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传统教学中“图形”直观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过分强调演绎推理和“形式化”,使不少学生怕学图形,甚至厌恶图形,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积极探索小学认识图形特征教学的新思路是非常有益的。我在教学中采用“观察、操作、比较、分类、推理”五种方式,使学生获得比较丰富的直观经验,在此基础上逐渐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真正掌握了图形知识。
[关键词] 观察、操作、比较、推理、图形特征的教学
对图形及其性质的认识无疑是空间与图形领城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在现实世界积累的有关图形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在丰富的现实背景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概括、推理等探索常见图形的性质,并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一、通过观察,认识图形的特征
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是各种各样的物体,对常见实物的形状,大部份学生能正确的报出名称,但对这些图形的特征却了解不多,或不能准确地描述。例如:一年级的《物体分类》,教学时,通过让孩子们自己来触摸、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类等物体,学生很快就找到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区分长方体、正方体,我出示了课件,将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向各个方向拉伸,变形,让学生判断现在是什么图形?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同时也渗透了图形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圆柱,我出示一支蜡烛,问学生:“这是不是圆柱?”学生说不是,因为蜡烛的上、下两个面不是平平的。接着我拿出康师傅方便面的“来一桶”问学生,那这个是不是圆柱呢?学生仍然说不是,虽然它上、下两个面是平平的,但它大小不一样,而且上下也不一样粗。最后我又拿出一面腰鼓问:“是不是圆柱?”学生仍然说不是,并充分地表述了自己的理由。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二、通过操作,探索图形的特征
小学生年龄较小,空间想象能力比较贫乏,感知粗糙,洞察能力弱,往往容易受到物体外在表面现象的影响,而干扰内在本质的理解。如学生学习“角的特征”时,常存在以下三方面缺陷:(1)学生常常把“尖尖的”当成角唯一的属性,而忽视了角的两边应是线段、射线或直线;(2)认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有关,而忽略了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相关;(3)易把生活中的角与数学的角相混淆,易形成“牛角”也是数学角的错误认识。因此,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让学生动手摸带角的学具模型,发现角的特征;然后让学生做活动角,在做一做、比一比的操作活动中,发现角有大小之别,并探究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而与角的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这样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角的特征,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观察中分析,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
三、通过比较,辨析图形的特征
学生的思维依赖于直观形象的特点,对学习比较抽象的平面图形时,学生对比较抽象的概念容易混淆。如在学习“直线、射线和线段”这部分内容时,常出现如下两方面错误:(1)学生很难理解射线、直线的“无限延伸”性;(2)学生画线段和射线时,容易将端点忘记。为了突破难点,我是这样教学的:教学“认识线段”时我用的教具是毛线,两手拉毛线问:“两手之间这一段叫什么?(线段)线段有什么特点呢?接着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教学“认识射线”时,我用的教具是手电筒,问手电筒所射出的光束是什么样的线?用水彩笔画出来?怎样表示灯的发光点?(引出“端点”)光的方向是向两边无限延长吗?(不是,只向一边无限延长)那你能不能把刚才的线段改一改表示光束呢?然后强调像这样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的线叫做射线。教学“认识直线”时,我用的教具是:孙悟空的金箍棒。想想金箍棒可以向哪个方向变长呢?(用课件演示向两边变长)接着问你能不能用一条简单的线条来表示不断变长的金箍棒呢?请小朋友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并在纸上画出来。然后强调像这样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线叫直线。最后让学生思考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用表格进行比较,结果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我主要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运用对比辨析的方法让学生理解线段、直线、射线三者之间的异同点,鼓励学生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各种功能让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做到手、脑、口并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这才符合小学生由感知到表象,再由表象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四、通过分类,体会图形的特征
图形分类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对图形进行比较、概括,从而不断体会图形的特征。通常是学习完以后,在复习整理阶段再进行图形分类的活动,当然这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在图形性质探索的初始阶段,也可以安排图形分类的活动,鼓励学生在尝试对图形进行分类的过程中去关注图形的边、角等的特征。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对图形进行分类:第一,将图形分成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第二,将平面图形分成由直边组成的和含有曲边的;第三,将多边形按照边、角等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这样学生将体会到图形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以及图形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图形的特征。
五、通过推理,论证图形的特征
在动手操作中,也不要忽视推理的价值。虽然小学阶段不要求学生进行严格的证明,但是不代表孩子没有推理的意识,并且推理还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操作中出现的误差。比如,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教学中,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些长短不同的小棒,鼓励学生尝试用它们拼三角形。在此过程中,希望学生发现: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或者是小于第三边的时候,拼不成三角形,从而意识到三角形两边之和应该大于第三边。实际教学中,对于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情形,学生毫无疑义地认为不能拼成三角形。但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形,比如4、5、9,,学生们却产生了分歧,一部分学生确实利用小棒“拼成”了三角形,也就是学生通过操作,认为“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并且很多同学都表示赞同。实际上,这些学生并不是真的拼成,而是操作中出现了误差。面对这一情况,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借助推理。其实,学生也有这个意识,比如,有的学生说得非常的“形象”:“ 4+5=9,9与9都相等了,拼在一起是两条平平的线段,拼不成一个三角形”。有的学生可能会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说明“等于”的时候是拼不成的。从这个例子,说明教师鼓励学生操作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推理及思考。
