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研究

来源 :山东体育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学校武术发展新思路“一校一拳、打练并进”的背景,阐释其含义。针对当前学校武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建立新的武术教材体系,增设武术技击内容;选用科学有效武术教育策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完善学校武术教育。
  关键词:学校武术;一校一拳;打练并进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840(2014)04-0096-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的教育方针政策。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优秀传统文化凝聚,蕴含中国文化内涵和气势,具有强身健体,自卫防身的功能,增设武术技击内容,改进武术教学实施策略是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部分。本研究在学校武术发展新理念指导下,对学校武术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当前学校武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旨在完善学校武术教育,服务我国教育事业,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1学校武术发展新思路提出的背景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1999年,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学校要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弘扬民族文化”以来;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接着提出实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家战略,要求“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又提出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方针。可见,加强国家文化建设,完善中华优秀文化教育已成为我国时代的最强音。
  中华武术承载着中国厚重的传统文化,崇扬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追求理想人格和倡导修养践履,是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和美德的宝贵财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学校是中华武术教育的重要场域,武术进学校从1914年开始(徐一冰在《整顿全国学校体育上教育部文》中,建议将武术列为高等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的正课[1])到现在已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程,其间,国家相关部门为了更好地普及和完善学校武术教学,组织不少人力、物力进行了教学内容、教学实施策略等相关的研究,提出过“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在这种武术教学改革思想的指导下,经过几轮课程改革后,试图解决推行中出现的难点问题[2]。通过国家体育总局的全国调研和多个区域性地方调研可知,学校武术教学还停留在形式化、表面化、操式化,武术并没有真正进入学校,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现象依然存在,瓶颈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3]。
  在国家实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家战略,完善中华优秀文化教育之际,学校武术教育应在新形势下,借时代东风,找到解决困难问题的方法,使学校武术教育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多次组织武术教育工作者、课程改革专家,进行全国调研、研讨,探寻学校武术发展新路线。上海体育学院赵光圣教授在多年思考、研究的基础上,从武术的本真出发,提出了“一校一拳、打练并进”的学校武术发展思路,成为学校武术发展的新起点。
  2“一校一拳、打练并进”的含义
  2.1“一校一拳”是传承地方拳种和武术套路的有效策略
  画家梅先生曾言:“源与流要分清,源头加活水,便成源流。向源头去追寻即为上升,随波逐流即为下降,所以往古追寻为升,为高古,向今去逐浪为降,为低俗。”武术发展方向问题,是文化追源追流问题的具体化。当前的竞技武术以高、难、新、美为追寻目标,进行竞技标准化,缺乏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是武术发展的历史产物,不是中华武术的本源[4]。中国武术的源是传统武术——拳种,在传统文化熏陶下形成的拳种,既凝结着“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中国文化精神,同时也因个性鲜明的地域文化形态、社会变革以及创拳者的个人修养水平影响使每一个拳种都有其文化、技术、理论体系,它们承载着武术的历史、文化、精神[5]。可以说,拳种是构成武术大厦的基石,是武术技理与文化的完整承载单元,武术文化教育传承应以拳种为单位切入。学校武术教育应以武术拳种为主要教授内容,与时俱进的发展现代武术套路,达到继承与发展协调统一。
  学校是武术发展的主场域,拳种具有地域性、门户性、多样性、如何进行拳种学校教育化是一个完善武术教育的重大难题。所有习武之人都知道,传统武术拳种的传承人、习练者和爱好者多在民间,由于文化认同度、经济、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拳种的传承人与学校之间缺乏系统的交流和切磋,在教育理念上二者之间存在认识差距,必须搭建一个平台,使传统武术拳种学校化教育落到实处,解决学校武术教育与传统武术教育对接[6]。
  “一校一拳”武术发展新思路是指在一个学校内进行一种拳种的教授。首先,它保证了拳种发展的 “环境稳定性”。一个学校进行同一种拳种学习,使该拳种的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大家在一起学习、便于集体研究、攻关该拳种,便于拳种原汁原味发展;其次,保证了拳种发展的 “环境生态化”。一个学校不同年级学习同一个拳种,会使高年级同学看到自己以前练习的影子,使拳种学习始终处于学习的全过程中,使拳种学习环境生态化。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既要有该拳种原汁原味的技击特点,又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为更多的学生所接受和喜欢。我们国家学校众多,一所学校、几所、几十所、甚至上百所学校教授同一种地方拳种或国家通编的拳术或器械,拳种(传统拳)教授人应是该拳种的嫡传传承人或经过嫡传传承人培训,获得该拳种教授资格的教师。在学校进行教授该拳种时,嫡传传承人要适时进行现场指点,以保证拳种的原真性、多样性活态传承[7] 。
  2.2“打练并进”是实现“强化套路,突出技击”理念的具体措施
  “强”是弓有力,着重、增加分量意思,出自《素问·五常政大论》:“气温之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化”出自《说文》:化,教行也,教化的意思。段注:“上匕之而下从匕谓之化。”武术套路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数代武术名家对实战中有效技击动作的提取和艺术集结后精心创编出来的,并经过实践检验过的本真性文化精华,体现武术本质特征和功能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因此,强化套路就是着重套路的教化、教育,但不是教授套路数量上的多,而是精教、精炼套路的意思[8]。   《汉书·刑法志》:“ 齐愍以技击强,魏惠以武卒奋,秦昭以锐士胜。” 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兵家之技巧。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夜行宗谱》载述:“所谓技击,乃以武艺行实战搏杀之能。”由此可知:技击性是武术的本质属性,离开技击谈武术,教武术,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9]。
