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与重塑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hao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中国古代文学是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中国古代文学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精神,是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向前更新发展的原动力。因此中国古代文学领域的研究者,应当弘扬古代文学的精神传统,传承并且创新古代文学的学科体系,“推动中国文学和中华文明走向新的历史性辉煌,为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学自信、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贡献中国文学应有的智慧。这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在当代中国的文化担当,是古代文学研究者应当肩负的历史使命。”中国古代文学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工作者,尤其是承担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师,更应该具备“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使命感,主动参与到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古代文化这项伟大事业中来。中国古代文学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体系,古代经典的诗词文赋创作在距今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与今天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存在一定的隔膜。因此在课程中不仅需要借助吟诵、感悟和体验的方式,更需要践行“知人论世”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移情”和“共情”等方式,将学生真正代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进而通过改编、续写古代文学作品的人文故事,“重塑”经典文学作品的新生命。
   一、移情和共情,代入文学作品的世界
   “移情”和“共情”是精神分析、心理咨询和治疗阶段常用的技术手段,其共同目的是将自身转移或者代入到对方的主观世界,从而能够感受对方的精神情感。在实际教学中使用“移情”和“共情”的方式,可以协助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地调动自身思想、情感等生命活动到文本中”。中国古代文学与其他国家文学关注的重点有所不同,中國古代文学关注的主体是人及人的生活,情感抒写的主体不是神的情感,也不是人与物之间的情感,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文学或者说语文是最需要倾注情感和体悟的学科,因此在古代文学课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移情”和“共情”的优势。
   “古今文化‘历时性’差异大导致古代文学难教与难学,情感教学可以大幅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情感教学法”是近年来高校中文专业教师在教学改革中探索的新方法,在古代文学这门应用性相对较弱、学生接受度较低的课程中收效显著,“移情”和“共情”实质上也是开展情感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和目的。实现“移情”和“共情”的关键在于教学中文本作品的导入和介绍。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借助图像和音频等资源创设和营造文学作品中的情境氛围。多维度多层次达到“共情”,除了可以使用现代技术设备和资源外,更重要的是精心设计疑问悬念和精彩的导语,吸引和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于作者和作品的兴趣。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性和积极性,真正进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最终实现与其共情、共鸣,经历作者的悲欢离合,切身体味到文学作品的喜怒哀乐。
   教师可以为学生的“共情”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影响“共情”效果的因素。比如气候和环境的贴合,教师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灵活调换和安排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古代文学中有很多季节特色显著的作品,春雨夏花秋叶冬雪各有其妙。顺应四季的更迭,条件允许下可以进行户外教学,更能引起学生的互动和共情,有助于学生感受作品的韵味。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毋庸置疑会直接影响“移情”或者“共情”效果,而因专业、年级等原因造成的群体性思维方式差异也值得关注。比如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影视学和学前教育专业在古代文学课程中,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内容不同,所展现的情感能力不同,教学时文本导入所用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共情效果也不同。
   二、故事与重塑,赋予古代文学新生命
   “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使命在于:追寻、描述以及尽可能还原古代文学的现象和场景,并在这个过程中,叙写和重塑中国作家、中国文学的情感、审美与生命世界。”在实现“移情”和“共情”以后,学生开始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置身于中国古代作家生活的时代环境中,文学作品才真正地被解读和吸收,过去的情感和故事才真正“活”了起来。这些文学作品饱含人生的哲理和动人的情感,连接和沟通了过去和现在。在经典作品的故事基础之上以“古”创新,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改编和续写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才能够创造出传统文学的新价值,“重塑”经典文学作品在当代的新生命。
   改编和续写古代的文学作品,以李白的《长干行》为例。《长干行》是一首以女子的视角、以“妾”为第一人称娓娓道来的感情故事,也是“青梅竹马”的出处。“青梅竹马”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却鲜有人能道出它的来历。起初文本导入时学生普遍对作品感到新奇,但很快就被代入到这个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主人公与一同长大的玩伴年少新婚,从开始的陌生和胆怯到婚后的快乐和誓守,从友情到爱情最后化为亲情,从等候心爱人的期盼和担心到韶华逝去、归期无望的痛苦哀伤,主人公在内心深处依然相信心爱人最终会寄书归来,早已年迈的“她”依然像个雀跃的小女孩要风雨无阻地迎他回家。篇幅虽然不长却充满生活感和画面感,有很多触人心弦的心理活动描写,很多学生在诗句的片段和细节上显然有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共鸣,整首诗讲解结束以后所有人沉浸其中。在达到了良好的“共情”效果以后,学生改编出了一些有质量的《长干行》故事。在改编的风格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改编的故事更多贴近《长干行》诗歌的原文翻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偏重叙述作品开篇的童年时光,而新闻学和影视学专业的学生在改编作品时想法更为大胆创新,基本脱离文本进行合理虚构,续写了丈夫在外经商的波折经历和夫妻团聚以后的场景,还有学生把两人的故事放在了现代都市生活之中。
   除了两情相悦的常见题材外,还有很多像诗经中的《卫风·氓》、乐府诗的《白头吟》和《有所思》这样的题材,展现了古代女性在追求爱情时的自主自尊和面对变心时的洒脱决绝。“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些爱憎分明、性格刚烈的女子形象让人印象深刻。这些典型故事对今天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仍然具有借鉴意义,若要爱人先要自爱,很多学生在改编和续写这些故事时表现了对现代女性如何保持理性和独立的思考。
   故事是世界永恒的语言,一个好的故事胜过千言万语。古代文学作品的题材类型丰富,包罗历史、政治、农事、战争、行旅、情感等等,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们今天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依据和资源宝库。情感类的文学作品中数量较多、也最具代表性的是婚恋诗,优秀的婚恋诗作品既有两性倾慕、相思相守的纯真热烈,也有自主抗争、断情明志的个性意志。在课程实践中学生改编和续写情感类作品的故事,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也收获了具有示范意义的教学案例。
   高校作为传承和创新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古代文学的课程应当“关注古代文学的审美世界与当代精神生活的传承关系,关注它们为当代人与当代生活提供怎样的精神滋养与文化资源。只有这样,古代文学研究才能接地气,才能走出古代文学只是古代文学研究者的文学研究这个单一化格局”。通过改编、续写古代文学作品的人文故事,以“古”创新,“重塑”经典文学作品的新生命,才能让古代文学与当代生活融会起来,才能让大学生参与到当代社会精神生活的创作与创新之中,把‘古代的’文学现象创造性的转化为‘当代的’思想资源,使古代文学在重塑经典故事中获得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5月第3版.
