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其题,研其式,归其道,养其心

来源 :福建中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d9638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是福建省各地市统一使用同一份中考试卷的第一年,意义非同寻常,本份试卷的第24题,以两个相似矩形共顶点旋转为载体,探究变化过程中的不变性,具有典型性、示范性、拓展性、研究性,承载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对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发散性、独创性有较高的要求,本文以该题为例,对其评题、析题、解题、变题,揭示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挖掘隐含其中的问题本质属性,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试题呈现及评价
  原题呈现
  本题是2017年福建省中考卷的几何压轴题,它承载着更多的功能,主要考查:矩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点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圆的概念和性质,考查学生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创新意识、分类与整合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解题思路灵活,入口较宽,又有深度,方法多样。
  图形看似复杂,其实是两个相似矩形共顶点旋转并研究变化过程中的不变性,看似静止的图形,其实静中有动,变化中探寻本质,图形似曾相识,是基于传统题进行创新,内涵丰富,不仅将初中数学中核心的知识(矩形、相似、圆、等腰三角形等)巧妙融合,而且将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融为一体,深度结合,两小题互相独立,螺旋上升,稳步提升,完成每一问的推理证明又都需对题目的已知条件进行挖掘、创造,通过不断地转化,寻求解题的途径,对学生的思维水平有很高的要求,突出了压轴题应有的选拔区分功能,同时,解法的多样性,图形的熟悉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为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搭建了不同的平台。
  2解法展示及分析
  3由解法引发的思考
  3.1解其题,研其式
  一道高效的中考题,特别是压轴题,经过命题者精心编制,具有典型性、示范性、拓展性、研究性,涉及核心内容多,数学思想方法广,应充分挖掘其内在价值,可以从各个“思维触发点”对其解法探究,能够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拓展思维能力,例如上文中对2017年福建中考题的解法探究,在几何直观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产生多种典型解法,达到“千山竞秀,草木蒙其上,若云兴雾蔚”,同时,解题后应引导学生对多种解法进行思维整理,总结思维触发点,比较解法优劣,优化思维过程,提炼出更好、更优、更典型、更便捷的解题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形成自己的解题经验,积累活动经验。
  3.2归其道,养其心
  在“解其题,研其式”的过程中,处处体现数学核心素养的融入,此题的解答过程主要体现了数学核心素养有几何直观和推理转化,整个解题过程,直观想象是此题具体解题方法的基础——通过观察对图形整体感知,做出判断ΔADP~ΔCDF.在此基础上推理转化是核心,要证明ΔADP~ΔCDF,分别从角入手,从对应边的比入手,寻找一系列等线段、等角、等比例转化与化归,几何推理贯穿始终,因此,在平时解题的教学过程中,应考虑如何在数学活动过程中积累、转化、深化活动经验,向更高层次飞跃,内化升华为数学核心素养?从上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略窥如何让学生养成探究问题的思路:发现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正确吗?怎么证明?当前问题与已有知识、方法有何联系(不同点、相同点),能否转化为已有知识、方法,如何转化、迁移(上下游命题的联想系统)?如果不能,又如何另辟蹊径?这个结论是否具有一般性?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观察、试验、联想、类比、演绎、归纳、分析、综合等手段,对问题多角度分析思考,层层探究,凸显数学思维,突出数学本质,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4试题的进一步延伸探究
  除了对解法的探究外,还应对试题本身进一步探讨研究,以期对以后的命题工作提供借鉴参考。
  4.1从“静”到“动”,对题目进一步探究
  平面几何主要是研究几何图形在图形变换(旋转、平移、轴对称、位似变换、相似变换)下保持不变的性质,因此,历年各地市的中考压轴题经常出现以几何图形为载体,点或线等元素运动为呈现方式的动态几何题,其目的在于引導学生在运动的变化过程中体会“变”与“不变”、“运动”与“静止”、“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是对几何直观和推理的综合考查。
  就本题第(Ⅱ)小题而言,ΔADP和ΔCDF绕点D旋转过程中,AP与CF在数量和位置上保持不变性的问题,但本题在设置上形式比较简单,AP固定赋值时,图形固定,缺乏引导学生探究数学问题,不利于学生探究体会几何图形变换中的不变性,体现在上文的解法4中,可以看出不属于动态几何题,因此看山不是山,跳出本题看本题,我们可以让图形运动起来,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探求一些保持不变的量或图形形状,揭示图形变化的内在规律。
  4.2抽离“几何图形结构”,对题目进行归纳延伸
  “共顶点旋转”图形变式顺畅自然,结论显而易见,不同的题目解法多样(利用中点可以有不同的解法,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证明),变式角度多端(ΔABC的形状可以进一步一般化或特殊化),受到各地中考命题专家的眷顾,值得注意的是对“共顶点旋转”图形结构进行探究,并非为了多创造几个新结论,多记忆几个新图式,把一切几何问题模式化,走“题型+技巧”的老路,而是为了“研其式”——将题目发散、提炼,层层深入,将一系列问题,以策略方法为主,从特殊到一般双向沟通,逐次展开,拾级而上,环环相扣,一题多变形成问题串,炼题成型、凝题成环、联题成片、多题归一,进而“归其道,养其心”:通过问题的探究,积累经验,达到课标提出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解决的过程性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教师对中考压轴题要认真钻研,学会拓展延伸、类比迁移,才能让自己从一个单纯的执行者转变为开发者,从而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教学也必将更加有效,平时的课堂中应关注好的“着落点”,远离“题型+技巧”、“记题型、对模式”的教学,拒绝题海战术,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经验的积累,抓住数学的教育价值在于思维的训练和创造性,培养数学核心素养,使数学“易学、好懂、能懂、会用”。