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多年前,一位来自上海的青年画家受奥地利艺术大师的启发,将中西绘画技法相结合,用手中的画笔讲述犹太难民在上海的故事,画展《犹太人在上海》一经展出便在画坛引起轰动。
2006年,这位知名的青年画家已年过半百,旅居奥地利10多年后毅然归国,用手中的画笔描绘故乡上海的无穷魅力,为公益和慈善事业奔走募集,为中外文化交流贡献光和热。2016年国庆,他受邀参加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国宴晚会,成为上海的骄傲。该知名画家正是陆志德。
陆志德是一位勇敢的探索者,他不畏孤独,甘于寂寞,辛勤地求索,将自己的思维放飞,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中探求视觉的解放。他不同时期的作品可以带给观者不同的感受,时而晴空万里,白云轻飘;时而又似阴霾满天,秋风瑟瑟;时而坦荡,时而诡秘;明亮中藏着些许悲凄,凝重中掩饰不住欢娱,这正是他不同时期心境的写照。
师从高人 破茧成蝶
63岁的陆志德是一位旅居海外10多年的知名画家。他擅长人物、风景,陆志德从根基扎实的中国传统水墨出发,吸收西方绘画艺术精华,杂糅中西绘画技艺,为中西文化精神的沟通对话做出了探索和努力。如今,他中西兼容的绘画风格自成一格,尤为画坛瞩目。
这样的艺术风格,与陆志德的经历不无关系。他自幼喜画,曾师从陆俨少、刘旦宅等教授,1990年开始定居奥地利,画作逐渐在中西结合上别出新意。 据了解,陆志德从1988年开始举办个展,曾先后于日本东京画廊、横滨国际中心、奥地利亚非画廊、维也纳市政府、奥地利皇家博物馆、维也纳大学、美国长春画廊、德国巴达堡艺术中心、上海美术馆、上海城市展示馆举办画展。
其作品先后被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皇家团体及个人收藏。陆志德的作品还多次被政坛名人所收藏。2002年,在他赴菲律宾期间,应邀菲律宾总统格洛丽亚·马卡帕加尔·阿罗约创作《鹤之舞》,碧海、仙鹤,东方吉祥的寓意通过中西交融的手法展现出来,画作被阿基诺欣然收藏。2008 年,德国前总理施罗德买下陆志德创作的《夕阳放飞鸽》,被传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佳话。
1999年陆志德《故土》获香港国际金龙奖书画大赛金奖。2000年《叉系列》获日本现代水墨艺术大奖,2004年《纽带》获以色列文化成就奖。
成为大师的过程往往经历着破茧重生时的万般磨难。拜名师、学名师、成大师是陆志德青年时期中至为重要的人生际遇。
陆志德1955年出生于上海,上世纪50 年代,孩提时代的他随母亲下放崇明。由于居于乡间,物资匮乏,就连出门玩耍都没有好的去处。“教师出身的母亲为了让我打消每日乡间生活的无趣,便让我拿个树枝,在地上画画,看到什么就画什么,”如此一来,清苦生活稍微有了些童趣。“是母亲让画画这门艺术化作一颗种子种在了我的心里”,陆志德谈到母亲时坦言。
1973年中学毕业后,陆志德被分配到第一纺织机械厂当司炉工,他日夜三班轮转,利用工作之余的间隙,不断地练习速写,把拼搏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在“双批”运动中,他画了大量的漫画,接着便当上了工会宣传员,还要利用空余时间经常赶到中纺机翻纱车间,看望正在那里战高温的刘旦宅、华三川、汪观清等画家创作,并且有幸拜刘旦宅、陆俨少为师,学习连环画。
在画坛大师的亲自指点下,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陆志德从以前的业余画手转变成了一名专业的青年画家。此后他又去了长宁区工人文化宫美术小组进修,因成绩优秀一年后留在出版社从事连环画创作。1976年春,陆志德的作品《心意——纪念周爷爷去世的日子里》参加华东六省三市工人画展获得优胜奖。在数位名师的指导下,加上自己的勤奋拼搏,自此以后,陆志德的绘画道路便在他的心头开始,逐渐向上攀升 。