   [2]康震.弘扬传统,创新话语,贡献智慧.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担当与时代使命.文学评论,2016年第6期.
   [3]李聪聪.古典诗词“共情式”阅读与教学.文教资料,2018年第29期.
   [4]孙玉安.中文专业古代文学情感教学法初探.文学教育,2016年8月.
   [5]孔凡龙.加强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5月.
   [6]张永华.古代文学情感教学模式.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7月.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说“语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这充分显示出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强调学生要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所谓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着清醒明确的认识,从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到学习策略以及学习情感的投入都非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美文,除了注意知识性外,我还有意识地挖掘其人文性。  先是讨论邹忌为什么能取得讽谏的效果。  学生甲:邹忌是一位足智多谋、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邹忌曾先后两次讽谏齐威王,第一次借鼓瑟“抱而不弹”的道理,启发齐威王虚心纳谏。第二次邹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说齐王必须以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作为施政依据。邹忌从比美的生活经验中认识到一个统治者听到真话的不易,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齐威
存在主义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就是对人的存在(即“个人存在”)的关心。雅斯贝尔斯说:“一切事物在其中和通过它完全成为真实的那种东西,……排除了人的存在,这对我们就意味着陷入虚无。”(《回忆与展望》)存在主义伦理学社会学说的中心论题是个人自由,“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里所说的“自由”,绝对不是天马行空式、漫无目的的、无任何约束的所谓绝对自由,而是人对“外在场”(周围
苏教版必修三入选的两篇课文《指南录后序》与《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都是名家名篇,无论从文学还是思想上,都可以作为文言学习的典范。不过,我认为教材的选编有些失误。类似的失误,同类教材好像也“再所难免”,一直以来,都把这种失误当作小小的“瑕疵”来对待,习以为常。然而,这是否仅是个别现象,还是反映某些普遍的深层的问题?笔者经过一番思索后发现,类似的教材“文本硬伤”或者“注解商榷”等问题,并非表面上的
宗教界对“我”有三个层次的划分:阴我(邪见邪念)、阳我(正觉正念)和真我(先天无为,赤子状态)。江南自古就有信佛之风,杜牧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唐自中主始,就与佛教结缘,流风所及,李煜也未能免。从幼年时起,他就生活在一个信奉佛教的帝王之家,深受佛教思想的熏陶和浸润,佛教对其人生思想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和作用。李煜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阅世甚浅的词人,始终保有较为
缘起: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米,是成炊的关键;同样,有素材,是写作的关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身在学校,数理化、史地生需要全面发展的学生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没素材,写不了文章,多读多写,又不切合学生实际,那么怎样才能很好地解决无米这一问题呢?  材料作文的启示:“小马过河”的故事是我们熟知的,作为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不同的观点。从老马的角度看,它揭示了一个子女的教育问题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之后的一首词,这首词的风格与南渡之前的作品差异较大,而要理解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并不算难,学生可从“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找寻答案,但是如何通过意象来解读作者的愁绪,对高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然而在分析意象时生发出一些与教师预设不一样的答案与问题。   一、教学设计(关于意象部分的教学设计)   (一)作者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愁情的?   淡酒、雁、黄花、梧桐、细雨 
经过近十年的热烈争鸣和冷静思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究竟进入了一个什么阶段,在不同群体眼中有着不同的定位,有人说是进入了高原期,有人说是进入了常态期,也有人说是进入了反省期,还有人说是进入了冰冻期。我以为这些都不足于反映宜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真实状态。从本世纪初开始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不仅体现了教育决策者的前瞻意识和政策水平,凝聚了教育精英们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智慧,而且倾注了广大基层教育
“周记导练”就是通过周记来引导学生感悟人生、认识社会、修炼品德,训练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即“术德兼修,导练并存”。 “系列”是指为了保证或者说争取实现“导人生、练能力”这个目标,周记的写作就不能随意为之,而应努力构建一个综合性的训练系统;在这个系统里,训练的内容包括人生修养、思维素质和表达能力三个层面,每一层面都要构成一定的序列;还有实验的操作,包括引导、批改、评讲和激励等也都要有一套程序,这就成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评议论文】潘新和的《语文高考“怎么考”——以开放性、交互性题型为主》,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10期。  【原文提要】本文认为语文科主要测试的是言语能力,基本能力是“三感”,其中“语境感”是中心。因而,语文试题应以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