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由植物病毒引起的毁灭性病害,近年来发病比较普遍,而且有愈来愈严重的趋势,感病后尚无可行的,有效的防治措施,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大,一般发生减产20%--30%,严重发生时几呼造成绝收。
关键词:玉米 粗缩病 环境条件影响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0-0042-02
1 病害症状
玉米粗缩病从苗期到抽穗结实期均有发病,但后期植株矮化不明显。玉米幼苗期感染植株表现严重矮化,节间缩短,变粗。叶背出现白色斑点,手感粗糙,叶色浓绿,叶片明显变短。通常不能正常抽穗或雌穗极小且变形,雄穗花少,或无花粉。病株根系不发达少而粗且有根纵裂,尤其不发次生根。
2 病原与传播途径
玉米粗缩病的病毒(RBSDV)和(MRCV)属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据有关专家研究发现,玉米粗缩病毒自然寄生于玉米、谷子、麦类等57种禾本科植物,马唐、稗草等28种杂草中[1]。
灰飞虱是传播(RBSDV)的主要介体,在我国北方感染病毒的马唐,稗草和再生高粱是秋播小麦苗期感染的侵染源,第二年灰飞虱由小麦迁徒至禾本科杂草,春播玉米就成了侵染循环寄主。
3 环境条件影响
3.1 种植模式与粗缩病发生的关系
上个世纪60年代种植形式比较单一,粗缩病发病也比较少。70年代大力发展粮食,提倡提高复种指数,小麦玉米间作套种[2],这一种植模式使玉米粗缩病大流行。如石家庄地区1977年发病田减产20%--30%,平作田病情明显轻于套作田。80年代种植经济作物面积大,间套复种面积少,粗缩病流行较轻。进入21世纪追求高产高效,间作套种复种模式增加,玉米粗缩病再度流行[3]。由此可见,小麦玉米间作套种与粗缩病发病密切相关。因灰飞虱是传毒介体,小麦玉米套作灰飞虱的数量显著高于平作田,大大增加了传毒的机会和侵染源。
3.2 玉米播种时期与粗缩病发生的关系
在我围国北方粗缩病毒在冬小麦及其它杂草寄主越冬。也可在传毒昆虫体内越冬。第二年玉米出土后,借传毒昆虫将病毒传染到玉米苗或高梁、谷子、杂草上,辗转传播为害。如玉米幼苗期与一代灰飞虱成虫迁移峰期相遇,则粗缩病发病严重。灰飞虱严重和中度发生年份,播种期是影响玉米粗缩病的关键因素[4]。玉米在不同生育期的感病性也有差异,一般5—10叶期前易感病。因此,调整播种期使玉米感病期尽可能错开灰飞虱迁徒盛期,可避免或减少玉米粗缩病的发生。所以玉米播期和发病轻重关系密切,如河北省5月中旬播种的玉米,苗期正遇上第一代,灰飞虱成虫盛期,发病严重。
3.3 栽培管理对玉米粗缩病的影响
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新的耕作模式如:少耕、免耕等得到广泛推广,尤其是近年来一家一户分散种植,采用硬茬播种等粗放耕作方式,造成田间杂草增多,为传毒提供了良好的传播途径,粗缩病发病率提高。因此:田间管理粗放,杂草多,灰飞虱多,发病重。
3.4 品种抗性对粗缩病的影响
玉米粗缩病即然是一种病毒,就有一定的抗源,只是还没有发现。品种的抗病性是控制病害发生和发展的根本所在,目前我国还没有高抗品种,但推广的品种中还是有一些抗性较好的品种,如鲁单50、农大108、先育335等,在生中应注重筛选加以利用,品种抗病是最经济,有效,环境安全且操作简单的控制病害发生与流行的好方法。
4 防治措施
玉米粗缩病的防治,要坚持以综合防治方针,即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其突出重点是控制毒源、减少虫源、避开危害。
4.1 加强预测预报
在病害常发地区有重点地定点、定期调查小麦、田间杂草和玉米的粗缩病病株率及严重度,调查灰飞虱虫口密度。在冬前和晚春,玉米播前,根据灰飞虱越冬基数、小麦和杂草的病株率,结合玉米种植模式,对玉米粗缩病发生趋势做出及时准确的预测预报,指导防治。
4.2 调整播种期
