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肌理,即组织纹理,运用到绘画中,我们所谈及的肌理是物质材料与表现手法相互和谐与统一,是艺术家依靠自己的独特的审美取向和对物象整体特质的一种感受,之后利用可能的物质材料作为依托,运用不同的材料工具和表现技法所创造出的一种全新的画面效果。
世界上任何物体的表面特征都有其特殊的纹理变化,这种特殊的纹理变化所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感受,正是视觉艺术家们所探求的独特的效果,肌理的运用在视觉艺术中有着重要的审美价值,它有着奇特的美感和审美需求。在中国工笔画中,艺术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验,肌理已经在中国工笔画的线与画面特殊效果中得到了实际运用,当代艺术家们已经意识到肌理这个重要因素在绘画中的价值并付诸于实践。
在艺术家作品中所出现的姿态各异的肌理效果,我们都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到灵感,从大自然中的岩石肌理、树木纹理到金属质感、皮革纹理等各种各样的物质都能寻找到其自身独特的肌理美感。所以,艺术家们从生活中汲取的营养与认真的观察和对材料敏感的把握,决定了肌理效果的品质与高度,这种肌理所带来的的全新创造性和现实性相互反应、相辅相成。
在中国当代工笔画的创作中,肌理因素正逐渐成为一个独立而重要的绘画语言。当代中国画家十分重视肌理的综合材质表现和创新,有一些画家他们受到日本画的影响,开始对各种新的技术、材料、画面形式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与尝试,在画材的研究和开发上创作以使用矿物色为主的重彩画,并广泛使用,重新建立一个与古代色彩五行学说不同的体系。以工笔重彩画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画家们采用的是日本画的手法,精细描绘、反复罩染,在颜色的选取上极为慎重,通过细微颜色的差别,使颜色达到一种科学与微妙。通过对日本画的绘画方式与材料的运用来改造中国工笔画的,使中国当代工笔画从技法表现到创作理念上都有了较大的改变。
中国工笔画中肌理主要体现在使用水、墨与宣纸三种传统材料所出现的偶发的各种效果与渗化的微妙变化。常用的肌理方法具体方法有:揉纸法,堆积法,喷弹法、拓印法,粘贴法,此外还有洒水、洒盐、油水混用、用蜡、绢后作画等肌理和绘画的技法。
当代还有一些以材料的偶然发生的效果为基础而形成独特面貌的画家,偶然发生后再经过反复的实验,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技法,从而形成个人的独特面貌,在这里重点说一下唐勇力的剥落法。唐勇力,河北唐山人。中国当代具有代表性的工笔人物画家,善长写意人物画。2000年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教。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系副主任。他的剥落法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的,有一次他用了几天前调和的变质胶液调白粉在画面上厚涂,没想到颜色干了之后由于胶液变质失去黏性,颜色大面积剥落。这次意外的剥落却产生了敦煌壁画的斑驳效果,这正符合唐勇力画的敦煌题材。古代壁画中产生的的斑驳感恰恰被唐勇力所吸收并加以运用。经过反复实验,他创造出来可以人为控制颜色剥落的剥落法。在他的画中,肌理的处理不仅仅是水、墨或色彩自然产生出偶然的痕迹,也不仅仅为了塑造形体和表现对象,这是画家刻意营造出一种视觉的兴趣和魅力。剥落法是模仿壁画中经过岁月的冲刷,而形成自然剥落的自然效果,经过多道工序,刻意模仿制作而形成的一种特殊视觉效果的表现技法。具体方法,就是在赭红等底色上厚厚的堆积上一层脱胶白粉,然后进行反复的皴擦,这样就会使一些颜色剥落,而另一些则与底色互相融合。采用剥落法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与画面的内容与主题相得益彰,一起呈现出一种沧桑、残缺、具有深厚文化历史积淀的独特美感。对于这种独特的美,美国德裔犹太学者,著名艺术史家——潘诺夫斯基曾谈到,这种审美趣味是与一种念旧的浪漫主义情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就好像我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所感受到的那种沧桑与惆怅。而当艺术家把当今的人物放入画面中并采用与古代壁画同样的方法进行处理的时候,这种惆怅的历史感中就又融入了另外一种奇特的、超越现实的感觉。