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这儿的村子,正月里的响声总是此起彼伏,放炮竹和敲鼓成为许多人的最爱。而我一向偏好看大鼓,它热烈如火、振奋精神。初四,《店尚村志》主编杨中义先生从北京赶回老家,邀我去看对鼓,吸引得我们一行民俗爱好者闻声相聚。
一条有丈多宽的古老街道,悬挂在街道上的彩旗飘飘,街道东西两头各一个擂台,相距有200米。这就是店尚敲鼓的特点,两个鼓会在擂台上对着敲,叫对鼓。我们一去,见在街中间位置,围了几百号人,听杨先生讲,是鼓会在祭祀鼓神,刚恢复此项传统,由两个鼓会联合进行。只见中央桌子上供奉着供品,猪头在前,鸡鱼等在后,还有花色馒头和水果类。年轻人点燃柴火,一位着传统服装的老者宣读祭词,一敬天:天随人愿,风调雨顺。二祈地:地生万物,五谷丰登。三敬鼓神:鼓声振出四海九洲福,钹光闪来八方万里财。敬酒。最后放鞭炮。炮声未落,就有队员不知为何事争执,红着脸,真像斗架的公鸡。
对鼓开始了,我们首先选择了东店尚的擂台,看那所有队员都是古代扮相,戴武士帽,身穿改良胯衣彩裤,有的头裹红巾,足蹬虎头战靴。鼓面直径近两米,鼓腔高一米余,为双面鼓。由一张完整的牛皮做成,鼓腔呈红色,配以彩图。台上约30人,敲鼓的在东西南北四角各自站好,敲锣的站在鼓前两侧,打钹的在鼓前分列站立。铜锣领鼓,锣声一响,鼓、钹齐鸣,铿锵洪亮,形成浑厚高昂、惊天动地的气势。
观赏了东店尚,再瞧西店尚,架势并无差异。本来就是一个自然村,因村子大,西头和东头敲鼓各为一方,双方势不两立,互不服输,千方百计压倒对方,如果哪头坚持不住,先停了下来,哪头算输,脸面扫地。所以正月对鼓成了關系到本头人们声誉和脸面的头等大事,男人们几乎一齐上阵,群情激奋,甚至还有一些女鼓迷也登台献技。
我的心思在鼓声里飞扬。从小就在村里听鼓,然而这个村的鼓事让我第一次大开眼界,它包含了表现古代战争场面的诸多要素,甚至是吸收了武戏的个别元素,意寓为出征的将士助威加油,鼓点分为出征、埋伏、下山、交战、得胜几节,还有架子灯、九莲灯等套路,鼓点雄壮有力,时快时慢,有急有缓,转折自然,独具风格。表演时,打钹的站数列在前,动作矫健,双钹上下翻飞,似天女散花,但比天女散花更显英气。队员基本呈站立姿势,随着胳膊带动钹、鼓槌的上下翻动,腿脚自然配合,进行小幅伸曲移位,周而复始。
店尚村位于滹沱河北岸,属于无极县郝庄乡,毗邻藁城,据说春节敲鼓的习俗由来已久,起于元、明,盛于清。每年春节,鼓声喧天,少则几日,多则半月,整个村子都在战鼓声中斗志昂扬。兴盛时全村分为6个牌街,各有大鼓。阅读《店尚村志》,我的情思回到1951年正月,当时刚刚走进新的生活,上年农业又获得丰收,人们心里高兴,大年初一刚过,西头和东头都把鼓高高地支起来,周围搭上帐篷,昼夜不停地敲,一直敲了7天7夜。后来年长者就拆掉鼓台子,拿走鼓槌、铜钹,对鼓才算结束。又过两年,对鼓的规模和气势更大。白天,高高的大旗一竖,十里远都能看到;入夜,汽灯发出耀眼的光芒,台上的大红灯笼、走马灯与台下的熊熊篝火交相辉映,整个十字街口如同白昼。雄壮的鼓声响起,村民如同受到动员和召唤,扶老携幼前来助阵加油,十里八乡的群众也闻声赶来,台子周围被挤得水泄不通。敲鼓的小伙子们一律剃了光头,上身穿着白衬衣,腰里别着花荷包,个个精神抖擞,动作整齐有力,声势惊天动地,不时引来大家一阵阵呐喊声、喝彩声,台下有人不时往鼓台子上敬烟。对鼓双方越发来劲,非要拼个输赢不可,村干部反复做工作也拦不下来,时任无极县长的郑国明亲自来拦鼓。他来了就往鼓上一趴,不让再敲,敲鼓的人哪管来人是谁,一鼓槌打在他的屁股上,郑国明无奈掏出盒子枪在鼓上一拍,才把人们震慑住了,总算拦下来了。为了避免再出现这样没法制止的情况,他下令把大鼓拉到了县里,若干年后才被允许拉了回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店尚村对鼓习俗曾经恢复,在无极县春节文化活动表演中屡屡获得头等奖。世纪之交,由于商品经济的冲击,人们忙于赚钱,对鼓一度中断。2009年春节,富裕起来的店尚人,重新抬出了心爱的大鼓,有人热情出资购买服装,更新鼓具,搭建舞台,更有歌舞助兴,以健身娱乐为主,气氛更加浓烈,成为文明节俗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杨中义先生是解放军退役高级军官,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主动编写《店尚村志》,重点整理挖掘了对鼓习俗,令我好生敬佩。离开店尚村,我们耳边的钹鼓之声久久挥之不去。怪不得2015年除夕夜,店尚的鼓手们在央视新闻频道露脸儿。我在鼓声里,隐隐看到了滹沱河沿岸人民彪悍好强的性格和永不服输的精神。
