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两所大学藏书票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a_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次刊登的武汉两所大学的藏书票,与两位近代名人——韦棣华女士、闻一多先生渊源颇深。
  1899年11月,39岁的韦棣华女士不远万里从纽约来到了武汉,她此行的目的主要是看望在文华书院任教的弟弟。然而,这次普通的探亲旅行,改变了她的下半生,也改写了中國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历史。韦棣华女士终生未嫁,将后半生都奉献给了中國公共图书馆事业,被民國总统黎元洪称为“中國现代图书馆运动之皇后”。
  而1928年,年仅30岁的闻一多受聘为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國立武汉大学藏书票的主要标志就是闻一多先生设计的武汉大学纪念章。
  
  韦棣华女士与华中大学图书馆
  
  1899年11月,这是武汉的初冬时节,39岁的韦棣华女士(Mary Elizabeth Wood,1861-1931)不远万里从纽约来到了武汉,她此行的目的主要是看望在文华书院任教的弟弟。然而,就是这次普通的探亲旅行,改变了她的下半生,也改写了中國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历史。1910年,在韦棣华女士多年的积极筹措下,名为“文华公书林”的文华大学图书馆落成,并向公众开放,。“公书林”意为公之于众,而非文华大学所独有,它是中國近代第一座公共图书馆。1920年,文华大学图书科建立,它是中國近代第一个图书馆学专业。1929年,图书科独立为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成为中國最早的图书馆学专科学校。韦棣华女士堪称中國近代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开创者。蔡元培在《文华图书科季刊》上撰文,表彰她为中國图书馆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民國总统黎元洪称她为“中國现代图书馆运动之皇后”。
  韦棣华女士终生未嫁,生活俭朴,却为中國的图书馆事业募集了大量资金。她四处奔走,将后半生都奉献给了中國公共图书馆事业,曾著有《庚子赔款与中國的图书馆运动》一书。1931年5月1日韦棣华女士因心脏病逝于武昌,享年69岁,她在中國生活了三十余年。韦棣华女士去世后,她的学生沈祖荣遵照其临终嘱托,把文华图书专科学校一直办到1953年,后在全國大学院系调整中并入武汉大学。文华公书林后经华中大学并入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
  1996年11月,韦棣华基金会和中國图书馆学会就韦棣华奖学金在中國大陆的实施签署了备忘录。从1997年至今,韦棣华奖学金计划已在中國大陆实施了十多年,每年对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品学兼优,生活贫困的学生给予资助。韦棣华女士在她去世八十年后的今天仍在为中國的图书馆事业做着贡献,她将永远被中國人所铭记!
  华中大学的源头可上溯至1871年美國圣公会湘鄂主教韦廉臣创办的文华书院。文华书院最初是一所仅有5名男童的教会寄宿学校,后逐步演变为教会中学,1903年设立了大学部,1909年正式升格为文华大学,1924年在文华大学基础上扩建为华中大学。1952年华中大学在全國高校院系调整中被撤销,原址改办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大学藏书票图案即为当时的华中大学图书馆,可以看出它是一座巍峨高大的现代图书馆。
  
