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昭德日记(一)

来源 :历史学家茶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andtz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 言
   冉昭德先生是20世纪前中期卓有建树的史学家,在“文革”中遭迫害离世。他去世40余年后,笔者有幸在其家人处看到了浩劫中其唯一仅存的一本日记,记载自1959年3月至1960年9月的工作、生活情况。笔者在得到其家属授权后,将这7万余字的日记整理出来,名为《冉昭德日记》。
   冉昭德(1906~1969),字晋叔,祖籍山东省曹县。他生于书香世家,1929年自山东省立第六中学毕业后,1931年考入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求学期间他刻苦攻读,在闻一多的指导和推荐下,完成并发表小说、论文多篇,还与同学臧克家、许星园、李桂生一起创办了《励学》杂志。1934年毕业后,冉昭德先后在山东惠民师范学校和济南中学任教。抗战爆发后,他随山东联合中学师生辗转流亡于河南、湖北、四川等地,并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教育服务团。1941年,经陆懋德推荐,他进入西北联大任教,1946年随校迁往西安。新中国成立后,冉昭德在西北大学历史系担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自1955年至60年代中期,他在中国史教学、科研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参与了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校点工程的《汉书》校点工作(日记中较为完整、详细地记录了此项工作的进展),与陈直一起编注了高校文科教材《汉书选》(中华书局1962年版),并撰有专著《秦汉史》(书稿毁于“文革”中)。
  
  1959年
  3月1日 星期日 晴
   今日为结束《司马相如传》在小组的标点工作,从上午到下午五时才作完。明日要转到复校组工作。晚郭总支(绳武)向全系师生做报告:师生关系问题、学习与实践问题,针对当前系内思想情况而发。既尊重专家作用,又执行群众路线。
  
  3月2日 星期一 晴
   上午由(李)之勤向全体同志报告中华书局来信,及补充标点条例。下午仍在小组工作,晚开会。(按,李之勤系作者的学生和同事。)
  
  3月3日 星期二 阴
   开始复校《汉书》“表”,并协助之勤修改条例、报告中华书局。
  
  3月4日 星期三 阴·微雨
   复校工作进行得颇慢,由于人多事繁,彼此多有关联,是其主要原因之一。晚看《红旗》及《历史研究》第二期。
  
  3月5日 星期四 阴·微雨
   将《高惠功臣表》校完,晚看《职官表》。今日精神旺盛,仍须多做运动也。
  
  3月6日 星期五 晴
   复校《本纪》。工作进行得慢些,主要是因为人多太乱,而工作需要幽静的环境也。晚看人文社送来的我文的校样。
  
  3月7日 星期六 晴
   报刊讨论曹操,郭老的《蔡文姬》中的曹操以正面人物出现。因忙于工作,报纸只有看题目的时间。因余对曹操颇有研究,很想参加讨论。下午开各小组长联席会议,由余主持。各组初步标点工作20日之前可以完结,四、六小组可能提前些。现在除继续提高质量外,而矛盾的主要方面转为复校组与小组之间的矛盾。晚看《渡江探险》影片。
  
  3月8日 星期日 晴转阴
   2月19日《光明[日]报》载:河南巩县在“铁生沟”村南发现西汉一座炼钢(铁)厂遗址。坑内积铁约有两万斤左右,有铁锤、铁楔、铁,还有铁锄等。写对戚其章对我文批判的意见。阅读报刊。
  
  3月9日 星期一 晴·寒
   复校工作进行得较慢,15日前完成五本似不成问题。晚看有关批评曹操的文章。郭新作《蔡文姬》大捧孟德,翦提意改正舞台上的奸臣脸谱。余拟参加讨论。
  