在异乡,延续中犹人民世代友好
“1989 年,我从留学多年的日本来到奥地利。一天,在奥地利维也纳的一家超市,我正与同伴用上海话进行交流,突然一位老者轻拍我的后背对我说,‘阿拉也会讲上海闲话,大饼、油条、荡马路……’就这样,因为上海话,我与犹太难民奇迹般地邂逅、相识……”陆志德回忆28年前这一幕的时候,他难掩内心的激动,感慨那是他人生中永不磨灭的记忆。
1988年秋天,陆志德东渡日本 ,在东京日本语学院攻读日语,他每天下午去东京银行当清洁工,闲暇之余便继续他的水墨画创作。他告诉记者,由于一次机缘巧合,东京银行的一位管家得知他是画家,便告知他可以在银行展示厅举办画展,还主动要求赞助他。
这可帮了当时拮据的陆志德一个大忙,他在那次画展中共卖了5幅画,总得30多万日元,相当于当时近2个月的收入,不久,第二次画展在东京新宿画廊举行,一位古玩店老板以24万日元购得他的一幅工笔人物画。陆志德笑着回忆说,在日本卖画是人生漂泊在外获得的第一桶金,资金的充足,让他有了更多关于人生方向的选择。
一年半以后,他轉道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在那里邂逅和相识的一名外国友人,为他的人生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怎么想起以犹太难民故事为题材来创作的,其实这是一种缘分,也是我心中的一个情结。”冥冥中注定的邂逅,将这段深厚的跨国友情延续至今。
据介绍,与陆志德相识的这位外国友人是奥地利著名小提琴家海因茨·格林伯格。海因茨是奥地利籍犹太人,5岁时曾随父母一起來到上海度过了8年的避难生活。他说,正是因为上海的接纳,才使得他们一家免遭纳粹的屠杀。所以一看到中国人特别是上海人就感到分外亲切。
在海因茨的邀请下,陆志德一有时间便参加维也纳上海犹太难民沙龙,老人们热情地帮助陆志德学习德语,陆志德则教他们说上海话,陪他们一起沉浸于对上海的回忆。那里的老人告诉陆志德,“你在这里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找我们帮忙,因为在上海,也有无数的中国人帮助过我们。”一场温馨的中犹人民友好画面在那里交替上演。 在那里,陆志德还有幸结识了奥地利艺术大师埃尔恩斯特·福古斯。据了解,埃尔恩斯特的父亲也曾在上海避难,他同样对上海充满着感情。福古斯对他说:“作为一名中国画家,你可以从历史题材着手,用作品给后人以启示和教育。”这位奥地利艺术大师的教诲让陆志德深受启发。
将西方画法和中国画技法相结合,用手中的画笔讲述犹太难民在上海的故事是陆志德心中的一个情结。在老师的鼓励下,为感恩犹太朋友的帮助,陆志德从1999年起,不断搜集资料,听犹太难民讲故事,激发创作灵感。3年后,“犹太人在中国”画展在维也纳市政府厅成功举办。
画展展出近40幅作品,都是他在对曾经生活在上海的犹太难民进行3年多采访、调查后所创作的。作品艺术地再现了犹太人当年在上海的生活,其中包括犹太人在上海虹口摩西会堂前欢呼纳粹德国投降和反映投身中国革命的奥地利国际友人罗生特医生等作品。
据了解,当时,中国驻奥地利大使卢永华还为画展题写“环球同此凉热”并致辞,以色列驻奥地利大使、政府官员、曾经的犹太难民参加画展开幕式。人民日报海外版专题报道。之后,画展到上海、哈尔滨巡展,陸志德获得以色列文化贡献奖。
2015年,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9月1日,上海市政协与虹口区政府一起主办关于陆志德作品《犹太难民在上海》的展览。10月16日,该作品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并在米兰世博会、维也纳大学巡展。
以色列驻华大使海逸达博士撰文称,陆志德的作品阐释了犹太人与中国人关系的一个特殊时期,并且揭示了以中两国友好之源。时任上海市虹口区政协主席管维镛表示,陆志德的每一笔,每一画,每一个画面,都倾注着他对那些异国兄弟的深厚友情,他与奥地利艺术家之间结下的友谊,何尝不是当年发生在犹太难民和上海人民之间的一个个动人故事的延续?
