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及对策探析

来源 :大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a19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的实施者,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场所。本文对吉林省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目前吉林省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学生主体化、教师专业化、培养个性化、平台实践化、教育全程化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4-0143-03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及目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确定个人职业发展方向的职业目标,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制定、落实的详细学习计划和培训安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技术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 [1]。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针对大学生职业教育的课程,也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和专业性的教育工作。因而,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的在校学习质量和就业后的职业表现都具有深刻的影响,是提升学生就业水平的重要途径 [2]。
  一、吉林省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各高校对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比较重视,充分认识到了职业规划教育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明确职业定位,提升竞争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等工作的重要意义。目前,吉林省高校已普遍为本科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理论课程设置为人才培养方案的第一学期或第七学期,设置了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如综合类的专业模拟实训、创业管理课程,组织各项专业竞赛等。这些课程的设置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认清就业形势、提升就业能力。
  二、吉林省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主体性不够突出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清晰地认知自己,强化就业意识,更新就业理念,完善自身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因此,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都应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目前,大学生在职业规划教育中主体性仍不够鲜明,学校对学生的愿景引导比较滞后。在课程设置方面,许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在大一学年和大四学年。在大一学年,学生刚入学,对职业社会和自身定位仍处于懵懂状态,很多学生仍以完成期末考试,获得学分为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主要目的,未能清楚地意识到职业生涯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和意义。在大四学期,学生忙于复习考研和找工作,课程设置又相对滞后,不能很好地起到该课程对学生的职业引导和规划的目的。在课程内容的设计方面,很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仍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缺少辅助性的实践教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全国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师讲授课程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导致课程内容本身的知识统一性、前沿性和实践性不足。在学生的愿景引导方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充分发挥对大学生的就业引导和职业指导的功能。
  (二)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很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授课教师都是由各学院的辅导员担任,而且是大班授课,所使用的教材不统一,授课教师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和侧重点不尽相同,相当数量的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中心和专职教师,从而导致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够。这种情况容易造成学生对未来就业前景和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把握不够,誤导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影响教学和指导效果。
  (三)各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个性化不明显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其一要体现各专业的职业化要求,其二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化特点。目前,吉林省很多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课程没有与各专业的职业要求和发展趋势充分融合。很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在大一学年。学生在没有学习太多专业课程的情况下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尚未对专业的特点和职业要求有清晰的理解,对就业形势的认识也不够深刻。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力构成、素质体现、就业愿景都有较大差异,而学校针对各类学生的个性化引导和教育方式仍不完善,很多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单一,职业规划的指导方式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的专业引导和职业指导的功能也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较单一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也应是实践性更为突出的课程。目前,吉林省很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更重视理论教学,实践较为薄弱。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全面考量和完善自己的生涯规划 [3]。教学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弱化影响了该课程对学生职业指导的功能发挥,造成学生自身能力与就业岗位要求的不匹配、自身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不匹配。
  (五)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持续性不强
  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即是对在校生的职业教育和引导,也关系到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是一门持续性较强的指导课程。目前,吉林省很多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定位仍然是一门满足毕业学分要求的必修课,对学生的职业引导和就业指导功能没有展开充分思考,课程内容与各专业特点的融合性也不强。很多高校虽然设置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对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持续性培养不够,没有很好地体现其对学生就业的指导性作用。
  三、完善吉林省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一)学生主体化
  职业生涯规划的学期设置、课程内容设计、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式、学生管理等工作,应该以塑造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为目标,以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为导向,结合学生所在专业的特色和职业要求,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认知、自我提升和自我规划,明确职业定位。