  3月10日 星期二 晴·微寒
   近接宪震信(按,宪震为作者在山东老家的侄子),称公社为缺粮社,由国库拨粮,每人每月需交款3元,才开饭,否则食堂不供应。但如社员没有收入,绝大多数是没有收入的,又怎样生活?又怎样生产?(以下略去数字,是针对家人的批评。)
  3月11日 星期三 晴
   伤风,流鼻涕。往家寄25元,内有宪震10元,但在汇款单写了两句实话,采仁说不对。(按,采仁是作者的妻子,以下数行是针对家人的批评,略去。)
  
  3月12日 星期四 阴·小雨
   看到北京学校及机关一批人员入党,内有年近80的陈垣和年近60的梁思成。自己有些情不自禁:为什么人家都能早日争取进步呢?而自己申请并争取六七年了,反而不能获得这个光荣的称号呢?固然有客观的原因,而主观能动性的争取,还是不够的。要加倍在工作中努力,争取在标点《汉书》中立功,最近希望也能如愿地加入党组织。
  
  3月13日 星期五 阴·小雨
   今天上午与支部书记李建奎同志谈了一会,下午又与组织委员贾正中谈了思想情况,及最近情感上的波动。预备晚点再与郭总支一谈。
  
  3月14日 星期六 阴
   复校《刑法志》及《武[帝]纪》,均未完。晚看电影《服务员》,此片不好,只写“大跃进”的一个片断,不成其为一个故事。我想电影要放映新人新事,但需有故事性和戏剧性,否则是不会引人入胜的。
  
  3月15日 星期日 阴
   上午到街[上]看相声大会演,张玉堂没出场,有些煞风景。又看纪录片《毛主席横渡长江》,不禁惊讶毛主席的身体那么健康。为了多快好省地为国家多做些工作,就必须有强健[的]身体。从下星期起,要多锻炼身体。寄家人信。
  
  3月16日 星期一 晴
   努力在工作中树立共产主义作风,争取入党。今日下午郭总支赴京开会归来,下午召集各组负责人开会,讨论中华书局编辑部的意见,及开展复校工作。晚与贾、李研究复校分组问题,计划19日正式工作。
  
  3月17日 星期二 阴
   今日商谈复校组的组织问题,结果分了六组:点、标、分段、引书、校勘、抄写。余任点号组负责人,工作相当繁重。
  
  3月18日 星期三 阴
   上午后二节开会,报告复校组的组织机构及任务。余报告了复校工[作]的重要性及同学在复校中的作用问题。下午听有关共产主义教育的报告,报告的(得)一般化。因精神不好,早睡。从明天起,要做到:①夜间去复校组工作,可与同学们打分;②每日坚持锻炼身体。
  3月19日 星期四 阴
   晚与郭总支谈话,得悉系内三年中的研究计划,大振奋人心事也。余提出早作庆祝党的40周年纪念的献礼。我系所整理的《汉书》是中华书局今年在国庆节十大献礼之一。
  
  3月20日 星期五 晴转阴
   今日我们点号组正式开始工作。(此后数句为针对当时系里一些教师的批评,略去)晚上去加班两小时。唯工作组进行得太慢了。
  
  3月21日 星期六 晴
   下午在家复校《食货志》。晚看电影《克伦上尉》。近来史学界正为曹操翻案,余准备参与讨论,目前应准备材料。
  
  3月22日 星期日 晴转阴
   一天没出门。晚看《梅兰芳舞台艺术》下集,表演得很好。为研究计划提了些意见。
  3月23日 星期一 晴
   上午小组长开联席(会议),讨论复校事宜。有的同志怕我们点[号]组的复校工作不统一,应定些大家遵守的凡例。下午我们开会,晚又与同学商谈,订出了关于“,;:┌ ┘、”等符号的使用法。但工作进行得稍慢,应设法快一点。
  
  3月24日 星期二 晴
   23日郭老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应为曹操恢复名誉[的文章](24日的《陕西日报》转载),认为曹操虽然打过黄巾,但实现了黄巾的目的。有些强词夺理之处,拟为文以驳之。近来复校工作,我组仍进行得慢些。
  
