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与政治体制能力重塑: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中国逻辑

来源 :南京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yzkm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体制能力是政治体制在治国理政中的实践状态和取得的效果,它归根结底要落实在凝聚人民整体力量,进而构建国家与社会之间相互支持关系上。强大的政治体制能力是中国国家治理不断改善的关键支撑,因而构成了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枢纽,所以以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方式重塑政治体制能力,是在治国理政新时代将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战略性行动。重塑强大的政治体制能力,进而在中国政治体制支撑下把国家治理提升到更高水平,集中体现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中国逻辑。
其他文献
面临领导较为粗鲁的对待,员工针对领导的情绪劳动会如何影响员工创造力?信任构建视角给出了两种不同预测:一方面,情绪劳动会让外显情绪发挥理想的社交功能,让领导更多看到员工的"好的一面",这能帮助提升领导信任从而促进员工创造力;另一方面,情绪劳动可能被解读为不真诚,反而降低领导对其信任,不利于员工向领导获得对其创新工作的支持。该研究基于情绪劳动的不同类型(深层调节与表层扮演),运用认知失调理论对上述分歧进行了研究与化解。通过历时三阶段,针对813位员工的实证研究发现:深层调节有利于增进领导信任以提高自身创造
PPP项目在实践中异化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表现为项目准入异化为地方政府的行政许可、项目内容异化为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项目运行异化为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异化源于PPP立法对项目及政府角色的定位不够明确、政府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形成路径依赖而社会资本尚未成为有效的博弈力量、地方政府正常的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应通过法治建设纠正PPP的异化现象,完善财政部门对项目和咨询机构的监督、审计部门对项目的审计监督,完善项目退出机制、建立健全"出库"制度,明确公私投资主体之间的风险分担机制,加强对项目的信息披露监管,在加
代表委员的角色定位,既受制于规范的制度设计,也跟公众的现实期望密切相关。在民主政治建设与传播技术进步的综合作用下,"两会"成为一个越来越透明的公共场域。在这个场域履职的代表委员,尽管在法理上是两类不同性质的角色,但经由媒体表达的社会期望,都将其凸显为社情民意的代言人。媒体在这中间发挥双向的放大作用,客观上促进代表委员不断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和议政能力,同时通过议程设置不断加强对舆论的正向引导和引领。代表委员和媒体都朝着积极方向转变,"两会"才能真正成为民主参与、为民代言、共商国是的良好平台。
因涉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和人格尊严,知情同意权应当由患者本人行使,患者近亲属只是在特殊情况下行使。然而,现实生活中知情同意权的行使主体却出现了异化,大量的患者近亲属行使了知情同意权。这种异化现象的出现有两个原因:一是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患者近亲属可以行使知情同意权的具体情形,二是医院侵害患者知情同意权的成本较低。因此,法律上应当明确患者近亲属行使知情同意权的情形为患者无同意能力、保护性治疗、患者已授权,删去《医疗损害责任司法解释》第17条的规定从而增加医院侵害患者知情同意权的违法成本。
通过学校教育实现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是教育不平等研究的重要议题。在这一议题下,相关研究沿着以下脉络展开:以学校教育简单复制社会秩序的学校"符应式"再生产,到以学校教育作为中介力量参与其中的学校"中介式"再生产,再到体现学校教育复杂性和矛盾性的学校"竞逐式"再生产。受这一理论脉络发展的启示,本文提出教育不平等的研究需深入学校教育的过程,动态呈现学校教育中文化的张力及主体的行动,以期发现学校教育更为丰富和潜隐的再生产逻辑。
传统媒体时代,人们对隐私内涵的认知大多与生物特征相关。进入新媒体时代,随着网络对人们生活的深度介入,"数字化生存"已成为现代公民的一种生活日常,用于区隔隐私的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边界逐渐消失。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人们会留下海量的数字化痕迹,这些可以"追溯"和"回放"的痕迹构成了人们现代生活的重要方面,同时成为留存于网络进入公共空间的隐私信息。随着大数据挖掘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广泛使用,整合型隐私作为一种新类型隐私快速形成并将对隐私保护带来深刻影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社会信息供求矛盾进一步凸显,如何有针对性地加强信息沟通,解决应急处置中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问题,成为有效应对危机的重要方面。在信息沟通中坚持真实性、主动性、交互性、解释性原则,从维护社会信息传播中的内容品质出发,形成吐露真言、回应传言、批驳谣言、引导戏言和消解怨言的调和与协同机制,应当成为传播治理的有效策略。
谈及民间文艺的审美问题,多数论者往往采用普泛的美学理论做出解释,而较少顾及其生成的语境和逻辑。民间审美植根于百姓的民俗生活,乡土自然、村落文化、农耕生活、民间信仰等民俗因素构成了"乡土的逻辑",规约和影响着民间审美文化。要有效解释民间审美的"真谛",须深入到百姓的民俗生活中才能找到其隐藏的"文法"。
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智慧班级是现代班级教育发展、智慧学校构建以及学生智慧成长的必然要求。它实现了对传统教室物理空间、班级建设资源限度、"隔壁班级"教育现象、班级生活同质取向的超越。然而,智慧班级在情感、语言、想象力、素养以及文化安全等方面存在限域。为此,应树立"不能让技术绑架教育"的底线思维、尊重并强化班主任的创造权、以海量教育资源开展"深度学习"、在数据深度挖掘中建构想象力、实现高技术与高情感的适切平衡。
文化旅游是当下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最新形态,资源基础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等为这一融合过程提供了不同视角的解读,却并未达成共识。"去文化"和"文化朝觐"是文化旅游不同发展阶段所表现出的不同侧重点。本文从知网CSSCI(1998-2019)数据出发,首先回顾文化旅游的概念,阐释当前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背景下研究文化旅游的实际意义;其次,从文化旅游的内涵、动机和融合演化逻辑归纳文化旅游融合的理论基础;再次,从相关研究的关键词知识图谱分析着手,为未来的研究发展提供方向。本文对文化旅游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