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花园的故事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520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五月,荒圮数年的胡家花园经过整修又展现出一代名园的风姿。步入园内,触景生情,使我联想起它的往事。
  六十多年前,我大姐家住集庆路仓门口。一天,父亲带我们几个儿女去大姐家玩,他对我们说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至今不忘。父亲说,离这里不远,有一座花园,是胡家老爷做官时买下的私宅花园,因其是胡家的,所以周边的人都称胡家花园。父亲说,胡家花园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榭有舫,有亭有阁,假山堆砌玲珑,路径回环曲折,是清代一座名园。父亲说,在他小时候,正值清朝末年,中华门西人口密集,民宅小巷,没有一个可供当地居民游玩的场所。胡家老爷或许是善心大发,或许是家人吸鸦片烟,需要资金补贴,胡家花园曾一度对外开放。围墙是临时用砖块和芦席搭起来的,只有一个门出入,游人须买票入园。胡家为防止游人不买票混入园内,特地从上海巡捕房雇来两名身材高大的红头阿三,他们手持木棒,把门镇守,谁还敢不买票呢。也有一些机灵的小孩子,趁红头阿三不注意,“哧溜”一下钻入园内。父亲还说,胡家老爷是南京人,他年老多病,辞官故里,一心牵挂园内景致宅院,临终前,一连几日,他要园工抬着他察看各处景点,在家人陪护下一处一处赏玩。父亲说的故事,是我初识胡家花园的印象。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父母搬到集庆路居住。我读南京师范学校时患上肺结核,休学回到父母身边休养,除服药物外,还需依赖去胡家花园呼吸新鲜空气。每天早晨五六点钟,父母把我叫醒,我先去师姑庵喝一碗豆浆。当时师姑庵很小,只有三四个尼姑,可她们制作的豆浆可谓琼浆玉液,口感一流。喝完豆浆,从师姑庵去胡家花园已经很近了,只有几分钟的距离。当时的胡家花园已失去父亲所说的风采,一代名园成了一座荒芜宅园。原有的清水堂、水石居等已分割为民居,偶见一些镂窗花墙和散落的假山石,可追思当年的风貌。虽说胡家花园人文景观已茫然无存,但土山、树林等自然风貌尚在,空气清新,我徜徉其中,深深地“吐故纳新”。经过十个月休养生息,我终于恢复了健康,回到了学校。我对胡家花园有着依依不舍的感情。
  退休后,我被邀请参与《秦淮区志·秦淮风光带》编撰工作。从园林志中,我读到有关胡家花园的介绍。父亲所说的胡家老爷叫胡恩燮,字煦斋,号愚园老人,官至苏州知府。该园本是明中山王徐达的西园,后为中丞吴用光之园。胡氏购得园后,于清同治甲戊年始筑此园,光绪元年建成。园以水景为主体,故名“愚园”,隐喻“大智莫如水”之意,水体亦称“愚湖”,俗称胡家花园。据《秦淮区志》载:晚清时,愚园仍为金陵胜地,园内共有三十六景,为了维持园内的维修管理费用,园林部分对外开放,售票每券小洋一角,厅楹挂水牌,茶点、小酌、正菜俱有。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父亲所说胡家花园晚清时曾经对外开放确有其事。
  值得一提的是,园主胡恩燮不仅为苏州知府,而且是一位精通园艺的专家。在他长期任苏州知府期间,汲取了苏州园林造园之精华,并用之于胡家花园的构建。他利用胡家花园地处古凤凰台,西部山岗为花露岗余脉,园内多水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掇山理水,临水筑屋,广植竹、柳、莲、梅四时花木,并成功地运用动静、虚实、隔景、借景等多种中国造园技法,丰富了园林层次,扩大了空间感。特别是假山石堆砌得尤为玲珑精巧,故有“金陵狮子林”之称。
  今日修葺一新的胡家花园,虽比清时小了一些,但湖光潋影,老屋毗邻,留住了南京老门西的“根”,留住了南京城市记忆。
  (车大敬,曾任教于南京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渊声巷小学,后调任江苏广播电视台、江苏经济台任职)
其他文献
一、 比较发现,明确目标  1. 提炼。金蝉脱壳的情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能用最简单的词语表达出来吗?(神奇有趣、奇特动人)  2. 读薄。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蝉虫脱壳的?如果让你把作者的文字变得简单些,让读者一下子就明白蝉虫脱壳的过程,你会怎样写?(蝉儿开始脱壳了,先是露出背;接着头钻出来了;然后六只脚出来了;最后蝉尾也出来了。)  3. 质疑。将长长的一段文字读成一句话,这是一种很强的概括能力
学校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在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共同学习和生活所形成的、充满时代气息和校本特色的人文氛围,它需要用外部语言界定自己的内涵特质,更需要用特有的处事行为标注自己的教育哲学。也就是说,学校文化最终要在落地生根的做事中得以体现和发展。  依托地域优势,我校凸显“书香校园”建设,在教育实践的长期创造积累中,搭台子、架梯子,形成了“书香教师”的培植方式。富有文化的教师,从读书开始,用书籍涵养文气,蓄
一、导入学习,明确挑战  师:(出示:第七单元集中识字)同学们,读完今天的课题,你觉得这节课与以往的语文课有什么不同?  生:今天的语文课只学习字词。  生:今天这节课将集中学习一
上初中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听说过“辅导资料”“教辅用书”这些名词,除了课本上的练习题,我们没见过更没做过其他作业。初二学平面几何,可能是因为自己营养不良长得矮小,学力不够的原因,就是不开窍,面对课本上的一道练习题,常常不知道从何处下手。请教老师和同学,经他们稍一指点,恍然大悟,只恨自己怎么就没想到。很想再找一道类似的题目试试,可惜课本上那几道题目早已做完,虽不如愿,但课本上的那几道题是牢牢记下了。若
本文通过探讨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词的差异,说明由于语言习惯、历史背景、传统风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民族对同一颜色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别.因此,了解并掌握这些颜色词汇的差异,
初夏的校园,花团锦簇,成了蝴蝶的乐园。一下课,孩子们便钻入百花园,一时蝶舞人欢,趣味盎然。孩子的日记中,写捉蝴蝶的文字渐渐多起来,但大多是玩得乐在其中,却写得寥寥几笔,索然无味。  如果问怎样把捉蝴蝶的经过写清楚,孩子们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真要动起笔来,总是远不如捉蝶时那般轻松、自如。“眼观千遍,耳听万遍,不如手过一遍。”方法介绍了那么多都不见效,我何不亲自带他们写一次?  语文课一开始,我指着屏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何来洞箫起悲音  虽然李清照被冠以“婉约派”词人的代表。我却觉得她更像我想象中那个白衣白马佩剑,穿过长街的鉴湖女侠——秋瑾。  2011年暑假,我去浙江金华参加“第四届中国童诗年会”,上了一节童诗欣赏创作课《听,夏的声音》。课余,我随儿童诗坛泰斗圣野、金波两位老先生参观了位于金华市城区东南隅的八咏楼。就在八咏楼上,
期刊
期刊
一开始的儿童诗创作,我都是自己命题给学生的,如《真善美》《我的父亲母亲》《童年》等等。虽然表面上看不出有何不妥,但是沉浸在他们的作品之中去细细体味的时候,就不难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