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创作思想的“风骨”观研究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t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白的创作思想体现了鲜明而独特的美学倾向,对其进行探究,有助于更加深入了解盛唐文学的理论状态。李白的创作部分地继承了前代文论家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又十分重视创作者主体气质为其作品所注入的“风骨”。本文的研究和阐述聚焦于李白创作思想的“风骨”观,基于继承与发展的视角,对李白创作思想的渊源脉络和继承创新进行探析,研究支撑其文学成就的思想根源。
  关键词:李白 创作思想 “风骨”观
  
  一 引言
  盛唐文化的浸淫和历代文学传统的积淀,共同孕育出李白的文学成就,李白的创作根脉充分汲取了历代的文学经验。无论是李白的作品,还是其创作思想,均体现了鲜明而独特的美学倾向。“清真”和“风骨”是李白美学倾向的研究中最受关注的两个方面,本文的研究和阐述将聚焦于李白创作思想的“风骨”观。在抒发现实情怀方面,李白的风骨观极尽了浪漫主义精神,采用奇崛的想象和绮丽的夸张手法,师承于建安风骨的精神,又无不浸染着昂扬蓬勃的盛唐风貌。李白的风骨观部分继承了前代文论家的思想,十分认同创作者的气质对其作品风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又将风骨的范畴加以拓展,纳入了既富于仙风道骨又涵盖着用世之心的作品。众所周知,诗坛之风发展到盛唐,颓势尽退,这来自于初唐诗论反对绮靡文风的结果。在这一方面,李白的诗论功不可没。由此可见,对李白的创作思想进行探究,能够有助于更加深入了解盛唐文学理论状态。本文基于继承与发展的视角,对李白创作思想的渊源脉络和继承创新进行探析,研究其文学成就的思想根源。
  二 李白及意义探析
  1 “风骨”的渊源脉络
  在古代的文藝批评范畴中,“风骨”属衡量文艺作品优劣的标准之一,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美学度量衡。最早的风骨观起源于西汉相术,历经魏晋品藻与画论,直至书论与文论,其审美意味从魏晋品藻即已开始。“风骨”的渊源可追溯至老子之“骨弱筋柔”、孟子之“浩然之气”。此外,《文心雕龙》与《诗经》中也行走着“风骨”的演进脉络。
  盛唐之前,“风骨”的内涵重在强调作品的爽朗健劲风貌与为人的清新不俗,同时对“风”和“骨”分而论之,分别意指“风貌”与“构体”两方面。时至初唐,王勃在《平台秘略赞·艺文》中以“气凌云汉,字挟风霜”来品味作品中的“风骨”意味。而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修竹篇序》中则谓“风骨”曰:“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以上二人对于风骨的理解是颇具初唐代表性的,均注重作品的盛大、雄浑和明朗,对主体情气的感染力颇为推举。
  “风骨”是文人对于诗歌审美理想的凝聚,到了盛唐时期,李白及王、孟等文学大家的创作极大地拓展了“风骨”的外延,尤其是上述几人所创作的述怀言志作品,将“风骨”的表现形式推进到了极致。
  2 李白创作思想中“风骨”观的提出
  人生的起伏和命运的跌宕,使李白深感未来的不可测度,而“从来文章为不朽耳。”因此李白转而将生命倾注进诗文之中,放怀于文章盛事,提出创作思想中的“风骨”观。
  在与友人举杯共醉之时,激扬文字间,李白尽览前代的传世诗文,在《宣州谢眺楼钱别校书叔云》中,李白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来称道前代诗文中的“风骨”。在此需要关注的是李白此时对现实怀有强烈的不满,携监察御史李华为饮伴,向其倾诉抒怀。在《全唐文》之《赵郡李华集序》中,李华的仕途颇为坎坷,“会权臣窃柄,奸猾当路,公入司方书,出按二千石,持斧所向,郡邑为肃,为奸党所嫉,不容於御史府,除右补阙。禄山之难,方命圯族者蔽天聪明,勇者不得奋,明者不得谋。”即可佐证。而此时的李白在仕途上已是意兴阑珊,从天宝三载起,李白被“赐金”放还,已经八年过去了,仍然前无明路,其凄苦的内心和苦闷的情怀可以想象。在《赠崔侍郎》中,有“一身竟无托,远与孤蓬征”可以描述。由于朝廷的腐败和壮志未酬,李白对现实怀有强烈的不满,而年华不等人,诗人渐渐老去,其内心的块垒凝集成了悲慨和哀怨。
  李白与李华两位诗人均命运多舛,遭际困苦之际,不免惺惺相惜,其漂泊的凄苦,我们也可以从《赠崔司户文昆季》中“谗巧生淄磷。一去已十载,今来复盈旬。清霜入晓鬓,白露生衣巾。侧身绿水亭,开门列华茵。千金散义士,四坐无凡宾。欲折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诗句得到印证。此情此景,使得而为诗人不再深究人生际遇的世事难料,转而去品鉴诗文,此时即萌生了李白创作思想中的“风骨”观。
