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主题的流变(2002—2012年)

来源 :现代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8090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已经成为我国政府高度关注和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通过对2002-2012年间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文献的系统梳理和统计分析,发现了大学就业研究主题的演变,也反映出大学生就业真实情况的历史变迁。其后,在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成就和不足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研究主题;流变
  前言
  国内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多。通过三大文献检索,共收集到2002-2012年发表在CSSCI刊物上的文章634篇。按年份来看(见图1),对大学生就业的研究有着逐年增加的趋势,说明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们的重视。
  图1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趋势(2002-2012年)
  对上述文献进一步分析,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女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本或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及大学生就业心理等四个方面,分别为46篇、27篇、47篇和29篇。2002-2012年各年份的具体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大学生就业研究主题情况(2002-2012年)单位:篇
  以下我们将就这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有选择性的作一个梳理,综述如下:
  一、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
  朱新秤(2009)[1]分析了就业能力结构的四个组成部分, 即职业认同、专业知识与技能、社会资本和个人适应能力。刘丽玲、吴娇(2010)[2]对管理类和经济类应届大学毕业生、往届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三个群体均认为就业能力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朱国玮、黄珺(2011)[3]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和调查法分别对用人单位、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用人单位与应届毕业生对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是出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缺失和用人单位招聘困境的根本原因。创新教育理念、采用复合的培养方式、加强就业能力的跟踪测评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陈均土(2011)[4]回顾了美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就业能力框架及其培养机制,为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瞿祥华、杨玲(2011)[5]认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解决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所在。陈永杰(2011)[6]通过分析大学就业统计数据, 发现不同的大学生群体的竞争力有相当大的差别,反映了社会流动机制不畅。考虑到整个教育体制的不公平性,说明大学生竞争力的高低与家庭背景等各种先赋因素有着重要的关系。
  杨旭华(2012)[7]通过编制调查问卷,并运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方法,构建出“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四因子模型。陈均土(2012)[8]研究了美国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做法,即将就业理念融合在课程设置之中,贯穿整个大学生生涯,对我国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有着重要启示。徐颖云(2012)[9][10]提出通过构建创业教育驱动机制,培育创造性人才,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建立起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金昕(2012)[11]采用问卷和访谈等方法,勾勒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国家框架、动态监测体系和分类培养的对策建议。李军凯(2012)[12]考察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五因子分析模型,并分析了不同要素对就业能力的影响差异。
  二、对女大学生就业的研究
  卿石松、刘军勇(2009)[13]分析了女研究生比例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从开拓大学生就业市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改善大学生就业服务和反歧视等角度提出了大学生就业促进,即提高人力资源投资和利用效率的政策建议。李倩(2009)[14]从公共政策角度审视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探讨符合中国国情的解决该困境的政策选择。
  童路明(2010)[15]从女性主义和性别视角,探讨了我国女大学生就业的困境在于女性所扮演社会角色的局限性,提出从社会文化、法制体系建设及推进女性创业等方面入手改进。
  贺永平、熊艳、郭平(2011)[16]认为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却遭遇用人单位的歧视,处于劣势。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法律和道德方面入手,更需要从经济方面入手,建立由社会分担女性生育成本。肖凌、郝敏钗(2011)[17]认为解决高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国家、院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即政策引导、专业设置适应需求、择业正确定位等。
  张抗私,盈帅(2012)[18]以“2010 年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影响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指标权重排序,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大学及大学生个人充分认识市场、有准备地应对就业提供了参考。廖和平、王克喜、章婷(2012)[19]认为女大学生就业表现为“四难”,深入分析了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对策。
  三、对人力资本或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的研究
  高耀、刘志民、方鹏(2010)[20]基于江苏省20 所高校大学生的调研数据,用Logistic 回归法分析了人力资本、家庭资本拥有情况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人力资本、家庭资本对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愿,大学生到西部、基层和艰苦地区就业的意愿等有着显著影响。
  乔志宏、宋慧婷(2011)[21]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学业因素、社会实践和工作实习三个维度构成。苏丽锋、孟大虎(2011)[22]通过实证研究,提出我国大学生失业不是因为人数太多,而是太少的观点。其原因在于我国就业人口的学历结构没有显著改善,在城乡、行业、职业、地区间的分布又非常集中。因此,改善大学毕业生的配置状况是十分必要。
