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春节期间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开展了深入基层的大型采访活动,派出30多名记者分成农村组、牧民灾区组、革命老区组、“三少”民族组、边防哨所组、交通组六个小组走进基层,采写了大量引起百姓共鸣的新闻报道。记者们在与百姓的朝夕相处中加深了感情,在交流中提高了认识,在思考中提升了责任。
盲目性与计划的目的性的冲突
要想解决“行动的盲目性与计划目的性的冲突”,就要记者避免当地干部的陪同,单独深入基层寻找新闻线索,把基层最真实的生活通过媒体报道出来,让高层了解中国基层的真实生存状态。
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采编播人员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学习群众语言,了解群众所思,熟悉群众语言。每位新闻工作者做到不深入采访的不写、不到现场的不写、未经核实的不写。一个月的时间里,广播电台的记者们深入到基层采访了通辽深山守林人、中蒙边境戈壁红柳夫妻警务室、苏尼特左旗赛汗高毕苏木萨如拉敦吉嘎查、镶黄旗新宝拉格镇哈夏图嘎查等等几十个基层单位,做到真下去、真深入、真转变。用眼睛发现,用心灵感受,用笔记录。不仅有效解决了行动的盲目性与计划的目的性的冲突,而且还诞生了40多篇生动鲜活、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
时间与效率的冲突
要解决时间与效率的冲突,就要认真领会中央的精神,“各有关部门和各新闻单位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加强组织协调、完善保障措施,推动这一活动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防止一阵风、走过场,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在这方面的作法可谓超前一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始后,迅速在呼和浩特市、锡林郭勒盟和包头市分别建立了具有农村特色、牧区特色以及工业特色的基层联系点,组织各频率和相关业务部门的编辑记者,尤其是年轻的同志在老同志的带领下分批分期深入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工作,并以制度形式予以固定,进一步增进了感情,拉近了同群众的距离,增强了做好党的新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既了解了社情、民情、国情,又用最少的时间获取了最大的效率。
实现三个目标
大型基层采访活动不是为了采访而采访,不是应时之作,而是一项长期的宣传任务,效果是要实现三个目标:对内锻炼队伍、对下帮助民众解决实际困难、对上为领导的决策与政策的出台提供科学参考。只有实现了这3个目标,才称得上大型基层采访活动不是徒劳的,是有意义的。
1.对内,锻炼队伍。记者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生活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业务水平和工作作风,要不断提高在艰苦环境中生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繁重的任务面前,更好地承担起新闻工作的使命,提高宣传报道的效能。
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由主任亲自带队,派出六路记者,分别深入呼伦贝尔市、兴安盟、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以及二连浩特市、满洲里市了解、体会、记录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
2.对下,帮助民众解决实际困难。记者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生活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宣传报道好的一面,也要看到生活的另一面,要善于倾听百姓的所思所想,要善于发现他们面临的生活困难,通过媒体的报道,帮助百姓解决难题。
在“走基层”活动中, 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绿野之声广播和新闻广播的记者先后深入达茂旗和乌兰察布市,走访马铃薯产区,报道马铃薯销售遇到的问题,报道农机补贴落实情况,报道农牧民廉租房入住情况则客观地反映了农村目前的现实。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交通之声广播在开学第一天策划了“我看首府交通”直播活动,派出多路记者在公路、,铁路、航空等地的售票站,乘车室,登机楼,检票口以普通乘客的身份报道自己的感觉和体会民众的实际困难,转述群众的心愿。
3.对上,为领导的决策与政策的出台提供科学参考。大型基层采访活动在报道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要把那些制约社会发展的基层问题适当地加以报道,或以內参的方式上报有关领导,以引起上级有关部门对社会热点、难点的关注,促使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或为政府出台政策提供参考,以解决制约社会发展的瓶颈。实现这一目标,是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体现,也是媒体坚持党性原则的体现。“走基层”活动开展以来,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就百姓关心的问题和涉及民众利益的问题有重点、有计划地安排采访,并取得了明显效果。