  3 李白创作思想中“风骨”观的意义
  李白创作思想中“风骨”观拓展了“蓬莱文章建安骨”的外延,使文章风骨不复局限于建安时期的“慷慨悲歌”,这是诗人对“风骨”观的最大贡献。李白的不少诗文中继承了战国以来文学中的游仙远游思想,这些作品使诗人在前途困顿的情境中,以仙境来作为精神的寄托。而李白创作思想中对“风骨”观的拓展和超越,也更多地体现在游仙诗之中。所谓的“建安骨”,由于主题多为家国之情,因此语句和境界多为精警遒劲,令人振奋。而李白所言“建安骨”,还包含了一些将悲情寄托于逸兴的作品。魏晋时期,曹操的游仙诗,其抒情依然属于慷慨悲歌一类;曹植的作品则多了些温婉华丽的气质,体现出诗人对人生的大彻大悟;而阮籍、秘康、郭璞游仙诗则多为悲凉、孤寂的情调所笼罩。相比较而言,李白的诗作在“风骨”上走的更远。
  首先,李白的作品极大地增强了对仙境描述的声势和力度。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古风》其十八、《元丹丘歌》中都有淋漓尽致的描绘。“身骑飞龙耳生风,横河跨海与天通”,诗人视五湖为杯水,在仙游之际体现出雄壮的豪情。
  其次,李白的作品中也充满着现实慷慨情怀,同时表述了更为达观的出处观念。在“《古风》其二十”中,“在世复几时?倏如飘风度。”半生奔忙终无所成,令诗人感慨万千,而正是由于一头扎进名利场之中,才致使自己误了从仙修炼。“抚己忽自笑,沉吟为谁故。”在人生去留间,此诗表现出作者对生命的顿悟,隐含着用世的深情。
  再次,李白还推崇清新流转的诗作风格。在《送储邑之武昌》中,有“诺谓楚人重,诗传谢清”之语。谢诗在对景物的描摹中,将主体清新的气质和清怨隐含其中,使作品更具深刻的内涵。
  由此可见,李白将自身多舛的命运寄寓在诗文的创作与鉴赏之中,使“风骨”的含义从“壮怀激昂”拓展至“蓬莱文章”、“建安骨”和“小谢清发”,更加强调超凡脱俗的诗兴和纯美的境界,在关注现实的情况下,不忘“俱怀逸兴壮思飞”,是对“风骨”理论的补充。
  三 李白创作思想的“风骨”观详析
  1 仙风道骨,内蕴深远
  李白拓展了传统意义的“风骨”审美范畴,将仙风道骨也尽纳其中,充分肯定了“仙风道骨”的艺术表现力。在此处,不能将其“仙风道骨”简单理解为处世的圆润通达,因为李白“怀经济之策,抗巢、由之节”,梦想“寰宇大定,海县清一”(李白之《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在梦想的激荡之下,“才调逸迈”的李白始终想以平等的姿态实现与王侯们的对话,然而世人难以理解李白的“性惆搅”,结果是“孤剑谁托?悲歌自怜。”他终未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的深远的仙道题材中也融入了沉重的现实情怀。这些情怀在其作品《大鹏赋》中有所体现。
  李白在《大鹏赋序》中,肯定了名满天下的道士司马子微对自己“仙风道骨”的激赏,在《大鹏遇稀有鸟赋》中,还对“仙风道骨”极尽渲染和描摹。在《大鹏赋》中,李白的“宏达之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取材于《庄子·逍遥游》的《大鹏赋》虽己佚失,但“及读《晋书》,睹阮宣子《大鹏赞》,鄙心陋之。”可见,在李白的作品中,已经对阮修《大鹏赞》的气势渲染有所超越。而李白的“穷宏达之旨”的思想以及“仙风道骨”的审美风格也已经得到体现。
  首先,李白在《大鹏赋》中,充分表达了“壮气”,大鹏图南时的“雄姿壮观”得到了纵情的挥洒和描摹:“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李白将自己自比为大鹏,用场面的浩大表现自己内心的激荡,大鹏腾飞时,山川为之变色,暗指诗人源于自然天性的巨大生命潜力。篇末“我呼尔游,尔同我翔”,“稀有鸟”与“大鹏”同游,象征着李白与司马子微胸怀雄才伟略,相知相契。
  其次,李白在诗文中“穷宏达之旨”,而体现在审美层面则“尚奇伟”。夸张的艺术铺陈,是其诗文的典型特征。在《大鹏赋》中,为衬托大鹏之雄奇,以盘古直视、曦和旁叹来衬托,以大鹏自比志向之宏远,表现了诗人卓尔不群、自矜才德的雄壮气魄,在这一点上可以说超越了《逍遥游》和阮修的《大鹏赞》。
  2 情气高逸,申发雅怀
  在李白之前,文论中的“风骨”往往特指作品中的“情气”与激动人心的力量,强调创作主体充沛的情气使作品有感动人心的内蕴。“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李白则更强调作品中的“逸气”,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李白对“逸气”的推崇:一是作者本人的情气高逸,创作者自身的德才兼具,对诗文的内蕴产生了不知不觉的影响,主要是从鉴赏的角度;二是作品本身的发兴高逸,主要注重创作的角度。