“海归”画家寻根
陆志德说,早年自己留学日本,半工半读,是想趁着年轻多学点东西。但是,过快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并不是自己所喜欢的。于是,2年后,他来到了奥地利,那里的人们生活悠闲,艺术受到格外重视,到处是绘画、音乐,他觉得奥地利很适合自己的创作。然而,定居国外10多年之后,他却萌生了回国的念头。
陆志德曾撰文写道,“不在异国久住,不知道什么是刻骨铭心的乡土之恋”。1999年前后,他开始每年回一趟国看看,结果惊讶地发现,上海的变化越来越大,着实让人欣喜。于是,他拿起画笔进行创作,描绘自己心目中的“上海梦”,共画出了8幅“上海梦”作品,当时还未变成现实的磁悬浮、迪士尼等都“提前”入画。后来,这8幅画作被捐给了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
他告诉记者,如今磁悬浮、迪士尼等已经成为上海的标志性景观之一,美梦成真的感觉让人兴奋。这也更加坚定了陆志德要为上海文化走向国际贡献一己之力的决心。画上海旗袍,讲上海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上海的特色文化是陆志德归国后的目标之一。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有言:“只要有人写历史,这个国家就可以绵延不绝。”史家以文字纪实,艺术家以形象留影,旅居奥地利维也纳的画家陆志德,就用画笔撰写历史,他的《上海滩摩登》便是历史一角的留影。
熔中国画、浮世绘、装饰画于一炉的《上海滩摩登》,或者可以说是旗袍人物画卷。上世纪的20年代,是旗袍装的鼎盛时期。时光倒流于陆志德的笔端,洋洋大观,共得48幅。每幅皆以婀娜多姿的旗袍女郎为主角,有灯红酒绿,风流倜傥,醉生梦死;也有无尽惆怅,世间炎凉,真情流露。
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曾这样评论《上海滩摩登》:“当时的生存状态是动荡的,因而在画家的笔下,充满了风迷雾乱、旧曲忧伤、社会喧嚣、生活焦虑。用今天的艺术眼光审视昨天的故事,在画家的作品中有了新的感悟和新的探索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驻沪总领事夫人、汉学博士凯茜对这些浸透着上海风华的作品“一见钟情”,亲自为这个系列作品逐一配上解说。原本就熟知上海历史的凯茜,可为构思这些故事,她还是泡在上海档案馆里尽力收集素材。凭着对中国文化的那份痴迷,再加上她出色的想象力,便有了与画作无缝链接的故事,比如:“玫瑰表深情”、“凤凰犹如笼中鸟,欲效娜拉离家门”、“如云美女承欢笑,冷暖真伪心自知”……
2006年,陆志德摩登上海旗袍画展受上海驻俄罗斯总领事邀请,参加俄罗斯圣彼得堡“上海周”活动,为中俄文化交流增光添彩。2007年,受上海对外友好协会邀请,摩登上海旗袍画展又一次亮相美国。旗袍在上海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陆志德后来成立了上海圣碧文化传播公司,一心想做大旗袍品牌,让旗袍文化走出国门。
除了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陸志德在公益慈善方面也是热心活动家。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参加东方电视台举办的慈善拍卖,将油画《东方之路》拍卖款全部捐献给汶川灾区。2010年玉树大地震后,身为上海逸仙画院的执行院长,陆志德发动画师们集体创作、举行慈善拍卖,所得数十万全部捐给有关部门。2014年,在上海浙江商会慈善晚会上,陆志德油画《一马当关》拍卖所得28万余元也全部捐献给云南的残疾儿童。
另外,近年来,陆志德还每年为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捐赠一幅生肖画,拍卖所得全部捐给上海的贫困儿童和残障人士。陆志德说:“一个艺术家,只要自己有能力,就应该为社会做点事。艺术最终要回归社会,让艺术来诠释生活,而且艺术更要回报社会。”
