类杂种在多雨积水的秋季,或多湿、通气性差的温室中栽培,与一些普通材料相比,后代的抗病性显著增强,特别是对蓖麻根腐病、枯萎病、疫病。由此说明,利用野生资源培育抗病自交系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2 种质资源的创新与改良
  目前,国内外蓖麻杂交种所用自交系多来自“二环系”育种,遗传基础相对较窄,生产上所用品种遗传多样性较低。在此遗传背景下,年际间如遇某种灾害可能会造成较大损失。因此,搭配种植不同遗传血缘的品种是蓖麻生产上不容忽视的问题。为达此目的,必须进行群体改良以及种质资源创新,丰富蓖麻品种的遗传基础。
  21 利用常规技术进行群体改良
  蓖麻在我国已有1 400余年的栽培历史,在漫长、阔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蓖麻种质资源,虽然多数具有适应性强、抗病、遗传基础丰富的特点,但是,其产量较低的缺点使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因此,应认真地挖掘利用现有的地方资源培育优质、抗病、丰产的蓖麻杂交种。
  早在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已经利用群体改良的育种方法,通过系统选育、杂交育种等手段育成一批高产优质抗病的品种,如内蒙古的“哲蓖3号”、“哲蓖4号”,吉林的“白131”,辽宁的“辽蓖73-1”,山西的“红秆塔穗”和“塔早”,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所的“油蓖4号”、“油蓖5号”,淄博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利用地方资源选育的杂交种“淄蓖麻1号”、“淄蓖麻2号”,这批品种在发展蓖麻生产中起到积极作用。
  我国蓖麻品种资源与其它作物相比还很贫乏,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品种资源的搜集与研究工作,以丰富蓖麻基因库,加速优良基因的鉴定与筛选,促进高产、高油、抗逆性强的新品种选育工作。在地方种质资源中,农家品种是较容易改良利用的一个类群。但是,农家品种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群体,是我国农民在生产实践中,通过对一些具有某些特殊性状的蓖麻进行长期选择而育成的适应该地区气候和环境的地方品种。所以必须综合运用各种交配测验和选择来逐轮提高其有利基因和基因组合的频率,以便集多个优良性状于一体,育出优良自交系。
  22 利用生物工程技术进行种质创新
  Sujatha等人于2005年首次报道获得了转基因蓖麻植株,Malathi等人于2006年通过遗传转化方法获得了抗虫的蓖麻转基因植株[10]。张庆滢等(2001)[11]利用单性雌株的顶芽、腋芽、带节的茎段,研究蓖麻单雌系组培快繁技术,并获得大量幼苗。张慧英等(2001)[12]以蓖麻的根、茎、叶作外植体,对蓖麻组培技术也进行了研究。王以红等(2003)[13]对蓖麻营养芽进行了离体培养,成功繁殖出再生植株。但是,我国在利用组织培养等生物工程技术获得创新种质方面尚未取得有效成果,因此,在今后的蓖麻育种中,应积极利用生物工程技术进行蓖麻种质的创新和育种研究,逐步建立起符合蓖麻生物工程技术发展需要的种质资源研究体系,育出更多更好的种质。
  3 蓖麻的育种目标
  蓖麻的适应范围广泛,我国各地均有种植,因此其育种目标也有多样性。概括起来有高产高油、适应机械化操作、高度抗病和较强的抗逆性四个主要目标。   31 高产高油
  高产、高油是蓖麻育种的一个永恒主题。资料报道,泰国的蓖麻品种单产高达6 000 kg/hm2以上[15],这一产量虽是周年生产的结果,但其水平也已很高。然而,引进的泰国优良品种在我国广西进行区域性试验,其最高产量仅为2 503~2 932kg/hm2[16,17],说明蓖麻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我国近年在高产、高油蓖麻杂交种选育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淄博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淄蓖麻7号”杂交种,在2008~2009年山东省蓖麻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为4 986 kg/hm2[18,19],在新疆进行高产栽培产量达到6 750 kg/hm2,单株产量具有1 kg的生产潜力,含油率达5238%。国内外品种的产量表现均说明蓖麻具有高产的遗传基础和生理特性,因此可以通过杂交优势利用培育高产高油蓖麻杂交种。
  32 适应机械化操作
