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宝宝调皮好动、不听话、自制力差、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能等待、不计后果、缺乏规则意识、做不到自觉遵守规则,这让父母觉得非常头疼而又为难,所以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规则意识是必需的。尽管做起来并不轻松又耗时又费力,但孩子是社会人,教育孩子能够自我控制和管理,自觉遵守规则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让孩子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被社会群体所接纳的必修课。
1.爸爸妈妈为什么给孩子设定规则
●出于安全的需要。要求孩子不要摸这个,不许碰那个等。
●出于礼貌和社交的需要。要求孩子主动和别人打招呼,公共场合不要大声讲话等。
●出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规定孩子睡眠与看电视的时间等。
2.宝宝为什么不容易自觉遵守规则
豆豆妈妈:我家豆豆3岁了。有一天他突然对电源插孔产生了兴趣,伸手去摸插孔,还抠上面的小洞洞,被我看见了,我严厉地对他说:“不许碰。”可他看了看我,手还在插孔上面,我更急了,大声训斥:“叫你不要碰,听到了没有?”豆豆不情愿地缩回了手,可之后趁我不注意的时候又去“探索”电源插孔了。我真的挺担心的。
专家:这与宝宝身心发展、年龄特点有关。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天性活泼好动,爱探索,喜欢用各种感官去感知周围的环境,而且随着身体的发育,运动能力也逐渐增强,他们渴望扩大自己的活动空间。另外,在宝宝成长过程中,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都在不断加强,会在与成人的较量中试探自己的力量,正如就能不能碰电源插孔这个事情上豆豆与妈妈的对峙一样,孩子希望争得一些自主权、对环境的控制权以及与成人平等的地位,并尝试独立去做新的事情。
辰辰妈妈:辰辰4岁,热情好客,经常邀请小伙伴们到家里来做客,但是一疯起来,几个孩子就会在家里到处乱跑。我觉得这样很危险,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所以会制止,告诉辰辰在家里不能乱跑,会有危险。但是我们的提醒和制止只能管一会儿。过一会儿辰辰和小朋友又把我们的话抛到了脑后。在我们的重复提醒和要求下,辰辰总算能做到不在家乱跑了。前不久,我们带辰辰去朋友家做客,辰辰和朋友家的孩子很快就混熟了,两人打打闹闹,从一个房间跑到另一个房间。唉,辰辰又把之前的规则忘了。
专家:这与宝宝认知发展特点有关。
孩子的记忆容量小,迁移概念的能力差,如果一下子给宝宝说很多的规则要求,孩子可能记不住也理解不了。另外,迁移概念的能力差,使得孩子不容易把规则进行迁移,所以在不同场合仍需要在成人反复提醒下才能做到。
玲玲妈妈:5岁的女儿已经很有主见了,她喜欢自己挑选并决定穿什么衣服,就因为这,每天上幼儿园前家里都会上演一场“战争”。因为在选衣服方面,我和玲玲的意见经常不一致,我想让她听我的,可她偏不愿意,所以往往要较量半天。
专家:关键在于我们成人怎么去看。
学龄前孩子正处于自我概念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逐渐从对成人的依赖中脱离出来,对周围的一切有了自己独立的看法。他们要争自己的自主权和对环境的制约权,有时却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去应付一切,所以时常会做一些在我们成人看来是违反规则的事情。于是我们就为他们担心了,就想管他们了,就要求他们听我们的话了。遇到孩子不遵从我们的指点时,我们会下意识地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为了维护权威,往往对孩子的行为作出不恰当的回应,而这又会引起孩子更大的心理冲突,甚至抵触规则。
小宝妈妈:小宝4岁,在家就是不能好好吃饭,喜欢边吃边玩,有时还要家里人喂饭。奶奶非常疼爱小宝,吃饭什么的都由着他,有时甚至会端着碗追在小宝后面喂。我和小宝爸爸对于他吃饭的这个坏习惯非常头疼,坚决不允许小宝边玩边跑边吃,并要求他自己吃饭。小宝在我们面前吃饭时基本能做到这些,但和奶奶在一起时还是老样子。
美美妈妈:上个月,我带美美逛商场时,美美看中了一个芭比娃娃,闹着要买,我觉得家里已经有很多芭比娃娃了,没有同意买。美美大哭大闹,我就强行带她离开了玩具柜台。前两天我带着美美逛街,她又想起要买芭比,我还是没答应,美美又开始大哭。因为美美感冒还没有全好,哭后就一个劲地咳嗽,我有些心疼了,心一软就满足了美美的要求。
专家:家庭成员之间对孩子的要求和设定的规则不一致,这会让孩子比较容易钻空子。
此种情况不利于孩子对规则长久一致的遵守执行。成人对规则要求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容易让宝宝对规则的有效性产生怀疑,造成对规则理解上的混乱和执行上的失效。