  赖德胜、孟大虎、苏丽锋(2012)[23]通过对第一手资料的计量分析,厘清了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以何种机制发生联合作用。闵维方、蒋承(2012)[24]以经济史的研究方法,构造了“人力资源积累-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的新框架,解析新时期下高等教育发展与产业调整的引领和适应关系,并从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双调整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持续有效地发挥教育的先导作用提出政策建议。宗晓武、周春平(2012)[25]认为大学生人力资本主要包括知识资本与能力资本两部分。实证研究表明,知识资本投资并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而能力资本积累则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苏丽锋、孟大虎(2012)[26]基于2009 年大学毕业生抽样调查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考察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这两个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发现:在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概率方面,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二者都重要;在决定大学毕业生起薪水平的因素方面,人力资本更为重要。孟大虎、苏丽锋、李璐(2012)[27]实证检验了人力资本投资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发现影响求职结果的人力资本变量与就业质量之间存在着反差,表明增强人力资本深度,提高就业质量的必要性。黄敬宝(2012)[28]比较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就业地区、就业行业等要素的影响力,得出两者已成为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双轮驱动力的结论。范皑皑(2012)[29]利用2006年北京市企业调查的数据,考察了受过高等教育者的过度教育状况,结果表明,长期来看弥补型过度教育带来的收入损失更大,非弥补型过度教育虽会带来短期的收入损失,但长期收入损失并不显著。   四、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研究
  励骅(2010)[30]从心理资本理论的研究视角出发,提出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应紧紧围绕乐观、希望、自我效能与韧性四方面展开。程池超,马永华(2010)[31]认为随着就业风险的加大,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并在查阅文献、专家测评、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探讨了就业风险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部分地验证了就业风险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倾向和就业心理素质有显著影响。桑春红(2010)[32]认为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给大学生心理造成很大影响,由此提出大学生要积极进行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李群、岳晓东(2011)[33]认为从内因来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在于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能符合社会的要求。因此提出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更多关注人生意义,更发掘学生的潜能,注重教学活动的新颖性及学生参与性。魏改然、刘俊茹、王运敏(2011)[34]认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外在的客观障碍和内在的就业心理问题,因此需要进行充分的心理准备,转变就业观念,树立积极的就业意识,做好职业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
  宁敏(2012)[35]认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焦虑出现了一些新特征,对此,需要引起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郭秀兰(2012)[36]认为就业压力造成了大学生心理压力,树立良好的信仰心态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总结及展望
  通过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我们至少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一)研究的成就。
  第一,研究成果颇丰。仅我们所收集的CSSCI来源期刊论文,数量就多达600余篇,且时间跨度不长(2002-2012年),表明对大学生就业这一课题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
  第二,研究主题有集中性趋势。从研究内容来看,研究文献几乎涉及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方方面面。但是进一步的分析发现,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女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本或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心理等几个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趋同性。
  第三,越来越偏重实证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越来越多的学者改变了传统的归纳和演绎的做法,而是通过问卷和访谈等实证方法,来探究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为寻找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途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的不足。
  第一,研究内容相对零散。如前所述,尽管对大学生就业的研究主题有集中性趋势,但是总体上仍然比较零散,涉及面很广,系统性不强;从成果的具体内容来看,大多数仅涉及大学生就业的某一方面,致使不同成果间的可比性较差。
  第二,理论与实践结合度不高。尽管实证研究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采用,但实证结果与理论的结合度方面往往是顾此失彼,仍有待提高。有些学者的研究只有数据,缺乏必要的理论分析;有些学者的理论剖析非常深入,但实证数据显得不足。显然,这些都是我们亟需加强的地方。
  第三,对策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强。就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建议,但是这些建议通常是比较笼统,缺乏可操作性。
  同样,在深入了解了我国大学生就业相关研究的成就和不足基础上。我们可以预测出未来的可能研究方向。
  第一,对后危机(或危机后)时代大学生就业的研究。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有关后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的研究很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时间较短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立足或结合后危机这一时代背景,探讨我国大学生就业中所出现的各种新趋向,无疑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第二,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建构的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目前许多高校一味地强调就业率,而忽视就业力(即就业能力),致使高校在大学生培育方面产生了偏差。由此,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构建、培育和打造等,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根本性意义。
  第三,对大学生就业对策的研究。众多学者提出的大学生就业对策往往缺乏可操作性,可见,基于研究的结论,如何使大学生就业对策更“接地气“,也就是增强其可操作性,是未来学者们必须面临或解决的一个难题。
  参考文献:
  [1] 朱新秤. 就业能力: 内涵、结构及其培养[J]. 广东社会科学, 2009, (4): 164-168.