(作者单位: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
责责任编辑:胡达古拉
盲目性与计划的目的性的冲突
要想解决“行动的盲目性与计划目的性的冲突”,就要记者避免当地干部的陪同,单独深入基层寻找新闻线索,把基层最真实的生活通过媒体报道出来,让高层了解中国基层的真实生存状态。
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采编播人员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学习群众语言,了解群众所思,熟悉群众语言。每位新闻工作者做到不深入采访的不写、不到现场的不写、未经核实的不写。一个月的时间里,广播电台的记者们深入到基层采访了通辽深山守林人、中蒙边境戈壁红柳夫妻警务室、苏尼特左旗赛汗高毕苏木萨如拉敦吉嘎查、镶黄旗新宝拉格镇哈夏图嘎查等等几十个基层单位,做到真下去、真深入、真转变。用眼睛发现,用心灵感受,用笔记录。不仅有效解决了行动的盲目性与计划的目的性的冲突,而且还诞生了40多篇生动鲜活、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
时间与效率的冲突
要解决时间与效率的冲突,就要认真领会中央的精神,“各有关部门和各新闻单位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加强组织协调、完善保障措施,推动这一活动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防止一阵风、走过场,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在这方面的作法可谓超前一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始后,迅速在呼和浩特市、锡林郭勒盟和包头市分别建立了具有农村特色、牧区特色以及工业特色的基层联系点,组织各频率和相关业务部门的编辑记者,尤其是年轻的同志在老同志的带领下分批分期深入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工作,并以制度形式予以固定,进一步增进了感情,拉近了同群众的距离,增强了做好党的新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既了解了社情、民情、国情,又用最少的时间获取了最大的效率。
实现三个目标
大型基层采访活动不是为了采访而采访,不是应时之作,而是一项长期的宣传任务,效果是要实现三个目标:对内锻炼队伍、对下帮助民众解决实际困难、对上为领导的决策与政策的出台提供科学参考。只有实现了这3个目标,才称得上大型基层采访活动不是徒劳的,是有意义的。
1.对内,锻炼队伍。记者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生活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业务水平和工作作风,要不断提高在艰苦环境中生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繁重的任务面前,更好地承担起新闻工作的使命,提高宣传报道的效能。
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由主任亲自带队,派出六路记者,分别深入呼伦贝尔市、兴安盟、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以及二连浩特市、满洲里市了解、体会、记录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
2.对下,帮助民众解决实际困难。记者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生活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宣传报道好的一面,也要看到生活的另一面,要善于倾听百姓的所思所想,要善于发现他们面临的生活困难,通过媒体的报道,帮助百姓解决难题。
在“走基层”活动中, 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绿野之声广播和新闻广播的记者先后深入达茂旗和乌兰察布市,走访马铃薯产区,报道马铃薯销售遇到的问题,报道农机补贴落实情况,报道农牧民廉租房入住情况则客观地反映了农村目前的现实。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交通之声广播在开学第一天策划了“我看首府交通”直播活动,派出多路记者在公路、,铁路、航空等地的售票站,乘车室,登机楼,检票口以普通乘客的身份报道自己的感觉和体会民众的实际困难,转述群众的心愿。
3.对上,为领导的决策与政策的出台提供科学参考。大型基层采访活动在报道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要把那些制约社会发展的基层问题适当地加以报道,或以內参的方式上报有关领导,以引起上级有关部门对社会热点、难点的关注,促使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或为政府出台政策提供参考,以解决制约社会发展的瓶颈。实现这一目标,是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体现,也是媒体坚持党性原则的体现。“走基层”活动开展以来,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就百姓关心的问题和涉及民众利益的问题有重点、有计划地安排采访,并取得了明显效果。
(作者单位: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
责责任编辑:胡达古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