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育要注重加强职业素养教育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ya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衔接的问题已经引起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在普通教育中加强职业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职业观、就业观,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建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
  目前国内的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基本是平行设置的双轨制,互不相通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导致大多数初中毕业生由文化课学习成绩决定了他们的被动去向。为适应国家建立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衔接的“立交桥”的需要,部分地区进行综合高中的试点,探索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的模式,但是效果不很理想,出现了综合高中学生职业技能不达标,文化成绩不理想的尴尬局面。
  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教授提出,“高中毕业生报考高等学校的录取率大致为60%,也还有相当一部分的高中毕业生要走入职业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普通中小学的教育内容就不能只考虑升学这一途径,应该在教育内容中渗透职业教育的内容。当然,在普通中小学设立许多职业课程是不合适的,这会违背普通中小学的性质,而且会两败俱伤。普通知识没有学扎实,职业能力也没有培养起来。但是给予一定的职业素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以适应一部分毕业生就业的需要,同时这种职业素养对升学的学生也是有用的,毕竟他们最终要走入职业市场。”普通中小学是基础教育,要为学生打好身心健康的基础,终身学习的基础和社会基础。要为学生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就有必要进行职业素养教育。
  中小学职业素养教育不同于职业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是职业技能培养,更注重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三方面的教育。职业素养教育是社会发展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是国际课程改革的趋势,有利于落实我国普通中学教育的双重任务,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建议职业素养教育课与劳动“技术教育课”及“通用技术课”有机整合。普通中小学与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加速职业素养教育在普教系统的发展。这种观点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是实践意义不足。
  美国在幼儿园至高中融入最基本的职业教育,课程设有必修文化基础课和选修兴趣技能课。英国的14-19职业素养培训战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等六大关键能力。澳大利亚通过建立国家资格证书框架,实现了职业教育内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提供各类职业教育之间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建立各类教育的学分互认制度,完善各项升学和转学制度,为学生的就业和升学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空间。日本在初中开设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课,设有家政科和技术科。
  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道德品质的培养
  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许多单位在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时首先考察的是人品,其次才是个人能力。因此,必须对学生从小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形成优秀的品质,既要立足现实,又要胸怀抱负。道德是人生的第一道防线,要靠个人的自律来遵守。事实证明,道德品质的培养仅有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法纪教育。
  2 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团结合作是人的生存方式,具有团结合作意识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现代社会大生产和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方式要求人们有高度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从篮球比赛到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都是最好的例子。增强团结合作意识就要从日常学习生活的点滴做起。
  3 敬业精神培养
  美国心理学家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致使一些聪明人事业告败的重要原因是:尽管他们个人才华、学识出色,然而无法弥补他们态度中更为致命的缺陷——缺乏敬业的投入以及在责任感中激发出来的主动性。许多成功人士的体会可以进一步验证,勤奋、敬业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一定要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普通中小学开展职业素养教育不是要另搞一套教材,不是要进行职业技能训练,而是要把它渗透到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中小学进行职业素养教育主要有职业意识教育、职业意向教育、职业技能教育三方面内容。第一,要告诉中小学生社会上有哪些职业,这些职业都是社会必需的,缺了哪一行社会都难以运转,因此各种职业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尊重社会上每一个劳动者。第二,从小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爱好。许多名家,不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都是从小就有自己的爱好的。第三,开好计划内的劳动技能课,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通中小学进行职业素养教育主要不是职业技能培养,而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对未来的憧憬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民族是诗的民族。中国新诗具有“反映生活集中形象、抒发感情饱满强烈、进行想象丰富大胆、语言表达和谐凝练”等特点。因而,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1 加强新诗教育能有效弥补科学主义教育在人性发展方面的缺损  当前的中小学所设置的课程,自然学科关注的是自然现象,力求揭示自然规律;社会学科崇尚的是政治权利与经济力量的诠释与建构。它们不约而同地将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人的心灵塑造置之度外,