  李白是一个成功的鉴赏者,他的审美视角继承了魏晋人物品藻,对作品主体情气的“逸”也十分看重。李白的政治理想常常寄托于不拘礼法、追求自由的谢安身上,从李白对谢安的高情赞誉,可以看出李白所推崇的生活理想包含了两个方面,而这些均是其“风骨”观中的“逸气”内蕴所在:
  首先是“美政”而“德声”。众所周知,李白对于才德十分推崇,而李白所云的“逸韵高情”即指其“风骨”观中的“逸气”,绝非一味的独善其身,而是积极入世,同时不为世俗所累,体现了其“日为苍生忧”的士大夫情怀,但事实却远非李白所愿。正是因此,李白才将自己与谢安并论,将悲情与逸气结合起来,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也形成了其作品独特的感染力。
  其次是“申发雅怀”。李白从诗文鉴赏者的角度,推崇诗人的逸韵高情。诗文创作者本身的高情贞骨才是诗作流传的关键所在。李白不仅仅着眼于诗文中的内在情气、操守对品鉴者形成的感染力,更强调以意境巧思等创作角度来成就诗文的艺术价值,这均体现了李白对于“逸气”的推崇。李白认为诗人的内心境界才是赋予作品宏阔意境的源泉,因此,世间万物均是經过性灵净化的诗境。如《与从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中“览云测变化,弄水穷清幽。叠峰隔遥海,当轩写归流。诗成傲云月,佳趣满吴洲。”又如《暮春江夏送张祖监垂之东都序》中“欲去不忍,更开芳搏。乐虽裹中,趣逸天半。平生酣畅,未若此筵。至于清谈皓歌,雄笔丽藻,笑饮醒酒,醉挥素琴,余实不愧于古人也。”均体现出李白推崇“逸气”,赞赏“怀逸兴而壮思飞”。这也是李白为“风骨”观所注入的新的内涵。
  四 结语
  李白创作思想的“风骨”观继承了钟嵘、刘姗的理论,推崇“诗发逸兴”与“壮思飞扬”,在此基础上,又十分重视创作者主体气质为其作品所注入的“风骨”。那些心怀天下、积极入世同时又饱含了逸韵高情的诗作,在李白看来,“将超迈之意,等闲说出”并非一味地悲慨高歌;相反,在仙风道骨和逸韵高情之外,满含着内隐的壮怀和悲情,与慷慨悲歌的表现手法异曲同工。在其淡远的诗境中,将幽情雅意寄托于吟玩戏咏,满含着人世浮沉的沧桑深情。细细品来,也令今天的读者“曲尽情未终”,深为感动。
  
   参考文献:
   [1] 葛景春:《李白研究管窥》,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葛景春:《李白思想艺术探骊》,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3]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3年版。
   [4] 王运熙:《中国古代文论管窥》(增补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5] 吴振华:《20世纪李白诗学研究》(上),《周口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作者简介:张迤逦,女,1961—,辽宁沈阳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典诗词,工作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文艺复兴运动为爱情诗歌的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众多的爱情诗中,作为极具影响力的玄学派诗人运用玄学奇喻,大胆地在明显不同的事物或情境之间做出极富想象力但同时又巧妙或缜密的联想和对比,构建出悖论式的爱情意象,向人们展示了多元化的爱情观,给人们感触爱情提供了新颖的视角。  关键词:文艺复兴 爱情诗 玄学派 意象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文艺复兴及诗歌意象  诗歌是语言
期刊
摘要美国桂冠诗人泰德·库塞的诗歌《在癌症诊疗部》,描述了一位年轻的女癌症患者在两位年轻女子的搀扶下艰难却坚定地走向诊疗室大门的过程。通过女患者超越身体疾病的自强与面对死亡时达观的自尊“风度”,库塞将这个异常感人的情景提升至神圣的精神境界,使躁动的诊疗部顿时充满超验的神圣感。女患者面对死亡的达观态度表明:死亡是生命不可剥离的神圣一极,人的存在就是生与死的统一,人性的尊严与美好是神性的体现。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变形记》和《促织》两篇小说都采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都运用了荒诞(虚幻)和真实相结合的手法,将批判的矛头指向现实。两篇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变形的内涵不同;变形的主、被动性的区别;所描写的亲情是截然不同的;结构上的区别。  关键词:《变形记》 《促织》 异同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变形记》是奥地利著名的“现代艺术的探险者”弗兰兹·卡夫卡在1912年完成的中篇小