  (二)教师专业化
  学校可以多途径补充专业教师,成立全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教师团队应吸纳高校辅导员、各专业教师、企业高层管理者或培训部门讲师及社会各界优秀人士等,完善专业教师的资源力量,全面提升师资质量。建议各校编写符合本校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的职业规划指导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按专业进行材料的编写。学校还可组织企业高层管理者、优秀的企业培训人员、校外职业生涯规划专家进校对学生进行现场培训和专题讲座,增强课程的教学效果,强化学生就业意识,提升学生职业规划能力。   (三)培养内容个性化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体现各专业的职业化要求,并突出学生的个性化特点。首先,学校应将各专业的课程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相融合,设计具有专业特色和要求的教学内容,突出不同职业和岗位对专业化人员的社会需求和定位;其次,可通过“双创”课程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融合,将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整合,突出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使职业规划更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最后,改革考核方式,完善对学生的评价体系。采用对学生的综合性评价手段,将任课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实习单位的评价作为考核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分阶段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估,构建包括实习单位在内的职业生涯规划网络测评体系,体现课程教育对学生就业的综合性及持续性指导。
  (四)平台实践化
  职业生涯规划团队积极构建实用化教育平台,实现理论教学平台和实践平台的共享,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的融合,让理论知识平台化,并针对性地提出各类学生甚至单个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方案。除此之外,校企合作基地、社团实践活动、学业导师制、专业竞赛、学生参与教师的横向课题研究等实践方式,都能够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校企紧密合作关系 [4]。
  (五)教育全程化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系统性、持续性、动态发展的教育活动 [5]。新时代大学生的创业观念和就业理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学生在就业意识、职业选择、目标定位、自我认知、自我发展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就需要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能仅仅在某个学期设置课程,而是要在各个学期的相关课程、实训环节、实习平台等学习及实践中,将专业课学习的内容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相匹配。从学期设置上,实现多学期分层次的学习方式,有计划地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全程化校内指导;在教学平台上,将校内理论学习平台与校外实践平台相结合,实现校内各学期的专业课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机融合;在评价体系上,把学生在校表现和校外实习甚至工作之后的表现纳入对学生的总体评价体系中,并作为本专业评价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突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性和全程性。
  四、结语
  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补充教育内容的有效手段,也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实用性、针对性和综合性较强的高校职业规划教育,是当前应用型高校教育发展的趋势,对大学生明确自身定位、规划职业发展方向、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丽.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D]. 上海:复旦大学,2009.
  [2] 梅宏涛. 职业生涯规划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J]. 现代交际,2020(16):168-169
  [3] 李禄峰. 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价值探索[J]. 中国成人教育,2020(11):38-39.
  [4] 潘子松. “双创” 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與创业实践对接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66-67.
  [5] 翟盈. 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D].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4.
  (荐稿人:李丽敏,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其他文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促使中国在发展中不断结合历史经验的重要举措,符合当前的发展需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观点来实现中
中医理论是《易经》阴阳、五行和气理论的应用,中医的思维方式源于《易经》.本文重点分析《易经》的认知思维方式对中医理论及对中国医学发展的影响.虽然中医本身有其独立存
高校青年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自身政治学习,做到“坚定政治方向,潜心教书育人”,在设计专业课程模块中强化社会主义理念,发扬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做一名有思想、有理想、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的社会主义艺术设计人才。
林徽因(1904—1955年)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师,也是一位新月派诗人.她的前期作品继承了新月派创始人徐志摩浪漫主义的风格,但不完全受“新月派”的影响.此后她的诗歌创作呈现出了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随机采访的形式对红色文化阅读现状进行分析,然后以杨闇公杨尚昆故里红色教育基地为例,从讲好红色故事出发,阐述开展红色文化阅读的必要性以及利用信息化
对“自由”的追求和探讨是哲学永恒的话题之一.艾丽丝·默多克的很多著作里,都关注了“自由”主题.对于“自由”,默多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黑王子》正是体现了这种默多克式
摘 要: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高校辅导员的帮助。高校辅导员应在“立德树人”理念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学生拓宽学习视野,培养学生更理性的思维能力。本文将阐述立德树人视线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创新路径,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保持课程本身的学理性、政治性,同时又要兼顾高职院校特点及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将“精准教学”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相结合,从碎片化教学资源、精准化教学目标、程序化教学过程、数字化学习评价四个路径实践精准教学理念,可有效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满足高职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
当今译界,译者话语权逐渐在翻译过程中凸显出来,译者话语权作为翻译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也深层次地影响着译文传播.本文运用功能分析法,对译者话语权进行阐述,探讨译者话语权缺
如今,网络直播中的口语传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青睐.基于传播学的研究视角发现,网络直播中即兴口传具有“生活化”的用意传达、“个性化”的暗号联结、“人性化”的伴随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