  武术的本质属性是技击性,套路是武术本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套式化,是武术本质内涵的载体;“打”是武术技击内容教育化的方法策略;“练”是武术套路内容教育化的实施对策。“打”能促进练的技术发展和提高,“练”是打的程序化、定式化,也有助于较好的打。在具体操作上,就是通过一定的实战格斗(徒手格斗)学习与训练,进行教授武术原真的、少而精的武术套路习练,培养学生的武术素养,达到武术教育要求目标,实现武术教育目的。
  3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1重构武术教材体系,增设武术技击内容
  武术教材内容的选编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回归武术教育本真,增设武术技击内容。技击性是武术的本质属性,武术技击内容是武术的精髓所在,通过学习,能达到迅速、有力、准确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激励性、竞争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往的武术教学内容中缺乏这项主要内容,这也是导致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的主要原因;其二,技击内容选择的科学性和代表性。选编技击内容要考虑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激发学生习武兴趣爱好的需要,选择最基本、最常用的代表性技击动作,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其三,武术技击内容选择系统性。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充分考虑学习与传授的递进关系,在基础学习上,逐步提高,统一安排,整体设计。
  事实上,我们过去出版的不少武术教材在技击内容选取方面都缺少以上要求,例如: 2005年4月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武术教程》;2005年7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武术》等很多教材,都对技击的内容选择不够。选择武术技击内容后可能出现的教学困难:一是观念、认识不清晰,认为可能出危险;二是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认为武术就只是套路,导致部分武术教师不知道上课不教套路该教什么,没有打破传统教授武术套路的模式。
  3.2选用科学有效的武术教学实施策略
  在《辞海》中,“策略”一词指的“计谋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10]。武术教学策略的选用应坚持以下几点。首先,维持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心态策略。了解学生学习武术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培养武术学习兴趣。学生喜欢武术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例如,武术历史英雄人物就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抵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中,曾涌现过许多武艺高强、情操高尚、具有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如爱国英雄戚继光、岳飞、文天祥、薛仁贵等。另外,还有一些武术高手在竞技场上挫败了那些藐视中国、讥笑中华民族为“东亚病夫”的外国力士和拳师,为中华民族扬眉吐气,如蔡龙云曾于1943 年和1946 年在上海先后以中国武术击败俄国拳师马索洛夫和美国拳师鲁塞尔,曾轰动十里洋场上海滩,蔡龙云也被誉为中国的“神拳大龙”;其次,武术教学内容的传输加工策略。武术体悟循环是指教师的武术身体教学的各种成分在教学中自觉形成系列,依次循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利用现代媒体,多方法、多视角进行武术教学;第三,有效武术认知指导策略。提高武术信息接收能力形成对武术信息的熟练反应,加强武术学习记忆中的编码训练和武术阅读图式训练等[11]。
  4结论
  “一校一拳”是学校传承地方拳种和武术套路的有效策略;“打练并进”是实现“强化套路,突出技击”理念的具体措施,能改变人本能的差异程序,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思维能力和体能潜力,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格和民族精神。针对当前学校武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重构武术教材体系,增设武术技击内容,并选用科学有效的武术教学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徐一冰.整顿全国学校体育上教育部文[A].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全国体总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体育史料,第17辑,中国近代体育文选[C].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22-25.
  [2]蔡仲林.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1):30-31.
  [3]栗胜夫,李富刚.中华崛起进程中的武术演变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9,29(10):76-82.
  [4] 张峰.武术本质的文化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8):142-144.
  [5]王岗,邱丕相,包磊. 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拳种意识”[J].体育学刊,2010,17(4):95-98.
  [6]张峰,王言群. 武术本体论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3):21-23.
  [7]王传方.“非遗”视野下的武术文化传承断想——以拳种为视角[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2,28(1):47-51.
  [8]梅杭强.武术套路的基本特性与再认识[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5):404-406.
  [9]张勇,马文友,李守培.从技击走向审美:中国武术套路特征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1):31-34.
  [10]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
  [11]张庆林.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333.
  [12]谭作军.普通高校武术教育突出攻防技击本质之民向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9):92-96.
  [13]次春雷.武术教育文化传承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2):99-102.
