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创新实践研究

来源 :卓越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yu07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山东省实施“蓝黄”两区战略,推进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工业调整振兴和产业改造升级,对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山东以企校共建工科专业和企业实训基地建设为主要抓手,不断创新实践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工作,一种新型人才培养高地正在我省加速形成,为转方式、调结构、促就业、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奠定了基础。
  一、山东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创新实践的主要背景
  (一)企校合作培养人才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1、企校合作培养人才现状
  2006年以来,为贯彻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山东省经贸委、教育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若干意见》,省经贸委、教育厅联合下发了《关于组建省级职业教育集团的意见》、《关于实施企业职业教育 “十、百、千工程”的意见》,极大地推动了我省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全面合作。企校双方以需求为导向,合作培养人才的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展,模式不断创新,探索形成了订单培养模式、职教集团模式、“N+X模式、“三元制”模式、“双向嵌入”模式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和共同发展。目前,企校合作已成为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一个根本方向,也促进了行业企业职业教育发展。
  2、企校合作培养人才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关于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在认知上存在极大的误区或偏差。
  一是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国家历来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都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决定了它必须同企业紧密结合才能完成自身的历史使命。因此,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往往被贴上职业教育的标签。其实,普通本科院校同样肩负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尤其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面临普通高等教育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产业和企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相适应,造成教育与产业的困惑与矛盾越来越大,企校合作培养人才不再是职业教育的专利,必须置于整个高等教育大教育观下开展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工作,才能适应区域经济和产业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是企校合作培养人才是“剃头挑子一头热”。社会上有种观念认为,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基本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关系,而企业不是企校合作培养人才主导者,对开展企校合作不积极,主动寻求学校合作的企业也属凤毛麟角。这一观点单方面突出了院校的功能和地位,忽视了企业对培养人才的需求和作用。事实上更多的企业愿意开展企校合作,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和培养后备军。关键是能否创新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工作,走出一条更加符合企业需要的新路子。为消除理论认识与实践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加强政府引导,推动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工作创新,寻找新途径,实现新突破。
  (二)山东人才供需现状和产业发展要求创新企校合作培养人才机制
  1、人才培养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
  山东大学生供应数量和结构与企业、产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全省工科专业人才供给总量不足,企业需要工程技术类人才占人才需求总数的89.65%,而院校毕业生工程技术类仅占应届毕业生的49.68%,差距达40%。山东工科高校少、专业少、毕业生到外省就业多,造成全省工科人才缺乏。截至2010年,国家工科专业目录内专业207个,山东仅89个,相差118个(不含战略新增专业),专业设置和人才供给缺口很大,导致大学生培养出现“结构性过剩”,基础学科、传统专业人才相对过剩,面向新兴产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学科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同时,大多数院校是培养理论型、研究型人才,而企业需要的是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加上许多院校重理论课、轻实践课,学用脱节,毕业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差,创新和就业能力不足,形成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聘人才难的“两难”问题。