  3月25日 星期三 晴
   初校完了五个“志”,但仍有将正文再看一遍之必要。晚在西关看豫剧《十二寡妇征西》,还可以过得去。丁二深的母亲来,据说:曹县的人民公社没的吃,每人每天四两粮。从去冬十一月以来,就没吃过馍。主要原因是下级多报产量,公社留粮少,而使广大的粮食生产者挨饿,[这]是必须迅速纠正的。
  
  3月26日 星期四 晴·风
   天气渐暖,穿衣要当心。晚将郭文《替曹操翻案》及胡耀邦的讲话看完。青年们有这样一首歌:“上游受不了,下游不好受,只好随大流。不出风头不丢丑,四平八稳往前走。”
   “科学的书本知识是人类几千年来劳动的结晶,是人类几千年来千百次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理。”
  
  3月27日 星期五 阴·小雨
   郭老《替曹操翻案》一文的缺点:①曹操完成了黄巾起义的目的;②黄巾的军事组织问题;③黄巾起义的目的问题;④史料问题,等等。写《翻案与定案》,约两千字的小文。
   抄写组的同学把点[号]组复校后的成品,吹出了许多毛(按,吹毛求疵之意)。大都属于粗枝大叶方面的,明日改[开]会应讨论此问题,但应多从积极意义方面着手。
  3月28日 星期六 阴·雨
   上午开小组长联席会议,由余主持。会上检查有三处不周之处,也可以说是缺点:①对姚复校后,由钞[抄]写组所吹之毛,应由余代为担起来。所谓功则归于群众及组织领导,过则自己负担之,[一也]。②要想发言,而先让姚发[言],二也。③没报告本组所进行工作的情况,三也。晚看电影《新的一课》。
  
  3月29日 星期日 晴
   一天未到街上游玩,夜晚在太白路散步。《艺文志》再校毕,《郊祀志》校了一卷,发现了陈公断句错误数处,标号组复校后之错误再多。今日报载西藏部分上层分子所控制的地方政府叛变,向拉萨的解放军进攻,旋被击溃,但叛乱仍未平息。
  
  3月30日 星期一 阴·夜小雨
   《郊祀志》于夜间校完。本周计划完成“十志”的校刊工作。下午郭总支召集谈话,知上星期六下午同学会议上有人提出复校工作之所以慢,[是]由于教师想搞点事业、同学想学习点东西。姑妄言之,姑妄听之而已。下午小组全体开会,讨论工作进行事宜。(以下一句为批评系里的一位同事,略去)人文社张同志来索稿,得悉历史系批判陈文(内有余的一篇)完全不用,出尔反尔,人文社之“头”,颇难剃也!(按,陈指陈登原,西大历史系曾组织过对陈登原及其著作《国史旧闻》的批判,作者日记中对此有所反映。)
  
  3月31日 星期二 晴
   复校《天文志》,进行得很慢,主要是由于不懂。下午开组长会议,讨论补充体例。晚同采仁到西关看商丘市豫剧团演出《冰娘惨史》,演得尚可,而无唱家,音小而不清楚。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②互不侵犯。③互不干涉内政。④平等互利。⑤和平共处。
   张书记谈人民公社五问题:①六级干部会议。②陕西人民公社。③坚持以生产队为基础三级阶级。④有关公社管理体制和有关政策。⑤坚决贯彻中共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决定。
  
  4月1日 星期三 阴
   上午复校《天文志》,因不懂,进行甚慢。下午听省委第一书记张德生广播报告,关于人民公社问题。晚间复作校刊。
  
  4月2日 星期四 阴·小雨
   《天文志》复校完毕。午间《光明日报》社记者访问余和之勤关于《汉书》标点工作。马(长寿)公接《文汇报》编辑部电请他写关于评论曹操的文章,拟转请我写,我当时答应他,但又苦于没有时间。星期日努一把力,看看怎样,五千字的文章[应]可以写出。
  