编辑:安春华
一条有丈多宽的古老街道,悬挂在街道上的彩旗飘飘,街道东西两头各一个擂台,相距有200米。这就是店尚敲鼓的特点,两个鼓会在擂台上对着敲,叫对鼓。我们一去,见在街中间位置,围了几百号人,听杨先生讲,是鼓会在祭祀鼓神,刚恢复此项传统,由两个鼓会联合进行。只见中央桌子上供奉着供品,猪头在前,鸡鱼等在后,还有花色馒头和水果类。年轻人点燃柴火,一位着传统服装的老者宣读祭词,一敬天:天随人愿,风调雨顺。二祈地:地生万物,五谷丰登。三敬鼓神:鼓声振出四海九洲福,钹光闪来八方万里财。敬酒。最后放鞭炮。炮声未落,就有队员不知为何事争执,红着脸,真像斗架的公鸡。
对鼓开始了,我们首先选择了东店尚的擂台,看那所有队员都是古代扮相,戴武士帽,身穿改良胯衣彩裤,有的头裹红巾,足蹬虎头战靴。鼓面直径近两米,鼓腔高一米余,为双面鼓。由一张完整的牛皮做成,鼓腔呈红色,配以彩图。台上约30人,敲鼓的在东西南北四角各自站好,敲锣的站在鼓前两侧,打钹的在鼓前分列站立。铜锣领鼓,锣声一响,鼓、钹齐鸣,铿锵洪亮,形成浑厚高昂、惊天动地的气势。
观赏了东店尚,再瞧西店尚,架势并无差异。本来就是一个自然村,因村子大,西头和东头敲鼓各为一方,双方势不两立,互不服输,千方百计压倒对方,如果哪头坚持不住,先停了下来,哪头算输,脸面扫地。所以正月对鼓成了關系到本头人们声誉和脸面的头等大事,男人们几乎一齐上阵,群情激奋,甚至还有一些女鼓迷也登台献技。
我的心思在鼓声里飞扬。从小就在村里听鼓,然而这个村的鼓事让我第一次大开眼界,它包含了表现古代战争场面的诸多要素,甚至是吸收了武戏的个别元素,意寓为出征的将士助威加油,鼓点分为出征、埋伏、下山、交战、得胜几节,还有架子灯、九莲灯等套路,鼓点雄壮有力,时快时慢,有急有缓,转折自然,独具风格。表演时,打钹的站数列在前,动作矫健,双钹上下翻飞,似天女散花,但比天女散花更显英气。队员基本呈站立姿势,随着胳膊带动钹、鼓槌的上下翻动,腿脚自然配合,进行小幅伸曲移位,周而复始。
店尚村位于滹沱河北岸,属于无极县郝庄乡,毗邻藁城,据说春节敲鼓的习俗由来已久,起于元、明,盛于清。每年春节,鼓声喧天,少则几日,多则半月,整个村子都在战鼓声中斗志昂扬。兴盛时全村分为6个牌街,各有大鼓。阅读《店尚村志》,我的情思回到1951年正月,当时刚刚走进新的生活,上年农业又获得丰收,人们心里高兴,大年初一刚过,西头和东头都把鼓高高地支起来,周围搭上帐篷,昼夜不停地敲,一直敲了7天7夜。后来年长者就拆掉鼓台子,拿走鼓槌、铜钹,对鼓才算结束。又过两年,对鼓的规模和气势更大。白天,高高的大旗一竖,十里远都能看到;入夜,汽灯发出耀眼的光芒,台上的大红灯笼、走马灯与台下的熊熊篝火交相辉映,整个十字街口如同白昼。雄壮的鼓声响起,村民如同受到动员和召唤,扶老携幼前来助阵加油,十里八乡的群众也闻声赶来,台子周围被挤得水泄不通。敲鼓的小伙子们一律剃了光头,上身穿着白衬衣,腰里别着花荷包,个个精神抖擞,动作整齐有力,声势惊天动地,不时引来大家一阵阵呐喊声、喝彩声,台下有人不时往鼓台子上敬烟。对鼓双方越发来劲,非要拼个输赢不可,村干部反复做工作也拦不下来,时任无极县长的郑国明亲自来拦鼓。他来了就往鼓上一趴,不让再敲,敲鼓的人哪管来人是谁,一鼓槌打在他的屁股上,郑国明无奈掏出盒子枪在鼓上一拍,才把人们震慑住了,总算拦下来了。为了避免再出现这样没法制止的情况,他下令把大鼓拉到了县里,若干年后才被允许拉了回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店尚村对鼓习俗曾经恢复,在无极县春节文化活动表演中屡屡获得头等奖。世纪之交,由于商品经济的冲击,人们忙于赚钱,对鼓一度中断。2009年春节,富裕起来的店尚人,重新抬出了心爱的大鼓,有人热情出资购买服装,更新鼓具,搭建舞台,更有歌舞助兴,以健身娱乐为主,气氛更加浓烈,成为文明节俗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杨中义先生是解放军退役高级军官,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主动编写《店尚村志》,重点整理挖掘了对鼓习俗,令我好生敬佩。离开店尚村,我们耳边的钹鼓之声久久挥之不去。怪不得2015年除夕夜,店尚的鼓手们在央视新闻频道露脸儿。我在鼓声里,隐隐看到了滹沱河沿岸人民彪悍好强的性格和永不服输的精神。
编辑:安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