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罗伊莫斯:探访欧洲冷战遗迹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7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见”的冷战
  1983年夏天,马丁·罗伊莫斯(Martin Roemers,下文简称马丁)和他的朋友怀着探险的心态触碰了密林中的一角灰色—东德的柏林墙。他们沿着蜿蜒的水泥墙行进,最终驻足于仅有一名士兵驻守的瞭望塔,并与这个孤独的守望者互相拍照留念。
  彼时“冷战遗痕”的创意或许已经在这个荷兰青年心中埋下了种子,尽管后来欧洲的剧变始料未及,甚至在6年之后柏林墙终于倒下,作为安锡尔艺术学院摄影专业的学生,马丁再次驱车穿越东德,还是在苏联军营前吃了闭门羹。
  马丁依然锲而不舍,几年后想尽办法得到了勃兰登堡原苏联军事基地的通行证。沿途所见令他十分惊讶,当地人在苏联军队离去后马上洗劫了驻地,幸存下来的,透露出一种腐朽衰败的美感:摇摇欲坠的建筑、破车、轮胎、飞机、颜色剥落的为苏联歌功颂德的壁画。后来他回忆道:“这简直就是冷战主题的迪士尼乐园。”
  在关于战争的题材中,马丁有两组成熟的作品曾引起社会较大的关注,一是为在二战中因惊惧而致盲的人们拍摄的肖像系列《战争之眼》(The Eyes of War),另一个便是《冷战遗痕》(The Cold War Relics)。比起拍摄面部肖像的《战争之眼》系列,马丁在《冷战遗痕》中,把视线集中于那些有故事的静态事物上。如果说前者用人眼来暗示“亲历”及其创伤,以一张张高清的面部特写给予观者当头直击式的震慑,那么后者则更像一个“旁观者的旁观者”,为那些沉默的见证者记录下永恒的形象。
  马丁坦言,对于这组作品,他并没有任何预设的主题和器材技术上的限定。冷战是一场兵不血刃的无形对抗,铁幕对欧洲的割裂更多地存在于意识形态层面,但当这个时代结束时,军事力量的撤离如退潮后的海滩,遍地荒废的遗留物,都暗示着时代潮水造成的不可磨灭的侵蚀。通过对这种风景的发现,马丁还原了一次“可见”的冷战。
  当然,这一过程是非常艰难的,“冷战遗痕”的所有外景筹备,耗时达12年之久。美苏对峙,以东西欧为前线,柏林墙倒塌后,马丁游走于边界上,寻找隐蔽的废弃驻地和各种工事,物色外景地,向当地政府或者专门的安全管理组织阐述自己的拍摄计划,申请指引与许可,有时甚至必须在专人陪同下拍摄。
  这是一项异常繁琐枯燥的工作,和探索密林深处的新奇刺激形成鲜明对比。顶着压力,马丁成功进入了多处冷战禁地。从东德的柏林墙开始,他探访“冷战遗痕”的足迹最远延伸到了俄罗斯和英国。
  永不开始的战争
  2002年,马丁遭遇了“冷战遗痕”拍摄过程中最难忘的经历。他驱车穿过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去拍摄一座濒临倒塌的军事建筑。绕着建筑步行时,他撞见了两个躺在地上喝啤酒的士兵。卫兵盘问了这个避之不及的不速之客,并把他带回营房监控起来。马丁不得不滞留了很长时间,等着安全局(即原克格勃)的官员从首都赶来调查。接近傍晚时分,一位矮胖的官员带着茶水和饼干出现,又是一长串盘问。他接受了马丁的解释,允许他离开,但是没收了底片。为笔录签字时,马丁注意到,最后一句写的是:“罗伊莫斯先生一整天态度有礼,表现良好。”