  机械化栽培是蓖麻种植业发展的方向。近年来,蓖麻播种、脱壳已经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我国现已育成并大面积推广应用的蓖麻杂交种植株高大、晚熟,需多次收获,不适宜机收。因此,培育株型小、成熟集中、适应机械化收获的品种成为重要育种目标之一。国外蓖麻育种研究表明,通过化学诱变及γ-射线处理蓖麻种子可以获得可育的矮秆及半矮秆突变体[20],这为培育矮化品种奠定了理论基础。目前,在适宜机收的矮化蓖麻品种选育方面我国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已有少量的品种育成。但是,由于其株型矮小,产量较低,抗逆性也较弱,生产上的应用价值还较低。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蓖麻机械化栽培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如果不能解决机械化栽培问题,蓖麻种植面积将会进一步萎缩,也会进一步加剧供需矛盾。因此,培育适合机械化种植的蓖麻品种并通过合理密植方式取得良好的肥水效应及高的收获指数,对推动我国蓖麻杂交育种研究进程、挖掘蓖麻的增产潜力、发展我国“再生能源”产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3 高抗病性
  我国蓖麻的病害种类总体表现偏多,限制了蓖麻优良品种的推广区域,也影响到蓖麻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在高温、高湿气候条件下种植蓖麻,或在低凹、潮湿及连作地种植,或种植过密,通风、透光性不好,都易发病害及流行。据沙洪林等[21]报道,我国吉林蓖麻主要产区,近年来枯萎病发生日趋严重,植株死亡率一般为20%~30%,严重者达50%以上,严重影响了蓖麻生产。但是,我国蓖麻的抗病育种相对落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成功的品种,因此需要加快抗病育种的步伐。
  蓖麻的抗病育种应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栽培状况,有针对性地确定抗病目标。目前,影响我国蓖麻的主要病害有根腐病、枯萎病、灰霉病等,特别是枯萎病和根腐病,苗期发病常造成绝产,成株期发病也往往成片枯死,对蓖麻生产威胁较大。因此选育高抗枯萎病及根腐病的杂交种应该成为首选育种目标。
  34 较高抗逆性
  我国现有盐碱地面积约3 5133×104 hm2,其中盐碱耕地5867×104 hm2;山坡、丘陵、地头堰边的土地资源更是丰富,充分利用这些土地进行蓖麻生产能够在较大程度上缓解我国蓖麻的供需矛盾。因此,选育抗旱、耐贫瘠、抗盐碱,特别是抗盐碱的品种将更具现实意义。目前,蓖麻生产上采用的品种抗盐碱能力普遍较差。生产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两个:一是在轻度盐碱地上,虽能正常生长结果,但产量很低;二是在盐碱稍重的土壤上栽培难以正常生长结果。如果这一问题不及时解决,将来大幅度提高蓖麻栽培面积只能与粮棉争夺耕地。近年,尽管周桂生、王文芬、刘海凤等人分别研究了盐碱地蓖麻营养障碍和肥料损失机制、根系与叶面吸收利用养分的规律,创新和发展了盐碱地蓖麻栽培技术及相关理论[22~25],但是,多数中度盐碱地区没有淡水资源来实现灌溉压碱。所以,仅从栽培角度探讨盐碱地蓖麻的产业化发展是不够的,只有在高抗盐碱品种的支持下才能够在中度盐碱地上获得丰产稳产,更大程度地提高盐碱地的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因此抗逆育种,特别是抗盐碱育种是蓖麻今后育种的一个重要方向。参 考 文 献:
  [1] 吕相义,李 军,毕万新 国内外蓖麻生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中国农技推广,2003,6:25-26
  [2] 李清泉 寒冷干旱区蓖麻覆膜栽培技术[J] 作物杂志,1997,2:26
  [3] 郑 鹭,祁建民,陈绍军,等 蓖麻遗传育种进展及其在生物能源与医药综合利用潜势[J]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9):109-113
  [4] 苏雅拉图 蓖麻抗生育研究进展[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6(3):316-319
  [5] 邵 丽,谢文磊,李 会,等 蓖麻油深加工方法及产品用途[J]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7,7:51-53
  [6] 张宝贤,孙丽娟,刘红光,等 蓖麻杂交新品种丰产性及稳定性试验初报[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3):126-128
  [7] 张宝贤,谭德云,孙丽娟,等 蓖麻杂交种品种比较试验初报[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109-112
