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低碳美学的角度分析电影《八佰》的自由情感

来源 :科学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an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八佰》是近年来广受好评的一部抗日战时期的电影题材,该片从三个视觉角度来描述抗战时期四行仓库及对岸所发生的一切。从低碳美学的角度对其中的自由情感进行分析研究,能够激发观众的沉浸式自由情感,从而在如今这个充斥着高碳美学艺术的社会——即大量暴力、色情的作品中提供一种赏心悦目、积极向上、净化心灵的审美方式、提高鉴赏主体的审美能力、增强鉴赏主题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低碳美学,自由情感、沉浸式自由情感、审美能力
  电影《八佰》内容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讲述的是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而留守上海四行仓库的历史事件,与租界隔河相望,孤军战斗了四日,造就了战争史上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为了壮大声势,拖延时间,给敌人造成假象,四百多人的部队却对外号称八百人,即“八佰”的由来,使得历史上留下了八百壮士的奇闻。这部影片细致地刻画了本次战役的独特环境和中国军人在战斗中的状态以及中国各界人士对此的态度转变,具有自由情感的研究价值。全程IMAX技术拍摄,每一帧都是美学角度,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影片情节中传递的情感都超越了以往上映的同题材影片。
  《八佰》一改往日同等题材的高碳美学角度与故事情节、让观众眼前一亮,不再被戏称为“神剧”,在整个疫情的大背景下票房达到二十多亿。如此成功的部分原因在于电影本身所体现出的自由情感价值。低碳美学理论为此类题材的影片提供了探讨路径和理论支持,也正是由于低碳美学理论的存在,使我们认识到了《八佰》符合陶冶型自由情感的表达方式,即电影本身的内容价值对观众的心灵和情感具有陶冶和净化作用,从而刺激观众的心灵器官产生沉浸式自由情感,在熔铸现代精神文明的同时讲述历史知识,在讲述历史知识的同时解读信仰价值,在解读信仰价值的同时展现抗战精神,在展现抗战精神的同时创新艺术形式,进而激发观众的民族自豪感、民族使命感,从而树立危机意识、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影片伊始就以十三岁儿童的视角展开,这一独特的视角与战火纷飞的年代显得格格不入,也正是因为这一特点更能让观众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从而为观众的沉浸式体验进行铺垫,更有利于进一步激发情感。电影《八佰》表现了更多战争美学的象征意义,当四行仓库里的军人看到对面租界的情景,更是一种强烈的对比。尤其是团长谢元晋的“那边是天堂,这边是地狱”,体现出了一桥生死一桥人,这边正在苟利国家生死以,那边还歌舞升平不知恨,还真是应了杜牧那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租界内的小人物作为第一层叙述中的观看者,也是激发观众沉浸式自由情感的初始阶段。在日军进攻四行仓库前,呈现的是一幕众生相。有事不关己的阔太太,有流离失所的群众,还有忙着做生意的商人,趁火打劫的强盗,看热闹的戏班子。他们把在四行仓库内英勇奋战的士兵置于冷漠的凝视之下。作为凝视者的民众对被凝视的军人所体现出来的崇高性进行戏谑与消解,多了一抹残酷的色彩。租界内的人民在观看时只在乎自身利益,丝毫没有居安思危,乃至于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心,四行仓库成为了一个调侃的符号,四行仓库成为荒诞的象征。在看与被看中达成了对士兵困境的书写。士兵的个体性在困境之中开始表现出来,但是这种表现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自由乐观的表现,而是充满压抑、充满绝望的无奈之举,四行仓库成了一个封闭的囚笼,他们不仅仅是肉身被侵略者囚禁的普通人,心灵更是被国家、民众的冷漠所禁锢,是民众和国家双重目光凝视之下被囚禁的士兵。
  第二层叙述逐渐将民众置身于缺席国家与民族的凝视之下,也是激发观众沉浸式自由情感的中间阶段。日军第二次进攻四行仓库,这个时候,民众的意识开始在被凝视下觉醒。当日军第二次偷袭被成功击退时,租界有人在欢呼,租界的大街上甚至放起了烟花,从电影本身来讲,这些置身于世外的租界民众与看影片的观众一样,都是属于一种“旁观者”,自由情感也到达了一种中间阶段。面對苏州河下想游过河的逃兵,人们在凝视逃兵们受难的心灵、肉体之下开始了动摇,国家和民族意识以缺席的姿态开始了对民众的凝视,同时也对四行仓库的士兵进行着规训。处于租界的民众目睹了国家意识形态下的军人英勇作战的场面,开始对国家、对保卫这个国家的人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与共振,内在的情感正在一步步升华,缺席的民族意识也开始在民众之间复活。
  在第三层视点下,不论租界还是四行仓库都在升旗之时处于国家意识的顶峰,国家意识形态从幕后逐渐转向台前,也是观众的沉浸式自由情感升华的阶段。被凝视之下的高潮出现在升国旗时的四行仓库,被看的人也在楼顶升旗的那一刻开始成为一种主体,在顶楼升旗的一刻庄严肃穆,河对岸是印着中华不亡,中华民族万岁的大字报,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哪怕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但是所经历的每一个升旗仪式都足以振奋心灵,比如奥运会夺冠、阅兵等等,都在潜意识的激发每一个中国人内心的情感,也正是在这个阶段,观众,乃至于租界内的民众,心里的各种情感相互作用,达到顶峰,所获的审美价值滋养着每一个国人。租借内此起彼伏的呐喊在四行仓库与租界中回趟。不论是仓库楼顶升旗的战士还是租界内看升旗的观众们。在被凝视之下形成了一致的民族心理,一种生的渴望,一种民族危机的爆发,一个民族意识的觉醒。战争的背后都是政治,在国家大义面前再卑微的人都可能成为民族英雄。这些英雄就像战争废墟上的星光,汇聚成永不落幕的英雄传说。
