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团聚引发的风波与思考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tlove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父母和解之路,每个人都走得辛苦而漫长,于我而言,也不例外。但其中有一个关键点,是我自己在若干年前的一次春节家庭聚会上体悟到的。
  那年的我,满怀着期待和激动在春节与家人团聚。中国人的家庭,体会爱的地方就是饭桌,推杯换盏间,爱的记忆被唤起时,与成长相关的其它记忆也被一并唤起。边吃边聊中,妈妈因为一个话题,半嗔怪地拿食指戳了一下我的脑门。在她有力的手指触到我皮肤的那一瞬间,与这个接触的所有的相关感受一下子从我心底涌起,瞬间就淹没了我。身体的记忆远比我想像的强大,那些储存在潜意识里的与这个动作相关联的指责、评判、嘲笑都像放电影一般,跳出来一幕幕给我看,将我硬生生地与这个团圆的饭桌隔离开来。
  由于连续的大鱼大肉的“灌溉”,终于让我的头痛病再次发作,痛到连睁眼都十分困难。但由于之前已经答应父亲老同事的回请邀请准备赴宴,而父亲由于身体不便无法参加,他强调我和先生必须要去参加,不能驳了对方的面子。先生一再表示他自己作代表参加即可,让我好好在家休息。但父亲言辞激烈,不依不饶,再三强调头痛算什么,忍忍就过去了,不能这么不懂事!此时此刻对我疼痛的否定和因为不能满足他的期待而给我的评判,又再一次唤醒了从小到大被忽略的那份感受,我静静地忍受着这份疼痛,勉强答应赴宴的事。
  当事情过去后,我默默回想着整个过程。我突然明白了“和解”是怎么回事。
  我们的父母是怎样的一群人?
  我们的父母基本都是40后、50后,他们是“红旗下的一代”,同时也是“被耽误的一代”,“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十年动荡,刚刚还在物质的匮乏中挣扎转眼又投入到集体狂热的无边斗争中去,接下来又是眼睛眨一眨就错失赚钱机会的改革开放。这样动荡的经历对于他们一生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人格影响。
  我们经常会看见这个年代的老人在微信的朋友圈里,转发的都是些莫须有的骗局,他们的眼里,“不安全”是一种常态,信任是个很昂贵的产品,所以能“相信”的理论他们就会一辈子抱着不放。这代老人具有非常明显的“二元对立论”,那种对一些概念的根深蒂固的非黑即白以及整齐划一的价值观,是集体主义教育的结果,所以在他们的世界里总会有“是非对错”,处理问题也很少有折中或妥协。他们是不被允许表达真实自己的一代,不要说感受了,连想法都不能真实地表达,要生存,宁愿对外人千篇一律的好、对家人稍微狠一点也没有关系,毕竟顾全大局才能活下来。
  他们是有爱的,尤其是对孩子。由于他们从小经历的物质匮乏,他们认为对一个人好的最高境界就是好吃好喝;也由于他们要一直服从集体利益的需要,而淡化个人需要,他们触摸不到我们内在的情感需求,正如他们屏蔽了他们自己的一样。
  70后、80后们成长起来的时代,虽然是渐渐多元化的时代,但也是“只要学习好,别的什么都不要管”的一代。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后明显缺乏独立性,再次认同了父母所投射的个人无能感,很多人也很难离开原生家庭,即使组成新家庭也在心理上无法“断奶”;但随着成长,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原生家庭对自己成长的影响大到远超想象,于是又会回头埋怨父母对自己人生的负累。由于40后、50后所经历年代的不可复制性,又由于70后、80后經历了历史上经济跨度最大的年代,这两代人的代际冲突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和解的前提是将父母给我们造成的不良感受和他们本人分开
  我们之所以难受,是由于我们知道父母内心其实是爱我们的,而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违背自己的意愿去满足他们,也是因为我们太爱他们了。但70后、80后们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看到了儿时的自己,也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看见了原生家庭给自己打下的烙印所形成的那些卡点。所以,我们必须改变,好让自己的婚姻生活可以换一种活法,是与父母不一样的过法。
  问题是,如何“和解”?