  [8] 张宝贤,孙丽娟,谭德云,等 AMMI模型在蓖麻杂交育种中的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7):202-205
  [9] 张锡顺,杨建国,杨若菡,等 蓖麻数量性状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3):633-640
  [10] 朱保葛,李文彬 蓖麻生物工程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7,27(10):98-100
  [11] 张庆滢,杨建国,郑树松,等 蓖麻单性雌株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J]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1,37(2):133-134
  [12] 张慧英,韦家川 蓖麻组织培养技术探讨[J]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1,20(3):233-234
  [13] 王以红,蔡 玲,吴幼媚 蓖麻营养芽离体培养再生植株的研究[J] 广西热带农业,2003,4:8-10
  [14] 谭德云,陈祥梅,王光明,等 特油作物蓖麻组织培养关键技术研究初报[J]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29-32
  [15] 曾祥艳,王东雪,马锦林 我国蓖麻良种选育研究现状及发展策略[J] 广西热带农业,2010,6:27-29
  [16] 丘小军,覃玉荣,朱积余,等 引进泰国蓖麻良种区域性试验研究[J]中国种业,2006,11:36-37
  [17] 覃玉荣,丘小军,张泽尧 蓖麻良种筛选研究初报[J] 广西林业科学,2006,35(1):18-22
  [18] 王光明,谭德云,刘红光,等 淄蓖麻7号杂交种的选育与栽培技术要点[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4):121-122
  [19] 刘红光,孙丽娟,李敬忠,等 淄蓖麻7号及覆膜高产栽培技术[J]山东农业科学,2011,10:109-110
  [20] 衣海会,李凤山,贾娟霞,等 蓖麻矮化育种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J]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7):66-67
  [21] 沙洪林,薛丽静,金哲宇,等 蓖麻枯萎病抗病性鉴定方法及抗病资源筛选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2002,27(增刊):27-29
  [22] 周桂生,童 晨 沿海滩涂中度盐碱地蓖麻钾吸收特点的研究[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30-34,40
  [23] 周桂生,李 军,童 晨,等 密度和施氮量对沿海滩涂中度盐碱地蓖麻磷素吸收的影响[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1,33(5):482-486
  [24] 王文芬 滨海盐碱地蓖麻高产栽培技术[J] 作物杂志,2004,5:36-37
  [25] 刘海凤,朱乃芬 白城地区利用盐碱砂荒地发展蓖麻生产和开发蓖麻蚕的建议[J]盐碱地利用,1990,3:30-32
其他文献
摘 要:为探讨马铃薯节水灌溉有效模式,研究了沟灌、滴灌、喷灌等不同灌溉方式及灌水量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水量和高水量喷灌的产量和商品率最高,滴灌节水效果最好,隔行膜下沟灌、交替隔行沟灌虽与常规沟灌相比有一定的节水效果,但马铃薯商品性和产量明显下降。总体比较,在中原二季作地区,喷灌在保证马铃薯高产、高商品率的情况下,还能达到明显的节水效果,是较理想的高效灌溉模式。  关键词:马铃薯;沟
期刊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和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定量分析,对吡草醚在小麦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进行了研究。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吡草醚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1.2~13.3 d,在小麦植株中的半衰期为5.6~6.8 d;最终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吡草醚2%悬浮剂以12~18 g a.i./hm2于小麦返青期施药1次,收获期小麦籽粒中吡草醚残留量均未检出(<0.002 mg/kg),均未超过最高残