近期陆志德在为荷绘系列作品“一带一路”巡回展忙碌着,据介绍,此次展出的60余幅技法不同的荷花作品,均为其近三四年间创作。据陆志德透露,上海首展后,这些画作将陆续赴泰国、奥地利、德国、法国等十多个国家展出。
陆志德归国至今一刻也没有停歇过,未来他还计划拍一部犹太难民与上海故事的电影,再为犹太难民画100幅肖像,要把犹太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友谊故事一直画下去,去做更多的慈善活动。陆志德说,这些计划一直刻在脑海里,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名有爱、有理想、有担当的画家。
2006年,这位知名的青年画家已年过半百,旅居奥地利10多年后毅然归国,用手中的画笔描绘故乡上海的无穷魅力,为公益和慈善事业奔走募集,为中外文化交流贡献光和热。2016年国庆,他受邀参加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国宴晚会,成为上海的骄傲。该知名画家正是陆志德。
陆志德是一位勇敢的探索者,他不畏孤独,甘于寂寞,辛勤地求索,将自己的思维放飞,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中探求视觉的解放。他不同时期的作品可以带给观者不同的感受,时而晴空万里,白云轻飘;时而又似阴霾满天,秋风瑟瑟;时而坦荡,时而诡秘;明亮中藏着些许悲凄,凝重中掩饰不住欢娱,这正是他不同时期心境的写照。
师从高人 破茧成蝶
63岁的陆志德是一位旅居海外10多年的知名画家。他擅长人物、风景,陆志德从根基扎实的中国传统水墨出发,吸收西方绘画艺术精华,杂糅中西绘画技艺,为中西文化精神的沟通对话做出了探索和努力。如今,他中西兼容的绘画风格自成一格,尤为画坛瞩目。
这样的艺术风格,与陆志德的经历不无关系。他自幼喜画,曾师从陆俨少、刘旦宅等教授,1990年开始定居奥地利,画作逐渐在中西结合上别出新意。 据了解,陆志德从1988年开始举办个展,曾先后于日本东京画廊、横滨国际中心、奥地利亚非画廊、维也纳市政府、奥地利皇家博物馆、维也纳大学、美国长春画廊、德国巴达堡艺术中心、上海美术馆、上海城市展示馆举办画展。
其作品先后被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皇家团体及个人收藏。陆志德的作品还多次被政坛名人所收藏。2002年,在他赴菲律宾期间,应邀菲律宾总统格洛丽亚·马卡帕加尔·阿罗约创作《鹤之舞》,碧海、仙鹤,东方吉祥的寓意通过中西交融的手法展现出来,画作被阿基诺欣然收藏。2008 年,德国前总理施罗德买下陆志德创作的《夕阳放飞鸽》,被传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佳话。
1999年陆志德《故土》获香港国际金龙奖书画大赛金奖。2000年《叉系列》获日本现代水墨艺术大奖,2004年《纽带》获以色列文化成就奖。
成为大师的过程往往经历着破茧重生时的万般磨难。拜名师、学名师、成大师是陆志德青年时期中至为重要的人生际遇。
陆志德1955年出生于上海,上世纪50 年代,孩提时代的他随母亲下放崇明。由于居于乡间,物资匮乏,就连出门玩耍都没有好的去处。“教师出身的母亲为了让我打消每日乡间生活的无趣,便让我拿个树枝,在地上画画,看到什么就画什么,”如此一来,清苦生活稍微有了些童趣。“是母亲让画画这门艺术化作一颗种子种在了我的心里”,陆志德谈到母亲时坦言。
1973年中学毕业后,陆志德被分配到第一纺织机械厂当司炉工,他日夜三班轮转,利用工作之余的间隙,不断地练习速写,把拼搏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在“双批”运动中,他画了大量的漫画,接着便当上了工会宣传员,还要利用空余时间经常赶到中纺机翻纱车间,看望正在那里战高温的刘旦宅、华三川、汪观清等画家创作,并且有幸拜刘旦宅、陆俨少为师,学习连环画。
在画坛大师的亲自指点下,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陆志德从以前的业余画手转变成了一名专业的青年画家。此后他又去了长宁区工人文化宫美术小组进修,因成绩优秀一年后留在出版社从事连环画创作。1976年春,陆志德的作品《心意——纪念周爷爷去世的日子里》参加华东六省三市工人画展获得优胜奖。在数位名师的指导下,加上自己的勤奋拼搏,自此以后,陆志德的绘画道路便在他的心头开始,逐渐向上攀升 。