  2、山东产业发展对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十一五”以来,山东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加快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鲁南经济带,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推动了产业调整振兴、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学科专业设置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不断加强工科专业建设;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围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强特色重点学科建设,支持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扶持优势传统学科创新发展,重点向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空白学科和应用学科倾斜。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是,人才培养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不断优化人才培养层次,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实用型人才,提高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山东企校合作培养人才的创新实践
  (一)开创性提出了企校共建工科专业和企业实训基地建设工作 2009年,山东省委九届七次全委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工业调整振兴的意见》,提出了“壮大创新人才队伍。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合作,根据企业需要新设置50-100个相关的工科专业,在企业建立1000个实训基地”。2010年,山东省委九届十次全委会研究出台的《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若干重要问题的意见》,再次重申这一任务目标。
  (二)建立山东省企业与高校人才供需预测预警机制 山东省经信委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组成课题组,在对全省18000户企业和134所高校广泛调研基础上,深入开展“山东省企业与高校人才供需预测预警机制”课题研究,并形成9项研究成果。初步建立了企校人才供需预测预警机制,分析了山东未来几年产业、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的基本状况及发展趋势,明确了高校人才培养和专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研究显示,山东产业、企业人才需求总量与高校人才供给总量相比,仍然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2007年—2010年,全省产业、企业人才需求总量为146万人,高校人才供给总量为185万人,供大于求近40万人;全省高校人才供大于求的专业约130多个,占到全部专业的近三分之一,人才数量达到55万人。而人才供小于求的专业约50多个,约占全部专业的九分之一,人才数量约16万人。在450多个专业中,高校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与企业岗位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做出适当调整的专业约110个,约占全部专业的25%。研究表明,山东高校与企业人才供需矛盾主要是结构性问题,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工科专业人才需求量大,还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这项工作的开展,为山东省委、省政府做出企校共建工科专业和企业实训基地建设重大战略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研发“山东省企校共建工科专业及实训基地统计分析系统” 为科学指导山东工科专业设置和企业实训基地建设,促进企校对接、共建,2009年,山东省经信委职教办组织有关专家研发了全国首套“山东省企校共建工科专业及实训基地统计分析系统”。分析系统根据全省产业发展规划及10大支柱产业、20个新兴产业、40个特色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指导意见以及17市产业发展计划,参考国家、省工科专业目录及省内工科专业布点情况,综合专家意见,形成符合山东产业发展需要的工科专业导向数据,提出38个建议增设专业(产业需求量大,但省内尚未设置或人才供给量明显不足的专业)、67个建议适当增设专业(产业需求量比较大且供给相对不足的专业)和60个建议不再增设专业(产业有一定需求,但省内已有多所院校设置或人才供给充足的专业)三类目录。为院校和企业提供3大主要服务功能,即自动生成《山东省工科专业设置建议》、快速查询企校合作数据、企校合作在线对接,建立了符合山东产业发展需要的共建工科专业筛选数据库,汇总和展示了实训基地所在地区分布情况、所属行业分布情况、紧缺人才专业和学历层次的需求情况、每年可接纳的实训人数和共建院校与合作单位的基本信息,为企校之间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搞好人才供需对接提供了直接有效的服务。同时,分析系统加强了人才供需状况及趋势分析,为开展山东省工业人才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提供了技术手段。目前,对这一系统进行升级改版,更名为“山东省企校合作信息网”,功能更加完善,使用更加方便。
  (四)大力开展企校共建工科专业和企业实训基地建设
  1、山东企校共建工科专业和企业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的实践做法
  2009年以来,企校共建工科专业和企业实训基地建设被作为推动工业调整振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举措。
  一是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加强政府指导,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全省企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全省企校共建工科专业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省企业实训基地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统筹规划,组织全省积极开展申报工作;把各市共建实训基地数量(个),纳入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与教育、财政、人社等部门积极配合,开展需求调研、供需对接,引导企业和院校围绕产业发展重点,确定新设工科专业建设重点;在全省申报基础上,分三批公布企校共建工科(本科)专业推荐目录和省级企业实训基地名单。各市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发挥综合协调作用,指导开展工作,落实并完成分解任务。