古代壁画中人物斑驳朦胧的面容使这种超现实感显得越发强烈,整个画面仿佛梦境,时间与空间进行了一次次的穿越与交磋。人们都在为敦煌壁画的人为破坏以及经过上千年的风化所造成的斑斑驳驳感到惋惜感叹的同时,又从中发现出这种斑驳感正是自然对壁画这门艺术的再次加工和创造,所产生出另外一种新的艺术效果与视觉感受,使壁画更加浑厚与苍茫,沉甸甸的历史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唐勇力恰恰选用了这种古代壁画中所出现的斑驳感为肌理制作手段,充分的利用到了他的艺术作品中,产生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与品位。在他的作品——《敦煌之梦》系列组画中,就存在写实与观念性的表现形态,在他的画面中主要采用了棕色系和白色系为整体基调,而局部用绿色系营造出一种惆怅与神秘感,衬托了创作的主题。唐勇力的作品多以严谨的意象造型语言,采用虚染法与剥落法两种相对自由的技法,生动灵巧的肌理制作方法使他的艺术作品摆脱了传统工笔画的过于拘谨与刻板,而表现出一种肌理的意趣,肌理的品位,强调了画面气韵生动、浑然一体的感觉,使中国工笔画这门国粹得到了长途的发展。
纵观我国的各个画展,无论是中国画还是油画,或是其它画种的展览,作品的种类和数量会不断增多,风格也更是千奇百怪,让人感到目不暇接,有变幻莫测之感。而且在很多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得出作者是在刻意的运用了一些“肌理”的手法。所谓“刻意”,是指这种“肌理”的效果是超出了某一画种中传统意义上的材料、工具和技法的范围之内的。在当代,追求和运用肌理的画家有很多,肌理不但可以用来丰富画面效果,也可以使画家们形成具有自己独具风格的画面特征。这也反应了肌理表现方式的多面性。肌理的适用性也十分广泛,无论是中国画还是西方绘画;架上绘画或是立体的、雕塑手法甚至是综合媒介,无论是写实还是抽象,无论是东方艺术家还是西方艺术家,在各种题材和风格的作品中都有人在追求和利用 “ 肌理 ” 这一特殊语言。肌理在画面中的运用,不但需要一定的技巧,还需要具有很深的文化背景与意境。也许有的人认为肌理是不可取的,是偶然的画面效果,那些为肌理而肌理的作法也并不可取,不代表画家的真实功底,但我觉得它毕竟是一类艺术语言,而且它丰富了中国工笔画几千年来一成不变的传统,使大家对中国工笔画有了更新的认识,这就是它存在的价值。
作者简介:
王绮,通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
吕铮铮,通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
世界上任何物体的表面特征都有其特殊的纹理变化,这种特殊的纹理变化所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感受,正是视觉艺术家们所探求的独特的效果,肌理的运用在视觉艺术中有着重要的审美价值,它有着奇特的美感和审美需求。在中国工笔画中,艺术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验,肌理已经在中国工笔画的线与画面特殊效果中得到了实际运用,当代艺术家们已经意识到肌理这个重要因素在绘画中的价值并付诸于实践。
在艺术家作品中所出现的姿态各异的肌理效果,我们都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到灵感,从大自然中的岩石肌理、树木纹理到金属质感、皮革纹理等各种各样的物质都能寻找到其自身独特的肌理美感。所以,艺术家们从生活中汲取的营养与认真的观察和对材料敏感的把握,决定了肌理效果的品质与高度,这种肌理所带来的的全新创造性和现实性相互反应、相辅相成。
在中国当代工笔画的创作中,肌理因素正逐渐成为一个独立而重要的绘画语言。当代中国画家十分重视肌理的综合材质表现和创新,有一些画家他们受到日本画的影响,开始对各种新的技术、材料、画面形式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与尝试,在画材的研究和开发上创作以使用矿物色为主的重彩画,并广泛使用,重新建立一个与古代色彩五行学说不同的体系。以工笔重彩画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画家们采用的是日本画的手法,精细描绘、反复罩染,在颜色的选取上极为慎重,通过细微颜色的差别,使颜色达到一种科学与微妙。通过对日本画的绘画方式与材料的运用来改造中国工笔画的,使中国当代工笔画从技法表现到创作理念上都有了较大的改变。
中国工笔画中肌理主要体现在使用水、墨与宣纸三种传统材料所出现的偶发的各种效果与渗化的微妙变化。常用的肌理方法具体方法有:揉纸法,堆积法,喷弹法、拓印法,粘贴法,此外还有洒水、洒盐、油水混用、用蜡、绢后作画等肌理和绘画的技法。