  《八佰》在向我们讲述历史的同时,也是在全民中传承历史,传承伟大的抗战精神,伟大的爱国主义,是中华伟大文化与观众在深层意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的迸发。《八佰》的内在文化支柱是抗战精神、爱国主义,但却是以大家喜爱的、乐于主动接受的、甚至是在“玩”、“乐”这种人性本能所必须的电影形式,既延续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又灌注了时代精神的活力。
  审美升华中的共鸣通过《八佰》的故事情节传达出来,结合人性必需而产生的精神满足、情感享受,以陶冶到人的自由情感,陶冶主体的审美精神,提高主体的审美能力,净化主体的心灵体验,调动审美主体积极性的低碳美学极具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对于我们理解、传承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民族精神也会给予我们特殊的力量,八百作为影视作品、影视作品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分类,无疑能够在给人带来积极愉悦休息的同时,可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表现出来,并可以达到审美升华的高级层次,即共鸣的艺术效果,不论是四行仓库英勇奋斗的战士还是通过战士所体现的伟大抗战精神都使中华民族永远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也是中国人民在世界放射光芒的精神支柱之一。而《八佰》中不同背景、年龄、社会地位的人在同样的社会历史时代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共同传承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文化、爱国主义,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内在原因、所在之处,这种崭新的影视形式表达、创意角度表现,摒弃阶级差异,正是低碳美学中自由情感审美的展现。   新时代的人皆可从过去的故人中感受其中的喜怒哀乐,受到其中的文化熏陶,这是低碳美学中陶冶型自由情感的显现,低碳美学成就低碳艺术、低碳艺术塑造低碳人文,并居于普通艺术之上。艺术并不只那些繁琐的、浮夸的、高高在上的、供人瞻仰的艺术品,艺术来源于现实、反映现实,并通过艺术家的能动再创造高于现实,將知识性、大众性、审美性等诸多特点完美结合以满足观众日益丰富、复杂、高要求的审美期待。《八佰》兼顾了民族精神和娱乐休闲的平衡性,也表现出了低碳美学和沉浸式自由情感在高碳生活中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价值,既能引起审美主体的情感共鸣,又能进一步升华审美主体的审美情感,从而提高主体有关于艺术接受的一切能力。
  美的本质在于情感,情感的表现在于自由、无束缚,自由情感是在特定的审美环境下,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产生无利害、自由的相互作用并产生的一种令人愉悦的情感,从而激发无限的潜能。战争在给人民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告诉着人们发展、创新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发展、创新才能不断强大,才能不畏一切,才能具有主动。战争题材的影片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中华五千年文化从未断过,也是我们进行低碳美学研究的依据,开发自由情感的依据。我们应当积极传承这优秀文化,不断探寻、发现、研究其中蕴含的、目前还未理解的积极深意,既是低碳美学发展的要求,也是特点。低碳美学的本质在于对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的超越,也是低碳美学和高碳美学的鲜明区别,而不是继续传承下去的功利,这也是低碳美学中“真”的表现。“善”在“真”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需要世代传承,以此传达出“善”之“美”。
  《八佰》的自由情感产生于审美主客体的共鸣,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以传承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斗争精神、奋斗精神,娱乐与爱国结合的艺术形象融合新技术的大众传播媒介极具审美公平,极具进一步激发文化的价值。陶冶型自由情感的展现需要全部心灵感官的交流融合,从而激发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沉浸性思考,《八佰》为人类审美提供了生理和心理双重积极健康的价值,是超越世俗力量极具真善美的人性美。
  参考文献
  [1]马立新.自由情感与低碳美学论要[J].理学论刊,2014,239(1):114.
  [2]杨雁雯.从低碳美学角度探讨《经典咏流传》中的自由情感性质[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9,18:175.
  [3]马立新,苏月奂.论高碳艺术与低碳艺术[J].艺术百家,2014,30(6):99.
