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尚鼓事

来源 :当代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f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这儿的村子,正月里的响声总是此起彼伏,放炮竹和敲鼓成为许多人的最爱。而我一向偏好看大鼓,它热烈如火、振奋精神。初四,《店尚村志》主编杨中义先生从北京赶回老家,邀我去看对鼓,吸引得我们一行民俗爱好者闻声相聚。
  一条有丈多宽的古老街道,悬挂在街道上的彩旗飘飘,街道东西两头各一个擂台,相距有200米。这就是店尚敲鼓的特点,两个鼓会在擂台上对着敲,叫对鼓。我们一去,见在街中间位置,围了几百号人,听杨先生讲,是鼓会在祭祀鼓神,刚恢复此项传统,由两个鼓会联合进行。只见中央桌子上供奉着供品,猪头在前,鸡鱼等在后,还有花色馒头和水果类。年轻人点燃柴火,一位着传统服装的老者宣读祭词,一敬天:天随人愿,风调雨顺。二祈地:地生万物,五谷丰登。三敬鼓神:鼓声振出四海九洲福,钹光闪来八方万里财。敬酒。最后放鞭炮。炮声未落,就有队员不知为何事争执,红着脸,真像斗架的公鸡。
  对鼓开始了,我们首先选择了东店尚的擂台,看那所有队员都是古代扮相,戴武士帽,身穿改良胯衣彩裤,有的头裹红巾,足蹬虎头战靴。鼓面直径近两米,鼓腔高一米余,为双面鼓。由一张完整的牛皮做成,鼓腔呈红色,配以彩图。台上约30人,敲鼓的在东西南北四角各自站好,敲锣的站在鼓前两侧,打钹的在鼓前分列站立。铜锣领鼓,锣声一响,鼓、钹齐鸣,铿锵洪亮,形成浑厚高昂、惊天动地的气势。
  观赏了东店尚,再瞧西店尚,架势并无差异。本来就是一个自然村,因村子大,西头和东头敲鼓各为一方,双方势不两立,互不服输,千方百计压倒对方,如果哪头坚持不住,先停了下来,哪头算输,脸面扫地。所以正月对鼓成了關系到本头人们声誉和脸面的头等大事,男人们几乎一齐上阵,群情激奋,甚至还有一些女鼓迷也登台献技。
  我的心思在鼓声里飞扬。从小就在村里听鼓,然而这个村的鼓事让我第一次大开眼界,它包含了表现古代战争场面的诸多要素,甚至是吸收了武戏的个别元素,意寓为出征的将士助威加油,鼓点分为出征、埋伏、下山、交战、得胜几节,还有架子灯、九莲灯等套路,鼓点雄壮有力,时快时慢,有急有缓,转折自然,独具风格。表演时,打钹的站数列在前,动作矫健,双钹上下翻飞,似天女散花,但比天女散花更显英气。队员基本呈站立姿势,随着胳膊带动钹、鼓槌的上下翻动,腿脚自然配合,进行小幅伸曲移位,周而复始。
  店尚村位于滹沱河北岸,属于无极县郝庄乡,毗邻藁城,据说春节敲鼓的习俗由来已久,起于元、明,盛于清。每年春节,鼓声喧天,少则几日,多则半月,整个村子都在战鼓声中斗志昂扬。兴盛时全村分为6个牌街,各有大鼓。阅读《店尚村志》,我的情思回到1951年正月,当时刚刚走进新的生活,上年农业又获得丰收,人们心里高兴,大年初一刚过,西头和东头都把鼓高高地支起来,周围搭上帐篷,昼夜不停地敲,一直敲了7天7夜。后来年长者就拆掉鼓台子,拿走鼓槌、铜钹,对鼓才算结束。又过两年,对鼓的规模和气势更大。白天,高高的大旗一竖,十里远都能看到;入夜,汽灯发出耀眼的光芒,台上的大红灯笼、走马灯与台下的熊熊篝火交相辉映,整个十字街口如同白昼。雄壮的鼓声响起,村民如同受到动员和召唤,扶老携幼前来助阵加油,十里八乡的群众也闻声赶来,台子周围被挤得水泄不通。敲鼓的小伙子们一律剃了光头,上身穿着白衬衣,腰里别着花荷包,个个精神抖擞,动作整齐有力,声势惊天动地,不时引来大家一阵阵呐喊声、喝彩声,台下有人不时往鼓台子上敬烟。对鼓双方越发来劲,非要拼个输赢不可,村干部反复做工作也拦不下来,时任无极县长的郑国明亲自来拦鼓。他来了就往鼓上一趴,不让再敲,敲鼓的人哪管来人是谁,一鼓槌打在他的屁股上,郑国明无奈掏出盒子枪在鼓上一拍,才把人们震慑住了,总算拦下来了。为了避免再出现这样没法制止的情况,他下令把大鼓拉到了县里,若干年后才被允许拉了回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店尚村对鼓习俗曾经恢复,在无极县春节文化活动表演中屡屡获得头等奖。世纪之交,由于商品经济的冲击,人们忙于赚钱,对鼓一度中断。2009年春节,富裕起来的店尚人,重新抬出了心爱的大鼓,有人热情出资购买服装,更新鼓具,搭建舞台,更有歌舞助兴,以健身娱乐为主,气氛更加浓烈,成为文明节俗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杨中义先生是解放军退役高级军官,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主动编写《店尚村志》,重点整理挖掘了对鼓习俗,令我好生敬佩。离开店尚村,我们耳边的钹鼓之声久久挥之不去。怪不得2015年除夕夜,店尚的鼓手们在央视新闻频道露脸儿。我在鼓声里,隐隐看到了滹沱河沿岸人民彪悍好强的性格和永不服输的精神。
