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战友王憨山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le47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憨山是我的老战友,是一位风格鲜明、笔墨独特的大写意花鸟画家。我们曾在一九五一年在湖南省军区一起工作过一段时间,一起做战地记者,一起编《战士画报》。憨山年长我五六岁,是一位有着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艺术家。他青年时代考入华中高艺,后来又在南京美专本科学习结业,虽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了,但正规的科班教学,大师的耳提面命使他的中国画底蕴纯正朴厚,认识面广阔新颖,因而对国画传统的认识也更独特深远。如果不是他耿直的个性倔犟的脾气,一直在部队或专业团队学习成长,他的艺术事业更加辉煌是不可预知的。他大器晚成后,九十年代初期湖南画家贺安成陪同他来北京寻求发展曾问计于我,我帮他在中央美院陈列馆联系办画展,我和安成陪伴他拜访时任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王琦。王憨山早年曾受教于高希舜、潘天寿、傅抱石诸家,他对齐白石老人的艺术下过很深的钻研功夫。为了推介他的艺术我和陈瑞林同志一起秉夜撰文,借用《蕙风词话》里周颐论词的“重、拙、大”三个字来评论他的大写意花鸟画艺术沉雄,强健,博大,开张的画风和深厚的艺术修养,评价他朴拙厚重的书法艺术,王憨山书画艺术中体现的是中国文人画的积健为雄、沉郁爽利的风貌。文章在《美术》杂志上发表,这个观点引起了评论界的重视,一时传誉四野,奠定了他在中国大写意花鸟画界的地位与影响。
  北京展览以后,我和憨山只有书信联系,可惜的是他去世的早了点,他的艺术事业未来得及大放异彩,还有许多艺术探求未得实现。现在,我想起来都觉得可惜了……我届九十了不能前来,说上几句聊表对王老的懷念,祝王憨山艺术研讨会圆满成功!(电话录音由崔建平撰文整理)
  (林凡,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工笔画会终身荣誉会长。)
其他文献
摘要:20世纪初接触语言学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语言这个沟通工具显得尤为重要,并且也随之发生借用、替换、派生等一系列变化。中俄两国以其地理位置的优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语言的接触十分密切,本文以汉俄语互译词汇中借词的应用、分类为着重点来研究其发展的特点及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借词 分类 影响  接触语言学最关键的就是接触。顾名思义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民族在相
期刊
作为花鸟画的晚辈后学,评价一位老先生的作品,心怀忐忑,当他1991年在中央美院的陈列馆举办个展时,我才刚刚踏入中国画艺术的门槛。但是当我认真拜读了贺安成先生的文章,又深受感动,感动于在王先生去世20年后的今天,贺老仍如此认真地回顾了知交同乡的艺术人生的得与失,既是纪念,又是对我们的启迪与鞭策。更可贵文字平实质朴,客观又不乏生动,一位有血有肉的人物呈现在我们面前。因此也触发我从绘画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感
期刊
老友贺安成转达曹主编邀请让我来开会。来了一看全是美术界人士,不是画家就是评论家,这可真应了那句话:鸡堆里混进了只鸭。好在今天讨论的画家王憨山是我喜欢的,因此也不妨说两句。  第一次看见王憨山的画,就为那种独特的画风所震撼,泼墨大写意,粗犷、豪放、简洁,胸襟开放、随意挥洒,不在意形似而执着于神似。不敢说后无来者,但可以毫不猶豫地说,绝对的前无古人。那种因此而产生的心灵震撼力,是每一个读画者都可以强烈
期刊
我不认识王憨山,准确地说未与王憨山谋过面。我所认知的著名画家王憨山,缘于两个人,一个是贺安成老师,一个是舅舅林凡。  早年王憨山出道辉煌的时候,我还朝五晚九地在铁路单位上班,尽管王憨山多次来株洲,并在贺安成的安排下搞讲座办展览,好一阵子热闹,但我都与此无缘。  后来我出差北京下榻舅舅家,见到一本画册上王憨山的画,着实震撼了我,那厚重的笔墨、简洁的构图、浓艳的色彩、笨拙的“漆书”,令我过目难忘。继后
期刊
1986年,省里要举办一次老年书画家作品展览,主办单位湖南省文联、省总工会请我为这次展览收集各地送来的作品,并在湘江宾馆租了一间客房作为办公地点。  6月的一天,一位农民模样的作者送画来参展,他人还在门口,一股汗气就冲了进来。我见他一身大汗,手里还提着一个蛇皮袋,连忙请他进来坐下休息,并去倒水给他喝。来人操一口难懂的双峰话,他说他叫王憨山,是双峰县文化馆的退休干部。他顾不上喝水,就迫不及待地从蛇皮
期刊
读了贺安成老师回忆王憨山的文章,我才晓得王憨山也是文化馆的。王憨山出名时我正在省群众艺术馆上班,同事中有个双峰人,画国画的,他当时为王憨山写过篇评论,现在还有印象的是其中这么一句:王憨山画憨,人更憨。为何只记得这句呢?因为我一向不苟同画如其人的说法,窃以为社会上很多人常呈现出多种面貌,行事处世都不能言行一致,何况发乎于心的艺术创作?!当然,现在从贺老师的回忆中才得知此言不虚。顺带讲一下,那篇评论按
期刊
当二十一世纪钟声刚刚敲响,人们正以崭新的姿态进入新纪元时,天不假年,王憨山先生却戛然停止了呼吸,一个伟大的身躯悄然消失,中国画坛失去了一支如椽巨笔。20年后的今天,文艺、艺术收藏以至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王憨山,于是王憨山这个名字也印记在人们脑海中,他的艺术也倍受人们的喜爱。  所谓艺术家不死,其要义是艺术家的作品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与沉淀,方可得知其价值。就这一点,王憨山先生做到了。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历
期刊
游杰辉,1966年生,中国民进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湖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郴州市第三、四、五届政协委员,郴州市第一、第三届民协主席,郴州市工艺美术协会第一届理事长,湖南省工艺美术协会原副理事长,湖南杰辉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艺术总监。石雕、根艺作品多次在全国全省艺展中获奖,其中珊瑚化石雕《守望》获中国民协文化产业委委员“中国创造、
期刊
王憨山的名字一直在中国画坛轰传,书坛很少有人仔细打量他的书法,最多只是说王憨山的字源于金冬心的“漆书”,王憨山的书法与他的画作互为映衬、珠联璧合等。其实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真正要把王憨山摆在惊世骇俗的位置上,那一定要有对他书法的充分肯定。   王憨山的书法表现了一种离经叛道的色彩,他的书法线条完全是披蓑笔挥写,既不考虑书法藏头护尾的金科玉律,又少有灵巧的律动。与米芾的“刷”字相比效,王憨山的书法
期刊
在最近一期《艺术中国》杂志上看到湖南知名画家贺安成发表的一篇回忆文章《 “田园宰相”王憨山》,当一口气读完此文,亦激发了我尘封多年的记忆。此文开篇提到的那位老谢与王憨山是同乡,也是当年与我同在株洲331厂职工美术创作组──山鹰美术组一起画画的画友。1987年他把湖南出了个乡土大画家王憨山的消息带到美术组里,之后美术组数次组织美术爱好者去长沙、湘潭等地参观王憨山作品展,从此我们也认识了王憨山先生。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