  闻一多与國立武汉大学藏书票
  
  武汉大学是中國近代第一批國立大学,它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國立武汉大学。
  1928年,年仅30岁的闻一多受聘为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闻一多在美國留学期间攻读美术,回國后转攻中國文学。他并没有完全放弃他喜爱的美术活动,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书籍插图、封面设计、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只不过他这方面的成就被其诗人、学者、民主斗士的光华所掩。國立武汉大学藏书票的主要标志就是闻一多先生设计的武汉大学纪念章,中间是闻一多先生书写的小篆体“武大”两字,典雅古朴。闻一多先生虽然在武汉大学只有短短两年的时间,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为武汉大学设计了纪念章、校徽。为武汉大学所在地罗家山改名为珞珈山,“珞”形容石头的坚硬,而“珈”是古代妇女的一种头饰,此命名含有刚柔并济之意并富诗意,且与原名谐音,得到大家赞许,流传至今。闻一多离开武汉大学后,于当年秋天到青岛大学担任文学院院长兼國文系主任。1932年的暑假过后,闻一多回到了阔别10年的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抗战爆发后,他随校迁往昆明,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在西南联大继续从事教学工作,并积极参加爱國民主运动。面对國民党特务,他拍案而起,奔走呼号,成为著名的民主斗士。1946年7月1 5日,被特务枪杀于昆明,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武汉大学为了纪念闻一多先生,于1985年在老图书馆东侧,树立了一尊闻一多半身铜像,以寄托武汉大学师生对这位首任文学院院长的景仰和追思。
其他文献
紫砂壶制作历史上可溯至宋元时期,初为大壶,其泥料做工均较为粗糙,至明朝,始做小壶,到了清代,紫砂制器更显精致美观。壶身的装饰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愈显复杂精美。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文人加入紫砂壶的制作,更成为了紫砂壶制作历史上的一个亮点。  琴棋书画诗酒茶,可谓文人七宝。紫砂壶作为冲泡茗茶的载体,自然受到了文人的喜爱。尤其是一些名家大师的作品,更被文人墨客宝之若拱璧。有善书画、诗赋之雅士与当时的制壶大师
期刊
北京匡时2011年首届夏季艺术品拍卖会圆满收槌,2600余件拍品总成交额达2.55亿元,并出现了37件过百万元的拍品。日本回流私人美术馆藏专场和古美术文献专场均取得白手套佳绩。    日本回流私人美术馆藏专场1.19亿元创白手套佳绩    “日本私人美术馆藏中国古代书画”专场427件拍品总成交额1.19亿元,成交率为100%,创下匡时夏拍首个白手套佳绩。北京匡时率先将国外“私人美术馆”的概念引入拍
期刊
北京荣宝拍卖将于2011年11月9日至13日期间,在亚洲大酒店举行本年度秋季艺术品拍卖会,届时将呈现包括中国书画、油画、瓷器杂项等逾千件拍品,书画拍品仍是本次拍卖的最大亮点,其中不乏精品之作。    书画部分,近现代书画对应市场流通行情,汇集各路名家之作,作品涵盖多元风格、流派与题材,包括张大千、齐白石、傅抱石、徐悲鸿、唐云等名家代表作。  齐白石《岁朝图》是艺术家用独特的手法向我们展示大年新春到
期刊
二十七届佛罗伦萨国际古董博览会(Fiorence Intemational Antiques Fair)于2011年10月1日至9日在佛罗伦萨科西尼宫举行,共有88位古董商参展,其中有74位来自意大利,14位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博览会会场设在科西尼官,其设计照例出自大师级人物皮尔·路易吉·皮奇(Pier Luigi Pizzi)之手。该博览会诞生于1959年马里奥·贝里尼(MarioBellini
期刊
风雷激荡的辛亥革命,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代表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利益诉求的历史人物,他们在清末民初的中国政治历史舞台上依次登场,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营造了辛亥革命前后纷繁复杂的历史场景,也共同作用并影响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一百年后,当那段轰轰烈烈的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当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都已先后逝去,我们又将如何透过如烟往事,去触模那个时代的脉搏与律动,去感知这些历史人物的胸怀与热忱。也许,
期刊
陆丹林(1895-1972)斋名红树室,广东三水人。陆丹林在“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前就加入了同盟会,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一些国民党中“元老”级的政治人物,曾有过一段短暂的从政经历。后来他来到上海发展,逐渐远离政治圈子,加入著名诗人团体“南社”,并开始从事报刊编辑,先后曾主编许多报刊杂志。尤其以文史和书画刊物而闻名,堪称是当年内地和港澳两地的第一“名编”。自此,中国政坛上少了一个政治家或政客,
期刊
过云楼是苏州望族顾氏的藏画藏书楼,以藏有宋元以来佳椠名钞、珍秘善本、书画精品曾名闻遐迩。顾氏祖孙四代从事文物古董收藏,历经百余年清芬世守、递藏有绪,在中国收藏史上罕有其匹。过云楼主人又在桑梓苏州造园雅集,流传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自古珍藏“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正所谓“物聚必散,久散复聚”,如今的过云楼因岁月变迁已由原来的深宅大院变为沿街浅屋,而顾氏传承百余年的藏品,亦早已散于各处,正似那过眼
期刊
兴中会产生最早宣传民主革命的报纸    孙中山开始从事革命,以他创设革命团体兴中会为标志。1894年,孙中山去檀香山,在华侨中宣传反清革命,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兴中会。之后在香港、广州、横滨、河内、旧金山等地建立组织。这在当时——19世纪末,不少人仍希冀通过改良方式拯救国家于危亡之时,孙中山等人走的是一条新路子。  其实早在1893年,孙中山等人就在广州城南广雅书局抗风轩集会,策
期刊
这并不是一份完整的关于中国艺术评论家的活动年表,而是站在21世纪回望新中国以来与艺术评论相关的各个关键点,所回顾之事,或多或少对中国的现当代艺术进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无论推动或阻碍。可以看到,在20世纪末以前,艺术评论的阵地大都局限于纸上,报刊成为艺术家与评论者发声的重要渠道,同时也看到艺评人围绕着各种画种或绘画风格而讨论的局限性;如果以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为标志性事件,批评家策展人
期刊
第18届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ART TAIPEI)于8月26日至29日登场,展会吸引了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界相关人士,尽管四日的展期比过往少一天,但参观人数却突破往年纪录,达到四万五千人。今年台北艺博会的坚强国际实力引起相关国际博览会人士的重视,许多世界知名的美术馆代表均前往参观,其中包含香港Art HK总监、新加坡Art Stage总监、北京CIGE负责人、上海SHcontemporary负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