依据玉米粗缩病的发病规律,特别是病害重发地区,应采取调整播期,使玉米感病易发期避开灰飞虱成虫盛发期,降低发病率。春播玉米区应适当提早播种,一般在4月中旬到5月上旬,麦田套种玉米应适当推迟,一般赶在麦收前5--7天,尽量缩短小麦、玉米共生期做到适期播种。
4.3 改革种植模式
麦套玉米是我省中南部玉米粗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研究和改革现有的间作套种模式,实行轮作制,以降低和减少灰飞虱的繁殖密度近而减少病源。
4.4 选用抗病品种
虽然目前玉米生产上主栽品种中还没有高抗病性的良种,但品种间感病程度确存在一定差异。为此,要根据本地自然环境条件,选用抗性相对较好的品种。在品种布局上要注意合理搭配,避免单一抗源品种的大面积种植。
4.5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合理施肥、浇水,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生长,缩短感病期,减少传毒机会,增强玉米抗耐病能力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措施。及时定苗,拔除田间病株,集中深埋或烧毁,可有效减少粗缩病侵染源。清除田间、路边杂草减少灰飞虱的活动空间和病源寄主,从而减轻病毒侵染。
4.6 药剂防治
(1)药剂拌种。用60%吡虫啉种衣剂拌种按种子量的0.2%~0.3% 拌种对灰飞虱药效可持续30天以上。
(2)玉米播种前后及苗期(最好三叶期前),对玉米田及附近杂草喷杀虫剂防治灰飞虱。常用药剂有:25%吡蚜酮、10%吡虫啉、10%烯啶虫胺等。
参考文献
[1]张恒木,雷娟利,陈剑平,等.浙江和河北发生的一种水稻、小麦、玉米矮缩病是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的.中国病毒学,2001,16(3):246-251.
[2]杨金深,孙丽敏.河北省1949~1998年种植制度演变分析.华北农学报.
[3]邸垫平,李双悦.玉米粗缩病猖獗流行因素及控制技术研究简报.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25(4):77-79.
[4]成长庚,赵阳,林付根,等.玉米粗缩病播期避病作用的研究.玉米科学.
关键词:玉米 粗缩病 环境条件影响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0-0042-02
1 病害症状
玉米粗缩病从苗期到抽穗结实期均有发病,但后期植株矮化不明显。玉米幼苗期感染植株表现严重矮化,节间缩短,变粗。叶背出现白色斑点,手感粗糙,叶色浓绿,叶片明显变短。通常不能正常抽穗或雌穗极小且变形,雄穗花少,或无花粉。病株根系不发达少而粗且有根纵裂,尤其不发次生根。
2 病原与传播途径
玉米粗缩病的病毒(RBSDV)和(MRCV)属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据有关专家研究发现,玉米粗缩病毒自然寄生于玉米、谷子、麦类等57种禾本科植物,马唐、稗草等28种杂草中[1]。
灰飞虱是传播(RBSDV)的主要介体,在我国北方感染病毒的马唐,稗草和再生高粱是秋播小麦苗期感染的侵染源,第二年灰飞虱由小麦迁徒至禾本科杂草,春播玉米就成了侵染循环寄主。
3 环境条件影响
3.1 种植模式与粗缩病发生的关系
上个世纪60年代种植形式比较单一,粗缩病发病也比较少。70年代大力发展粮食,提倡提高复种指数,小麦玉米间作套种[2],这一种植模式使玉米粗缩病大流行。如石家庄地区1977年发病田减产20%--30%,平作田病情明显轻于套作田。80年代种植经济作物面积大,间套复种面积少,粗缩病流行较轻。进入21世纪追求高产高效,间作套种复种模式增加,玉米粗缩病再度流行[3]。由此可见,小麦玉米间作套种与粗缩病发病密切相关。因灰飞虱是传毒介体,小麦玉米套作灰飞虱的数量显著高于平作田,大大增加了传毒的机会和侵染源。
3.2 玉米播种时期与粗缩病发生的关系