在认识图形和图形特征的探索过程中,学生必然要从事多种活动,既包括观察、操作和比较活动,也包括一些想象和简单的推理,以及对图形及其特征的表达。教学中这些活动有各自的价值,又能将它们结合起来。总之,在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实践、思考与讨论的时间,这不仅能使他们对探索到的特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将积累丰富的直观经验和活动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观察、操作、比较、推理、图形特征的教学
对图形及其性质的认识无疑是空间与图形领城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在现实世界积累的有关图形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在丰富的现实背景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概括、推理等探索常见图形的性质,并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一、通过观察,认识图形的特征
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是各种各样的物体,对常见实物的形状,大部份学生能正确的报出名称,但对这些图形的特征却了解不多,或不能准确地描述。例如:一年级的《物体分类》,教学时,通过让孩子们自己来触摸、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类等物体,学生很快就找到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区分长方体、正方体,我出示了课件,将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向各个方向拉伸,变形,让学生判断现在是什么图形?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同时也渗透了图形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圆柱,我出示一支蜡烛,问学生:“这是不是圆柱?”学生说不是,因为蜡烛的上、下两个面不是平平的。接着我拿出康师傅方便面的“来一桶”问学生,那这个是不是圆柱呢?学生仍然说不是,虽然它上、下两个面是平平的,但它大小不一样,而且上下也不一样粗。最后我又拿出一面腰鼓问:“是不是圆柱?”学生仍然说不是,并充分地表述了自己的理由。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二、通过操作,探索图形的特征
小学生年龄较小,空间想象能力比较贫乏,感知粗糙,洞察能力弱,往往容易受到物体外在表面现象的影响,而干扰内在本质的理解。如学生学习“角的特征”时,常存在以下三方面缺陷:(1)学生常常把“尖尖的”当成角唯一的属性,而忽视了角的两边应是线段、射线或直线;(2)认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有关,而忽略了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相关;(3)易把生活中的角与数学的角相混淆,易形成“牛角”也是数学角的错误认识。因此,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让学生动手摸带角的学具模型,发现角的特征;然后让学生做活动角,在做一做、比一比的操作活动中,发现角有大小之别,并探究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而与角的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这样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角的特征,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观察中分析,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
三、通过比较,辨析图形的特征
学生的思维依赖于直观形象的特点,对学习比较抽象的平面图形时,学生对比较抽象的概念容易混淆。如在学习“直线、射线和线段”这部分内容时,常出现如下两方面错误:(1)学生很难理解射线、直线的“无限延伸”性;(2)学生画线段和射线时,容易将端点忘记。为了突破难点,我是这样教学的:教学“认识线段”时我用的教具是毛线,两手拉毛线问:“两手之间这一段叫什么?(线段)线段有什么特点呢?接着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教学“认识射线”时,我用的教具是手电筒,问手电筒所射出的光束是什么样的线?用水彩笔画出来?怎样表示灯的发光点?(引出“端点”)光的方向是向两边无限延长吗?(不是,只向一边无限延长)那你能不能把刚才的线段改一改表示光束呢?然后强调像这样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的线叫做射线。教学“认识直线”时,我用的教具是:孙悟空的金箍棒。想想金箍棒可以向哪个方向变长呢?(用课件演示向两边变长)接着问你能不能用一条简单的线条来表示不断变长的金箍棒呢?请小朋友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并在纸上画出来。然后强调像这样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线叫直线。最后让学生思考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用表格进行比较,结果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我主要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运用对比辨析的方法让学生理解线段、直线、射线三者之间的异同点,鼓励学生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各种功能让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做到手、脑、口并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这才符合小学生由感知到表象,再由表象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四、通过分类,体会图形的特征
图形分类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对图形进行比较、概括,从而不断体会图形的特征。通常是学习完以后,在复习整理阶段再进行图形分类的活动,当然这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在图形性质探索的初始阶段,也可以安排图形分类的活动,鼓励学生在尝试对图形进行分类的过程中去关注图形的边、角等的特征。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对图形进行分类:第一,将图形分成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第二,将平面图形分成由直边组成的和含有曲边的;第三,将多边形按照边、角等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这样学生将体会到图形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以及图形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图形的特征。
五、通过推理,论证图形的特征
在动手操作中,也不要忽视推理的价值。虽然小学阶段不要求学生进行严格的证明,但是不代表孩子没有推理的意识,并且推理还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操作中出现的误差。比如,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教学中,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些长短不同的小棒,鼓励学生尝试用它们拼三角形。在此过程中,希望学生发现: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或者是小于第三边的时候,拼不成三角形,从而意识到三角形两边之和应该大于第三边。实际教学中,对于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情形,学生毫无疑义地认为不能拼成三角形。但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形,比如4、5、9,,学生们却产生了分歧,一部分学生确实利用小棒“拼成”了三角形,也就是学生通过操作,认为“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并且很多同学都表示赞同。实际上,这些学生并不是真的拼成,而是操作中出现了误差。面对这一情况,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借助推理。其实,学生也有这个意识,比如,有的学生说得非常的“形象”:“ 4+5=9,9与9都相等了,拼在一起是两条平平的线段,拼不成一个三角形”。有的学生可能会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说明“等于”的时候是拼不成的。从这个例子,说明教师鼓励学生操作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推理及思考。
在认识图形和图形特征的探索过程中,学生必然要从事多种活动,既包括观察、操作和比较活动,也包括一些想象和简单的推理,以及对图形及其特征的表达。教学中这些活动有各自的价值,又能将它们结合起来。总之,在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实践、思考与讨论的时间,这不仅能使他们对探索到的特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将积累丰富的直观经验和活动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