期刊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如何从小养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稳定的,积极的数学情感是十分必要的我在与学生建立情感,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做了一些自己的努力,以达到激发学生乐学,最后达到学习的有效性,有点滴体会有大家分享。  1 亲其师,信其道  苏霍姆林斯基
期刊
进入初三下学期,物理课基本上都是复习课,那么如何提高复习效率,让学生在考试中拿到好的成绩呢?关键是要讲究复习方法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先做好准备。中考也是一样,要想取得好成绩,除了平时努力学习,打好基础,提高能力外,中考复习方法也很关键。复习方法多种多样,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 情况,选取最科学、最高效的复习方法。这里我要谈的是三轮复习法。  第一轮:基础知识复
期刊
1 课题的提出  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 我国中小学生的耐力素质指标持续下滑趋势已经得到遏制:与2005年相比,7-12岁小学城乡男生50米×8往返跑成绩基本持平;城市女生、乡村女生50米×8往返跑成绩分别平均提高0.05、0.20秒;与2005年相比,13-15岁初中城市男生、城市女生耐力跑成绩分别平均提高3.03、3.58秒;乡村男女生耐力跑成绩与2005年基本持平[1],
期刊
【摘要】初中学生正处在学习外语的黄金时期。对于英语学困生,教师应用真诚的师爱消除学困生的自卑心,用高超的教育艺术教育他们,用足够的耐心和合理的评价体系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  【关键词】学困生;转化;信心  初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十分关键的时期,有部分学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他们的英语落在了其他同学的后面。作为教师,若不能及时地挽救他们,这些刚学英语不久的学生可能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丧失了学习的信心
期刊
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基础阶段的关键时间段,而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要立足于保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循序渐进的教学生一些阅读的技巧,努力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语文阅读对学生的学习生涯意义重大,因为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通的一种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是人类吸取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不断了解世界、探索奥秘的重要武器。尤其是小学语文阅读起着基础性的关键作用,直接关系着学生能否通过语文阅读
期刊
我认为情境中的“情”是一种主观的机动系统,“境”是客观环境。情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由此可见,这个“情”字不是简单的情景。它可以是强烈的情感,也可以是放飞的情思。这个“境”可以是“身”处之境,也可以是“心”达之境,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体会到有效的情景,能够通过情感的体司达到预期的效果。这里不妨列举两例与同仁探讨,请领导指正。  1 让学生“身”处其境感春之美  让学生身临其境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
期刊
【摘要】今日之世界,整个社会的生活焕然一新。历史上的每一次变化,发展,既给了人们大好的实现理想的机遇,又加剧彼此间竞争的激烈。有些,并非是只凭单个人力量就能得以解决的,需要大家的携手联合起来 ,惟有“合作”才能求得更多更大的事业发展空间,才能拥有优美的人类生存、学习的环境。“竞争中要合作,合作里有竞争。”这,将是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探究的人生重大课题。  【关键词】竞争; 合作
期刊
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测试是必不可少的,其目的是反馈教学情况,让学生了解自已知识,能力水平,弥补缺陷,纠正错误,完善知识体系和思维体系,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卷讲评课是一种重要的课型,却往往不被一些教师所重视,使试卷讲评课成为教学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在分析试卷的过程中,容易形成“报答案”、“就题论题”、“唱独角戏”等授课方式,这就会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的意识淡薄,从而使学习的效果差,效
期刊
1 惩罚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  近年来,人们在儿童教育方面的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尊重儿童权利、意愿、自由,以儿童为主体等先进的儿童观成为主流,加之独生子女在中国家庭中的比例越来越高,人们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唯恐呵护不周,特别是在提倡“赏识教育”的呼声中,惩罚一词似乎在言论和书刊中消失了。  然而,孩子们的问题行为并未有所减少,一些孩子反而令老师和家长感到束手无策,难以教育。家庭中、幼儿园里事实上都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