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LD1基因在房室间隔缺损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来源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on_s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患者CRELD1基因的突变及其功能意义。方法应用PCR法扩增66例房室间隔缺损患者CRELD1基因的全部11个外显子及两侧各50个碱基以上的序列并进行DNA测序。构建含有突变位点的真核表达载体peDNA3.1-CRELD1。采用Western印迹及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一PCR检测CRELD1、Tenascin-C和Aggrecan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1例部分性房室间隔缺损患者C857G碱基变化,使位于第8外显子上第一钙结合EGF区域286位点精氨酸被脯氨酸替代(P286R)。Western印迹和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检测结果显示,CRELD1基因P286R突变后表达增强。与空载对照相比,野生型和突变型Aggrecan的mRNA表达均下调(t值分别为140.27,26.36,P〈0.01),但突变型与野生型之间的Aggrecan表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突变型下调更为明显(t=-25.69,P=0.002)。Tenascin-C在野生型和空载组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7,P〉0.05),但突变型的Tenascin-C表达明显增强(t=6.66,P=0.022)。结论CRELD1基因错义突变是房室间隔缺损发病的高风险易感因素。P286R突变可使基因功能增强,并影响细胞外基质蛋白Aggrecan和Tenascin-C的表达水平,与房室间隔缺陷发病有密切关系。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45,X/46,XY嵌合体的主要临床表现及细胞遗传学特点.方法 制备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行G显带核型分析.用PCR检测成年男性患者的无精子因子(azoospermia factor,AZF)区以及全部患者的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sex-determining region on Y chromosome,SR Y).对患者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特点进行总结.结果 共发现9例45,X/46,X
目的 在上海地区汉族人群中筛选Lu(a—b-)表型并统计该表型的频率。通过检测其LU基因及其相关EKLF/KLF1调控基因,揭示其分子机理。方法应用血清学方法对上海地区无偿献血者的Lub抗原进行筛选。对Lu(b-)个体鉴定其Lua、P1、i抗原。针对筛选出的Lu(a—b-)标本,对其LU基因的15个外显子以及相关的EKLF/KLF1基因3个外显子进行扩增并测序。结果在上海地区44331名无偿献血者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是中华医学会主办、四川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编辑出版的医学学术刊物。本刊是国内医学卫生核心期刊之一,被世界权威的检索系统美国《医学索引》(IM)、《化学文摘》(CA)、《生物学文摘》(B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及荷兰《医学文摘》(EM)收录,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及国内10多种数据库和文摘杂志收录。主要报道我国医学遗传学、人类遗传学、人类疾病基因组
期刊
例1男,29岁,结婚5年妻子孕3次.妻子第1胎足月顺产1名男婴,现已4岁,表型及智力均正常;第2次孕50余天不明原因自然流产;现孕3个月不明原因出血来我院就诊,B超提示胚胎停育可能,经住院保胎未成功后引产.夫妇双方体健,孕期无病毒感染及毒物接触史,无遗传病家族史.妻子妇科检查无异常.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6,XY,t(1;5) (5qter→5q31∷ 1p36→1qter;5p
期刊
目的 研究HLA-A、-B、-C、-DRB1和-DQB1等位基因全相合的无关供-受者对HLA-DPA1和-DPB1基因的匹配性.方法 对76对HLA-A、-B、-C、-DRB1和-DQB1等位基因10/10相合的无关供-受者样本进行HLA-DPA1和-DPB1基因测序分型,从等位基因水平统计和分析HLA-DPA1和-DPB1基因匹配的比例和特点.结果 单个HLA-DPA1、-DPB1基因高分辨水平
目的 分析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样本的分子机制,为临床ABO血型正反不符样本的鉴定和输血提供参考。方法收集ABO血型正反不符的样本,选取其中血清学反应格局相似的样本6份,应用血清学方法、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ABO基因直接测序及TA克隆单体型分析等方法分析其分子机制,对其进行分类,并回顾性调查临床输血情况。结果导致该6份样本ABO血型正反不符情况有3种:抗原减弱(2份)、抗体减弱(3份)
期刊
目的 探讨攻击行为与15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s)基因座的关联情况.方法 应用AmpFlSTR IdentifilerTM荧光标记复合扩增体系对541例攻击行为者(研究组)与459名非攻击行为个体(对照组)的15个STR基因座(CSF1PO、D2S1338、D3S1358、D5S818、D7S820、D8S1179、D13S317、D16S539、D18
先证者(Ⅱ2) 女,66岁,反复发作性眩晕2年,再发1月.2年前劳累后突发头晕,有视物旋转表现,在卧起或头位转动时出现,闭目安静休息症状缓解,一般持续约数十秒,伴有心慌、出汗,无意识丧失,无发热、恶心、呕吐、头痛,无肢体麻木乏力,不伴耳鸣及听力下降,无畏光怕声.就诊当地医院门诊,考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予以"敏使朗"治疗近1年,症状好转后自行停药.1月前患者再次出现头晕,自觉程度较前有加重,对改
期刊
先证者(Ⅲ3) 男,53岁,汉族,先天眼小.因白内障术后畏光流泪来我院就诊.否认眼部红痛、外伤史.眼科检查:右眼裸眼视力0.02,不能矫正,左眼仅有手动感.睑裂上下径双眼均为4 mm,睑裂横径22 mm.逆向性内眦赘皮,遮盖泪阜.内眦间距43 mm,两外眦间距87 mm.双眼向前方平视时上睑缘遮盖瞳孔约2 mm,提上睑肌肌力0 mm.双眼球前后径27.29 mm.眼压右眼20 mmHg,左眼33
期刊
先证者 女,出生后2天,因新生儿肺炎入住我院新生儿内科.患儿为第1胎足月剖宫产,出生时身长48 cm,体重2.8kg,无窒息史.父母非近亲婚配,表型、智力均无异常;其母孕期无特殊症状,无放射及有毒有害物品接触史.查体:患儿下颌短小,高腭弓.双肺呼吸音粗.外生殖器官无明显异常.心脏彩超显示: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
期刊