  1
  要觉察。对自己的情绪要有鲜明的觉察力,父母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能让自己又升起那些熟悉的感受,而眼下对那些感受要负责的人不是父母而是我们自己。毕竟掌控回忆的人是我们,也就是说,我们要自己对过去的恐惧负责,而不能用它去惩罚现在的人。
  2
  看见父母的真相,接纳那个爱我们的存在。当我们看到父母笨拙地以伤害来跟我们进行链接的时候,尤其是连爱都用评判、否定的方式表达出来,我们要有能力看到,这是他们这一代人所学会的方法甚至是生存的模式。把父母错误的行为和他们本人分开,把他们对我们的伤害和爱分开,就代表我们可以不再是一个孩子的状态。而我们要把精力放在自己的持续成长上,改变我们顺手从他们那里学来的对待家人的“爱”的错误方式,用对的方法去学习和表达“爱”。
  如果我停留在母亲的那个代表我儿时被指责的动作里,那就看不见这是母亲来表达爱意的为数不多的方式。如果我不能接纳父母这一代人的集体主义偏执思想,我就不能理解他们这种死要面子活要家人受罪的极端行为。
  3
  我们要自己认识到,自己的先天个性是会放大不良感受的。在家乡那几日的反思中我发觉,也许在当年经历那些陈年往事时,小小的我就一直沉浸在那样的不良感受里,所以会把这些感受不断地放大,放大到淹没了我的世界。毕竟有许多的案例证明,同样的家庭同样的教养方式抚养长大的孩子,对父母的感觉会大相径庭。
  4
  我们要打破原有的模式自己走出青春期的固执状态。由于在原生家庭的感受被忽略的影响,我在自己的婚姻里也会重复体验相似的经历,按照旧有的处理方式,当我不被看见时我就会压抑自己或者转移感受,而这个动作又让我重复体验到了不被爱的感觉,不管我有没有向对方抱怨,我都是一个青春期固著的状态。但我也可以有选择,将被忽略的感受、将这份脆弱直接向对方表达出来,这就是打破了原有的模式,是一种成人对自己感受负责的态度。
  与父母真正的和解,并不是要抱怨他们曾经对我们的伤害,而是到他们的历史背景中去理解他们,看见他们对我们生命的影响,去终止这些影响在我们人生中的副作用,去学习和成长,去不断地突破自己。
其他文献
朋友的孩子进入高中阶段的第一次大考成绩出来了,成绩大大低于了孩子之前的预期,就像是经历了一场生命竞赛。在此之前,他的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当天回到家里,孩子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情绪低落:一整天一个人躲在房间以泪洗面。  妈妈注意到儿子情绪不好,她没有过多的劝慰,更没有责难,等孩子情绪稍稍平复,她带着孩子去最近的商场闲逛,试图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但她使劲浑身解数,也没有让孩子展现出一丝笑容,她看见孩子走
期刊
说起精神科医生,人们常常会赋予“诡异”或“神秘”的定义,认为他们要么就是喜欢用某些神秘的技术探究别人内心的秘密,要么就是成天被“精神垃圾”、负面情绪污染着,甚至自己也都痴傻疯癫的有问题了。有人称精神科的工作是一项“高危职业”,有些人开始对精神科医生敬而远之,有人甚至开启了“冷嘲热讽”的模式:你们精神科医生,本来就是别人的“垃圾桶”,压力大点有什么关系,你们自己肯定会调节,再说了,如果连你自己都不会
期刊
不知道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很不情愿,但却仍然答应了对方的请求,比如同事拜托你帮忙分担任务;在一个令自己感到不适的场合中,如果找不到恰当的借口离开,就只能留下备受煎熬,甚至即使好不容易找到了借口,也总自认为是漏洞百出的;当有人在滔滔不绝地和你聊天,即便很赶时间,你仍然会坚持等对方把话说完,你甚至因此错过了重要的约会。  而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小熊,也遇到了这样的困难—无法对他人说“不”。  小熊