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上有关高考试题的信息也越来越丰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更有效地开展复习工作,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应付更加复杂多变的命题方向呢?笔者认为只有让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基本技能和基础方法,提升数学思维的素养,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高考试题.从讲题到探题,力图通过自身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平面向量是数学的重要概念和工具,利用它可有效解决很多
期刊
随着“知识社会”浪潮的到来,社会对人的学习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机械式、被动式的浅层学习方式已远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社会更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协作精神、深度探究等高阶思维能力的人,而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习者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培养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实现主动的、有意义的“深度学习”.  笔者认为,初中生数学深度学习是相对初中数学教学中所出现的机械式、被动式的浅层学习方式而言的,深度学习并不
期刊
波利亚在《数学的发现》中认为,中学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加强解题训练.数学离不开解题,解题的灵魂是数学思想,而数学模型是数学思想的载体.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整理归纳出类型和方法,经过加工提炼,得出有指导价值、有典型结构的数学模型.“铅垂高”模型在各地中考试卷上屡屡出现,虽在考查形式上不断创新,但解决问题的途径是相同的.本文主要对这类问题及其变式进行探究归纳,以帮助学生
期刊
2018年高考虽落下帷幕,但众多的佳题让我们流连忘返,沉醉其中,在探究的过程中欣赏因探究带来的美妙性质、优秀解法.2018年高考全国卷I第19题是一道圆锥曲线定值问题,以椭圆为载体,考查了椭圆的几何性质、直线的方程、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等知识,考查了运算求解能力,考查了设而不求、方程的数学思想,题目朴素无华,内涵却丰富,常规中透着灵气,脱俗中不失新颖,于平淡处见精神,是一道值得研究的试题。  上式
期刊
初中阶段,几何一直是学生掌握的薄弱环节.“课上明白,课后见题死”的怪圈导致学生在心理上害怕研究几何问题,对几何学习有畏难情绪,遇到陌生问题就束手无策.加之复习课多以知识点回顾和习题讲解为主,往往是老师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课桌上昏昏欲睡.老师费尽心思,学生受尽折磨,却毫无效果.如何打破“怪圈”,做好几何复习课的有效教学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下面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阶段性
期刊
高中数学人教A版教材必修5第二章第2节阐述了等差数列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这个定义用符号表示就是an+1-an=d(d∈R.n∈N+),课本上用归纳推理方法得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a1+(n-l)d.当然,这个公式还可以用常规的叠加法和迭代法推导出来,此处不
期刊
2016年起,福建省高考命题再次使用全国卷.由于在福建省高考自行命题时,高考的备考策略都以福建卷为关注与参照,因此,在重新使用全国卷卷之后,分析全国卷、把握全国卷,进而指导高三复习,是福建省高三数学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  1分析“国卷”与“省卷”异同,注重“学情、考情、校情”研究  1.1认真研读《考纲》和《考试说明》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
期刊
1 基本情况  1.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4第一章第三节的第一节课,主要内容是周期函数的概念,以及正弦、余弦函数的周期性,在此之前本章已经学习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诱导公式;而在本节之后将学习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周期性则是为作图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本節知识既是前面知识的延续,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础.  同时周期性的研究也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完美表现,思
期刊
不等式恒成立问题贯穿于整个高中阶段,笔者以高一初始阶段的不等式恒成立为例,与学生共同复习总结判别式法、分离参数法等方法,通过一题多解来展开教学,从中渗透化归思想,厘清解决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基本方法.  1 巧设情境初探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开始阶段非常重要,能够影响学生整节课学习状态,因此,数学教师必须重视上课初始阶段.成功的开端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创
期刊
高中立体几何的基础是点、线、面位置关系和空间几何体结构.立体几何中外接球、异面直线夹角等问题常常通过将几何体补全成长方体、平行六面体、“三节棍”等模型来解决.反之,我们也能从长方体、平行六面体等模型中一部分来得到角的数量等价关系,再通过模型化思想和角的等价关系式来解决立体几何中角的问题.首先给出两个引例.  引例1如图l,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则有:  (1)cos∠C1AB=co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