皮皮妈妈:皮皮的老师经常反映他在幼儿园很调皮,好动,喜欢逗弄别的小朋友,上课也不安分,不能好好午睡,对幼儿园的规则不能自觉遵守,需要老师不断地提醒和监督。前两天,皮皮还为了一个玩具打了同伴,老师找我们谈话,说要给孩子立规矩,好好管教孩子。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了。平时并没有疏于对皮皮的管教啊,对他既没有溺爱也没有丝毫的放任自流,相反还非常严格,他只要有一点做得不对,我们都会严厉地批评和惩罚,有时还会打他。他在家表现还挺乖的,不像老师说的那么调皮好动,会欺负人啊。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
专家:可能是家庭教养方式和态度过于严厉和苛刻。
父母管教过于严厉,容易让孩子对规则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孩子规则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他们会觉得规则都是外界强加的,完全没有了自我控制、约束和管理的意识。
天天妈妈:儿子5岁,特别爱玩。那天他在院子里玩水,玩疯了,把水玩得到处都是,衣服也全弄湿了。我不让他玩,他还又哭又闹。
专家:父母的标准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玩水是孩子喜欢的游戏,在院子里玩水也没有什么危险,衣服湿了可以换洗。其实家长只需在孩子玩过之后,对孩子说,下次玩水的时候尽量小心,不要弄湿衣服就可以了。
爸爸妈妈的做法哪些对,哪些不对
√
●理解和包容
处于学前期的孩子,有时的“不听话”可能正是他们建立自我和自尊的第一步,孩子只是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成长的空间,争得与成人平等的地位。
●强调规则的一致性
不同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要求和规则保持一致,家庭和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保持一致,家园合作,同一教养者对待孩子前后要求一致,这么做才能保证孩子规则意识的养成。
●规则要无条件遵守
“规则”特指符合并有利于宝宝身心健康发展且必须遵守的限制和要求。“无条件”指要让孩子明确,只要是要求遵守的规则就一定要做到,不可以讨价还价,而这并不意味着不管规则是否合适,孩子都要对父母百依百顺,完全按父母意志行事。
●用正向、肯定的语言来描述规则
正面的语言更有利于宝宝理解与遵守规则,比如要这样描述规则:“在大街上走时,要牵着妈妈的手。”“与小朋友有矛盾时,要好好商量。”
●让孩子参与到规则制定与维护中
当父母需要指导孩子做一件事情或纠正一个错误时,请记住,让孩子参与进来,取得孩子的合作。这样不仅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规则的内容、意义,该怎么遵守以及不遵守的后果是什么,有利于孩子自我管理及自觉遵守规则,让他们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
父母不能简单地批评孩子哪里做得好或不好。遇到孩子不守常规,最需要做的是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以及为什么应该这样做,和孩子讨论为什么要这么做,如不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常规内化成习惯,遵守起来就容易了。
●给予孩子适当的空间和自由
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自由、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放手让孩子去独立尝试新的事情,让他们体验成功,这样他们才会慢慢学会自我控制和管理。
×
●轻易干涉孩子的行为
●对于规则遵守的要求不一致
这容易造成孩子无所适从,也可能会让孩子钻空子,不利于孩子规则意识的养成。
●条件交换
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遵守某条规则会和孩子谈条件,求得规则的遵守,久而久之,会让孩子觉得规则是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不遵守的,以后遇到什么问题他也学会了和家长谈条件,这么做不利于让孩子理解规则的意义在哪里,当然更不会去无条件地遵守规则了。
●用否定和禁止性的语言来强调规则
比如:“在大街上不许乱跑”,“不许和小朋友打架。”
●父母只按自己意愿制定规则让孩子遵守
在给孩子设定限制和规则时,父母没有尊重孩子的意见,没有和孩子商量讨论,而完全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并强行要求孩子无条件遵守。
●简单地批评孩子或惩罚孩子
●放任自流
自由是有一定限制的,不可以伤害到自己及他人,该坚持的规则还是不能让步。要非常清晰而坚定地告诉孩子该怎么做,那么今后遇到相同的情况他会知道如何自觉遵守规则。
〉〉〉链接
宝宝需要了解并遵守的生活中的规则