  马丁笑称,这次奇遇似乎正是冷战的一个缩影。每个人都体验过冷战,但从来没有参加过它。冷淡克制的表象下,那种紧绷的敌意如影随形。无论哪个阵营,都拼命地建造防御工事,组织威慑武装。不同的政治立场和利益格局,表现出来的恐惧与戒备却是异常一致的。冷战超越政治的意义,也许是人类永恒的困境,这也使“冷战遗痕”成为马丁镜头中最富哲学意义的一组作品。
  拍摄过程中当然也有惊喜。“冷战遗痕”中马丁自己最偏爱的一幅是《海上碉堡》(本文题图),作品曝光时间长约二十分钟,拍摄于波罗的海沿岸,时间就是他被扣留盘问的那个月。废弃的暗堡底部被上升的海平面淹没,在冰冷的浪花和雾气中,海水翻滚,碉堡岿然不动,而换一个角度看,更像是它在海上漂浮。原本罕见的奇景,蒙上了深深的孤独与抽象的色彩,似乎隐喻着世界的变与不变。
  当铁幕终于落下,世界各国的人群在全球化的潮流中逐渐融为一体的时候,他们面临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与亘古不变的人性共同点。剑拔弩张的前线终会退居为孤独守望的遗迹,马丁那12年的不懈游走,记录下的是战争的边界,也是人类意识情感的边界。
  在整个系列的拍摄过程中,马丁始终在这样问自己:“这些风景背后隐藏着的冷战后果是什么?”在这组作品和其他作品中,他寻觅了11年,起初留意的是前东德的苏联遗迹,但工程越来越浩大。虽然冷战影响了许多地区,但光是在东西欧地区,大量的遗迹还是令他震惊:掩体、弹药库、停机坪、靶场、营房、导弹基地、边界、路障和雷达站。在铁幕两边,出于同样的恐惧而建立的防御机制,看起来竟然如此相似。
  2009年春,马丁在莫斯科拍摄了项目的最后一幅作品。关于冷战的后果,他并没有发表自己的看法,一切都在照片中留给人们体会。或许这些遗迹的意义只是在提醒我们,那个时代终结了;又或许,它们还告诉了我们,想要彻底走出来还需时间。
  与冷战遗迹纠缠了十余年后,马丁的最新拍摄计划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曾获世界新闻摄影比赛日常生活组一等奖的《大都会》系列目前还在继续进行,在其中他会通过长时间曝光的拍摄手法来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计划中的拍摄对象包含21个人口稠密的发展中国家中心城市,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也在其中。与此同时,马丁考虑过在中国及世界其他地区举办“冷战遗痕”主题的摄影展,把他记录下来的画面展示给更多关注这段历史的人。
  你拍摄《冷战遗痕》这组作品的起因与动力是什么?
  我的许多作品都关注战争与冲突。这个专题意在表现战争的后果。战争不仅涉及到人,也对风景与建筑产生了影响。这在过去40年的欧洲表现得尤为明显。冷战结束后,旧有的一切都荒废,四处都是时代终结的标志物。柏林墙倒塌以后,我终于有机会接触到这些东西,这些都促使我着手拍摄这组作品。
  冷战时代结束了,但是对人的作用还在,不光对年长者,年轻一代是否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它的影响?
  是的,冷战结束后欧洲发生了剧变。在我个人看来,最重要的节点是柏林墙的倒塌。铁幕割据欧洲太久,时至今日,亲历铁幕的欧盟发展中国家仍然不能忘记其间的贫乏和混乱。这种剧变在当时是无法想象的。我想要表现的就是那段四处弥漫着敌意的历程。
  你表现旧时代轨迹的方式,是否为了让被强行置入这段经验和记忆的年轻一代感兴趣?
