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学习中,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忽视发现与探究的价值,影响了学习的结果和效果。因此,要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学习是新课改的一个基本要求。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
一、 培养探究学习意识
(1)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小学生对大自然的一切知识都感到新奇,求知欲非常强。利用这个特点,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如一位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这样引导学生:语文学习是非常有趣的,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和语文成为好朋友,你会变得越来越聪明,你能像书中的小朋友一样提一些语文方面的问题吗?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老师,我想知道你的姓怎么写?”有的说:“语文要学些什么呀?”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适当地给予鼓励,学生的探究兴趣越来越浓。
(2)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探究意识来自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好求谋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汉语中,有很多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如《邱少云》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用20分钟。”这里为什么用“才”不用“共”?“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一句的“才”与上一句的“才”一样吗?学生通过质疑了解到两个“才”的意思不一样,前一句表示時间短,后一句表示时间长。战斗之所以结束得快,是因为战士们被邱少云的精神所激励。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有这样一段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哈哈大笑起来。”抓住人们大笑追问:“人们为什么笑?”“鲁迅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吗?”在学生探讨不出结果时,及时给学生介绍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再讨论,学生明白,原来四周黑洞洞是指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学生完全理解后,继续追问:“通过谈碰壁这件事,你体会到了什么?”进一步使学生了解鲁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探究意识。如《穷人》一课中,对于桑娜是否应该抱回西蒙的孩子,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把不同意见的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发表自己意见,深入理解课文。
学生通过日积月累,渐渐会形成一定的探究意识。
二、 教给学生自行探究的方法
(1)让学生会发现、善于发现问题。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那么在课堂上会很踊跃地发问。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些词语不懂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根本就发现不出问题。在《捞铁牛》一课,甚至有学生提出了铁牛是死是活的问题。这样,问来问去,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我们才来解决这些问题。①通过课文标题发现问题,《全神贯注》一文,写谁全神贯注?从哪几方面知道罗丹全神贯注?有的课文在结尾处发现问题,如《峨眉道上》,最后一句话: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是真正的无名英雄。问:平常,我们把什么样的人叫英雄?为什么说铺路人是无名英雄?②通过重点词句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发现问题后,就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问题。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的途径。
三、 为学生探究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要求建立平等对话、合作理解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时,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2)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探究。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究。
总之,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我们教师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此责,利用语文课堂这块阵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终生受益。
(瓦房店市)
一、 培养探究学习意识
(1)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小学生对大自然的一切知识都感到新奇,求知欲非常强。利用这个特点,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如一位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这样引导学生:语文学习是非常有趣的,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和语文成为好朋友,你会变得越来越聪明,你能像书中的小朋友一样提一些语文方面的问题吗?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老师,我想知道你的姓怎么写?”有的说:“语文要学些什么呀?”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适当地给予鼓励,学生的探究兴趣越来越浓。
(2)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探究意识来自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好求谋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汉语中,有很多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如《邱少云》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用20分钟。”这里为什么用“才”不用“共”?“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一句的“才”与上一句的“才”一样吗?学生通过质疑了解到两个“才”的意思不一样,前一句表示時间短,后一句表示时间长。战斗之所以结束得快,是因为战士们被邱少云的精神所激励。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有这样一段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哈哈大笑起来。”抓住人们大笑追问:“人们为什么笑?”“鲁迅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吗?”在学生探讨不出结果时,及时给学生介绍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再讨论,学生明白,原来四周黑洞洞是指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学生完全理解后,继续追问:“通过谈碰壁这件事,你体会到了什么?”进一步使学生了解鲁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探究意识。如《穷人》一课中,对于桑娜是否应该抱回西蒙的孩子,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把不同意见的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发表自己意见,深入理解课文。
学生通过日积月累,渐渐会形成一定的探究意识。
二、 教给学生自行探究的方法
(1)让学生会发现、善于发现问题。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那么在课堂上会很踊跃地发问。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些词语不懂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根本就发现不出问题。在《捞铁牛》一课,甚至有学生提出了铁牛是死是活的问题。这样,问来问去,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我们才来解决这些问题。①通过课文标题发现问题,《全神贯注》一文,写谁全神贯注?从哪几方面知道罗丹全神贯注?有的课文在结尾处发现问题,如《峨眉道上》,最后一句话: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是真正的无名英雄。问:平常,我们把什么样的人叫英雄?为什么说铺路人是无名英雄?②通过重点词句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发现问题后,就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问题。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的途径。
三、 为学生探究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要求建立平等对话、合作理解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时,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2)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探究。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究。
总之,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我们教师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此责,利用语文课堂这块阵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终生受益。
(瓦房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