期刊
立Flag(目标)容易,坚持起来却很困难。为什么坚持我们的承诺如此困难?健身和生活方式大师劳伦特·安扎拉认为有三个原因。  1我们常“眼高手低”。  我们的大脑更能适应小的目标,做出一点点尝试比试图一次改变所有事情要容易得多。如果你下定决心减少饮食中的糖或碳水化合物,那就让我们从减少一个不好的饮食习惯开始,而不是每次看到柠檬派就无比拒绝地跑开。你每晚看电视的时候都吃冰淇淋吗?让我们把星期一晚上定为
期刊
一模”成绩出来了,教室里,复读生张强将头深深地埋在课桌上,压住了那张写着“总分352”的成绩单。虽然对这个分数早有预料,但拿到成绩单的那一刻,张强还是崩溃了,感觉自己仿佛坠落了悬崖,悬崖下面漆黑一片,深不见底,而随着下坠,头顶的光亮越来越小,越来越暗……说起来你可能不信,一年前的张强,高考成绩几乎是现在的两倍,现在的他,之所以会得到这样的分数,不是因为题目不会做,而是做不完—张强给自己设置了太多莫
期刊
小吴最近半年来发觉自己越来越摸不透父亲的脾性了,因为她的父亲会每隔一段时间来个彻底的大转变。比如,刚开始他可以连续几个月表现得心情很好、爱说爱笑、讲话幽默风趣、主动搭讪陌生人,不管跟谁都有说不完的话,还没聊上几句就与人称兄道弟。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不愿待在家中、整日忙忙叨叨、总往外跑、张罗着要赚大钱或是给家里添置一些没太大实际用途的东西,花钱很是大方。有时他还会管一些根本和他不沾边的闲事,对周围的一
期刊
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必须依靠群体生存。虽然每个人出生后都需要水、食物和安全的环境,但是仅仅保障这些物质需要而没有他人的照顾和抚育,人很快就会死去。因此,在人的一生中,社会关系都是非常重要的。  流行病学研究对大量样本做过十年以上的追踪研究,探究社会联系是否可以预测死亡率。结果发现,社会关系、社会联系频率、家庭关系都是有利于生存的保护性因素;相反,孤独、社会隔离、离婚、单身、独居都是不利于生存的
期刊
我是一名有22年精神分裂症病龄的患者。  第一次发病时,我刚满18岁,正在读高二,当时学业压力大,又值青春期。从小到大我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一直是父母的骄傲,所以,发病后,我的父亲一下子接受不了我得病的事实,也导致他一度精神状态不太好。  那时,父母把我送进了省会城市的精神病医院住院治疗。那是1997年,医院使用的还是传统的药物。由于药物的副作用很大,我的父母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在医治不到两个月时,
期刊
小Z是主动求助的来访学生,之前曾经多次尝试与自己的辅导员沟通,但每次都是不了了之。据辅导员介绍说,看着小Z似乎有千言万语要说,可总是对着他憋得脸红脖子粗,而后来一句“老师你帮不了我,算了吧”,转身就走。隔段时间又来了,重复前面的步骤后又走了。折腾得辅导员火气见长,可也无可奈何。就在辅导员思量着是否劝他做下心理辅导时,小Z自己提出来,让辅导员帮他预约一下,他说他的问题辅导员“不够专业”。  小Z的辅
期刊
提起春节,人们很自然会联想到一家老小阖家欢乐的场景,但此刻对于杨平和林晓这对新婚犬妻来说,却只有烦闷相伴。  原来临近春节,杨平夫妻二人打算汇些钱给双方家中老人补贴过年家用,林晓提前跟杨平商量,说今年的春节费两家各汇两千元好了,杨平也应了下来。但是当汇钱的时候,杨平却给自己父母汇了四千元,林晓知道后非常生气。跟杨平大吵了一架。杨平解释道:“我觉得爸妈在老家过得不太宽裕,现在又是在盖房子期间,肯定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