  4月3日 星期五 晴
   《光明[日]报》记者又来访,主要由贾正中和[李]之勤回答,我略作补充而已。该报要写一篇关于我系整理《汉书》的报导(以上事在星期六,非今日也)。今日复校《地理志》,进行得不快,因外事稍多,而非本小组之事也。
  
  4月4日 星期六 阴
   今日学校开运动会,放假两天(连星期日)。我小组因赶快将“纪”、“表”部分校完,好于6日寄给中华书局,因该局已来两次电话催稿也。所以我小组没参加会,除两个运动员外。但有个别同学不安心工作,下午提前一小时下班,让同学去看运动会。午间《光明[日报]》记者又来访。
  
  4月5日 星期日 晴
   一天未出门。复校《百官公卿表》完毕。拟写论曹操的文章,时间不允许。昨下午下班后到俱乐部看《文汇报》(3月31日)上谭其骧的《论曹操》,列操的大功过。主要是驳郭老。
   我小班(组)的工作,本周内一定要结束。
   星期一交《食货(志)》,两“表”也交上。余要看《五行[志]》、《地理[志]》一半多。《律历志》、《郊祀[志]》3、《天文[志]》3、《地理[志]》3、《律历[志]》5、《五行[志]》6或7。接宪震信。
  
  4月6日 星期一 阴
   毛主席去年9月间到南方视察,曾七游长江。他对游泳员说:“要走出游泳池,在江河游泳,有逆流,可以锻炼意志和勇敢。”
   下午与之勤、中正等碰了一次头,发现复校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姚先生因病住院。人力须要调整,结果总支指示要用革命的办法,必须于本月15日前全部完成工作。明日开会,由我作报告。
  
  4月7日 星期二 晴
   今天开会布置工作。点[号]组重新划分了7个工作单位,决意于15日前点完。点号由余负责,真是责任重大,诚惶诚恐。自己担任的点号工作几乎没有进行。
   列(宁):①“革命就是战争。”
   ②“革命军队所以必要,因为只有了强力才能解决伟大的历史问题。”
   ③“一切革命取得胜利的第一个训条就是破坏旧军队,解散旧[军队],用新军队代替它。”
   ④“统治阶级决不会将自己的权力交给被压迫阶级。”
  
  4月8日 星期三 晴
   今日开始进入苦战阶段,下星期三全部完成任务。余今日对待同志的态度不好。说马公“说大话使小力”不对。晚间对校勘组的工作批评及当同学的面提出问题比较多,都不合适。(以)后要说人,注意场合、条件、时间等而后言。
  
  4月9日 星期日 晴
   今日复校四卷《汉书》,至夜12时就寝。略读马、恩、列、斯论军事。接家信。
  
  4月10日 星期五 阴·中晴·雨
   近来颇受经济压迫,不敢买书、订刊物,每月开支仍不足,仅能维持物质生活而已。但因缺少肉类,以故颇感营养不足。不久的将来,生活可能改善,这是发展中的临时不足而已。
  
  4月11日 星期六 阴·雨
   今日整日在系内办公,作复校事,但因理事太多,收效不大。下午党课讨论,亦未参加。15日前,如将《外戚传》解决,则可全部完成矣。
  
  4月12日 星期日 晴
   上、下午及昨晚复校《高五王[传]》及《楚元王传》两卷毕,共54张,等于在系上两天的工作量。晚五点在俱乐部看《群英会》京剧片,京剧名角会演,可称为“群英会”矣!
  
