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有幸,能够赶上这次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更有幸的是,在我刚踏上教研员工作岗位的同时,安徽的高中新课程也在这一年开始实施了。可以说,我是与高中新课程改革一起走进崭新的教研生涯的。作为教研员,不仅自身要有最新的课程理念,还要带给教师最新的课程理念。一年很快过去了,在这一年实践中,我和老师们一样,经历过迷茫,也品尝过挫折,但更多的是一种幸福!因为我自己也是在教研实践中,与新课程一起共同成长,在实践中理解新课程的。传统意义上的一节好课主要看的是教师,看他教的是什么,是怎么教的,教得对不对,而很少顾及学生学的是什么,是怎么学的,学会了多少。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我们可以称之为新课堂,新课堂“新”在哪儿呢?新课堂教学发生哪些较大变化呢?在这一年的教学教研探索中,我对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有以下几点感悟。
课堂教学的重心要发生转变
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教学不同,新课堂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受教师灌输。教师像电视节目主持人,常常一讲到底,而不管学生是否接受。但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传统的“照本宣科”、“耳提面命”已经不是我们教师课堂要教的内容与手段了。相反,创设“以人为本”的课堂环境,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在实践中,教师往往会发现,理想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中往往是无法完成的。当尊重教案与尊重学生产生矛盾时,尊重学生无疑是第一位的。因而,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要精心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使教师的教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学生适应教师的教案,教师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获得,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完成。
高中信息技术新教材,是依据学生有了相当的基础来进行设计,所以,其内容均为非零起点。但在现实中,城市或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学生基本适应,对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就存在一定困难。面对这样的不均衡,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那将违背“以人为本,关注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因此,面对新课程,我们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只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教学目标要发生转变
新课改的目标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全面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的作用是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的作用是接受、储存信息,并且按照这些信息机械模仿教师的操作。教师教的活动,替代了学生学的活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对话的过程,是引导学生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并通过这种对话,形成一种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的学习。
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信息技术教师还是坚持老的教学观念、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往往忽视对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只体现技能操作的培训。有的教师误认为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计算机的操作过程,只重视对计算机应用软件的讲解,这显然不符合课标的要求。
教材使用观念要发生转变
新课标编写的高中信息技术新教材,已经向我们提出了挑战。教材的内容,不再像以往的那种“软件说明书”,而是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围绕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需求,强调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这给我们带来了很深的思考,需要我们花更多精力去研究。
信息技术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信息技术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本身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整和重组。但不少教师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把课本上的东西全部交给学生。实际则不然,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主要表现在对教材的灵活运用,包括内容的更换、进度调整、适当增减教学内容、重组教学单元、内容进行整合等。
教师角色要发生转变
新课标下,教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全知者和全能者。教师该怎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和学生相处?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自由、权利,意味着解放学生的大脑和手脚;民主、平等意味着教师和学生都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和尊卑之分。教师是学生的伙伴、朋友。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和学生休戚与共,情感相通;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融洽,和睦相处。课
堂教学充满尊重、敬重、欣赏、珍爱,即建设一种民主、平等、科学、对话、协商的师生关系!
关注学生学习方式要发生转变
课程标准把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基本理念体现了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把握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重视信息技术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信息技术课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科的基石作用,既要关注工具性目标(知识与能力),又要关注人文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课堂的生命之源是预设,教师必须要吃透教材,有生成的底气;生成是课堂的生命体现。教师必须认识到走上讲台不是去演绎一遍教案,宣读一次讲稿,重复一次劳动,而是一次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对原有的
计划进行一种新的创造性实践。
好课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受益一生;好课应该是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好课应使学生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好课应该使学生心灵产生共鸣、思维产生共振、内心得到澄明。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坚信,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信息技术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探索,不断的改进与完善,其自身专业水平必将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育定将迎来美好的明天!
课堂教学的重心要发生转变
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教学不同,新课堂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受教师灌输。教师像电视节目主持人,常常一讲到底,而不管学生是否接受。但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传统的“照本宣科”、“耳提面命”已经不是我们教师课堂要教的内容与手段了。相反,创设“以人为本”的课堂环境,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在实践中,教师往往会发现,理想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中往往是无法完成的。当尊重教案与尊重学生产生矛盾时,尊重学生无疑是第一位的。因而,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要精心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使教师的教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学生适应教师的教案,教师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获得,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完成。
高中信息技术新教材,是依据学生有了相当的基础来进行设计,所以,其内容均为非零起点。但在现实中,城市或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学生基本适应,对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就存在一定困难。面对这样的不均衡,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那将违背“以人为本,关注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因此,面对新课程,我们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只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教学目标要发生转变
新课改的目标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全面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的作用是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的作用是接受、储存信息,并且按照这些信息机械模仿教师的操作。教师教的活动,替代了学生学的活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对话的过程,是引导学生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并通过这种对话,形成一种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的学习。
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信息技术教师还是坚持老的教学观念、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往往忽视对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只体现技能操作的培训。有的教师误认为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计算机的操作过程,只重视对计算机应用软件的讲解,这显然不符合课标的要求。
教材使用观念要发生转变
新课标编写的高中信息技术新教材,已经向我们提出了挑战。教材的内容,不再像以往的那种“软件说明书”,而是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围绕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需求,强调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这给我们带来了很深的思考,需要我们花更多精力去研究。
信息技术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信息技术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本身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整和重组。但不少教师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把课本上的东西全部交给学生。实际则不然,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主要表现在对教材的灵活运用,包括内容的更换、进度调整、适当增减教学内容、重组教学单元、内容进行整合等。
教师角色要发生转变
新课标下,教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全知者和全能者。教师该怎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和学生相处?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自由、权利,意味着解放学生的大脑和手脚;民主、平等意味着教师和学生都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和尊卑之分。教师是学生的伙伴、朋友。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和学生休戚与共,情感相通;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融洽,和睦相处。课
堂教学充满尊重、敬重、欣赏、珍爱,即建设一种民主、平等、科学、对话、协商的师生关系!
关注学生学习方式要发生转变
课程标准把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基本理念体现了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把握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重视信息技术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信息技术课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科的基石作用,既要关注工具性目标(知识与能力),又要关注人文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课堂的生命之源是预设,教师必须要吃透教材,有生成的底气;生成是课堂的生命体现。教师必须认识到走上讲台不是去演绎一遍教案,宣读一次讲稿,重复一次劳动,而是一次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对原有的
计划进行一种新的创造性实践。
好课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受益一生;好课应该是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好课应使学生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好课应该使学生心灵产生共鸣、思维产生共振、内心得到澄明。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坚信,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信息技术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探索,不断的改进与完善,其自身专业水平必将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育定将迎来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