家庭生活规则:(1)卫生要求:如早晚刷牙;(2)作息规律:如何时入睡、何时起床;(3)安全意识:如不能触摸电源、刀、火等危险物品;(4)待客做客礼节:如对客人有礼貌,做客时不要随便动别人的东西等。
游戏规则:让游戏进行下去的规则以及分享、轮流、交换等策略。
社会公共场所规则:如不能随地乱扔杂物、不要大声喧哗。
行路规则:如过马路要看红绿灯、不在大街上乱跑等。
1.爸爸妈妈为什么给孩子设定规则
●出于安全的需要。要求孩子不要摸这个,不许碰那个等。
●出于礼貌和社交的需要。要求孩子主动和别人打招呼,公共场合不要大声讲话等。
●出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规定孩子睡眠与看电视的时间等。
2.宝宝为什么不容易自觉遵守规则
豆豆妈妈:我家豆豆3岁了。有一天他突然对电源插孔产生了兴趣,伸手去摸插孔,还抠上面的小洞洞,被我看见了,我严厉地对他说:“不许碰。”可他看了看我,手还在插孔上面,我更急了,大声训斥:“叫你不要碰,听到了没有?”豆豆不情愿地缩回了手,可之后趁我不注意的时候又去“探索”电源插孔了。我真的挺担心的。
专家:这与宝宝身心发展、年龄特点有关。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天性活泼好动,爱探索,喜欢用各种感官去感知周围的环境,而且随着身体的发育,运动能力也逐渐增强,他们渴望扩大自己的活动空间。另外,在宝宝成长过程中,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都在不断加强,会在与成人的较量中试探自己的力量,正如就能不能碰电源插孔这个事情上豆豆与妈妈的对峙一样,孩子希望争得一些自主权、对环境的控制权以及与成人平等的地位,并尝试独立去做新的事情。
辰辰妈妈:辰辰4岁,热情好客,经常邀请小伙伴们到家里来做客,但是一疯起来,几个孩子就会在家里到处乱跑。我觉得这样很危险,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所以会制止,告诉辰辰在家里不能乱跑,会有危险。但是我们的提醒和制止只能管一会儿。过一会儿辰辰和小朋友又把我们的话抛到了脑后。在我们的重复提醒和要求下,辰辰总算能做到不在家乱跑了。前不久,我们带辰辰去朋友家做客,辰辰和朋友家的孩子很快就混熟了,两人打打闹闹,从一个房间跑到另一个房间。唉,辰辰又把之前的规则忘了。
专家:这与宝宝认知发展特点有关。
孩子的记忆容量小,迁移概念的能力差,如果一下子给宝宝说很多的规则要求,孩子可能记不住也理解不了。另外,迁移概念的能力差,使得孩子不容易把规则进行迁移,所以在不同场合仍需要在成人反复提醒下才能做到。
玲玲妈妈:5岁的女儿已经很有主见了,她喜欢自己挑选并决定穿什么衣服,就因为这,每天上幼儿园前家里都会上演一场“战争”。因为在选衣服方面,我和玲玲的意见经常不一致,我想让她听我的,可她偏不愿意,所以往往要较量半天。
专家:关键在于我们成人怎么去看。
学龄前孩子正处于自我概念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逐渐从对成人的依赖中脱离出来,对周围的一切有了自己独立的看法。他们要争自己的自主权和对环境的制约权,有时却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去应付一切,所以时常会做一些在我们成人看来是违反规则的事情。于是我们就为他们担心了,就想管他们了,就要求他们听我们的话了。遇到孩子不遵从我们的指点时,我们会下意识地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为了维护权威,往往对孩子的行为作出不恰当的回应,而这又会引起孩子更大的心理冲突,甚至抵触规则。
小宝妈妈:小宝4岁,在家就是不能好好吃饭,喜欢边吃边玩,有时还要家里人喂饭。奶奶非常疼爱小宝,吃饭什么的都由着他,有时甚至会端着碗追在小宝后面喂。我和小宝爸爸对于他吃饭的这个坏习惯非常头疼,坚决不允许小宝边玩边跑边吃,并要求他自己吃饭。小宝在我们面前吃饭时基本能做到这些,但和奶奶在一起时还是老样子。
美美妈妈:上个月,我带美美逛商场时,美美看中了一个芭比娃娃,闹着要买,我觉得家里已经有很多芭比娃娃了,没有同意买。美美大哭大闹,我就强行带她离开了玩具柜台。前两天我带着美美逛街,她又想起要买芭比,我还是没答应,美美又开始大哭。因为美美感冒还没有全好,哭后就一个劲地咳嗽,我有些心疼了,心一软就满足了美美的要求。
专家:家庭成员之间对孩子的要求和设定的规则不一致,这会让孩子比较容易钻空子。
此种情况不利于孩子对规则长久一致的遵守执行。成人对规则要求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容易让宝宝对规则的有效性产生怀疑,造成对规则理解上的混乱和执行上的失效。
皮皮妈妈:皮皮的老师经常反映他在幼儿园很调皮,好动,喜欢逗弄别的小朋友,上课也不安分,不能好好午睡,对幼儿园的规则不能自觉遵守,需要老师不断地提醒和监督。前两天,皮皮还为了一个玩具打了同伴,老师找我们谈话,说要给孩子立规矩,好好管教孩子。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了。平时并没有疏于对皮皮的管教啊,对他既没有溺爱也没有丝毫的放任自流,相反还非常严格,他只要有一点做得不对,我们都会严厉地批评和惩罚,有时还会打他。他在家表现还挺乖的,不像老师说的那么调皮好动,会欺负人啊。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