  [2] 刘丽玲, 吴娇. 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基于对管理类和经济类大学毕业生的调查[J]. 教育研究, 2010, (3): 82-90.
  [3] 朱国玮, 黄珺. 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 教育研究, 2011, (8): 64-68.
  [4] 陈均土. 美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机制及其启示[J]. 教育发展研究, 2011, (19): 63-68
  [5] 瞿祥华, 杨玲. 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系统化培养解析[J]. 中国高等教育, 2011, (1): 46-48
  [6] 陈永杰. 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不流动[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3): 81-89
  [7] 杨旭华. “90 后”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研究[J]. 人口与经济, 2012, (2): 41-48.
  [8] 陈均土. 大学生就业能力与高校的课程设置--来自美国高校的启示[J]. 中国高教研究, 2012, (3): 75-78
  [9] 徐颖云. 基于大学生就业力提升的创业教育驱动机制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 2012, (11): 56-59.
  [10] 徐颖云. 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长效机制研究[J]. 贵州社会科学, 2012, (5): 129-132   [11] 金昕. 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其现状的实证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6): 237-240
  [12] 李军凯.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影响因素[J]. 中国青年研究, 2012, (11): 89-92
  [13] 卿石松, 刘军勇. 女研究生比例上升及大学生就业促进的思考与对策[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9, (12): 38-42
  [14] 李倩. 公共政策视阈下的女大学生就业困境探析[J]. 妇女研究论丛, 2009, (3): 32-35
  [15] 童路明. 女性主义、性别视角与当代女大学生就业问题[J]. 河南社会科学, 2010, (6): 131-133
  [16] 贺永平, 熊艳, 郭平. 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成因与对策[J]. 中国青年研究, 2011, (3): 98-100
  [17] 肖凌, 郝敏钗, 刘增安, 贾海英, 曹印革. 高职女大学生就业困惑与应对策略[J]. 中国高教研究, 2011, (8): 91-93
  [18] 张抗私, 盈帅. 性别如何影响就业质量?--基于女大学生就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经验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 2012, (3): 83-90
  [19] 廖和平, 王克喜, 章婷. 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审视与改善对策[J]. 中国行政管理, 2012, (3): 88-91
  [20] 高耀, 刘志民, 方鹏. 人力资本、家庭资本与大学生就业政策绩效--基于江苏省20 所高校的经验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 2010, (8): 56-63
  [21] 乔志宏, 宋慧婷, 冯明礼, 邵燕萍. 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与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相关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 2011, (4): 24-28
  [22] 苏丽锋, 孟大虎. 扩招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供给与配置状况报告--基于统计年鉴数据的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11, (9): 69-73
  [23] 赖德胜, 孟大虎, 苏丽锋. 替代还是互补--大学生就业中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联合作用机制研究[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2, (1): 13-31
  [24] 闵维方, 蒋承. 产业与人力资源结构双调整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一个历史和比较的视角[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2, (1): 2-13
  [25] 宗晓武, 周春平. 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J]. 江苏高教, 2012, (1): 97-98
  [26] 苏丽锋, 孟大虎.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基于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J]. 复旦教育论坛, 2012, (2): 27-33
  [27] 孟大虎, 苏丽锋, 李璐. 人力资本与大学生的就业实现和就业质量--基于问卷数据的实证分析[J]. 人口与经济, 2012, (3): 19-26
  [28] 黄敬宝.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J]. 北京社会科学, 2012, (3): 52-58
  [29] 范皑皑. 大学生人力资本的过度与不足--基于弥补型过度教育视角的实证分析[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2, (10): 100-119
  [30] 励骅. 心理资本视域中的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J]. 中国高教研究, 2010, (3): 73-74
  [31] 程池超, 马永华. 论就业风险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4): 127-130
  [32] 桑春红. 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刍议[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 (9): 112-115