  4月13日 星期一 晴
   白天在系上办公,仍因杂事太多,效果不好。上、下午又开会两小时多,晚间工作亦不多。由小组长联席会决定:14、15日小组工作结束后,同学全部转入抄书组,老师以流水作业法于三日内完成定稿工作,三人师生作总结,并与同学评定成绩。
  
  4月14日 星期二 晴
   我小组复校工作,明日基本上可以完成。唯黄公完成一半。个别同学需延长一天。黄公不能如期完成任务,主要是由于不能“紧早不紧晚”之故。
  
  4月15日 星期三 晴
   上午郭总支向校刊《汉书》全体同志作报告。对《刑法志》的点号提出许多批评意见,绝大多数是正确的,由于我们的工作做得不够精密而科学。但老教[师]有两种反映:①郭总支所指出的没有什么,一人一看法。②指出者尚待研究,明日起转入定稿工作。今日学校欢迎下放干部归来。
  
  4月16日 星期四 晴
   今日定稿工作第一天,“本纪”基本上完成。明天需要改变工作方式。我系下放干部回来四位,他们都锻炼得很好。
  
  4月17日 星期五 晴
   今日分五组进行定稿工作。进行得较慢。之勤下午因病到院诊视。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经济规律。是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的规律。也就是等价交换的规律。
   ①价值:是商品中所包含的必要劳动。商品有两种属性:(一)使用价值,而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二)交换价值,而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人们在交换商品时,实质上是在交换彼此的劳动。
   ②价格:是价值的形式之一,又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值多少钱就是商品的价格。
   ③货币:是一种价值形式,它在商品交换中起着等价物的作用。
  
  4月18日 星期六 晴
   上午郭总支主持定稿全体人员开会,决定由原标点小组分别定稿,期限是三天(下星期三上午全部完成)。下午即开始分组工作,教师同学都有决心如期完成任务。下午一时由余向同学传达定稿分组进行事宜。晚早睡。余的工作是写《汉书》校点说明的大纲。
   “我们要永远发扬这种主观同客观一致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作风,既要在战略上蔑视困难,又必须在战术上重视困难;既要有冲天的干劲,又必须有科学分析的精神;既要充分估计到人民群众革命干劲的主观能动性,又必须认真考虑到我国物质技术条件的客观可能性。这样,我们就可以无往而不胜,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地向前推进。”(15日,《人民日报》社论——《伟大的里程》)
   “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作风结合起来。”
   “心要热,头要冷。”
  
  4月19日 星期日 晴
   阅读报刊:人大二届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周恩来,18日开幕);《人民日报》社论18日《团结的大会,跃进的大会》。“既有完成计划的充分信心,又有切实可靠的具体措施。”
   晚间系上欢迎下放干部回系,周、刘、王、朱、张五位同志都讲了话,郭总支总结三点:①下放与在校的干部都在进行思想革命。②下放归来的干部应在各方面起带头作用。③二次下放的干部25日可批下。
   读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地租章。
  
  4月20日 星期一 晴
   今日天气颇热,犹如夏天到来。预备写点校说明,以材料不足未动笔。明日要将大纲写出,不能再推迟了,否则完不成任务。因午睡未休息,晚间早睡。
  
  4月21日 星期二 晴
   写《汉书》点校说明大纲未就。下午开组长会议,除个别外,明日复核定稿工作可以完成,星期四就进入总结阶段。下星期可以结束“泰山压顶”之势,从事研究工作。
  
  4月22日 星期三 晴
   今日复校工作基本上结束,唯一的两小组稍推后一点,明天起开始进入总结阶段。
  
  4月23日 星期四 晴
   下午郭总支作了总结《汉书》点校工作的报告。因上午师生分别举行了座谈,总支指出总结内容凡五点:①对工作质量的正确估计。②对学习收获的正确估计。③在工作态度、工作方法中的经验教训。④对师生结合的认识和体会。⑤对党的领导的意见。下午同学们作了鉴定和分数的评定。
  