当代还有一些以材料的偶然发生的效果为基础而形成独特面貌的画家,偶然发生后再经过反复的实验,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技法,从而形成个人的独特面貌,在这里重点说一下唐勇力的剥落法。唐勇力,河北唐山人。中国当代具有代表性的工笔人物画家,善长写意人物画。2000年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教。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系副主任。他的剥落法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的,有一次他用了几天前调和的变质胶液调白粉在画面上厚涂,没想到颜色干了之后由于胶液变质失去黏性,颜色大面积剥落。这次意外的剥落却产生了敦煌壁画的斑驳效果,这正符合唐勇力画的敦煌题材。古代壁画中产生的的斑驳感恰恰被唐勇力所吸收并加以运用。经过反复实验,他创造出来可以人为控制颜色剥落的剥落法。在他的画中,肌理的处理不仅仅是水、墨或色彩自然产生出偶然的痕迹,也不仅仅为了塑造形体和表现对象,这是画家刻意营造出一种视觉的兴趣和魅力。剥落法是模仿壁画中经过岁月的冲刷,而形成自然剥落的自然效果,经过多道工序,刻意模仿制作而形成的一种特殊视觉效果的表现技法。具体方法,就是在赭红等底色上厚厚的堆积上一层脱胶白粉,然后进行反复的皴擦,这样就会使一些颜色剥落,而另一些则与底色互相融合。采用剥落法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与画面的内容与主题相得益彰,一起呈现出一种沧桑、残缺、具有深厚文化历史积淀的独特美感。对于这种独特的美,美国德裔犹太学者,著名艺术史家——潘诺夫斯基曾谈到,这种审美趣味是与一种念旧的浪漫主义情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就好像我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所感受到的那种沧桑与惆怅。而当艺术家把当今的人物放入画面中并采用与古代壁画同样的方法进行处理的时候,这种惆怅的历史感中就又融入了另外一种奇特的、超越现实的感觉。古代壁画中人物斑驳朦胧的面容使这种超现实感显得越发强烈,整个画面仿佛梦境,时间与空间进行了一次次的穿越与交磋。人们都在为敦煌壁画的人为破坏以及经过上千年的风化所造成的斑斑驳驳感到惋惜感叹的同时,又从中发现出这种斑驳感正是自然对壁画这门艺术的再次加工和创造,所产生出另外一种新的艺术效果与视觉感受,使壁画更加浑厚与苍茫,沉甸甸的历史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唐勇力恰恰选用了这种古代壁画中所出现的斑驳感为肌理制作手段,充分的利用到了他的艺术作品中,产生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与品位。在他的作品——《敦煌之梦》系列组画中,就存在写实与观念性的表现形态,在他的画面中主要采用了棕色系和白色系为整体基调,而局部用绿色系营造出一种惆怅与神秘感,衬托了创作的主题。唐勇力的作品多以严谨的意象造型语言,采用虚染法与剥落法两种相对自由的技法,生动灵巧的肌理制作方法使他的艺术作品摆脱了传统工笔画的过于拘谨与刻板,而表现出一种肌理的意趣,肌理的品位,强调了画面气韵生动、浑然一体的感觉,使中国工笔画这门国粹得到了长途的发展。
纵观我国的各个画展,无论是中国画还是油画,或是其它画种的展览,作品的种类和数量会不断增多,风格也更是千奇百怪,让人感到目不暇接,有变幻莫测之感。而且在很多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得出作者是在刻意的运用了一些“肌理”的手法。所谓“刻意”,是指这种“肌理”的效果是超出了某一画种中传统意义上的材料、工具和技法的范围之内的。在当代,追求和运用肌理的画家有很多,肌理不但可以用来丰富画面效果,也可以使画家们形成具有自己独具风格的画面特征。这也反应了肌理表现方式的多面性。肌理的适用性也十分广泛,无论是中国画还是西方绘画;架上绘画或是立体的、雕塑手法甚至是综合媒介,无论是写实还是抽象,无论是东方艺术家还是西方艺术家,在各种题材和风格的作品中都有人在追求和利用 “ 肌理 ” 这一特殊语言。肌理在画面中的运用,不但需要一定的技巧,还需要具有很深的文化背景与意境。也许有的人认为肌理是不可取的,是偶然的画面效果,那些为肌理而肌理的作法也并不可取,不代表画家的真实功底,但我觉得它毕竟是一类艺术语言,而且它丰富了中国工笔画几千年来一成不变的传统,使大家对中国工笔画有了更新的认识,这就是它存在的价值。
作者简介:
王绮,通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
吕铮铮,通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