  二是加强调研,分类指导。开展调查研究。近年来,我们多次组织开展了全省企业实训基地建设、企校合作办学、企业人才需求和工科专业建设情况等专题调研。加强工作指导。联合省教育厅召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人才需求座谈会”、“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人才需求座谈会”,组织行业企业和院校面对面进行人才供需对接;成立“山东省企校共建工科专业专家委员会”,加强对共建工科专业的研究和指导;召开新设专业专家论证会,确定山东优先发展的共建工科专业推荐目录;成立山东省企业实训基地实训标准专家指导委员会和首批20个专业实训标准专家委员会,分别于2011、2012年召开4次企业实训标准工作座谈会,提出制定企业实训标准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并研究出台了实训标准样本,为企业制定实训标准提供参考;先后组织5期实训政策培训班,积极引导企业和院校运用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实训基地建设;会同省财政厅出台《山东省企校共建工科专业和企业实训基地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加大资金引导和扶持力度,支持和保障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工作的开展。
  三是典型示范,舆论引导。先后在济南、威海、潍坊等市组织召开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工作经验交流会,总结和推广一批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经验做法;每年召开全省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工作会议,对在共建工科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进行经验交流。编辑出版《山东省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典型经验成果汇编》、《全省企校共建工科专业和企业实训基地建设宣传材料汇编》,推出80个企业和院校典型经验,发挥典型引导作用,推动共建工科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每次省政府出台文件政策后,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引导舆论和社会关注我省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工作。
  四是通力合作,加大投入。山东省经信委与教育、财政、人社等部门加强了工作联系和沟通,紧密协作,共同推动全省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工作。山东省财政设立了企校共建工科专业和企业实训基地专项资金;东营市市、县(区)两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和企业实训基地建设;临沂、枣庄等市为共建工科专业提供了建设启动资金,为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全面开展提供了保障。
  2、山东企校共建工科专业和企业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取得的重大成果
  企校共建工科专业按照我省产业规划,围绕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发展,分三批推荐了170个企校共建工科专业项目、112个专业,其中省内空白(包括国家空白)的工科专业103个。参与院校32家,合作企业(单位)294家(不重复计算)。目前,现已通过教育部审批的有19个专业,其中省内空白专业17个。截至2011年9月,获批的19个专业已全部招生,共计1300余人。在推荐的企校共建工科专业170个项目中,合作企业(单位)已投入和协议投入共建资金约1亿元,提供设备价值约1.13亿元。
  企业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根据我省产业布局,依托大企业集团、行业重点企业和产业集群骨干企业,分三批建立了 1056家实训基地,其中重点企业集团288家,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357家,产业集群中的骨干企业140余家,覆盖了全省所有的县市区和32个行业,形成了年接纳30余万名学生实习实训的能力。近年来千家企业实训基地共计场地投入668万平方米、设备投入67.8 亿元、实训补贴等保障性投入62.8亿元,共接纳学生实习实训90多万人次,50多万名实习实训的大中专学生被实训企业直接接纳就业。通过政府推动,如此大规模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这在全国尚属首次。   三、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创新实践探索的现实意义
  山东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创新实践,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用人、学校育人、供需对接、按需培养”四位一体的合作模式,为探索解决“钱学森之问”提供了一条有效地解决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形成了一种长效工作机制 2009年以来山东省政府相继出台有关政策文件,提出了总体目标和措施;经信、教育、财政、人社等部门密切配合,形成了良好的协调工作机制;各市、县区政府和有关行业协会发挥了牵头、引导和服务作用,为企校双方合作牵线搭桥、提供平台、促进对接;广大企业积极响应,主动申报建立实训基地;省内院校纷纷结合各自实际,与相关实训基地加强联系沟通,32所院校、342家企业(单位)参与了共建工科专业工作。
  (二)为经济长远发展培养、储备人才 企校共建工科专业重点面向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蓝黄经济区”发展,为山东经济发展储备专业人才。一是面向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新医药、海洋开发等方面,重点推出了77个企校共建项目43个工科专业。二是面向服务支柱产业发展,重点推出了73个企校共建项目65个工科专业。三是面向服务蓝黄经济区发展,重点推出了75个企校共建项目60个工科专业。各地在重点产业、行业、企业建立了一批实训基地,为培养急需的实用型人才创造了条件。一是实训基地与当地院校合作,接纳学生实训和就业,实现“就地取才”。二是企业实训基地吸引大量外地人才到本地区实训就业,实现“异地取才”,缓解了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人才不足问题。