在异乡,延续中犹人民世代友好
“1989 年,我从留学多年的日本来到奥地利。一天,在奥地利维也纳的一家超市,我正与同伴用上海话进行交流,突然一位老者轻拍我的后背对我说,‘阿拉也会讲上海闲话,大饼、油条、荡马路……’就这样,因为上海话,我与犹太难民奇迹般地邂逅、相识……”陆志德回忆28年前这一幕的时候,他难掩内心的激动,感慨那是他人生中永不磨灭的记忆。
1988年秋天,陆志德东渡日本 ,在东京日本语学院攻读日语,他每天下午去东京银行当清洁工,闲暇之余便继续他的水墨画创作。他告诉记者,由于一次机缘巧合,东京银行的一位管家得知他是画家,便告知他可以在银行展示厅举办画展,还主动要求赞助他。
这可帮了当时拮据的陆志德一个大忙,他在那次画展中共卖了5幅画,总得30多万日元,相当于当时近2个月的收入,不久,第二次画展在东京新宿画廊举行,一位古玩店老板以24万日元购得他的一幅工笔人物画。陆志德笑着回忆说,在日本卖画是人生漂泊在外获得的第一桶金,资金的充足,让他有了更多关于人生方向的选择。
一年半以后,他轉道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在那里邂逅和相识的一名外国友人,为他的人生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怎么想起以犹太难民故事为题材来创作的,其实这是一种缘分,也是我心中的一个情结。”冥冥中注定的邂逅,将这段深厚的跨国友情延续至今。
据介绍,与陆志德相识的这位外国友人是奥地利著名小提琴家海因茨·格林伯格。海因茨是奥地利籍犹太人,5岁时曾随父母一起來到上海度过了8年的避难生活。他说,正是因为上海的接纳,才使得他们一家免遭纳粹的屠杀。所以一看到中国人特别是上海人就感到分外亲切。
在海因茨的邀请下,陆志德一有时间便参加维也纳上海犹太难民沙龙,老人们热情地帮助陆志德学习德语,陆志德则教他们说上海话,陪他们一起沉浸于对上海的回忆。那里的老人告诉陆志德,“你在这里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找我们帮忙,因为在上海,也有无数的中国人帮助过我们。”一场温馨的中犹人民友好画面在那里交替上演。 在那里,陆志德还有幸结识了奥地利艺术大师埃尔恩斯特·福古斯。据了解,埃尔恩斯特的父亲也曾在上海避难,他同样对上海充满着感情。福古斯对他说:“作为一名中国画家,你可以从历史题材着手,用作品给后人以启示和教育。”这位奥地利艺术大师的教诲让陆志德深受启发。
将西方画法和中国画技法相结合,用手中的画笔讲述犹太难民在上海的故事是陆志德心中的一个情结。在老师的鼓励下,为感恩犹太朋友的帮助,陆志德从1999年起,不断搜集资料,听犹太难民讲故事,激发创作灵感。3年后,“犹太人在中国”画展在维也纳市政府厅成功举办。
画展展出近40幅作品,都是他在对曾经生活在上海的犹太难民进行3年多采访、调查后所创作的。作品艺术地再现了犹太人当年在上海的生活,其中包括犹太人在上海虹口摩西会堂前欢呼纳粹德国投降和反映投身中国革命的奥地利国际友人罗生特医生等作品。
据了解,当时,中国驻奥地利大使卢永华还为画展题写“环球同此凉热”并致辞,以色列驻奥地利大使、政府官员、曾经的犹太难民参加画展开幕式。人民日报海外版专题报道。之后,画展到上海、哈尔滨巡展,陸志德获得以色列文化贡献奖。
2015年,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9月1日,上海市政协与虹口区政府一起主办关于陆志德作品《犹太难民在上海》的展览。10月16日,该作品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并在米兰世博会、维也纳大学巡展。
以色列驻华大使海逸达博士撰文称,陆志德的作品阐释了犹太人与中国人关系的一个特殊时期,并且揭示了以中两国友好之源。时任上海市虹口区政协主席管维镛表示,陆志德的每一笔,每一画,每一个画面,都倾注着他对那些异国兄弟的深厚友情,他与奥地利艺术家之间结下的友谊,何尝不是当年发生在犹太难民和上海人民之间的一个个动人故事的延续?