专家:可能是家庭教养方式和态度过于严厉和苛刻。
父母管教过于严厉,容易让孩子对规则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孩子规则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他们会觉得规则都是外界强加的,完全没有了自我控制、约束和管理的意识。
天天妈妈:儿子5岁,特别爱玩。那天他在院子里玩水,玩疯了,把水玩得到处都是,衣服也全弄湿了。我不让他玩,他还又哭又闹。
专家:父母的标准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玩水是孩子喜欢的游戏,在院子里玩水也没有什么危险,衣服湿了可以换洗。其实家长只需在孩子玩过之后,对孩子说,下次玩水的时候尽量小心,不要弄湿衣服就可以了。
爸爸妈妈的做法哪些对,哪些不对
√
●理解和包容
处于学前期的孩子,有时的“不听话”可能正是他们建立自我和自尊的第一步,孩子只是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成长的空间,争得与成人平等的地位。
●强调规则的一致性
不同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要求和规则保持一致,家庭和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保持一致,家园合作,同一教养者对待孩子前后要求一致,这么做才能保证孩子规则意识的养成。
●规则要无条件遵守
“规则”特指符合并有利于宝宝身心健康发展且必须遵守的限制和要求。“无条件”指要让孩子明确,只要是要求遵守的规则就一定要做到,不可以讨价还价,而这并不意味着不管规则是否合适,孩子都要对父母百依百顺,完全按父母意志行事。
●用正向、肯定的语言来描述规则
正面的语言更有利于宝宝理解与遵守规则,比如要这样描述规则:“在大街上走时,要牵着妈妈的手。”“与小朋友有矛盾时,要好好商量。”
●让孩子参与到规则制定与维护中
当父母需要指导孩子做一件事情或纠正一个错误时,请记住,让孩子参与进来,取得孩子的合作。这样不仅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规则的内容、意义,该怎么遵守以及不遵守的后果是什么,有利于孩子自我管理及自觉遵守规则,让他们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
父母不能简单地批评孩子哪里做得好或不好。遇到孩子不守常规,最需要做的是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以及为什么应该这样做,和孩子讨论为什么要这么做,如不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常规内化成习惯,遵守起来就容易了。
●给予孩子适当的空间和自由
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自由、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放手让孩子去独立尝试新的事情,让他们体验成功,这样他们才会慢慢学会自我控制和管理。
×
●轻易干涉孩子的行为
●对于规则遵守的要求不一致
这容易造成孩子无所适从,也可能会让孩子钻空子,不利于孩子规则意识的养成。
●条件交换
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遵守某条规则会和孩子谈条件,求得规则的遵守,久而久之,会让孩子觉得规则是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不遵守的,以后遇到什么问题他也学会了和家长谈条件,这么做不利于让孩子理解规则的意义在哪里,当然更不会去无条件地遵守规则了。
●用否定和禁止性的语言来强调规则
比如:“在大街上不许乱跑”,“不许和小朋友打架。”
●父母只按自己意愿制定规则让孩子遵守
在给孩子设定限制和规则时,父母没有尊重孩子的意见,没有和孩子商量讨论,而完全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并强行要求孩子无条件遵守。
●简单地批评孩子或惩罚孩子
●放任自流
自由是有一定限制的,不可以伤害到自己及他人,该坚持的规则还是不能让步。要非常清晰而坚定地告诉孩子该怎么做,那么今后遇到相同的情况他会知道如何自觉遵守规则。
〉〉〉链接
宝宝需要了解并遵守的生活中的规则
家庭生活规则:(1)卫生要求:如早晚刷牙;(2)作息规律:如何时入睡、何时起床;(3)安全意识:如不能触摸电源、刀、火等危险物品;(4)待客做客礼节:如对客人有礼貌,做客时不要随便动别人的东西等。
游戏规则:让游戏进行下去的规则以及分享、轮流、交换等策略。
社会公共场所规则:如不能随地乱扔杂物、不要大声喧哗。
行路规则:如过马路要看红绿灯、不在大街上乱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