  (三)打破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企校合作促进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改变了传统的以院校和课程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在企校共建工科专业中,企业实训基地与院校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方案,参与整个培养过程。二是创新实训过程。企业实训基地采取分段交叉式的实训,将原本学生在最后学年的实习实训分阶段前置到各学年中。三是创新毕业设计。毕业设计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把生产和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做为实训本科生、研究生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选题,并安排科技人员担任导师,指导学生“真题真做”。促进了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四)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校共建工科专业和企业实训基地建设,推动了人力资源、科技资源、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如2011年山东银香伟业和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培育的人乳铁蛋白转基因羊诞生,这是我国生物新品种培育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也是创新企校合作模式实现多赢发展的一个经典案例。
  姜大明省长在2012年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企校合作共建工科专业和企业实训基地建设这两项工作纳入全省促就业、保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在新的起点上,充分认识专业设置、实训基地建设在实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企校合作平台建设,推进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
  (作者单位: 本文是2011年度山东省社科联科研课题《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创新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主要作者为张忠军、王世忠、单忠杰、韩书锋、秦谦)
其他文献
掩卷2012,这一年,发生在中国企业界那些如春草般鲜活的成长、那些被秋霜浸染却不屈不挠的逆势飞扬,那些波谲云诡、那些风云激荡,一件件、一幕幕,仍挥之不去、过目不忘。  欢喜与忧虑交织、进步与遗憾并行的2012,注定是中国当代企业发展史上那道最深的刻痕,值得我们去总结,以及铭记。  企业自诞生的那一刻起,其优越性之一就在于其内部交易成本一定是低于社会交易成本的。从这个原点出发,才有可能滋养出创新、效
期刊
近年来,国家为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大力发展社会办医。借助这股东风,爱康医院在过去的2012年发展的风生水起。黄石爱康不但启用重新装修的门诊大楼,而且增设了多个实力科室;4月22日,湘北首台64排128层CT落户岳阳技术推广会在岳阳爱康医院隆重举行;12月13日,黄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市卫生局,对黄石爱康医院以及市一医院、市中心医院等7家医院药房授予五星级“规范药房”的称号。2012年成为爱
期刊
2012年房地产成交量呈节节下降的趋势,下游第一行业——家居建材业备受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行业领头羊东鹏陶瓷有自己独到的发展之道,据介绍,东鹏今年在国内市场依然取得了两位数的增长,不仅入选10大陶瓷品牌行业第一,还第4次蝉联行业唯一的中国建陶行业标志性品牌,展现强大的品牌生机。  总结东鹏这三十年的发展,最重要的四个字:“激情”和“梦想”。何新明认为有梦想才有追求。“做人、做企业都是—样的,你必
期刊
腾讯搜搜怎么了?尽管背靠腾讯这个大财神,搜搜目前的市场份额居然不如360搜索和搜狗搜索,目前据媒体报道,搜搜已经并入无线部门,巨亏22亿,高管离职。搜搜的产品并不太差,但为什么干不过360和搜狗呢?本文将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分析:  腾讯有用户不等于有搜索推广渠道  腾讯用户规模几乎等于中国全体网民数,按道理讲,腾讯自身是最大的渠道,这对,这也不对,因为做品牌和市场讲一个定位。腾讯QQ是通讯产品,除
期刊
日百集团历来重视企业员工的培养培训工作,始终坚持“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的学习理念,努力创建学习型企业,探索提练出了一套适合于公司实际的企业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不仅提升了员工整体工作水平,而且还为企业生存发展、做大做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领导高度重视,树立新培训观,创新培训形式,完善配套机构和设施,从思想上和资源上保障人才培养工作顺利开展。  企业改制并迈上发展快车道后,我们一改过去认为
期刊
让我们一起聚焦民营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民营企业家看的最重的是钱,职业经理人看重的却不是?这也是双方错位的根本所在。我想通过我给大家呈现的公司管理案例,让大家了解,民营企业家搞不定职业经理人的深层原因,以及老板该如何转变,如何突破自己,如何搞定(管理)职业经理人,帮助企业(公司)更快的发展。刚给企业家和董事长上了教练课,课堂中,他们列出对他们每个人来说,最富有挑战的问题,每个董事长列出的都不一样,但
期刊
今年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1925335万元的年营业收入额位列“2012中国企业500强”。蒋锡培更凭卓越的领导力得到业界的一致认可。  在目前经济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蒋锡培率领的远东控股集团一路高歌,不断创新改革,经过五次成功改制发展成为涵盖电缆、医药、房地产、生化和投资五大板块的大型民营股份制企业集团,以科技促发展、以品质树品牌。保持着连续15年行业龙头的地位,品牌价值123.03亿元,坚持以
期刊
中国白酒在经历了十多年的粗犷发展后,在2012行将结束之际碰上了政策和产品质量的双重壁垒。依旧看似繁荣的白酒品牌似乎正在逐步丧失继续繁荣的内在和外在动力,行业的拐点似乎近在咫尺。  釜底抽薪  2001年8月,贵州茅台挂牌上市,十多年后,其股价暴涨35倍!身价暴增的不仅仅是茅台,白酒板块的平均估值都增长了50倍,而国外高浓度烈性酒上市公司仅为10~15倍。在中国股市10年“零增长”的背景下,白酒行
期刊
节目虽然结束了,但“好声音”的挣钱行动才刚开始。实际上,制作方更多收入来自其他方面,节目本身只是整个产业链的“发动机”。  今年,《中国好声音》的收视率超过2005年鼎盛时期的超女,把喜爱音乐的观众的注意力又重新拉回到音乐产业中来,乃至有人说音乐产业终于又看到希望!  中秋之夜,《中国好声音》这档斥巨资引进自荷兰的电视选秀节目终于结束了三个多月的选拔,落下帷幕。而节目的总决选虽然声势浩大,但是却没
期刊
创新源的拐点,发端于动物人的占有欲、社会人的被认知以及合_人的心物一体三个圆的重叠区。从那里出发,你将发现当下每一个散乱的点,都与未来的某个大画面相连接,持续不断的创新,将汇成一条活泼泼的河流。诚研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气、阳气、和气,三生万物。说创新,人们想到的首先是技术、专利、硬件、软件系统。可当一个公司拥有所有这一切的时候,却常常走背字。通用汽车之品牌、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