  我的作品适用于每一个对那段历史感兴趣的人。因为这是一场全世界史无前例的传说中的战争,一场永远也不开打的战争,虽然这期间有不少战争的要素:一个阵营对另一个阵营的秘密行动,无处不在的敌意,双方都拼命地修建防御工事来划清界限。通过拍摄这些边界上、掩体下的“前线”景物,冷战才变得清晰可见。
其他文献
10月24日,北京国际摄影周2013在中华世纪坛正式拉开帷幕。本次摄影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北京市政府主办,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中国摄影家协会、新华通讯社图片中心、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承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华世纪坛当代艺术馆共同协办,力图在北京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摄影类文化活动。  “北京国际摄影周2013”以“摄影·聚焦世界”为主题,具有丰富多样的活动与形式,主要包括开幕活动、系列展
期刊
一转眼,又一年过去了。  按惯例,关于新的一年,总得写点什么。在焦头烂额的年底,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忍不住想:如果亲爱的小伙伴们翻到这一页发现是一片空白,会是什么表情?  有时,空白是美的。我们常常羡慕孩子,因为他们即将开启的人生如一卷白纸在面前展开,可以泼墨写意,可以刺血抄经,宇宙多大人生就有多大。而人近中年,走过千山万水尘霜满面,胸中依然时时回荡空灵之声,这样的美,便是留白。  当摄影初生,为了将
期刊
在本届“北京国际摄影周”大型摄影主题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便是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发起、策划的“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灵光与后灵光”。本次双年展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长王璜生担任艺术总监,并由顾铮、李媚、荣荣、蔡萌、巴斯·弗吉等组成策展团队,力图在学术上探寻摄影语言与观念的进步,并推介富有天赋和潜质的中国青年摄影师,提升中国摄影在国际艺术界的影响力和认知度。  与展览相伴进行的另一项重要活动,
期刊
生命中始终有一种距离能够让你后退静心思考,你想做什么?这时候我发现我想成为一名摄影师。  在第50届英国野生生物摄影年赛获奖后,自然摄影师袁明辉成为唯一在世界四大专业类自然摄影赛事(BBC英国野生生物摄影年赛,NBP美国最佳自然奖,NWF美国野生生物摄影大赛,IGPOTY英国国际花园摄影年赛)中全部获奖的中国摄影师。其中在NBP美国最佳自然奖、NWF美国野生生物摄影大赛、IGPOTY英国国际花园摄
期刊
如果你是摄影媒体的从业人员,恐怕整个11月都会奔波在路上。  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2013连州国际摄影年展、2013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各个国内重头摄影节几乎都集中在这短短几十天中。本文将为读者简单梳理各摄影节的发展历史、侧重点、策展团队的特色,以及它们对业界的关注焦点和摄影爱好者可以前去观赏的内容。  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  该展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北京市政府主办的“北京国际摄影周
期刊
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rt Photographique,简称FIAP)是著名的国际摄影组织之一,1950年由比利时人莫利斯·范德·维尔博(M. Van de Wijer)创办。该组织成立于瑞士,隶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现有80余个国家协会的成员,约100万名摄影师。FIAP每两年召开一次代表大会,有“摄影世界杯”之称。本次北京国际摄影
期刊
幸福的门票并不昂贵,穷人都能负担。幸福的瞬间只能回味,谁也没有票根。  11月1日,在阿富汗坎大哈,一名男子骑摩托带着他的5个孩子购买公园门票。(美联社照片)  点评:幸福的门票并不都很昂贵,背上的重量并不都是负担。
期刊
2013年,朝鲜半岛危机在上半年连续升级,一度引发世人对该地区局势可能失控的担忧;日本安倍政府在钓鱼岛、参拜靖国神社和对待侵略历史、希望以修宪恢复其战争权利等问题上不断显现右倾化趋势;美国总统奥巴马则数度威胁叙利亚对其实施军事打击,且表示不排除对伊朗动武;刚过去不久的伊拉克战争和利比亚战争并没有给当地带来稳定的局面;埃及的流血冲突和混乱局势给中东地区再添不稳定因素……  可以说,这一年,世界范围内
期刊
在很多朋友眼里,沈昭良是一个追舞台车的人。  “那画面现在想起来还蛮动人的。”回忆起在“妈祖生辰”(农历三月二十三)时的那次追逐,沈昭良说。  妈祖生辰,台湾乡间的各村落会各自庆祝。有烟火的地方,就有舞台车,沈昭良开着车,在嘉南平原的高速公路上奔跑,一眼望去,“左右两边都是烟火,啪啪,啪啪,此起彼落。”  他的摄影系列Stage(舞台),就是在台湾的乡野间,在这一次次的追逐中完成的。  马丁·帕尔
期刊
“在美国,战争是私事。” 2009年“荷赛”奖获得者尤金·理查兹(Eugene Richards,1944~)曾在反映美国老兵问题的摄影专题中这样写道。  然而,当摄影师克雷格·F.沃克尔(Craig F. Walker,以下简称沃克尔)的镜头对准美国的伊拉克战争退伍老兵时,这场“私事”再次被公之于众,令看到照片的人们震惊,乃至泪下。人们开始意识到战争对于个人的灾难—在残酷的战争灾难面前,没有胜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