  [33] 李群, 岳晓东.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以《大学生就业指导》为例[J]. 课程·教材·教法, 2011, (8): 13-17
  [34] 魏改然, 刘俊茹, 王运敏. 论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准备[J]. 河北学刊, 2011, (3): 198-200
  [35] 宁敏. 高等教育大众化语境下大学生就业焦虑研究[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11): 247-248
  [36] 郭秀兰. 信仰心态:产生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深层次因素探析[J]. 湖北社会科学, 2012, (12): 162-164.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的耕读文化与教育源远流长,以先秦农家为渊源,亦耕亦读是农耕文明的传统农业社会中小康农家所努力追求的一种理想生活场景,但却不是先秦儒家正统思想所倡导的;相反,正统儒家以农艺工商为轻,其中尤以农耕劳作为甚。本文通过《论语》《孟子》等关于耕读教育的论述,以先秦儒、农两家对耕与读不同看法的比较,探讨先秦关于耕读教育的争论,并结合自汉以来耕读观念的转变,寻找耕读交互的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
期刊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集体,班主任在这个集体的发展与集体成员的成长中起着引导和示范的作用。自2005年7月之现在在农村小学工作的近九年的时间里,我从一个刚从校园出的“师范生”逐渐成长为一名“人民教师”,尤其成为我人生中第一个职位主任---班主任,其过程,充满了酸甜苦辣,体会颇深。现结合工作中的几点做法,浅谈如下体会:  一、耐心接触学生--塑造学生完美心灵  农村的孩子虽然跟城市的孩子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
期刊
【摘要】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美术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自动化、增强艺术教育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美术教学,改善教学环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多媒体的运用能把老师的讲转化为引导学生主动的学,是枯燥、呆板的教学模式变得丰富多彩。所以,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下
期刊
【摘要】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持乐观的心态,用智慧拔动做一个快乐的班主任爱的心弦,才能成为快乐的班主任。  【关键词】班主任 ;守护者;智慧 ;乐观  要想有一个和谐快乐的班集体,首先取决于班主任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好为人师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科学的管理艺术。只有长期坚持不懈地身体力行,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当班主任难,做一个快乐的班主任更难,只有知难而进,才能不负重托,为学生撑开一片自
期刊
【摘要】结合四川省2010至2020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并联系当前高中生物教学实践,征对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希望能与个中学生物教学者共同探讨,找出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有效教学的新途径,推动高中生物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生物;素质教育;探究;综合;高效课堂  课程改革方兴未艾,“素质教育”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关于“素质教育”的定义颇多,综
期刊
【摘要】新课改犹如春风吹皱余冬的湖面,给小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数学课堂有了一系列的转变:引人的情境、花哨的形式、自主的探究、亲身的体验……。然而,理性却告诉我们:数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在教学中应把握好“度”,处理好发展与继承的关系,让数学教学要反璞归真,“回归本真”。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自主学习;多媒体教学  “回归本真”是指还原事物的本质。数学课堂就应该抓住数学的本质,
期刊
【摘要】“自信是人生成功的一半”。培养自信心,实质上也是走向培养自我意识的道路,自我认识的过程,自我情感过程,自我意志过程,良好的自信心理对一个人成功至关重要。  【关键词】积极的语言;心态;信任 ;高尚的人格  自信是一种正确的积极的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把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愿望。”自信心犹如催化剂,能将人的一切潜能调动起来,使人在智力,体力,工作等方
期刊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新课程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来,这不仅是课标体现义务教育
期刊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培养他们发现、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关键词】创新能力;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大纲指出:初中数学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培养他们发现、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期刊
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贯彻我们党教育方针的首要组成部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既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青少年的思想非常活跃,不断出现一些新情况,因此学校德育工作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脉膊,努力研究探索一些新方法,新措施,抓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百年大计。  一、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