  作者简介
  王志伟(1995—),男,汉族,山东威海人,学生,硕士在读,单位: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
其他文献
摘要:“突刹”(t?u???a??)是凉山彝族毕摩文献《突刹迪》中记载的一种极其贪婪且到处闯荡的邪鬼。它潜伏在人间伺机而动,在残害牲畜的同时,还会作祟于人类和庄稼,贻害不浅。“突刹”这类邪鬼的存在,给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和启发。本研究拟以彝族毕摩文献《突刹迪》为研究文本,通过对“突刹”的起源、状貌、危害等内容的梳理后,进一步总结彝族对“突刹”的认识,这对我们了解和研究凉山彝族的鬼神信
期刊
摘要:兴趣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教育方面,如何在幼儿阶段培养孩子对于生活及学习的兴趣是在幼儿教育阶段,教育工作者所需要去着重关注的问题。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教师要更多的以爱和关怀去一步步激发孩子的兴趣,去引导他们探索未知的世界。但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中幼儿的兴趣教育更多的同化为了分数教育,这是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去改变的问题  关键词:兴趣教育;教师引导;素质教育;改变模式  幼
期刊
摘要:自由与人类命运紧密相连,关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并与每个时代的脉搏相连,是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的话题,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普遍性的追求。密尔是西方自由主义发展历程中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既继承了传统自由主义的精华,又开启了对现代自由主义的研究,因而他的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密尔的《论自由》一书作为切入点,采用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挖掘密尔自由观的思想渊源,重点对密尔“自由观”的内涵进行研究,由此
期刊
摘要:公平正义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也是一直以来人们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每当社会矛盾最尖锐的阶段,也是公平正义呼声最高的时候。罗尔斯的《正义论》吸引社会各界纷纷阅读和探讨,对探求“正义”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马克思理论中所包含的正义的观点,也吸引着众多学者和社会人士拜读。希望从中吸取理论精华,这对现实社会建设公平正义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二人理论的社会和理论背景、理论内容进行对比和分析,
期刊
摘要:本文以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为依据,以《长恨歌》两种英译本为研究样本,对其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深入阐释和研究,以期对全球语境下中国唐诗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提供策略指导和建议。  关键词:《长恨歌》;文化翻译理论;文化负载词  引言  在全球化的新时代,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此情境下,各国应努力实现本国文化的全球化,使本国文化逐渐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期刊
摘要: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环境的需求也不仅仅限于满足人们的实际生活需要。因此环境设计也必须紧跟社会发展趋势,设计师在对环境进行改造的同时,满足使用者实用性需求之外,也应该增加环境的艺术氛围,给使用者带来不一樣的审美体验,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审美需求。而本文从中国传统绘画元素在环境中的应用的角度讲述了传统绘画元素和环境设计的合理融合,也阐述了传统绘画精神在设计中的体
期刊
摘要:蒲松龄,清代著名的小说家。其创作的《聊斋志异》代表了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聊斋志异》无论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还是叙事方式都体现了蒲松龄的独具匠心,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外化,体现了作者独特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1]通过对异类世界的描写,反映了真实的社会人生,基于此本文将对蒲松龄的出世观与入世观进行探讨。  关键词:聊斋志异;蒲松龄;出世;入世  一、《聊斋志
期刊
摘要:现行法律规范在酒驾行为的治理中存在行政处罚手段过软,刑罚手段过硬而行刑衔接断层的结构性问题。继而引发了醉驾案件高发挤占司法资源,行政处罚与刑罚的适用不均衡,法律适用标准不统一破坏法律平等性以及刑罚和行政处罚的严厉程度存在“倒挂”现象等现实困境。本文提出了重构酒驾治理中的行刑关系、优化酒驾治理中行政处罚和刑罚的适用标准、加强对酒驾再犯人员的法律规制以及限制基于醉驾刑所产生的附随后果的制度构想,
期刊
摘要:摄影是一种视觉信息传播的媒介,在摄影课程体系中纳入家国情怀的思政教育对与传播爱国思想、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家国情怀是我们中华儿女的信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我们所有人的中国梦。家国情怀充分体现了中华儿女的伟大理想,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话语形式和时代特征。本文基于对摄影理论与实践的教育中辅助家国情怀的理念研究之后,希望能探索一条具有典型意义的摄影教育新思路。  关键词:家
期刊
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让国产电影取得骄人的成绩,现实主义电影开启新的电影浪潮,但是国產现实主义电影的题材选择和艺术表达手法与韩国电影业仍有许多不同,此外,我国现实主义电影的社会价值导向逐渐升高,通过商业化运作模式,现实主义电影开始走向大众视野。  关键词:现实主义;现实题材;商业化运作  一、现实主义电影和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区别  根据众多国内外学者专家对“现实主义”概念的界定,可从表现态度和表现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