在我围国北方粗缩病毒在冬小麦及其它杂草寄主越冬。也可在传毒昆虫体内越冬。第二年玉米出土后,借传毒昆虫将病毒传染到玉米苗或高梁、谷子、杂草上,辗转传播为害。如玉米幼苗期与一代灰飞虱成虫迁移峰期相遇,则粗缩病发病严重。灰飞虱严重和中度发生年份,播种期是影响玉米粗缩病的关键因素[4]。玉米在不同生育期的感病性也有差异,一般5—10叶期前易感病。因此,调整播种期使玉米感病期尽可能错开灰飞虱迁徒盛期,可避免或减少玉米粗缩病的发生。所以玉米播期和发病轻重关系密切,如河北省5月中旬播种的玉米,苗期正遇上第一代,灰飞虱成虫盛期,发病严重。
3.3 栽培管理对玉米粗缩病的影响
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新的耕作模式如:少耕、免耕等得到广泛推广,尤其是近年来一家一户分散种植,采用硬茬播种等粗放耕作方式,造成田间杂草增多,为传毒提供了良好的传播途径,粗缩病发病率提高。因此:田间管理粗放,杂草多,灰飞虱多,发病重。
3.4 品种抗性对粗缩病的影响
玉米粗缩病即然是一种病毒,就有一定的抗源,只是还没有发现。品种的抗病性是控制病害发生和发展的根本所在,目前我国还没有高抗品种,但推广的品种中还是有一些抗性较好的品种,如鲁单50、农大108、先育335等,在生中应注重筛选加以利用,品种抗病是最经济,有效,环境安全且操作简单的控制病害发生与流行的好方法。
4 防治措施
玉米粗缩病的防治,要坚持以综合防治方针,即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其突出重点是控制毒源、减少虫源、避开危害。
4.1 加强预测预报
在病害常发地区有重点地定点、定期调查小麦、田间杂草和玉米的粗缩病病株率及严重度,调查灰飞虱虫口密度。在冬前和晚春,玉米播前,根据灰飞虱越冬基数、小麦和杂草的病株率,结合玉米种植模式,对玉米粗缩病发生趋势做出及时准确的预测预报,指导防治。
4.2 调整播种期
依据玉米粗缩病的发病规律,特别是病害重发地区,应采取调整播期,使玉米感病易发期避开灰飞虱成虫盛发期,降低发病率。春播玉米区应适当提早播种,一般在4月中旬到5月上旬,麦田套种玉米应适当推迟,一般赶在麦收前5--7天,尽量缩短小麦、玉米共生期做到适期播种。
4.3 改革种植模式
麦套玉米是我省中南部玉米粗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研究和改革现有的间作套种模式,实行轮作制,以降低和减少灰飞虱的繁殖密度近而减少病源。
4.4 选用抗病品种
虽然目前玉米生产上主栽品种中还没有高抗病性的良种,但品种间感病程度确存在一定差异。为此,要根据本地自然环境条件,选用抗性相对较好的品种。在品种布局上要注意合理搭配,避免单一抗源品种的大面积种植。
4.5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合理施肥、浇水,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生长,缩短感病期,减少传毒机会,增强玉米抗耐病能力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措施。及时定苗,拔除田间病株,集中深埋或烧毁,可有效减少粗缩病侵染源。清除田间、路边杂草减少灰飞虱的活动空间和病源寄主,从而减轻病毒侵染。
4.6 药剂防治
(1)药剂拌种。用60%吡虫啉种衣剂拌种按种子量的0.2%~0.3% 拌种对灰飞虱药效可持续30天以上。
(2)玉米播种前后及苗期(最好三叶期前),对玉米田及附近杂草喷杀虫剂防治灰飞虱。常用药剂有:25%吡蚜酮、10%吡虫啉、10%烯啶虫胺等。
参考文献
[1]张恒木,雷娟利,陈剑平,等.浙江和河北发生的一种水稻、小麦、玉米矮缩病是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的.中国病毒学,2001,16(3):246-251.
[2]杨金深,孙丽敏.河北省1949~1998年种植制度演变分析.华北农学报.
[3]邸垫平,李双悦.玉米粗缩病猖獗流行因素及控制技术研究简报.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25(4):77-79.
[4]成长庚,赵阳,林付根,等.玉米粗缩病播期避病作用的研究.玉米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