  4月24日 星期五 晴
   教师与同学分别座谈总结工作。教师组由余主持,因郭总支开会,大都能畅所欲言。明天马公动身赴云南,编写少数民族调查史。之勤病仍未愈。
  
  4月25日 星期六 晴
   上午全组举行座谈。点校《汉书》工作全部结束,下午寄出“本纪”和“志”,星期一寄完,给中华书局已发出。略事休息,写点校说明,写曹操,写范等通史评介。
  4月26日 星期日 晴
   午间读报告。四月内两期《史学》所论曹操的文章都不佳,唯郑天挺[的]尚有可取。在街上买了点东西,吃一炒腰花,真是西望长安——不见佳。
  
  4月27日 星期一 晴
   午间将马恩论《公社》续看完。为了招生宣传,午间校刊工作与点校《汉书》的师生拍了照。下午看《通鉴》,拟写曹操。今日刘少奇、宋庆龄、董必武被选为正、副主席。
  
  4月28日 星期二 晴
   28日刘少奇主席任命:陈云、林彪、彭德怀、邓小平、邓子恢、贺龙、陈毅、乌兰夫、李富春、李先念、聂荣臻、薄一波、谭震林、陆定一、罗瑞卿、习仲勋16人为国务院副总理。[部长]:
   1. 内务部:钱英;2. 外交部:陈毅;3. 国防部:彭德怀;4. 公安部:罗瑞卿;
   5. 财政部:李先念;6. 粮食[部]:沙千里;7. 商业[部]:程子华;
   8. 对外贸易[部]:叶季壮;9. 水产[部]:许法珩;10. 冶金工业[部]:王鹤寿;
   11. 化学工业[部]:彭涛;12. 第一机械工业[部]:赵尔陆;
   13. 第二机械工业[部]:宋任穷;14. 煤炭工业[部]:张霖之;
   15. 石油工业[部]:余秋里;16. 地质[部]:李四光;17. 建筑工程[部]:刘秀峰;
   18. 纺织工业[部]:蒋光鼐;19. 轻工业[部]:李烛尘;20. 铁道[部]:滕代远;
   21. 交通[部]:王首道;22. 邮电[部]:朱子范;23. 农业[部]:廖鲁宏;
   24. 农垦[部]:王震;25. 林农[部]:刘文辉;26. 水利电力[部]:傅作义;
   27. 劳动[部]:马文瑞;28. 文化[部]:沈雁冰;29. 教育[部]:杨秀峰;
   30. 卫生[部]:李德全
   (待续)
其他文献
一    出徐州向东60公里,过淮海战役中的著名战场碾庄再折向南约25公里,就是古邳镇,古时称作下邳的地方。  下邳这个地名真的是很古老了。  三国时期的一些事件曾在此热闹发生,白门楼即是下邳城一个城门的名称,也就是吕布当年被擒杀的地方。他本来就不是曹操的对手,何况曹操又联合了刘备。“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俩人一同来对付他,于是人中吕布,到此只能末路无归。白门楼早已随着下邳城湮没,或许是提到它就会
期刊
1972年5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多少年来备受抨击的帝国主义的代表,居然得到伟大舵手毛主席的接见,这个事件在中国老百姓中引起了轰动。对他们来说,尼克松访华既重要又含义模糊不清,从1972年7月开始,一系列的故事和逸闻在中国的城镇乡村流传开来,其中有个故事是这样的:  一天,在与毛主席谈话时,尼克松注意到桌子上放着一只非常漂亮的古杯——人称九龙杯,他便鬼鬼祟祟地把杯子偷走了。他的动作被卫士注意
期刊
[题解]陈独秀入京后首次正式谈现实政治,这也为后来新文化阵营的分裂埋下了伏笔。而新青年阵营的分裂也意味着影响深远的新文化运动告一段落。这事现在想来也有些可惜。后来李泽厚写文章以为,是“救亡压倒启蒙”。但实际上,他们内部思想取向上的变化,更是导致分裂的主要原因。笔者在文中主要是突出迁居北京对陈独秀的影响。北京毕竟是政治的中心,如果仍在上海情况可能就是两样。而这个变化的起点就在1917年3月1日。  
期刊
令人非常意外的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国崛起运动,竟然以近乎开玩笑的方式拉开了帷幕。  时间是距今两千多年前的公元前359年,地点是当时的绝大多数人心目中,都异常边远的秦国首都栎阳。这天,秦国政府在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棍,并宣称,如果有谁愿意把这根木棍从南门扛到北门,赏十金。栎阳虽是秦国都城,但比起今天的镇子,其实大不了多少,南门到北门,也就两三公里吧。这么近的路,这么轻的工作,政府竟然愿意花费十金