  [14]范燕薇.当代中国武术教育的学理检视和深度追问[J].山东体育科技,2012,34(1):34-38.
  [15]范存智.解析高校武术教学的“瓶颈期”[J].山东体育科技,2012,34(3):82-84.
其他文献
摘要:在职业足球如日中天的社会背景下,推进我国足球发展,必然涉及足球市场化问题,并进而衍生出职业足球发展机制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议题。在经济社会学理论框架下,解答政府介入我国职业足球发展的正当性问题,并提出政府角色要求。研究认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隶属历史和社会的范畴;在当前我国职业足球发展滞后的状况下,结合特定社会背景,强调政府强力介入职业足球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当性;而策略上宜完善政府“扶持之手”、
期刊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对乒乓球规则和器材的不断改革提出异议,特别是最近一次国际乒联推出的塑料球改革。用事实证明其改革的荒谬并提出改变这种改革方式的设想:1)深刻理解体育强国之“强”, 用我们的乒乓实力主导世界乒乓球发展方向。2)无论是国际乒联还是中国乒协必须改变以器材和规则改革推动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惯性思维。3)我国乒乓球运动必须走真正职业化发展之路才能真正影响世界乒乓球运动。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目的:研究不同负荷的运动训练对人体免疫系统内Th-1/ Th-2的影响。方法:抽取郑大体育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64例非体育生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志愿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组慢跑时间为30分钟,B组慢跑时间为1小时,观察并记录两组运动前后Th-1/ Th-2偏移程度和方向。结果:64例志愿者运动前至运动后4h,IFN-γ以及Th-1/Th-2呈明显下降趋势,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A
期刊
摘 要:本研究通过对2015年女排世界杯中国、美国等12支参赛队伍比赛的数据进行采集和技术统计分析,寻找中国队的技术特点和影响胜负成绩的主客观因素,从中发现中国队在本次世界杯比赛中所存在的不足和突出问题,如:部分场次接发球不够稳定,到位率不高,直接影响快攻战术的有效运用和发挥;拦网点判断不够准确,造成对手直接得分和打手出界;个别老队员心理不够稳定,接发球动作变形和扣球信心不足,导致部分关键球失误:
期刊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及数理统计等方法,以第25~30届奥运会各国游泳运动项目奖牌数为依据,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工具,对奥运会游泳运动强国优势项目群动态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25~30届奥运会我国游泳队经历了“高潮—低谷—高潮”的“V型”发展脉络;各游泳强国不同优势项目群其比较优势指数亦不同;优势项目群与美国重叠最多,与日本重叠最少,蝶泳是与其他游泳强国重叠最少的项目群;在蝶泳项目群
期刊
摘要: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中国知网数据库及维普 CSI 数据库为数据统计源,对山东体育学院建院以来的科研论文产出数量、逐年发文量、发文作者、研究层次、基金项目等内容分析,总结其科研论文的产出情况;以被引量、被下载量、H指数等指标分析来说明其学术影响力概况。并与全国部分其他体育院校相关指标进行对比,以此揭示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为进一步提升学院科研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产出力;学术;山东体育学
期刊
摘 要:公共秩序原则是公序良俗原则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法律领域内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对体育票务制度的发展至关重要。从对辽宁飞豹篮球俱乐部“门票事件”的个案研究中发现,打击倒卖比赛门票行为可以依据公共秩序原则解除门票买卖合同,但解除受到严格的条件限制。在不满足条件的情况下解约人应当承担违约责任,且对不同相对人的责任承当方式不尽相同。另外,公共秩序原则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求在市场交易的过程中,门票的出卖人不得
期刊
摘 要:竞技体育发展伴随社会进步产生了衍生与异化价值。竞技体育的公共价值是本研究在探索竞技体育社会价值中的创新探索。利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竞技体育的公共价值进行了较为粗浅的探索,在清晰界定竞技体育核心框架基础上对其公共价值的特征、内涵及结构进行了探讨。旨在为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分析做出理论分析与创新解读,为改革背景下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的关系进行理性梳理。  关键词:竞技体育;公共价值;职业体育
期刊
摘 要:研究分析共生模式在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领域的适应性以及共生模式的选择问题,提出一体化对称互惠共生是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的理想模式。以山东半岛滨海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为例,从共生单元的质参量、共生机制两方面实证分析山东半岛滨海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一体化对称互惠共生模式的构建途径。  关键词:区域体育旅游;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共生模式;山东半岛  中图分类号:G80-05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中国体育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即大学竞技体育起始于1986年,对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但由于发展历程较短与单纯的追求锦标主义,使其体现为社会本位的“工具化”与中国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相悖,出现大学体育高水平运动队“竞技化”倾向,没有发挥大学体育培养健康与全面发展人才的现实功能。大学竞技体育目前缺乏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内核,它还需要历史的积淀与价值观念的转变。只有回归“人文性”,才能弥补大学体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