期刊
摘要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多以新英格兰乡村为背景,语言质朴清新、富含哲理。本文以弗罗斯特的生平为线索,分析其诗歌内在的意义,以更好地把握和欣赏弗罗斯特的诗歌世界。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 诗歌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一位极富乡土色彩的美国诗人,其诗歌独具风格,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且多以新英格
期刊
摘要艺术来源于生活,其传播同样离不开社会思潮、社会风尚的影响。宋词作为“一代文学”,其传播发展与当时的历史环境、社会因素密不可分。本文注重研究宋朝时期唱词宴饮活动的兴盛及歌妓盛行的社会风尚对宋词的传播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风尚 宋词 传播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不同的文学作品从产生到被人们接受,都有一个传播过程,其传播方式也是不同的。诗文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文本书面传
期刊
摘要元代后期流寓江南的杂剧作家继续着自己的创作,由于社会现状的逐步改变,特别是科举的重新开始,流寓作家们更多地把题材深入到科举业之中。本文在现实和虚构的二元对立中,以郑光祖的《王粲登楼》为例探讨了“激情释放”的作品面貌。  关键词:流寓 激情 郑光祖 王粲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元代统一大江南北后,北方流寓江南的杂剧作家及流寓创作活动一直没有间断过,跟作家流寓江南的现象
期刊
摘要崔道融的诗虽然远不及盛唐的杜甫、王维等诗人之作,甚至世人对崔道融其人也知之甚少,但其诗句清新自然、明白晓畅,读来能给人一种轻松静谧、轻灵淡雅之感。他的诗歌创作绝大部分是五、七言绝句,题材内容主要涉及纪游写景、咏史怀古、田园、酬赠和相思愁怨等方面。本文主要从题材方面分析崔道融的诗歌,以期引起对晚唐一些中小诗人研究的共鸣。  关键词:崔道融 诗歌 题材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明代琴学家徐上瀛所作的《溪山琴况》是一篇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琴学和美学相结合的文章,论述精辟,对后世琴学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三百多年,学者传诵不衰,作为一篇古琴音乐的美学论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理论性 实际性 琴学性 美学性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徐上瀛,别名青山,号石帆,江苏太仓人,是明末清初娄东世家子弟,酷好琴学,兼习武事。曾向当时的虞山古琴名家严天
期刊
摘要本文以中岛敦受道家思想影响最深并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的三部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道家生命哲学的三个核心内容——崇尚自然、超脱无为、天人合一與《山月记》、《李陵》、《名人传》等三部作品的各自对应关系的分析,探究了中岛敦对道家生命哲学的受容与消化吸收过程。  关键词:中岛敦 自然 无为 哲学    中国道家思想很早(约1400年前)即传入日本,并对日本文学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而熟谙中国古典文学、
期刊
摘要弗洛伊德认为作家的创作和孩子游戏时的行为是一样的。他以极大的热情创造了一个他很当真的幻想世界,同时又严格地将其与现实世界区分开来。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理论是不能完全令人信服的。因为把人的一切行为动机,把文学艺术单纯地根植于个人的性本能发泄愿望,是不符合实际的。然而,这并不影响弗洛伊德把文学艺术和人的本能要求相联系的深刻性。人的历史不是人为了需要而行动的历史;满足自身的本能需要,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