  编辑:安春华
其他文献
曾有一段时间,我的脚步在城乡两地之间移动,但怎么也绕不开一个点,那点不是别的,是座石拱桥。拱,不止一个,而是三个。从远处看,像长了三只眼睛。从古到今,长三只眼睛的人还没出现,只有传说中的马王爷和天庭的杨戬才有。显然,那是异相。  桥下流着的当然是水。悠长的北港河牵着一个个村庄的湿润之气,从北边一路流过来,然后一分为三穿过桥洞,与浩大的南湖汇合。这一汇,便有了旺盛的湿漉,桥也成了湖与河的连接点。三月
期刊
黄昏,我和父亲收工了  太阳快要落山了  我几次催促父亲该收工了  父亲好像没听见  父亲把鞋兜里的土磕出来以后  就扛上锹收工了  我急忙跟在身后 不敢言语  太阳快要落到山口  五月的夕阳像一位和善的老人  目送着我们往家走  突然 我发现  父亲的背比前几日驼了许多  走路的姿势也比前几日晃荡  没有了往日的雄健  难道父亲这就老了  走在父亲的身后  我耐心地端详着他  这是我非常熟悉的 
期刊
辽西朝阳的春天藏得深,像闷封在坛子里的老酒。进入春天领地的大段时光里,人们只是在想象中体会春天味道的醇厚和色彩的稠密。这段时光,倒春寒是常客,让大部分辽西人的衣着停留在冬天。直至一场久久蓄积在人们心头的春雨从天而降,辽西幸福的时刻才算正式开始。春天灵活地从树梢上,野草的叶芽里,向阳的坡地上,湿润的大地上刺刺地钻出来,形成早就该出现的春天样子。原来含蓄低调的辽西朝阳,已经偷偷孵育了一个春天,只不过藏
期刊
一  我爷爷背靠着土崖凹槽中竖堆着的玉米秸秆,全身心投入地晒太阳。寒冬时节,天再晴好也有小风溜溜地吹。爷爷袖着两手,眯着两眼,正对着太阳,让被风吹得飘忽不定的阳光尽可能多地抚摸到他。他的后背攮进秸秆里,让储存着阳光和草香的秸秆从后边给他提供温暖。他雪白的头发和胡子,在太阳下闪烁着刺眼的白光,高调宣扬着一个高寿老人的生命沧桑。  立秋以后,南太行西麓山地的风便日甚一日地硬起来。這时的风,对于青壮人算
期刊
初上峰峰  邯郸的峰峰是带磁性的,我认为。它的磁性,是无形的,源头是数千年前的磁州文化,磁州窑和响堂山石窟也如磁石一样吸引着我。历史上峰峰的归属多有变迁,名字也有变化,但磁窑和石窟一直是其傲然于世的文化符号。  说峰峰,离不开坐落在滏阳河西北边的鼓山。鼓山南,就是在宋代与景德镇齐名的古瓷都彭城。明《彰德府志》云:“彭城,在滏源里。”溯源磁州窑的历史,史载始于北齐年间,那也恰是响堂山石窟佛造像的诞生
期刊
对金银花最初的印象,是与菊花、桔皮混在一起的各色消暑凉茶里,或是藏在中药柜某个小格子里的细长黄色花梗。听闻有消暑、祛火、利咽之功效。干制的金银花,微黄、细长,呈筒状,勉强与“金”字还搭得上点关系,那“银”便不知从何说起。况且,这花儿看起来着实有些寒碜,我想,大多数人同我一样,只把它当药材而非花朵。  又读到金银花是在某篇小说里,作者对金银花有很细致的描写:金银花舒展地浮在水面上,白金相间,灯下看着
期刊
我出生在邯郸市峰峰矿区响堂山脚下。  今天,响堂山上的石雕艺术有“东方之古希腊”一说。  我骄傲。  我们响堂山石窟的响不是吹的,最初开凿于北齐,以后,各朝均有增凿。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尚有石窟16窟,雕像4000多尊。其石雕在艺术和文化上的独特性与原创性,是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诸多大石窟无法取代的。因此,1961年,响堂山石窟与诸大石窟一起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期刊
本文依据法国学者罗兰·巴特(RolandBarthes)的摄影理论,指出摄影(作为图像)进入平面广告(非多媒体广告)的三种途径,设想一种理想的广告制作模式,为商业摄影师和广告设计师的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公元1958年9月1日,国家发出公报,号召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是年10月,不满17岁的父亲背井离乡,随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建设大军开赴邯郸,走进峰峰……  机缘巧合,抑或天意,60年后的今天,我随中国百名作家采风团走进峰峰,走进曾经抛洒过父亲的汗水,留下过父亲足迹的这片土地,去寻找属于父亲的那座“峰”。  因了“矿区”二字,更因了父亲多年前模糊讲述挖矿、挑矿的艰辛,印象中的峰峰应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