期刊
北宋众多在抗击外族入侵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将帅,狄青是最具传奇色彩、最赫赫有名的一个。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县(今山西汾阳)人。他家无背景,出身卑微。《宋史列传》中的传主,绝大多数都来自于世家望族,而且都有父母的记载,狄青却与之不同,这是很少见的。但狄青运气不错,据宋代张舜民《画墁录》记载,狄青曾在西河县衙任主办文书的小吏,犯了事就潜逃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后来又鬼使神差混进了军队,因勇武
期刊
1949年,随着国内国共战场易势,国民党政权这个千疮百孔的漏船行将倾覆,而当上代理总统不久的李宗仁和被迫下野但仍为国民党总裁的蒋介石不仅不能合舟共济,争斗反而更趋激烈。因蒋、李两派都视争得美援为救命稻草,于是“同室操戈”的闹剧不仅在国内频频上演,甚至还将舞台延伸到了美国。  闹剧的上演要从李宗仁上台后,为自己寻找外交帮手谈起。众所周知,国民政府外交部历来由蒋系人物把持。1949年元旦后,蒋介石“引
期刊
最近看到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先生在《北京青年报》发表的《蔡和森:湘才子惨烈就义》的文章,文中提及“1931年6月间,原先负责中央保卫工作的叛徒顾顺章,带特务到香港,抓捕了蔡和森,并由港英当局将他引渡给广东军阀。在广州狱中,蔡和森受尽酷刑,坚贞不屈,最后,他的四肢被钉在墙上,敌人用刀把他的胸脯戳烂。他牺牲的日期已不知晓,殉难的惨烈也是很久后才打探出来的”。  关于中共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的蔡和森是如何牺牲
期刊
明代成化初年,两广总督韩雍在平定广西桂平县大藤峡“瑶乱”后,将俘获的一批幼男阉割后作为战利品送往京师,充当宫廷小内使。其中的一名小内使被分派到昭德宫,专供成化皇帝的至爱——万贵妃使唤。他因伶俐乖巧,善于逢迎,深得万贵妃喜爱。成化皇帝也因他“年少黠谲”,对其宠爱有加。于是,几年后他就升任御马监太监。成化十三年(1477)春,皇帝为侦刺臣民奸情隐事,自东厂外另设西厂,他又被钦命为提督西厂的总管。从此,
期刊
李鸿章是近代中国改革派的领袖,也是各国争宠的对象。各国驻华使领人员和商业代表,纷纷聚集在李鸿章周围,利用行贿拉关系等各种手段,推销商品、技术和军事人员,并且通过他们的报告和记者的报道,使李鸿章扬名于外。正如梁启超所说:“自李鸿章之名出现于世界以来,五洲万国人士,几于见有李鸿章,不见有中国。一言以蔽之,则以李鸿章为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物也。”然而德国公使海靖及其夫人伊丽莎白,对李鸿章却是又尊重又憎恶
期刊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由于国内外的各种原因,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暂时的困难,最主要的是与人民生命息息相关的粮食出现了短缺,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   在笔者收藏的老笔记本中,有一册是1960年南京市农产品采购局南京茶厂某位员工的。其中有一些关于当时单位组织学习活动的记录,这些普通工作人员的发言,反映出不少关于粮食问题的历史事实与当时人们的思想与认识。    1960年4月17日下午学习   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