期刊
摘 要:对冬小麦新品种长麦6135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早熟、抗倒、抗逆性强、抗多种病害和品质较好等特点;成穗率高、后期综合抗性好和群体质量高是其高产稳产的主要原因,这为今后小麦高产育种提供了现实佐证。  关键词:冬小麦;长麦6135;生育特点;育种启示  中图分类号:S512.1+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10-0041-02  长麦6
期刊
摘 要: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玉米抗倒强度(D)品种间差异极显著,同一品种在灌浆的不同时期差异不显著;当D值超过25 N/m时田间未出现倒伏,20~25 N/m时出现少量倒伏,低于20 N/m时出现严重倒伏。D与总拉力F、外拉力f和花后13天茎粗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穗位高、穗高系数、倒折率、重心高及花后13天的节长和株节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穿刺力呈不显著或显著负相关;与植株鲜重呈正相关、与气生根
期刊
摘 要:以11个紫薯品种为研究对象,探究品种间全粉糊化特性。结果表明,加与不加硝酸银各紫薯品种间全粉的 RVA 谱特征值均有显著差异。不加硝酸银全粉的峰值黏度范围为113.50~1 129.00 RVU;谷值黏度以渝紫7号最大,为674.50 RVU;烟0747和徐2001谷值黏度最小,同为56.50 RVU;徐8008崩解值最小,为54.50 RVU;渝紫7号终值黏度和回复值最大,分别为945.
期刊
摘 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氮肥不同用量对露地菜豆前期产量、经济效益以及土壤碱解氮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菜豆的前期产量和经济效益以纯氮用量为178 kg/hm2时达到最高,分别为8 690.48 kg/hm2和32 222.00元/hm2,各处理间差异显著。氮肥用量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加,二者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565。过量施用氮肥会降低菜豆的前期产量和效益,菜豆露
期刊
摘 要:在离体培养条件下,比较了单用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和0.2%秋水仙素与不同浓度二甲基亚砜(DMSO)混用对山东桔梗愈伤组织诱导多倍体的效果。结果表明:用0.2%秋水仙素和2% DMSO浸泡山东桔梗愈伤组织16 h,多倍体诱导率最高,达43.3%。桔梗多倍体植株叶颜色深、有皱褶,叶片大且厚,茎秆粗壮,节间距长。经显微鉴定,多倍体叶气孔增大,但单位面积气孔数目减少。  关键词:桔梗;秋水仙素;二甲基
期刊
摘 要:采用NCⅡ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8个玉米自交系的穗长、穗重、秃尖长、穗行数、穗粒数、穗粒重6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其中2711、2713、2716的主要性状一般配合力表现较高,2709×2715、2709×2716、2710×2712、2713×2714、2713×2715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
期刊
摘 要:研究了蒙脱石和麦饭石两种不同类型的土壤调理剂对大蒜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蒙脱石和麦饭石均可增加大蒜的株高、茎粗、叶片数和叶面积,降低大蒜叶枯病的发生,提高蒜头和蒜薹产量;蒙脱石比对照增产蒜头11.0%,增产蒜薹19.0%;而麦饭石比对照增产蒜头8.5%,增产蒜薹4.9%。两种调理剂相比较,蒙脱石效果好于麦饭石。  关键词:土壤调理剂;麦饭石;蒙脱石;大蒜;生长发育;产量  中
期刊
摘 要:潍花11号是潍坊市农科院最新育成的花生新品种,2012年通过山东省审定。本文简要介绍潍花11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花生;潍花11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65.2 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10-0117-02  潍花11号是潍坊市农业科学院最新育成的高产优质大花生新品种,具有高产、果大仁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