“海归”画家寻根
陆志德说,早年自己留学日本,半工半读,是想趁着年轻多学点东西。但是,过快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并不是自己所喜欢的。于是,2年后,他来到了奥地利,那里的人们生活悠闲,艺术受到格外重视,到处是绘画、音乐,他觉得奥地利很适合自己的创作。然而,定居国外10多年之后,他却萌生了回国的念头。
陆志德曾撰文写道,“不在异国久住,不知道什么是刻骨铭心的乡土之恋”。1999年前后,他开始每年回一趟国看看,结果惊讶地发现,上海的变化越来越大,着实让人欣喜。于是,他拿起画笔进行创作,描绘自己心目中的“上海梦”,共画出了8幅“上海梦”作品,当时还未变成现实的磁悬浮、迪士尼等都“提前”入画。后来,这8幅画作被捐给了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
他告诉记者,如今磁悬浮、迪士尼等已经成为上海的标志性景观之一,美梦成真的感觉让人兴奋。这也更加坚定了陆志德要为上海文化走向国际贡献一己之力的决心。画上海旗袍,讲上海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上海的特色文化是陆志德归国后的目标之一。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有言:“只要有人写历史,这个国家就可以绵延不绝。”史家以文字纪实,艺术家以形象留影,旅居奥地利维也纳的画家陆志德,就用画笔撰写历史,他的《上海滩摩登》便是历史一角的留影。
熔中国画、浮世绘、装饰画于一炉的《上海滩摩登》,或者可以说是旗袍人物画卷。上世纪的20年代,是旗袍装的鼎盛时期。时光倒流于陆志德的笔端,洋洋大观,共得48幅。每幅皆以婀娜多姿的旗袍女郎为主角,有灯红酒绿,风流倜傥,醉生梦死;也有无尽惆怅,世间炎凉,真情流露。
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曾这样评论《上海滩摩登》:“当时的生存状态是动荡的,因而在画家的笔下,充满了风迷雾乱、旧曲忧伤、社会喧嚣、生活焦虑。用今天的艺术眼光审视昨天的故事,在画家的作品中有了新的感悟和新的探索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驻沪总领事夫人、汉学博士凯茜对这些浸透着上海风华的作品“一见钟情”,亲自为这个系列作品逐一配上解说。原本就熟知上海历史的凯茜,可为构思这些故事,她还是泡在上海档案馆里尽力收集素材。凭着对中国文化的那份痴迷,再加上她出色的想象力,便有了与画作无缝链接的故事,比如:“玫瑰表深情”、“凤凰犹如笼中鸟,欲效娜拉离家门”、“如云美女承欢笑,冷暖真伪心自知”……
2006年,陆志德摩登上海旗袍画展受上海驻俄罗斯总领事邀请,参加俄罗斯圣彼得堡“上海周”活动,为中俄文化交流增光添彩。2007年,受上海对外友好协会邀请,摩登上海旗袍画展又一次亮相美国。旗袍在上海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陆志德后来成立了上海圣碧文化传播公司,一心想做大旗袍品牌,让旗袍文化走出国门。
除了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陸志德在公益慈善方面也是热心活动家。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参加东方电视台举办的慈善拍卖,将油画《东方之路》拍卖款全部捐献给汶川灾区。2010年玉树大地震后,身为上海逸仙画院的执行院长,陆志德发动画师们集体创作、举行慈善拍卖,所得数十万全部捐给有关部门。2014年,在上海浙江商会慈善晚会上,陆志德油画《一马当关》拍卖所得28万余元也全部捐献给云南的残疾儿童。
另外,近年来,陆志德还每年为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捐赠一幅生肖画,拍卖所得全部捐给上海的贫困儿童和残障人士。陆志德说:“一个艺术家,只要自己有能力,就应该为社会做点事。艺术最终要回归社会,让艺术来诠释生活,而且艺术更要回报社会。”
近期陆志德在为荷绘系列作品“一带一路”巡回展忙碌着,据介绍,此次展出的60余幅技法不同的荷花作品,均为其近三四年间创作。据陆志德透露,上海首展后,这些画作将陆续赴泰国、奥地利、德国、法国等十多个国家展出。
陆志德归国至今一刻也没有停歇过,未来他还计划拍一部犹太难民与上海故事的电影,再为犹太难民画100幅肖像,要把犹太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友谊故事一直画下去,去做更多的慈善活动。陆志德说,这些计划一直刻在脑海里,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名有爱、有理想、有担当的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